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地休市,要囤菜么?
人们对疫情期间的记忆仍然深刻,昨天各大生鲜电商又被买爆了,门口大爷大妈一兜子、一兜子的往小区里运菜。
新发地有4000多个商户,每天蔬菜水果吞吐量接近4万吨,2019年的交易量1749万吨、交易额1319吨,连续17年交易量交易额全国第一。
规模巨大,新发地不光是供应北京市场的主要集散点,还是全国市场价格风向标。
在生产、流通、销售三个环节中,流通是个苦活累活,生鲜产品有更短的保质期和更高的货损率,无论是投入仓库和运输车辆升级,还是从销售端有效聚集需求,都是重资产投入。
为了控制销售风险,形成了多级分销的制度。一棵白菜从田间地头到餐桌往往经历了:产地各级收购商、销售地各类批发商、零售终端。
大量的货物流动、多次交易、人员流动让食材在运输储藏过程中有更大的机会接触传染源。
这次管理部门迅速反应也是因为,新发地每天有来自全国数以万计的工作人员、数以千计的车辆,必须迅速反应斩断交叉污染。
彻底消毒、未来更全面的品控、对行业人员更密集的检测,肯定会增加生鲜产品流通时间。
一个重要的事情,幸亏赶上了618前夕,很多要做活动的品类储备比较充足,即使昨天销售暴增,今天楼下T11店里货架上还是比较充盈。
目前交易功能已经转移到了附近指定地点,大哥预计很快就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
总量上,各地生产复工已经有一段时间,本次北京出现突发情况前全国的供需基本稳定。北京并不是生产地,供需关系不会有太大问题。
分项看,情况各有不同。
北京市商务局新闻发布会数据,新发地蔬菜占北京全市供应总量约70%,猪肉占全市供应总量约10%,牛羊肉占全市供应总量约3%。
大哥也说,不同品类,影响是不同的。T11目前肉类、海鲜主要是进口产品和厂商直供,影响不大;果蔬目前受限行业发展阶段,部分品类确实还需要等待新发地回复正常工作。
中国目前蔬菜和水果品类,仍然无法克服货损率、运输技术落后问题,没有像肉类、海鲜那样成熟的冷冻与冰鲜技术。这两个品类大家还是习惯传统的集散地模式,从新发地进货销售。
4~5年前市场上开始生鲜电商竞赛,肉类海鲜到了今天基本都建设了自有渠道,可以有效保证这两类食材供应。
大哥的建议是进口食材大家可以放心采购,一个是疫情爆发以后我们的海关对于检测一直是高标准、再一个大型超市或者精品超市多数肉类海鲜都不经过批发市场,收到污染概率比较低。
从防疫高标准角度出发,某些海鲜品类暂时下架。如果消费者有疑虑,减少海鲜消费可以理解,但是对牛羊肉、鸡肉鸡蛋的担忧,大可不必。
蔬菜水果,除了等待新发地经营活动恢复正常,生鲜行业也在加快产地直采活动。
这里得借机会和大家说一说产地直采。
过去两三年采购生鲜,我们经常看到包装上写着:产地直采、产地直销、产地直供。
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就是尽量打破传统多级分销结构——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是一个原因,压缩运输储藏时间也很重要。
目前的产地直采有几个模式:
田间地头直接到门店或零售商仓库,这算是最彻底的“直采”,大型农场或者生鲜种植企业才具备大量供货能力,或者是大型零售商直接在产地投资种植基地,为自有门店供货;
从产地生产批发商直采,很多品类不具有集中种植的产能,或是部分零售商资本有限,一般会与产地批发商合作,田间地头到产地市场交给合作伙伴处理;
介于两者中间的模式,产地收购也是分级的,有些企业选择介于产地批发市场和农场果园之间的渠道进行合作。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非常难。
自建产能投入大,这玩意儿既是农业、又是地产;与当地农场合作,全国规模化农业就那么几家,也都是强破脑袋。好处是规模化农业对品质控制力度还是强,生产端把握住品质也就有保障。
与各级渠道合作眼睛得亮,一个苹果拿出来到底1块的和3块的什么区别?不同批次的货有没有细微差别?价格波动是不是合情合理?选品团队必须基本功扎实、眼睛够用、谈判能力强。好处是如果与产地的渠道有深入合作,一大部分品控工作,不用投入大量人工,交给合作伙伴就好。
两种模式也没有谁好谁坏,这和所有长产业链行业一个意思:
全部吃下来挣钱肯定多,投入也大,还容易造成业务线分散不好管理;专注吃一段放弃了部分产业链利润但是有助于聚焦自己专业特长,不需要海量资本。
我问T11大哥:这次你们蔬菜水果怎么办。
新发地这边要等,毕竟全行业都在提产地直采,谁也做不到100%;直采这下必须要提提速,这会儿把人已经散到河南、天津去了,和当地大渠道沟通差不多了。
(大哥的朋友圈图片,是真的去河南了)
T11那些买手都是行业高手,必须得让他们加加班了。
也算是为抗疫做贡献了。
有一个问题,其实同样重要——买东西怎么办?
目前T11大哥也在建议顾客更多使用App或者小程序购物,即使我们的防疫手段已经武装到牙齿,蔬菜水果肉类也不可能做到和矿泉水、冰激凌、薯条这种级别的消毒。
最好的办法还是通过网上渠道或者错峰购物,既是对自己健康负责,也是对他人健康负责。
大哥一直非常自豪T11的蓝鳍金枪鱼和牛排,适合刺身和5成熟,但是也建议我所有生鲜,对,是所有,要做成全熟的。
我在过去一直说,生鲜这个行业不是说“把新发地搬到云上”就是生鲜新零售了。
生鲜新零售是对从田间地头、到上桌享用全面的改造。
在国外生活的朋友都有经验,美国日本的生鲜产品有更高的比例是预包装好的,一方面可以通过标准化和品控卖出更高价格,另一方面也符合现代人家庭规模逐渐减小的消费习惯。
在这个特殊时刻,如果有经济实力,建议购买包装好的食材——确实这类生鲜风险会低一些。
这次带给零售的新挑战,供应链端的从业者们其实并不担忧,有了几个月经验的积累,如何应对更高标准防疫要求、如何灵活与不同渠道合作、如何通过线上线下服务消费者,已经摸索出了成熟的经验。
T11大哥也提醒我,供应肯定是不会有问题的,也不建议大家去囤积食物食材。
毕竟家庭储存能力有限,生鲜这个品类没有专业设备,放时间长了也不健康。
大家不用过分担心,注意身体健康。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