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谷雨,寻觅一场清修!给你3条修心养生的智慧……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谷雨,寻觅一场清修!给你3条修心养生的智慧……

2020-04-19 18:45:18 作者:曾仕强频道 来源:曾仕强 阅读:载入中…

谷雨,寻觅一场清修!给你3条修心养生的智慧……

  曾仕强公众号与您相伴2601天▲戳上方蓝字关注

  到公众回复智慧收获每日精神食粮

  点击上图学习是最好的致敬

  “正当弄晴时,一年弹指又春归”。

  不经意间已然谷雨季春天最后一个节气,很快就会迎来夏季。

  谷雨和清明时节一样,重在情志方面的养生。

  所以,本期【曾师良言专栏我们从曾仕强教授解读的《易经》《道德经》中,寻觅一场清修吧。

  1

  静,是身处闹市

  如止水的境界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大自然四季变化,向人们昭示着万事万物动静之理。

  春夏秋冬之变,恰好也反映了《易经》艮卦所讲的“动静不失其时”之内涵

  那么,一年四季春夏秋都在“震”,都在“动”,为什么到了冬天就要“艮”呢?

  因为我们要以一个冬天的“静”,来支持三个季节的“动”。简而言之,只有冬天静心修养了,才能支持我们走得更远。

  如何做呢?艮卦也告诉我们两个字:静坐。

  

  一个人闭目静坐,才能真正地我,就算别人在他面前看着他,也不会受到影响

  我们可以想象风雨中的宁静,那才是真正艮的境界。外面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动,什么时候我们的心不动了,也就不会被外面的风风雨雨干扰

  《大学》里面也有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如果和艮卦联系在一起就很好理解了。

  一个人要静下来,其实很难。有人说要外面静,自己才能静,这样永远都不可能静。就算跑到深山里面,还有鸟叫虫鸣呢。

  所以,一个人心自然如风雨中那般宁静,不仅身体好,而且知道什么时候该动,什么时候该静,心情无比愉悦前途自然光明

  《易经》的无妄卦也告诉我们:当我们的内心世界很纯正、很清静了,大多数的小问题毛病都会自然而然恢复正常,没必要小题大做

  所以,《易经》之清修意在:一个人要内心清静,而不是外界的静。真正的静,是一种身处闹市而心如止水的境界。

  2

  修清静无为

  天下正道

  老子在《道德经》中,又是怎么讲清修养生的呢?

  《道德经·德经》中老子通过自然现象总结出:“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为什么唯有清静,才能为天下正?

  其实就是我们耳熟能详一句话“心静自然凉”。

  老子的结论简单:清静为天下正。

  清静无为,“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要符合自然规律的,这才是处天下的正道。

  我们养生时,只要有机会就要闭目养神,这样可以维持内心的安宁,内心的虚静。

  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是从嘴巴闯出来的祸。目不妄视,口不妄言,你自己要控制住。眼睛看到的,嘴巴说出来的,都是情欲的门禁,情欲的通道

  情绪如果不从这里进来,就无从进来,如果进不来,你内心就会安宁,就会虚静,就不会产生那种不必要的情欲。

  老子认为少私寡欲,清静无为、恪守“道”,注重“德”,才是真正的养生之法。

  老子修德的功夫在于:他不但重视自己的积极性,而且还有很多世俗所不及的醒悟,他自己做给我们看,我们要不要学他,他也不管。

  潜修密行,常未人知,所以“建德若偷”。

  一个人,要好好地清清静静地修自己,不要说什么都让人家知道。你就让自己一步一步地,从知识层面到道义层面,然后到仁心慈悲,内心充满了慈爱,最后把这些德都忘记掉。

  那你就变得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个时候你跟道就非常接近了。

  所以,《道德经·德经》之清修意在:一个人要清清静静地修,因为清静无为是处天下之正道,而建德若偷才是修德之真功夫。

  3

  虚极静笃是修心

  淡泊恬静是修道

  我们接着看《道德经·道经》。老子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意思是说,老子认为修道之人的最佳状态,就应该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淡泊恬静。

  现代人最需要的就是古代人的这种智慧:虚极静笃的功夫,叫作归根复命。

  我们一般人讲修身,实际上要修心,两个要并重。修心,就是要虚极,要静笃。

  所以,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致虚跟守静,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功夫。

  “致虚”,就是我们的心要虚,要虚掉心中的执著。

  我们的心中经常执著,要晴天才好,下雨天就不好了;晚上要热闹才好,安静了就会寂寞的,这就是执著,而且是盲目执著。

  不把这些虚掉,就化解不了我们的心病。虚掉我们心中的执著,就叫作“致虚极”。

  “守静笃”,笃实就是纯厚朴实、忠诚老实的意思。

  这很不容易。安静一分钟可以,两分钟可以,第三分钟就不行了。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能够使心归静,要花很大的功夫。守静要守到很笃实的程度才行。

  所以,《道德经·道经》之清修意在:虚极静笃,淡泊恬静。

  总之,“静为躁君”,急躁控制不了安静,但是,安静能够控制急躁。

  静,是一种约束的力量。

  真正的静,不是外界的静,而是一个人内心的静。一个人内心有多清静,此生福德就有多深邃。

  本文策划:丁元杰

  本文内容:曾教授著述汇编

  周六直播回看

  【直播主题】

  预见未来,超越吉凶

  破译曾仕强教授影响百万人的一本书

  识别下图,立即回看精彩直播

  ▽

  ▼长按识别,关注我们▼

  把时间交给阅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