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活着本来单纯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活着本来单纯读后感100字

2020-06-04 23: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活着本来单纯读后感100字

  《活着本来单纯》是一本由丰子恺著作,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2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活着本来单纯》读后感(一):愿岁月回首时,初心依旧

  人是一种不知足高级动物,正是因为人类不断索取不断探索科学才会日新月异社会才会不断发展,然而,这种不满足态在生活中却常常让我们碰壁。丰子恺在《实行的悲哀》一文里阐述了这种心理。放假的快乐总是在即将放假的时候达到最高峰,一旦放假,反而会忧虑假期的结束,一日一日倒计时着,没有了刚放假时的欣然惬意童年时往往羡慕大人可以做想做的事,穿成熟漂亮衣服,挣很多的钱买喜欢东西,直到长大了才发现童年才是一辈子无忧无虑时光爱情婚姻也总是如此,初见时总是最美的,欲迎还羞的暧昧总是让人回味无穷,一旦情修成正果走入婚姻的柴米油盐朦胧美好总是消失不见,亦如《围城》里说的,“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人与人相比较也不例外,我们总羡慕别人人前生活得风生水起滋润丰盈,却不知别人在背后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困苦奋斗失败背叛。其实,不论风景还是人生,都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然而,我们毕竟要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前行,远观必然现实,我们只能与生活和解,学会知足常乐,抱着“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心态去生活,拥有的就珍惜失去的就泰然,想要的就努力争取,争取不到也能问心无愧人生在世如意十之八九,如果总是纠结于得不到的和失去的,注定错过许多美好,很多时候,过程往往比结果更加重要,因为结果往往只能是一瞬间的欢愉,而过程却能让人享受其中,回味无穷。

  丰子恺的这种人生理念可以说贯穿了他的散文漫画之中。在《学会艺术的生活》一文中,丰子恺主张我们要学会艺术的生活,何为“艺术的生活”?就是要像小孩子一样保持童心未泯,对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好奇心求知欲,葆有儿童天真烂漫纯洁无瑕,为人做事都能遵从自己的本心,不被世俗所污。成年人往往阅历越多,考虑顾虑也越多,选择常常被外物左右,所以常常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人生起起落落循环往复,并不快乐范仲淹在《岳阳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与丰子恺淡然平静的心态异曲同工之妙,然而真正想要做到却很难。

  丰子恺的漫画为什么广受喜爱,主要是因为他的漫画用生动简单线条呈现出了最质朴道理,这些道理也是他想传递我们的生活哲学——心若简单,世界便也简单。小时候,看蚂蚁搬都可以兴致勃勃一整天,几根狗尾巴草都可以收获一段友谊;长大了,经见的事情多了,想得也多了,人开始变得世故、冷漠,甚至麻木;到老了,经历了大半辈子的沧桑,终于明白,再多的荣华富贵都是过眼烟云,真真切切的亲情、友情、爱情才是我们一生的温暖与依靠。保持内心的平和宁静,用孩子的生活态度去面对困难和逆境,自然能够收获最简单的幸福。

  《活着本来单纯》读后感(二):现代版的朋友圈 ——《活着本来单纯》读后感

  我读书现在有一个习惯,喜欢先不翻书,猜想这本书会讲什么内容。然后去看作者的生平。再回头看书中的内容,有些内容看似出乎意料,但和作者的生平经历结合,反而更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有书中思想了。 《活着本来单纯》在书前和书后是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中间部分是先生的散文。画与文结合,生活气息特浓,妙趣横生。 先看画,都是日常的小确幸,作者用自己的慧眼发现,用细腻的笔触勾画出来。 再体会文,全都是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用一个男子的角度去感受,别具风格。 《吃瓜子》,把中国人嗑瓜子的“绝技”展现的淋漓尽致。不同的人嗑瓜子的情态不同,男子的封建遗老样,女子的风尘媚态形象,很逼真的通过作者的笔墨,氤氲出来。对比日本人嗑瓜子,中国的嗑瓜子风俗,直接显出中国的奇特之处,日本人的不见世面和鄙俗可见一斑。 《取名》,写了作者七个孩子取名的经历,里面更有取名字的风俗和讲究,还有有意思的仪式。 像大宝出生,大宝的姥爷,用红色的纸横着写“长命百岁”四个小字,中间是“丰陈宝”三个大字。只这四个小字,里面是满满的祝福。往后文看,就能明白,那个年代养活个孩子很不容易,有些孩子会夭折。 再看名字的寓意,更见姥爷的珍爱。大宝半夜出生,且啼哭声音很大。姥爷取名陈宝,是引经据典,再三斟酌后,给大宝取的。 作者查阅《辞源》,才理解大宝姥爷是根据孩子是半夜出生、又声音大的情况,和传说中的神——陈宝一样,半夜出现,声音深厚。给大宝取名魏为陈宝,寓意这个孩子要成为神一样的存在,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读后不仅获得取名的方法,更体会到老一辈人对孩子的款款深情。 对于没有男孩子,期盼下一胎,大宝的祖母那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仪式,很有意思。在第三胎出生前三天,在胎瓶里放入一个洋钉和两颗黄豆。对未来的憧憬,都体现在所做的事情里。虽然第三胎依然是女孩,可是第四胎应验了。 这自古以来,人们对未来的期盼都在各种仪式里体现出来。比如说,祈求来年大丰收,就把收获的庄稼高高抛起,以示来年收获多的满天飞。 现在抖音里,有人说,想得到钱,要把钱放到自己随时可见的地方,对着钱,大声赞美,大声呼唤,钱就会奔向自己。这也是仪式感吗?与书中大宝奶奶盼孙子是同样道理吗? 《送阿宝出黄金年代》,更是写出“吾家有女初长成”,一个父亲的惆怅与欣喜。 看完所有的散文,忽然觉得,丰子恺先生的这本书,把自己所画所想,发布出来,就是老先生的朋友圈啊! 这种恬适安宁的状态,很符合现在和平时期人们的渴望。 看丰子恺先生的资料,老先生先前师从李叔同(弘一法师),他这种对生活的热爱,恬淡幽默的风格,真的有大师看世界的影子。 品人生百味,读丰子恺散文,赏生活趣味,看丰子恺漫画。想看老先生对生活的感悟,来看老先生的朋友圈吧。

  《活着本来单纯》读后感(三):找寻真我

  丰子恺先生的这本散文集《活着本来单纯》读起来很是轻松愉悦,且趣味悠长、耐人寻味。非常简单的事物,在他的笔下却可以表现得尤其生动有趣,又意味深长,冥冥中给人以启迪和智慧。

  譬如第一章中的《晨梦》,寻常人看来只是做个梦罢了,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每个人都做梦,有啥好奇怪的?可丰子恺先生却于一个再寻常不过的晨梦中体会出了人生的真理。正如他所说,“在我们以前,‘人生’已被反复了数千万遍,都像昙花泡影般倏现倏灭。”可是人们还是依旧热心自己的角色。热心办公的官场人,热心体操的兵,热心烧饭的厨师,热心求知识的学生,还有热心忙碌的每一个职场蓝领中人......在丰子恺先生看来,这无异于一场慢性自杀,而且是人们一种自我麻痹和陶醉式的自杀。现代社会压力大,人们根本无暇去想每天起早贪黑的生活到底是不是本我的追求?每天都被生活煎熬而不自知,无暇自知,又是多么活生生又悲哀的现实。每个人生下来最开始都是单纯无暇的。“原本我们初入世的时候,最初并不提防到这世界如此狭隘而使人窒息”。我们的身体都被束缚于现实,无法畅快淋漓地活着。可是我们终究不应该臣服于现实的残酷梦中,沉迷而不自拔。我们应该于这混沌的世界中找寻“真我”的所在,在我看来,这个真我就是小孩子的“童心”。正如先生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说的那样,“我的孩子们!憧憬于你们的生活的我,痴心要将你们永远挽留这黄金时代在这册子里。”跟我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那么快长大的愿望是如此的契合。然而孩子们的黄金时代终究是有限的,现实终于要暴露的。所以我们更应该学会艺术的生活。世间教育儿童的人,父母、老师,切不可斥儿童的痴呆,因为这痴呆就是童心,在大人就是一种“趣味”,一种赤子之心。

  先生的文章处处显露着他是一个纯厚善良的人,也一直在找寻和保留着真我。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活着本来单纯》读后感(四):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散文是个好东西,可以是对某件事情、某段感情、某个人的一些想法,也可以是由一件事想到另一件事,由一个人想到另一个人。就好像作者和我在午后促膝长谈,或是夜晚秉烛长谈,总之,这种交流是随意的、走心的,可以是讲述最近的遭遇,可以是就事论事的一家之言,可以是意识流般的天马行空。

  我读的第一本散文集是冰心先生的《冰心散文》,有的文章短小精悍,就是对某天发生的某事的概述和一些想法或评论,有的文章洋洋洒洒好几十页,回顾了作者和某位亲人之间的故事,和作者对这位亲人的思念之情。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感情,是一本有温度的书。后来我就很少看散文集了,一方面是小说更能吸引我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好的散文集确实少见,市面上好多“无病呻吟”或者“心灵鸡汤”式的文章,实在是让人无法读下去!

  直到这本丰子恺先生的《活着本来单纯》的出现,再次燃起了我阅读散文的兴趣!

  拿到这本书之前,其实我对丰子恺先生并不了解,只是看过他的漫画,知道他师从弘一法师,后来查了他的生平,原来他是浙江省崇德县人,曾在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今杭州师范大学)读书,这所学校不但是中国建立最早的六大著名师范之一,而且是名人辈出啊:沈均儒、李叔同、夏丏尊、马叙伦、鲁迅等知名人士都曾在这里任教,还培养出宣中华、柔石、杨贤江、陈建功、丰子恺、潘天寿等一批优秀人才(知名校友还有我们熟悉的马云呢)。他不仅是画家、散文家,还是教育家、书法家 和翻译家。

  如果不去想作者,不去看文章发表的时间,你很难觉察出他的文字和我们这个时代相隔有近百年。比如在《吃瓜子》一文中,他说:

发明吃瓜子的人,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天才!这是一种最有效的“消闲”法。其所以最有效者,为了它具备三个条件:一、吃不厌;二、吃不饱;三、要剥壳。

  对吃瓜子做出如此认真细致的研究,从吃的动作到吃的心理,从吃的环境到吃的时间,风趣幽默的同时又足见先生对琐屑之事也有他的观察、他的思考、他的体会。

  有如此美文,怎能不读呢?

  《活着本来单纯》读后感(五):常读常新,豁然开朗,活着本来单纯

  书单:《活着本来单纯》

  作者:丰子恺

  推荐理由:轻松愉快,常读常新,化繁为简,豁然开朗。满星力荐!

  如果要我选一本书随身携带,我想我一定会选择这本书——《活着本来单纯》。

  讲大道理的书篇很多,像丰子恺老先生这样把生活中的朴素琐事讲的这么有趣味的书真是少之又少。我甚至无法写一个严肃的书评出来,书摘更合适这本书。我们可以一起静静地看,慢慢地悟这有趣、有心、有情的人生哲学。

  在心情低谷时翻看,给人以温暖与悲悯;在人生顺境时闲读,又像一阵凉夜清风,不至昏头脑。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霎那便是永劫”。

  节选自《渐》

  我着迷于这两句诗,一首来自唐代诗人白居易,一首来自大洋彼岸的英国。我们都难免被奔流不息的时间消磨了意志,但驻足时,愿你能珍惜当下。

  “后来我果然长大起来。然而疑惑与悲哀,反而随了年纪的长大而增多增深了。我赴郊外散步,偶然折取一根树枝,后来抛弃在田间的时候,总要对它回顾好几次:“我不知几时得再见它?它此后的结果不知究竟如何?我永远不得再见它了!它的后事永远不可知了!”有时已经走了几步,又回转身去,重新拾起,郑重地道个诀别,然后硬着头皮抛弃它,再向前走。明明晓得这些是惜不胜惜的琐事,然而悲哀与疑惑确实地充塞在我的心头”。

  节选自《大账簿》

  我的少年时期也有过跟先生一样的困惑,不同的是,我是俗人,从来没想过把这种想法记录下来,更羞于与他人分享。直到今日,我仍会觉得活得太过明白是一种矫情。看到先生的文字,是一种说不出的心安。啊,原来这世上也有人同我这般珍惜生命中地每一个过客。

  “现在就从学生生活着想,先举星期日为例。凡做过学生的人,谁都能首肯,星期六比星期日更快乐。星期六的快乐的原因,原是为了有星期日在后头;但是星期日的快乐的滋味,却不在其本身,而集中于星期六。星期六午膳后,课业未了,全校已充满着一种弛缓的空气。有的人预先作归家的准备;有的人趁早作出游的计划!更有性急的人,已把包裹洋伞整理在一起,预备退课后一拿就走了。最后一课毕,退出教室的时候,欢乐的空气更加浓重了。有的唱着歌出来,有的笑谈着出来,年幼的跳舞着出来。先生们为环境所感,在这些时候大都暂把校规放宽,对于这等骚乱佯作不见不闻。其实他们也是真心地爱好这种弛缓的空气的。星期六晚上,学校中的空气达到了弛缓的极度。这晚上不必自修,也不被严格地监督。学生可以三三五五,各行其游息之乐。出校夜游一会也不妨,买些茶点回到寝室里吃也不妨,迟一点儿睡觉也不妨。这一黄昏,可说是星期日的快乐的最中了。过了这最中,弛缓的空气便开始紧起来。因为到了星期日早晨,昨天所盼望的佳期已实际地达到,人心中已开始生出那种“实行的悲哀”来了。这一天,或者天气不好,或者人事不巧,昨日所预定的游约没有畅快地遂行,于是感到一番失望。即使天气好,人事巧,到了兴尽归校的时候,也不免尝到一种接近于“乐尽哀来”的滋味。明日的课业渐渐地挂上了心头,先生的脸孔隐约地出现在脑际,一朵无形的黑云,压迫在各人的头上了。而在游乐之后重新开始修业,犹似重新挑起曾经放下的担子来走路,起初觉得分量格外重些。于是不免懊恨起来,觉得还是没有这星期日好,原来星期日之乐是决不在星期日的“。

  节选自 《实行的悲哀》

  在这本散文集里,把生活中的寻常琐事说的如此有趣味的绝不止这一篇,我爱这篇文章的每一个字,读起来那么舒服,解压。我能感同身受在80年前的旧中国,战乱的土地上也有那样一群人同我一样为周五夜晚的到来而狂喜,而在周日下午郁郁不乐,这难道不是文字魅力的真实写照吗。

  “我也曾吃素。但我认为吃素吃荤真是小事,无关大体。我曾作《护生画集》,劝人戒杀。但我的护生之旨是护心(其义见该书马序),不杀蚂蚁非为爱惜蚂蚁之命,乃为爱护自己的心,使勿养成残忍。顽童无端一脚踏死群蚁,此心放大起来,就可以坐了飞机拿炸弹来轰炸市区。故残忍心不可不戒。因为所惜非动物本身,故用“仁术”来掩耳盗铃,是无伤的。我所谓吃荤吃素无关大体,意思就在于此。浅见的人,执着小体,斤斤计较:洋蜡烛用兽脂做,故不宜点;猫要吃老鼠,故不宜养;没有雄鸡交合而生的蛋可以吃得……这样地钻进牛角尖里去,真是可笑。若不顾小失大,能以爱物之心爱人,原也无妨,让他们钻进牛角尖里去碰钉子吧。但这些人往往自私自利,有我无人;又往往以此做买卖,以此图利,靠此吃饭,亵渎佛法,非常可恶。这些人简直是一种疯子,一种惹人讨嫌的人。所以我瞧他们不起,我懊悔自己吃素,我不屑与他们为伍“。

  节选自 《佛无灵》

  这篇文可以说是把“佛性”讲解的很透彻了,宗教对于聪明人来说能产生的自律作用是异常强大的,先生从利己主义的角度,阐述了佛教在一般民众中的不良风气,文中的批判意味看的人大呼过瘾。

  “我从来不曾自动地找求或买瓜子来吃。但到人家作客,受人劝诱时;或者在酒席上、杭州的茶楼上,看见桌上现成放着瓜子盆时,也便拿起来咬。我必须注意选择,选那较大、较厚,而形状平整的瓜子,放进口里,用臼齿“格”地一咬,再吐出来,用手指去剥。幸而咬得恰好,两瓣瓜子壳各向两旁扩张而破裂,瓜仁没有咬碎,剥起来就较为省力。若用力不得其法,两瓣瓜子壳和瓜仁叠在一起而折断了,吐出来的时候我就耽忧。那瓜子已纵断为两半,两半瓣的瓜仁紧紧地装塞在两半瓣的瓜子壳中,好象日本版的洋装书,套在很紧的厚纸函中,不容易取它出来。这种洋装书的取出法,现在都已从日本人那里学得,不要把指头塞进厚纸函中去力揠,只要使函口向下,两手扶着函,上下振动数次,洋装书自会脱壳而出。然而半瓣瓜子的形状太小了,不能应用这个方法,我只得用指爪细细地剥取。有时因为练习弹琴,两手的指爪都剪平,和尚头一般的手指对它简直毫无办法。我只得乘人不见把它抛弃了。在痛感困难的时候,我本拟不再吃瓜子了。但抛弃了之后,觉得口中有一种非甜非咸的香味,会引逗我再吃。我便不由地伸起手来,另选一粒,再送交臼齿去咬。不幸而这瓜子太燥,我的用力又太猛,“格”地一响,玉石不分,咬成了无数的碎块,事体就更糟了。我只得把粘着唾液的碎块尽行吐出在手心里,用心挑选,剔去壳的碎块,然后用舌尖舐食瓜仁的碎块。然而这挑选颇不容易,因为壳的碎块的一面也是白色的,与瓜仁无异,我误认为全是瓜仁而舐进口中去嚼,其味虽非嚼蜡,却等于嚼砂。壳的碎片紧紧地嵌进牙齿缝里,找不到牙签就无法取出。碰到这种钉子的时候,我就下个决心,从此戒绝瓜子。戒绝之法,大抵是喝一口茶来漱一漱口,点起一支香烟,或者把瓜子盆推开些,把身体换个方向坐了,以示不再对它发生关系。然而过了几分钟,与别人谈了几句话,不知不觉之间,会跟了别人而伸手向盆中摸瓜子来咬。等到自己觉察破戒的时候,往往是已经咬过好几粒了。这样,吃了非戒不可,戒了非吃不可;吃而复戒,戒而复吃,我为它受尽苦痛。这使我现在想起了瓜子觉得害怕“。

  节选自《吃瓜子》

  能把吃瓜子这么一件小事写得如此生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文人大都不愿意写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会显得自己很庸俗。可这么一件琐碎轻微的事物到了先生笔下,却让人读起来妙趣横生。对生活观察的这么仔细并且善于总结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的。在那个动乱的年代,热爱生活是一件不属于一般人的奢侈品,并不是说它本身有多难得,而是普通人的心性达不到。活着的本义被无关的事物叨扰,在现今的生活依然很难保有自己的本心,而失了本心,自然也就失去了热爱生活的能力。

  这是一本常读常新,每次翻阅都会有收获的好书,如果你也喜欢随性阅读,喜欢散文,那么我强烈推荐丰子恺的这本《活着本来单纯》,48篇经典佳作一定能让你如沐春风,豁然开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