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征服》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大征服》读后感1000字

2022-03-27 03:34: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征服》读后感1000字

  《大征服》是一本由[英] 休·肯尼迪著作,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6.00元,页数:5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征服》精选点评:

  ●大概是历史上顶有名同成功的“入关”故事,哈喇人的成功,客观上得益于拜占庭/波斯长期斗争后的两败俱伤和对阿拉伯的轻视,主观上源于新宗教带来的秩序优势、道路自信和战斗欲望狂热。这些因素在其他成功的征服者族群上并不鲜见,哈喇的优势在于其宗教能够在给皈依者灌输认同的同时,将战斗力和征服欲望从逐渐安逸的武士后裔手中转移到新来的蛮族身上,早在七世纪末,在北非和中亚进行征服活动的主角就已经由圣门弟子变为了带有基督教/拜火教背景的柏柏尔/波斯后裔,在精英武士集团的武德解体的同时,作为区分阶级/民族的“原始哈喇教”也随着新上位的精英和被征服地区的皈依动力而放开了入教限制。到8世纪中叶阿拔斯王朝上位后,波斯化的宫廷文化与全民化的信仰最终确立了无可辩驳的优势,其影响在八百年后奥斯曼和莫卧儿的宫廷依然可见。

  ●阿拉伯八旗入关记录。八旗旗主和旗民一边说着旗民一律平等,一边争相上演腐化堕落,争权夺利的革命丑剧,导师们带头成为腐化表率。先富起来的圣门弟子老八旗和等待着富起来的新八旗又产生了几乎不可调和的矛盾,只能继续向外扩张,一边宣传信仰,一边发大财,循环往复,入关的主导权最后落入基督教祆教背景的泊泊尔和波斯包衣手中,阿拉伯八旗逐渐费拉不堪,内卷严重,直到阿拔斯王朝时期,阿拉伯穆斯林社会完全蜕变为穆斯林社会,阿拉伯八旗失去祖传铁杆庄稼

  ●对史料的处理很精当。因史料有限,而不作过多推论,与其从正面探讨阿拉伯帝国崛起的原因,毋宁从反面说明被征服地区兵败如山倒的症结所在:疾病和战争导致人口衰退;拜占庭和萨珊波斯冲突及各自内乱引起的国力损耗;中央集权制成熟反而造成地方军事力量薄弱;尤其是,因宗教、阶级、种族因素受到边缘化对待的臣民与执政精英的离心离德。当然,还有早期穆斯林征服原则上不屠戮、不强占、不强迫该宗,和向被征服人民开放政权的怀柔政策,都对巩固政权和推行伊斯兰文化发挥重要作用。另外,史料处理也有大胆的地方,即对那些矛盾偏颇充满传奇色彩的文字,并不全然摒弃。因为通过这些材料,人们可以一窥编撰这些材料的人、以及材料中早期穆斯林的生活观和价值观。这要比单纯地讨论政治经济问题,更接近当年的人的心灵。

  ●画面感十足,太震撼了!

  《大征服》读后感(一):信仰的远征—一部伊斯兰教的征服史

  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拾贝,无疑是费力而又有趣的过程,休·肯尼迪为我们用相对客观的角度展示了一部伊斯兰教的征服史。

  伊斯兰教是后起的宗教,不少研究者认为其脱胎于基督教,书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但是,从诞生之初,到大征服肇始,不到100年的时间,甚至于大部分人都存在误区,认为阿拉伯地区最开始信仰的是伊斯兰教,其实在伊斯兰教之前,绝大多数贵族包括平民把耶稣作为自己的真主。在大征服之后,也就是八世纪左右,伊斯兰教才逐渐变为大众的信仰,影响至今。

  从远征史来看,我认为彻底的征服是信仰的征服,度之伊斯兰教,包括阶级和距离的远征。

  再谈谈距离的远征,短短二百年左右的时间,伊斯兰教的大帝国就已经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完成了基督教近千年才完成的任务。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尊重当地的信仰,不强制改宗,这应该是距离远征的先决条件,体现出的是一种地区自治的特点。从埃及牧首本雅明的口中,就不难看出伊斯兰教对于信仰的宽容。从东到西,从拜占庭帝国到萨珊帝国,伊斯兰军队,当然也不全是伊斯兰教教徒,比如也门招募的军队,几乎是以所向披靡的速度征服。这需要统领的帅才,也与时机有很大的关系。不能说两大帝国已经走向了末世之音,其实生命力犹存,但是两大帝国不久前的大战,让拜占庭和萨珊都元气大伤。恰如其来的伊斯兰军队,简直是以痛打落水狗的姿态,来了一次迎头痛击,让两大帝国再无翻身机会。但,几任哈里发的决策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一点,在保天下和继续打天下之中,他们都选择了继续远征,让伊斯兰世界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其中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被许多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从历史的维度观之,大征服不仅对之前伊斯兰教有很大的影响,对如今的世界格局同样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征服》读后感(二):清晰、易读的伊斯兰初期史料

  从新月腹地起步,扩展到整个中东和北非世界,伊斯兰建立了一个新的世界。“how the spread of Islam changed the world we live in by”这个中文版里面没有被翻译的副标题实际上比“ great conquests”更加吸引人。地理、血缘、宗教、民族,他们一步一步征服得到了自己的世界。我并不想谈那些老朽的历史爱好者和楼下大爷热衷的“这个教派的秉性”或什么“刻在骨子里的传统”,但确实从千年前的伊斯兰,我们能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一种“精神”——先知归真之后,新兴的穆斯林社区的命运便摇摇欲坠。作为一个新兴起的宗教政治实体,无论是土地、管理还是各种方面,我们似乎都能设身想象它的那种处境了。威胁政权的运动里达也在盛行,于是——新的领导的措施是“大胆”的,他们“以近乎无情的效率”(我很喜欢这个词语)开始了所谓的大征服。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之下,或许我们只能对这样的选择和心理,带有一种距离的仰望了。征服是一刻不停的——就好像一发被打出来的子弹一样。从最早期的麦加和麦地那,到灭亡了称霸西亚千年的萨珊王国,征服在西亚和埃及的拜占庭人,再顺利挺进北非地区。从亚洲、欧洲到非洲,不仅让人感慨宗教的力量真的是很强大啊,诞生仅百年的宗教也能将圣战演绎到如此的程度(我不禁时时疑惑,诸位哈里发或先知本人,知道他们自身在利用宗教而进行政治侵占吗?尤其是限制本人,他作为一个基督教的“批判者”,他自己又如何高昂士气的为了自己理解的宗教而如此“热血”呢?当时的人会将政治和宗教分离开来看待吗?他们娴熟的政治手段,不仅让人感慨——人果然是政治的动物啊。战略或其他元素自行阅读吧。

  这本书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作者的研究方法和他择取史料的态度。作为一个宗教,留下来给人的史料多是传奇性、神话性的故事文本。繁杂的教派和各家记述也让原本的历史事实看起来扑朔迷离。但是作者对于史料的梳理是相当清晰的。实际上这本书我觉得可以作为一本很好的史料参考,因为他确实重点在于对过程的梳理(当然,这样的行文也就使这本书相当的清晰、易读,有深入浅出的意味了)。尤其是对于故事文本的引用,挺有意思的(多数历史学家或许会把这些资料扔给文学(文学系躺枪),但是作者能在这里面(结合众多类似故事或文本),得到一两条宝贵的能够被证实的资料)评价里有一条我觉得很奇怪了。。。叙述历史选择一个视角是必要的事情啊,从特定的角度来考虑事件本身也是很正常的,为什么会有人这样解读呢,sign

  《大征服》读后感(三):由数看史

  众所周知,阿拉伯数字其实是由古印度人发明的,只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向欧洲(之后再经欧洲人将其现代化),导致人们错以为这些符号由阿拉伯人发明,所以将其称为“阿拉伯数字”——

  公元3世纪,古印度科学家巴格达发明了阿拉伯数字,于是有了数字位置的概念。之后,古鳊人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进,于是又有了记数的基础。

  大约700年前后,阿拉伯人征服了旁遮普地区(印度次大陆西北部),他们发现该地区的数学水平非常先进,便设法吸收这些数字,并将印度的数学家们抓到阿拉伯的巴格达,命令这些学者给当地人传授新的数学符号和体系,以及印度式的计算方法。由于印度数字和印度计数法既简单又方便,远远超过了其他的计算法,是以阿拉伯的数学家们很愿意学习这些先进知识,商人们也乐于采用这种方法去做生意。

  后来,阿拉伯人又把这种数字和计数法传入了西班牙。

  公元10世纪,数字和计数法由教皇热尔贝·奥里亚克传到欧洲其他国家。

  公元1200年左右,欧洲的学者正式采用了这些符号和体系。

  13世纪时,在意大利比萨的数学家费婆拿契的倡导下,普通的欧洲人也开始采用阿拉伯数字;而15世纪时,这种现象已相当普遍。

  20世纪初,我国开展了对外国数学成就的吸收和引进工作,至此,阿拉伯数字才逐渐被中国人所了解和使用——也就是说,阿拉伯数字在我国其实只有100多年的历史。

  由于采用计数的十进位法,加上阿拉伯数字本身笔画简单,写起来方便,看起来清楚,特别是用来笔算时,演算非常便利,因此,随着历史的发展,阿拉伯数字逐渐在各国流行起来,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数字。到了今天,阿拉伯数字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人学习生活中最常用的符号了。可见,千百年前阿拉伯人的那次大征服运动对于整个人类世界的影响之广泛与深远。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阿拉伯学教授休·肯尼迪在《大征服: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中,从历史背景、社会结构、经济文化等角度解读了这场运动的前因后果,记录了自632年先知默罕穆德归真至750年伍麦叶王朝灭亡的这段时期内发生的各大历史事件,讲述了阿拉伯人在征服运动之后的定居、安置,即如何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民族认同与文化,甚至鼓励那些被征服的民族改信伊斯兰教且将阿拉伯语作为母语。——至于数字和计数法的传播,只是其中的一环。

  从叙利亚及巴勒斯坦到撒马尔罕,从极东到级西,属于阿拉伯帝国的时代是一个征服的时代,它摧毁了东地中海的古典世界,又建立了一个崭新的伊斯兰世界且维持至今。那段动荡的岁月是人类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笔,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大征服》读后感(四):帝国崛起的前奏

  阿拉伯早期的对外征服是阿拉伯历史上最富有戏剧性色彩的章节之一。自公元7 世纪开始,阿拉伯人在伊期兰教的统一旗帜下征服四方,经过一个世纪的征战,建立了一个疆域辽阔的大帝国,并进一步促进了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

  公元7 世纪,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征服四方,是阿拉伯历史上最富有戏剧性色彩的章节之一。它打败了波斯帝国,震撼了拜占庭帝国的基础,最终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从而奏响了阿拉伯帝国的序曲,为阿拉伯帝国登上历史的舞台拉开了序幕。可以说,阿拉伯早期的对外征服是中世纪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发展及伊斯兰教由民族性宗教转变为世界性宗教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是阿拉伯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大征服》在立于史实的基础上,用通俗化的语言,介绍了这段传奇般的色彩,同时大量史料的加入又显得这段历史不完全口语化,让此书的受众极广!

  《大征服》所讲述的这场变革造成的结果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当今的世界,《大征服》这本书对学生和普通读者来说更有可读性,也能让不完全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产生深深的思考。

  《大征服》读后感(五):教科书式的普及阿拉伯征服史

  《大征服》——指的是阿拉伯对于周边领土的征服。

  从阿拉伯这个民族的形成开始讲起,慢慢讲到阿拉伯帝国形成后对周边领土的占有和管理。

  这本书的行文结构,更像是一本论文的模样。

  有开头,讲了这个阿拉伯帝国的兴起,中间讨论的都是清晰的分了章节的内容,比如征服伊拉克,征服巴勒斯坦,征服伊朗。每个章节都介绍得很清晰,书前还有画了拜占庭帝国,伊拉克,叙利亚,等地清晰的地图。后面文章里面所提到的地方,用地图的方式也可以了解到。

  书本的中间是一些叙利亚,巴勒斯坦、伊朗等地区,包含书本中所提及到的著名地区等的彩图。

  “真主对于万事是全能的”

  除了传播真主阿拉是阿拉伯人的真神以外,他本身也是好战的,所以利用《古兰经》劝服人民去参战,不参战的人民就要交税。不交税的就会被真主所遗弃。所以从这里开始,阿拉伯漫长的征服之旅就有了必备的队员们。最开始先知第一朝拜的地方就是耶路撒冷,所以即使到了当今,所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子民也是朝着耶路撒冷的方向朝拜。最开始征服的地方也有耶路撒冷,在那里建立起了他们高高的教堂。也是所有的教徒们心中神圣的殿堂。

  “对他们而言,要想要生存下去,只有不断的扩张”

  征服巴勒斯坦,巴勒斯坦曾经是拜占庭帝国统治下的国土。后来被穆斯林帝国入侵,拜占庭帝国信仰的是基督教,而穆斯林帝国信仰的是伊斯兰教。一路征服,一路抢夺当地的贡品,一路要求所有被征服的地区缴纳税款,才能不断强大自己的帝国。但是除了抢夺财富,和必须缴纳税款以外,阿拉伯统治下的大部分人民还是可以安居乐业的生活下去。一边征服领土,一边也传播自己的教义——伊斯兰教,虽然征服了其他地区后,没有强制必须拆除其他地区的教堂。但是常常会在这座城市再次修建自己的教堂。在传播自己的文化和宗教信仰的路上,阿拉伯越战越勇,马背上的国家,一路征服不断地要求其他富饶的国家给他们缴纳税收,从而丰富自己的国税库,才能更好的继续去征服别人的领土,所以自己国家反而没有著名的农作物,当地的特产等。更多的是依赖于别人的贡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