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互联网+“孝”文化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互联网+“孝”文化

2020-06-28 15:53:35 作者:迁徙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互联网+“孝”文化

  小时候母亲就会讲一些关于孝顺故事我们听,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正反对比教育。这种方式很有成效,从小就让孩子们将百善孝为先的种子种在了心田。那些故事我倒还清晰记得几个。

  不孝儿要将无用的母亲背着去扔到深山里,母亲怕儿子迷路洒下豆子标记,逆子被感动原将老母背回在

  不孝儿嫌弃老人吃饭滴汤掉水,给老人做了木碗旁边吃饭。几岁孙子也做木碗,父母惊问,孙儿回答给他们老了用,不孝儿连忙改正,请老人桌上吃饭。

  不孝儿将老母背到荒山遗弃,回自己儿子在学编背篓,父母惊问,孙儿回答,学会编背篓以后才能编出背篓被父母到荒山,不孝儿梁芒改正,复到荒山将老母背回。

  孝女给老母买一鸡腿,路上小解,鸡腿掉入茅厕,孝女捞出洗净,原回家奉于老母。是夜电闪雷鸣,雷公电母拘出孝女,责问为何将茅厕之物奉于老母,孝女哭诉家境贫寒,没有鸡腿吃,好不容易买一鸡腿,故舍不得丢弃,虽鸡腿掉入茅厕,自己将其捞出后洗净的。雷公电母怜其孝心,饶恕了她,并赐予金银。邻家富女,听得此事,故意效仿,怀揣鸡腿故意掉入茅厕,劳处洗净奉于老母,是夜电闪雷鸣,雷公电母拘出富女,责问为何将茅厕之物奉于老母,孝女哭诉家境贫寒,没有鸡腿吃,好不容易买一鸡腿,故舍不得丢弃,虽鸡腿掉入茅厕,自己将其捞出后洗净的。雷公电母大怒,斥其一派胡言场劈死。

  稍稍长大些,读书识字后,书上也有学了很多赞扬孝顺,鞭挞不孝顺的成语典故,诸如“戏彩娱亲”、“ 鹿乳奉亲”、“芦衣顺母”、“ 涌泉跃鲤”、“ 卧冰求鲤”、“恣蚊饱血”、“ 尝粪忧心”、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香九龄,能温席"、“庾道愍万里寻母”、“汉文帝侍母”、“陆绩怀橘 ”等等。

  在兄弟姊妹谈婚论嫁的时候,母亲曾经对求亲的人家说过“我的这些儿女们以后能有多孝顺我不敢说,但不管父母的事情绝对做不出来的。”母亲之所敢如此说,自然知道曾经的言传身教都是深入血脉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母慈子孝是传统美德,是社会主流事实证明,母亲的自不是空穴来风,她的子女,无论是为儿为婿,为女为媳,对双方的父母都是尽力照顾。只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养老体系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财富的日益丰富文化水平的逐步提升,孝顺的方式和方法也丰富起来。除了物资上的需求,老人还会有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的需求。

  父亲在前一阵子去世了,我深刻反思在照顾父母上,并不是所有的孝行都是正确的,我犯了两个很大的错误

  一个是将老人接到身边。我把父亲接到自己家中,回想起来只是方便了自己照顾父亲,可父亲总是不太习惯的,中定然是委曲求全的。

  多数年轻人对大城市有着无尽的热爱和憧憬,总觉得大城市的生活才叫生活,好玩的好吃的多,所以当他们终于可以在大城市生存下来的时候,总会想着把老人接到身边,让父母在大城市里享受锦衣玉食般的生活。年轻人觉得自己喜欢父母也会喜欢。其实并不是,作为老人,其实并不想离开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园,不想离开自己的社交圈子,也不能像年轻人一样很容易就去适应另一种生活。可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孩子,好多老人愿意去熬着孤独,努力去适应。都说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把孩子绑在身边,这句话用来对待老人也是一样有效:最好的“孝顺”,也不是把老人绑在身边,而是把他们放回自己熟悉,习惯的圈子里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二是责怪父亲乱买保健品。因为我没有做好“文化反哺”,教会他使用新科技,识别真假,才让那些夸大其词的保健品宣传成了父亲的精神食粮。

  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使社会上注定会有一些老人成为前互联网时代的遗民,他们在“数字鸿沟”面前掉队。年轻人不耐烦地屏蔽了父母的朋友圈,吐槽他们“跟不时代”、“顽固”,这样只会让耸人听闻的消息,劣质鸡汤,和虚假广告成为他们的贴心知己。这个时候,年轻人应该做的不是动怒责备,也不仅仅是反复叮咛,而是耐心地用文化反哺日渐老去的父母,带他们迎头赶上这个时代。

  如果你的老人还不会用智能手机,不会看朋友圈,不用发微信,不会扫码,你一定要深刻反思一下,一定要抽时间教会他们。不要像我一样,“子欲教而亲不在”,懊悔至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互联网+“孝”文化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