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审员》观后感摘抄
《陪审员》是一部由洪承完执导,文素丽 / 朴炯植 / 白秀章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陪审员》观后感(一):陪审员
这电影居然没人看!好吧。就是觉得中间那个保洁阿姨挺奇怪得出现的!又看到大家吐槽剧情什么的,哈哈哈,好吧,我一脑袋短路的人才不管剧情有没有逻辑呢,反正道没歪就成!好吧,我承认,我这脑袋短路的人都知道逻辑有问题,但是那又怎样,不影响大局。还有,我怎么总觉得那个室长和那法官之间有点什么。
《陪审员》观后感(二):何为法
挺不错的一部电影,法律就应该本着宁可放过99个有罪的人,也不冤枉一个无罪的人,就应该是无罪推定,而不是一句话~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因为不够字数,继续凑,居然有这种规定,我也是醉了,第一次评论,凑足140,还不够,再写多两个,还是不够,继续写多几个,还是发不了,只能再写
《陪审员》观后感(三):谁来监督公检法?
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人跟我一样注意到这个点,如果公安部门指出锤子是凶器,在没有比对DNA的情况下就直接列为呈堂证据,没有比对的字迹也列为呈堂证据,这种明显的失职,是否应该由检察院对公安部门提起公诉?个人觉得这事要是发生在美国,公安部门会立马成为被告,被检方指控是否采用了刑讯逼供和伪造证据的罪名?被告律师和法院各种私下接触是否应吊销被告律师的执照?公检法律师都是一家,权利没有拆分和制约何来公平正义一说?个人愚见,欢迎指正。
《陪审员》观后感(四):嗯
其实这个电影我还没看,但是一看标题就直接想到了美国的《十二怒汉》,和中国的《十二公民》大相径庭吧?我最开始看的还是中国版的《十二公民》,内容大致是十二位不同性格不同职业的公民在看似已经一场摆在眼前的结果而引发争辩和过程中内心发生的细节变化,在强烈的争执下最终以12票无罪结束审判,而后能看到每个人之间的微妙变化,他们的内心都褪去一种伤痛,一种创伤,这不只是一场简单的审判,也是一场对生命的馈赠,而对于《陪审员》我也充满期待。
法官刚开始就明言指出本片的主题,法律存在的意义:不为处罚而存在。整个影片也在积极践行这一主旨,但也囿于此主题,影片中不同阶层人物的矛盾以及造成本片被告悲剧命运的主题却并没有被深入挖掘。但作为一部宣传法律的影片,韩国影人做出的尝试值得赞扬。令人遗憾的是,本片8号陪审员朴炯植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作为其首部大荧幕作品,朴炯植并没有完全摆脱其一直以来偶像剧中的套路表演痕迹,几幕愤怒,不解等情绪处置仍显得青涩,甚至“萌”态复发,这种表现显然不适应于本片。
《陪审员》观后感(六):有个疑问
片子最后 把庭上没播放完全的被告报119的录音播全了 这个时候大家才发现 被告是打电话的时候是非常着急想救自己的母亲的 那么这样就很自然的不会将被告考虑为计划性杀人 那么反过来说 可以影响整个审判走向的报警录音 在法庭上却刻意地没播全 只取了对被告非常不利的几句话 这个时候作为证据提交方的公诉人有没有责任呢 至少是在隐瞒重要证据和误导法庭 在我看来 律师可以为了自己的立场做出误导行为 但是作为国家公平正义机构的公诉机构做出这种误导 是这部片子里让我细思极恐的一个点
《陪审员》观后感(七):这部电影一颗星星都不想给
这个电影建议没看过的不要浪费时间来看,我看了很多部韩国电影,就是看到女警和这部的时候觉得踩雷了,什么都是我认为,我觉得,都是他们的猜测,并没有证据证明是真的,没有说服力,而且那个男的确实很暴力,他也想不起那天发生了什么,还有就是一个bug,不是说他母亲害他一生,烧成这样,不能工作,但是他却有个女儿????一个都不能去工作的人是如何成家的,整部剧真的平淡无奇又乏味,但是我看电影一般在看了,都会坚持看完,真恨我自己这个习惯,打开盒子发像狗屎,还是要坚持吃,吃了才相信真的是狗屎!!!
《陪审员》观后感(八):陪审员制度的实行必须有善良公正的人性之光照耀
#陪审员#★★★,法律是为了不去随意处罚别人而存在的,通片看下来就这句台词比较带感。韩国版的《十二怒汉》,以力挽狂澜的架势讲述从有罪到无罪的判别的过程是这类片子最大的魅力所在,可惜前半段节奏着实拖沓,对加进去起调和作用的喜剧元素也无感,但一个半小时之后的反转还是比较暖心的,体现了人性之光。前阵子在《保持沉默》的影评中还提到很羡慕真正法治健全国家的陪审员制度,也设想过如果天朝能有这样的制度会有多进步,但由于中国人的中庸,以及社会人心的复杂,如何确保陪审团的公正性,毫不夹带阶级立场毫不顾忌利害私心,并且敢于主持正义的专业外普通人还是太少了。——九戒影评
《陪审员》观后感(九):许律法以温情
迄今为止,我看过的电影里剧情最好的,我不讨论演技、配乐,甚至都可以撇开故事本身。只说电影的通识教育意义,律法是冰冷的,可人是温情的。在这部电影之前,我也一直认为陪审团制度是非专业人士指手画脚专业人士,被告辩护人一顿感人至深的辩护,就会引起陪审员的感性认同或者同情共鸣,可我们设立陪审员的初衷不就是为了在这个法律已经成为通识的国度里,让司法不致于那么专制,律法不致于那么冰冷吗。当审判长已经被案件训练为裁决的机器,这时应该有人站出来,给法律以人性的温情。我很遗憾当年没有坚持初心,学习法律,长大后成为一名法官;但是我不后悔,毕竟真正的法官一定是一个足够理性睿智和善断明晰的人,而我却带有很大的感性情怀,以及不高的智商。清楚的记得陈满案翻案的那一天,我落泪了,当你可能因为一个决定而改变另一个人一生的时候,还请各位,多思量。
《陪审员》观后感(十):接地气的十二怒汉
情节内容很明显是借鉴了十二怒汉。十二怒汉我没看过,但是看过几年前国内拍的《十二公民》。主旨大意并不会相差太多。但是十二公民的确是非常的加入了国内的接地气元素,而这一部陪审员也是借着韩国法律改革的一大背景,总体来说还是可圈可点。
法律的意义不是为了惩罚人,而是为了不惩罚人。这句话还是点出了整部影片的主旨。其实故事到最后,到底凶手是谁,被告有没有做出十恶不赦的恶事,观众也好,陪审员也好,法官也好,我们都不知道。但是我还记得那个词,疑罪从无。除非是有板上钉钉的一切证据表明凶手,那法律就不应该去惩罚。
还有没有别的可能?我是不是能够说服自己的良知?必须足够坚定,才能够做出最后的判断。因为面对的不是一个错误,而是对一个人来说不可挽回的决定。
再多的慎重也不嫌多。再多的考虑犹豫也不会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