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不是人》经典观后感集
《我的朋友不是人》是一部由刘砚 / 吴叶润 / 李砥 / 陈浩澜 / 冯晓琳执导,熊猫 / 考拉 / 眼镜蛇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朋友不是人》观后感(一):这是一个人与动物,人的家庭与动物的故事
第一集 饲养员说讲熊猫三兄弟的自豪,讲到给考拉安乐死时候的哽咽,到最后给熊猫悦悦制作玩具,最后悦悦在玩具上玩耍时候那脸上发自真心的笑容,每一点都在牵动着我,看的出来饲养员与动物的羁绊,看的出来饲养员与动物的感情。
而第二集 从动物里跳了出来,说的兽医,当兽医说小动物们其实比较亲近饲养员而讨厌兽医的时候,我以为我清楚了第二集我不是坏人的名字由来,而后面,当儿子对着兽医说你不是好爸爸的时候,我才真正的意识到了,原来我不是坏人这几个字不是对于动物来说,而是对于家庭和动物。想想兽医,一个动物因为会弄疼他们而不喜欢的人类,一个经常不在家里而被讨厌的爸爸(老公),那句我不是坏人,到底多么的无奈
《我的朋友不是人》观后感(二):暖心诚意纪录片《我的朋友不是人》,一边拍动物,一边讲人性。
良心之作,光是动物就能把人萌翻,通篇都是表情包。(说实话很多镜头要蹲守很久才能拍到) 然鹅,表面是讲动物,其实是讲人。 养熊猫的大姐看似凶神恶煞实际古道热肠,说到自己的考拉安乐死直接哽咽。 兽医安哥,对每一只动物的输死抢救,和冷落儿子之后“不是好爸爸”的评价让人泪目。
一个养老虎的新人小哥,被吓到不能自已,然后跑去跟自己照顾的小马驹求安慰。
为了拍摄黄猩猩,gopro摄像机直接被咬烂。 养大象的大哥,不紧不慢跟大象对话,给大象剪指甲大象乖乖抬起后腿。
每天动物园开门前和关门之后, 太多太多小细节让人过目不忘。 又萌又暖又长知识的良心作品。
《我的朋友不是人》观后感(三):暖心诚意纪录片《我的朋友不是人》,一边拍动物,一边讲人性。
良心之作,光是动物就能把人萌翻,通篇都是表情包。(说实话很多镜头要蹲守很久才能拍到) 然鹅,表面是讲动物,其实是讲人。 养熊猫的大姐看似凶神恶煞实际古道热肠,说到自己的考拉安乐死直接哽咽。 兽医安哥,对每一只动物的输死抢救,和冷落儿子之后“不是好爸爸”的评价让人泪目。
一个养老虎的新人小哥,被吓到不能自已,然后跑去跟自己照顾的小马驹求安慰。
为了拍摄黄猩猩,gopro摄像机直接被咬烂。 养大象的大哥,不紧不慢跟大象对话,给大象剪指甲大象乖乖抬起后腿。
每天动物园开门前和关门之后, 太多太多小细节让人过目不忘。 又萌又暖又长知识的良心作品。
《我的朋友不是人》观后感(四):动物园的永恒与一日
有法国哲学家说,动物园,就是人类与动物,社会与自然,一次强制性相遇。我们总是习惯城市的钢筋水泥,滚滚车流,在冰冷的工业化森林中想象回归山野的快意。动物园将成为大多数人,一生中屈指可数接触自然的机会。
涉及动物的纪录片,与拍摄人物所要求的细节、情节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一个24分钟的片子,大约需要15个左右的细节支撑,其中有5个细节突出就属生动。以人的视角和人文关怀解读长隆野生动物园,是主创团队的追求。
我想动物园纪录片遇到最大的难题,在于只有平凡的现在时,却无法还原精彩的过去时,一个饲养员一日的工作是简单平淡的,如何从平淡的日常中汲取营养,是他们的挑战。
正如当今弘扬的匠人精神,我们看到长隆动物园无论饲养员还是兽医,都一日复一日,简单高效地完成手中的工作,广东人总是挂在口边说,我们只是做一份工,就该做好这份工。正是这种做一行爱一行,甘于平凡、甘于奉献的生命韧性,让长隆历经二十年经久未衰。
平凡的生活往往最具有强大的生命质感,日本电影《小森林》中,以反叙事的手法,一改平庸无趣的好莱坞戏剧冲突,让一个女孩置身山野,在一次次辛苦农活中,体验创造的快意。电影没有大的戏剧冲突,每一环节均由女孩的一次劳作为核心,辅以她的旁白,充满了田园牧歌的诗意。
现在看来这是一部雕琢匠人精神的纪录片,它如实记录下饲养员们常如一日的工作,发现劳动之美,日常之美。
2014年,日本NHK推出《七十二小时》系列纪录片,以日本人独有的细腻视角,发现我们生活中惯常忽略的东西和不经意的美丽。著名纪录片导演麦克唐纳,在YouTube邀请全世界网民用摄像机纪录下2010年7月24日这一天自己的生活琐事,命名《浮生一日》,亿万滴海水,最终融汇为生命的大海,成为纪录片里程碑的作品。
主创团队通过对长隆动物园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记录,通过几位受访者的跟踪拍摄采访,以一天作为生活的横截面,贯穿过往影像材料,展现长隆二十年的人文生态全貌。这部纪录片,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从涓流看长河,从旬日看永恒,可以看到创作者的努力和他们的野望。
二十一世纪,第六次物种灭绝的危机进入倒计时,举世相望,再无一处净土。人类苦心经营的动物园,似乎将成为最后的阵地,最后的家园。
人类与动物,动物与动物,跨越五大洲上千种族群在动物园,完成一场浩大而繁琐的大迁徙,当人类现代化的滔天洪水淹没整个地球时,这里将会是最后的诺亚方舟。
《我的朋友不是人》观后感(五):人与动物的故事+长隆一日游经验分享
很温暖的人与动物的一部纪录片。
大年二十九坚守岗位中看的。
第一次了解到动物园中的“隐形人”——饲养员、保育员。很感谢他们的无私付出,他们完全把动物当成自己的小孩般疼爱爱护。我也是第一次知道动物宝宝也是用奶瓶喝奶的(不要吐槽我),第一次知道原来熊猫生娃只挑最壮的那只来自己养育。影片最后,大象饲养员哽咽着说他每年过年都回不去,因为不放心。忽然自己就泪崩了,想到自己在异地上班,明天除夕现在还不能回家,十多天没有能抱抱我的宝宝了,周末补班没能回去也没人给他剪指甲不知会不会唱的太长了(也看到饲养员给大象剪指甲忽然想起的)。相思成灾,听到人家过年都回不了家就忍不住了。
长隆野生动物园我没有去过,其实长这么大我也没有去过什么正儿八经的动物园,但是看弹屏了解到长隆的不一样,不是把动物们关在笼子里,而是为动物们尽可能模仿野生的环境,尽可能锻炼他们的野外生存能力,设计有点难度的取食箱子改变他们饭来张口的懒习惯,设计工具锻炼他们的运动能力等等,是真正的爱他们啊。
还有自然流露的年轻动物园对老虎的恐惧,以及如何克服;饲养员们繁琐的工作及如何协调家庭等等。
人与动物的感情,可以如此真切、真心、真诚。
感谢他们的付出,也感谢野生动物园给孩子大人带来的爱护动物,爱动物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更感恩这部纪录片,让我们看到展区内的动物主角,也看到动物背后默默付出青春的可爱的人!
与生态的感情投入,或许才是真正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真正的美丽中国!
-----------------------------------------------------更新分割线--------------------------------------------------------
年初五我们一家三口+三位好朋友去探索长隆野生动物园啦~~
很快乐的回忆!
以下是经验分享交流——
长隆野生动物园分南门北门,北门可以自驾游(一部车加300RMB)和小火车,可以更亲近动物们,但是区域有限估计要出去停好车才能去看其他动物馆,计划下次试试;
节假日缆车小火车排队人多可以选择购买快速通道(100RMB/人)少排队多时间玩耍;
里面有两个小剧场可以看看,顺便做下歇歇脚;
带小盆友一尽量自己带手推车因为一进园很多人排队租手推车(免费)我们可以傲娇滴继续前行;
然后尽量偷偷带点吃的吧,建议耐饱又轻的小包装面包,容易躲在书包里不被检查的小哥哥小姐姐发现,里面的东西有多贵?
那小戳“黄金”炒饭猜猜多少银两?98RMB,矿泉水还好可以带进人手一瓶。
我们是南门进去的,看了孔雀、鹦鹉、考拉、猩猩、熊猫、长颈鹿、大象、白虎、金钱豹等等~~~就是有点遗憾没有时间排长队做缆车到北门然后做小火车更接近长颈鹿,下次有机会要自驾游!
《我的朋友不是人》观后感(六):这部刷爆B站的纪录片,怎么还没火!
国产纪录片越来越大胆了。
从阳春白雪的距离美,进化到小巧可爱带着烟火气。
时长短了,风格亲近了,但制作一点儿没划水。
前不久爆火的《极地》,每集半小时。
美轮美奂的雪域高原和淳朴憨厚的藏区人民。
沁人心脾又动人肺腑。
最近,派爷又搜罗出一部高分预定的纪录片。
跟《极地》一样短小精悍,澄澈动人。
但又……
「骚气」十足。
一边看一边脸红心跳,不能自已。
若论撩妹手段,世间恐怕无「人」能及。
连派爷都比不过。
不卖关子了。
集清纯和性感于一体的,是它们——
《我的朋友不是人》
一听名字,就是来搞事情的。
上线不久就刷爆B站,满屏弹幕都在打抱不平为何「谜之不火」。
少见的以动物园为视角的纪录片,随便一个暂停都能萌出老父亲的泪水。
派爷本人沉迷舔树的长颈鹿,优雅中透着一点顽皮。
探头探脑的獴哥,和《狮子王》里调皮搞怪的丁满一毛一样。
刚出生乖乖吃奶的小黑豹。
弱小、无辜、又可怜,很难让人联想到它以后将会威风凛凛。
真·杀手也有小学同学。
还有这个,它回眸一笑,派爷就想把全世界的竹子都砍给它。
一集24分钟,风格轻快简明,光舔屏就值回电费。
但,就是这么一部以颜值取胜的纪录片,差点把派爷看哭了。
表面上拍的是动物,实际上拍的却是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一开篇,就定了调——
“对于生存在钢筋水泥中的城市人来说,动物园就是进入自然的一个切口; 人类与自然,文明与野性,在这里强制相遇了。”饲养员青姐,喜欢看综艺的宝宝也许见过。
对,就是《奇妙的朋友》里的青姐。
看上去五大三粗,但其实面对动物的时候格外温柔。
她曾经见证过世界上唯一的大熊猫三胞胎的诞生。
小熊猫刚出生那天,她用手握着被子捂了一晚上。
直到第二天下午两点,小熊猫喝上第一口奶才安心放下。
《奇妙的朋友》里的青姐,万年扑克脸,生起气来连明星都敢骂。
但平日里的青姐,会笑。
三胞胎生日,她精心给准备了「水果蛋糕」。
站在外围偷偷观察熊猫们的反应。
明明已经十几年了,还跟普通游客一样看得津津有味,乐不可支。
有时,青姐还会哭。
说起亲自带16岁的考拉安乐死,一度哽咽落泪。
而她手下的人,跟她一样「轴」。
打电话让外婆给孩子喂奶,自己忙得抽不开身。
忙着干啥?
隔壁有只熊猫除了吃就是睡。
小姐姐琢磨给它减肥,找木工师傅设计了爬架。
却被这位老兄一个倒拔垂杨柳给灭了。
这还不算最尴尬的,动物园里处境最艰难要数兽医。
动物们都很记仇——
饲养员喂吃的好棒棒!兽医打针吃药,天马流星拳拳捶你胸口!
治疗过程不配合,事后相见自带恶人滤镜。
更难过的是,不仅悉心照料的动物不理解自己,家人也无法理解。
熊猫三胞胎出生的时候,兽医丘仁安一个多月没和外界接触,专心伺候「主子」。
老婆叫屈:
“我生孩子你就陪了我一个星期。”儿子甚至直接对他说:
“你是一个坏爸爸。”看到这,派爷的眼泪就憋不住了。
在派爷的心中,他们不仅仅是动物园工作人员,更是现代匠人。
几十年如一日,甘之如饴的坚守;
看起来和真实的世界脱轨,事实上却是在维护着人类和自然之间仅剩不多的联系。
这样的纪录片,亦堪称匠心。
它背后的制作团队——
「野心」视频。
打造过卫视史上质量最高,播出时间最长的非虚构旅行纪录片栏目《行者》。
从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索马里,到即将消失的南美部落…
已经拍了整整14年。
除了电视栏目《行者》,野心视频的团队还打造过多部豆瓣高分佳作。
《有性无别》8.5、《搭车去柏林》9.3、《熊猫列传》9.4.
题材各异,但派爷每次看他们的纪录片,都能感受到一种相同的气节。
天、地、人、和。
拿《熊猫列传》来说——
一边是野生环境遭到破坏,大熊猫在刀斧声中苦苦寻找家园;
另一边,是野生熊猫专家不舍昼夜的30年跟踪记录。
有人类对自然的背叛,也有救赎和忏悔。
探寻的,依然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也向我们展示了,纪录片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C用它绝美的镜头告诉人们,应该对自然心存敬畏;
而国产纪录片,钟爱拍人,讲的通常是一个「情」字。
不被外界理解的丘仁安们,正需要这样一个肯定。
有人默默无闻,有人悄悄注视。
有人不求回报守护世界,有人只凭良心纪录下这温暖一刻。
而透过镜头,看到自然和人类最美丽善意一面的我们,也才能更加毫无保留的选择探索其中的平衡之道。
这样的真·纪录片,派爷永远为它鼓掌。
这样的制作团队,麻烦多出好片。
派爷永远都不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