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之旅
其实台北地方不大,但是人口多,所以房价高。大家一起谈论熟悉的某些台湾明星住在台北,顿时生出在街上偶遇明星的幻想,导游也是顺口答话。
当然一早我们驱车前往士林官邸,这地方距离新北大约一个半小时车程。而行车之中导游介绍这园林的一些特点。园内建筑东西结合,因为蒋属于东方,宋则是欧风美雨洗礼下成长的。
车道开阔起来,士林区这边属于郊区,植物茂盛,亚热带景观 凸显。千层杉,还有高大的凤尾竹。园林门口依然可以看见那些李大师的人在林荫下摆着架势,发单子。
路边的树木极其繁盛,之间的鸣蝉或者不是鸣蝉发出鬼叫般的嘶喊……吱吱,吱吱……有点歇斯底里。我想老蒋在夜半醒来时若再听这样异乡的鸣蝉,一定会不能再次入眠了。
他们的房子属于有欧式的落地窗,却也有东方的屋顶,灰瓦,经过设计师的设计倒也是蛮有意味的。而后的路,就是我们顺着来到一棵果树之下,导游说这里的果树多不结果,民间说因为蒋夫人一生没有子嗣,因而导致这里的果木也是徒有虚名。国人的习惯自然还是牵强附会。一会我们来到兰园,这里有十几种洋兰,花色鲜艳,或绿,或白,或红或紫。花开时节当年他们在此只有少数人可以看,而今大陆各地游人往来不断,真的也是世界不同了。
过一条小路,来到一处小教堂,看起来不起眼,当年蒋为宋的安全特地在园中建设,也可见他对于宋的倚重。小教堂外花开密集,拍照再看效果绝佳,倒也是有几分怀旧意味。斯人已逝,故物依然。
走出士林园,我们驱车前往台北故宫。
马未都曾经说,世界最好的博物馆是没有去之前不能想象它的样子,去之后也是不能描述它的样子。器字型结构,传统的飞檐,加上绿色的琉璃瓦屋顶,浅黄色的墙体,掩映在翠绿的双溪绿树之间。大概自从1949年起,故宫的精华文物开始南迁之旅,所幸还有65万件可以保存。但是每次来看见站出的物品只是其中的二十分之一。
静静等候开始的,导游说这里不能拍照,也不能大声喧哗。我们每个人配上一个听筒可以听见导游的介绍,之后,我们在一楼,先看玉器,珊瑚,都是清朝物品居多,也有一些是我们曾经看见图片的,一次猛然看见实物,心里还惊喜,可惜走得太快,来不及细细品味。而一处恭亲王王府的家具摆在那里只有一股安静的气派可以形容 ,而来欣赏参观的不是只有国人,还有日本女子,金发碧眼的也是不少。人真的很多,屋子显得太小。
而后来,导游让我们自己去找。那些展品太多,无法一一欣赏,找到一些书法作品,看那里灯光黯淡就知道为了保护之计划。而一个人的寻觅也令我惊喜,婴儿枕,那股烂漫之态,和着瓷器的光泽,真的叫人久久不能离开。浅绿的光辉在历史的光阴里似乎没有停留,仿佛还是刚才出窑的样子。而一副《溪山行旅图》 的确也是精品之作。当年的纪录片介绍的更新的资料才是隐藏这范宽的字迹。终于在很多年以后,才有人知道他是作者,而周围的展品多数也是模仿范宽的很多画家,走在这里才知道我们孤陋寡闻,他们太多的才华在一张画纸之上可以跨越前年的光阴。
时间过得太快,这里可以留下是人间至高的精髓,可惜我们只是走得匆匆。 回首看,它的其实依旧,安静地坐在这样的山洼里,要是没有我们的精华的文物,谁花时间跨越山水来此呢?
驱车前往饭店,就在双溪之边。安静地想着那些文物在此度过的过往。台北故宫跟大陆的故宫其实要是文物叠加才是更加完整的古代的文物脉络。
下午我们就去国父纪念馆,之前也是去一家大型免税店,化妆品,珠宝,名包,应有尽有。
去之前导游说下午四点有卫兵交接仪式,当然属于一个庄严的仪式。于是远观101大楼。在国父纪念广场看见一些为大选做准备的人,游客也不甚在意,他们秩序井然,也没有什么喊叫或者激动的样子,所以没有人来干预。
孙中山先生的铜像端坐在大厅里。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安静地等候,拍照……参观。之后我顺便去后面的展厅看当年的一些资料。这里还有志工,也就是志愿者,来为游客解说,或者之路,据说有四百多人,每天轮换。一周基本可以来一次。
可见中山先生在台湾心目中还是有威望的。而后交接仪式开始了,动作整齐,虽然只有两个卫兵,却也是架势十足,导游说的帅,的确也是,个子高,站立时有时候眼都很少眨,让人怀疑那是不是真人。
换岗结束,天空开始下雨,大家讨论结果去中正纪念堂只能车观了,陈水扁上台执行去蒋化运动,改名为自由广场。当年为了自己的位置,去后无人可以控制世界诸多事物的变化,陈水扁到底没有走正道,自己也进监狱去了……
自由的代价是自己不能再享受自己,其实很多时候世界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变化,我们变化太多的想法终于破产。
结束台北的旅行,其实匆匆忙忙,走马观花,我买回家的一堆台湾书里的细节无一去观赏。匆匆,是我们脚步,其实太多地方都是需要住下,自己背包,旅游手册,慢慢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