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尔的相机》经典观后感1000字
《克莱尔的相机》是一部由洪尚秀执导,伊莎贝尔·于佩尔 / 金敏喜 / 郑镇荣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哈哈哈哈这应该是目前看的最随性的电影了吧,洪尚秀的极简主义展现得淋漓尽致。相机就像人的挡箭牌,阻挡住尴尬、附和、无用的聊天,导演一直喜欢去表达人际交往间的问题,虚伪、不专心等等,虽然看起来是善意友好,实际上是在浪费时间。有趣的事洪尚秀镜头里的男人总是反复无常与懦弱,非常有趣。最后想说,女神真的太美了!
《克莱尔的相机》观后感(二):笔记。尬片之王。
1.他真的是尬片之王。窝不该和一整个影院的人共同分担洪尚秀的尴尬,想夺路而逃。说真的,能把尴尬赤裸裸地摆在桌面上让观众难受得抓耳挠腮,真的是种才能啊。
4.叙事乱序我真的摸不着头脑,唯一知道的是两次分手(解雇和分手)场景重合。
《克莱尔的相机》观后感(三):她的尴尬,他的装模作样
餐桌上,导演和制片。一张常年饮酒的脸,还有一个中年女人对渺茫的爱的心怀不甘的争取。
她是有嫉妒的,甚至还有一点侥幸的心理,姿态放得很低很低,撒起了矫,对方却已经兴意阑珊。扑了个空。
在局促的餐桌上,面对一点点被爱的可能,她的肢体语言既尴尬又暧昧,摸着脖子,一直顺到耳根,在身前交叉,最终向对方摊开手来。
她悬空了,卡在一次屈服的可能的那几秒,随后退回孤单的壳之中,对方甚至没有给她再一次的机会。
《克莱尔的相机》观后感(四):9天随性的拍摄,都是尴尬
看洪尚秀永远都不用担心镜头语言和人物景色的掌控,他对于日常生活这种普通的美的理解和拿捏真的太好了,好的难以复制,像他与生具有的天赋一样。 但是这部随性的9天拍摄之作,固有的(极佳)映像表面之下,剧情构架实在是太为零乱,刻意的时间线穿插加剧了这种混乱,而就连女主与男导演之间的“one night over”这一剧情线索,都显得生硬,让人摸不着头脑,看不出情感的交互或畸形,只有尴尬。于佩尔的角色也只能用突兀和尴尬来形容。 不过总的来说,洪导对于自我故事的写照也是最大(也十分可爱)的看点了。
《克莱尔的相机》观后感(五):克莱尔与万熙
8.3,北京电影节巨幕场。我承认我偏爱洪尚秀,能在大银幕上看到《克莱尔的相机》也是三生有幸,可看度较低,但文本上的延展性前所未有。站在制高点自由叙事,将观众置于一个未知因素居多,非包裹性的叙事结构中,用非线性碎片化段落去反构电影,这么做难免不讨喜,但你无法否认影像迷人的细腻。没错,还是自省式的故事,还是探讨男女关系,新颖地是尝试将无来由的感伤做到了道德化,公认化,并适时地将情感剪碎,使得故事又回到了起点,可视作一次饱含爱意的文化侵袭。金敏喜可真美,可惜她不是克莱尔,不是本国中“异国者”。
《克莱尔的相机》观后感(六):随笔
洪尚秀标配:尬聊+金敏喜+习惯性地把自嘲放置在一种平稳缓慢的氛围与稀碎的叙事线里。从《处女心经》《生活的发现》到《这时对那时错》,平行之中的重复叙事所带来的新线索,能带观众重新了解生活本身,毕竟生活在生活中的我们已经对它钝化了,也正是这种观感,让我大学时对《这是对那是错》爱到了无以复加!!但估计是已经看透了这种套路,而且这次拍的太随意没有多留线索,克莱尔这部让人只感觉到尬。于佩阿姨对着金敏喜小姐姐疯狂说beautiful的时候我在想,这真的不是洪尚秀的私心吗…
06/04/2018 北京国际电影节
《克莱尔的相机》观后感(七):一次告别
萍水相逢的两个女人,在异国,说英语。因为天然的语言障碍,反而更加毫无防备地袒露真心。
拍照片的克莱尔有她的哲理——“You are now a different person, and I can feel it. ” 这我也相信。拍过一次照片,看过你一次,一切都不一样了。
她都说 “If that’s how you see things, right or wrong, that’s how you see things, I respect that”。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的心意,因为这没有用。
洪尚秀的电影,把打碎的时间线重新编排;克莱尔的相机,把过去的事情慢慢看一遍。
原来,rearrange & re-imagine,沉淀和思索,这才是改变别人或者改变自己唯一的办法。
在最低落的时候,有一刻与女性友人静静相处的时光,也会觉得松弛安慰。就算生活中的灾难总是突然而至,我们也还是要找到办法自己为它道别。真正有用的,不是拍一张勉强的合照,或者尴尬的相对。而是,剪碎烦恼的布,封上记忆的箱子,轻轻地走开,那就这样吧。
《克莱尔的相机》观后感(八):你可能是克莱尔 也可能是boss 但金敏喜只有一个 她无人能敌
当我谈万熙的时候我是没法不谈金敏喜的 哪有什么万熙 那只有金敏喜
其实很心疼女boss 她说自己曾经那样年轻美丽 当导演抓住她的手时 她卸下了全部防备 搔首弄姿的样子甚至让人不舒服 可是她也年轻过 也曾有过与她相配的爱情 但是她输了 我们也会输 整个世界都会输给金敏喜 所以整个世界都得到了斥责她的权利 但她还是那么美 就像海伦
导演或许试图分出自己的一部分成为克莱尔 或者希望观众可以是克莱尔——忠于属于自己的 一段单方面逝去的感情 欣赏她 陪伴她 不用面对世论指责 最好连她的语言也不会 却能用另一种美丽的语言朗读诗歌
但他又一定不会甘于此 所以他宁愿一次又一次的出演自己 不清醒的 感性的 懦弱的 狼狈的 恼羞成怒的 恬不知耻的 中年出轨导演
渣男般的怒吼其实是缴械投降的示爱和寻不到出路的绝望
一边拍摄着美丽的情人 一边任凭世人评头论足 我曾觉得他们是厚脸皮 是所谓为了爱情不顾一切 现在我觉得他是在用这种方式赎罪【或者说他没法不这样拍下去】 向自己 向世界 也向他善良但不诚实的爱人
也许金敏喜也会老吧 但她在克莱尔的相机里 仍是海伦
【我也不知道我怎么就成了金敏喜脑残粉了 真的抵挡不住 我现在就觉得我特懂洪导
《克莱尔的相机》观后感(九):他们的判断
今年的北影节本来计划去看这部电影,因为当时没有时间没去成,刚才看过之后一阵小庆幸,幸亏没看上,否则会心疼电影票钱。
这部在戛纳电影节期间速成的片子一如既往的洪尚秀风格,莫名其妙,一脸尴尬,有导演本人生活的影子,平淡无奇却又不失回味。
来自法国,刚刚失去男朋友的高中音乐教师克莱尔手持一部拍立得行走在戛纳街头,与人搭讪,尴聊,在那样一个地方所遇之人竟然都是韩国人,而他们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巧合还是天意真说不清楚。
克莱尔拍照的目的只有一个,“改变事物的唯一办法,就是仔仔细细地再看一遍。”
这样看来,克莱尔这个人物只是导演想要讲的这个故事的见证者,或者说是串起三个当事人关系的那条线。也就是说,借他人之眼讲述已经发生的故事。
女制片人用自己的判断炒了与她中意的导演发生***的万熙;而导演又以自己的判断向女制片人提出了分手,接着神经质地醉酒,在天台对万熙的热裤激烈地说出他的判断。
万熙在克莱尔拍的照片里发现了自己被辞退的原因,那就是嫉妒。同时她也有了自己的判断,不再对被炒鱿鱼而心怀不满,纠结抑郁,而是愉快的打包工作用品,了结过去,去迎接或许正是她想要的生活。
用法式英语和韩式英语停顿式尴聊,是导致这部电影低分的直接原因。
《克莱尔的相机》邀请了两个重量级演员:一个韩国大美女金敏喜,一个法国国宝级演员于佩尔,作为陪衬,讲述了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故事:导演怎么去寻找灵感?是否需要为艺术献身?献身后的羞耻感怎么破?
不过这个导演非常幸运,周围有个从生活和情感上都给予无微不至照顾的制片人。导演为了艺术献身,她自然应该为导演扫平障碍,哪怕是一丁点的心理阴影。缪斯重要么?重要,但为了导演的未来,缪斯也可以成为随意牺牲的陪葬品。
于是,我们曾经腹黑、心计深沉大《小姐》金敏喜诱受,成功的变成了被随意牺牲的傻白甜缪斯。而且本片导演打破电影常规,用了几乎超越纪录片的超现实主义模式,采用家庭DV的拍摄手法,以毫不了解情况的外人——客观第三者的视角来展示这个复杂而深沉的主题。
几位主角的演技自是无可挑剔,因为作为客观第三者视角,我们大部分时间其实根本也看不到演员的表情,自是无可挑剔也无法挑剔的。
只有大师级导演才会成就这么先锋试验性的电影:完全打破一切电影镜头语言的常规要求,长时间两人对话的固定镜头;所有情节都是靠对话推进;时间顺序、逻辑顺序乱而不杂;风景优美的电影胜地戛纳,完全拍出了陈旧腐败、藏污纳垢的衰败感……我们应该为导演的大胆突破和对艺术的讽刺而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