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的“主”“副”及其它
国家在课程设置上对各学科并无主次之分,“主科”、“副科”(或叫“辅科”)是约定俗成的一种叫法,学科的“主”“副”其实是缘于国家的考试制度。想当年,高考制度恢复,国家确定的中考和高考(理科)的考试科目被简称为“政语数理化”,“政”放在首位,并非是这门学科头等重要,实是由于“文革”期间“政治挂帅”的影响。那时,人们也同时产生了一种有失偏颇的观点,认为“数理化”三科是智力水平和学习实力的标志,于是出现了一句流行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进入80年代后,有一门学科一改开始的“犹抱琵琶半遮面”之羞涩状,登堂入室,迅速蹿红,这就是英语。1980年的高考,英语科成绩还是按三折加入总分,但很快在几年后,英语就取得了与语文、数学平起平坐的地位,以至在现在的课程体系中,语、数、外被称三大主科。不仅是“主”,且冠以“大”字,可见地位之崇高。有很多人相当迷惑,外语何以能与国语比肩?我曾利用在外学习的机会就该问题请教某位专家,专家沉思片刻后,只说了一句话:“与国际接轨”。
在当前初中阶段开设的课程中,国家课程含有十几门学科,这些学科在考试制度中受到的待遇各不相同。语、数、外、理、化、政历来为中考笔试科目,这些科目在师、生心目中基本没有“主”“副”之分,分值的区别基本取决于各科在整个学段开设内容的多少。史、地、生、音、体、美等六科虽然课时数并不比理、化、政少,但这些学科都明确地被称为“副”科,原因就在于中考。以东营市为例,史、地、生时而列入中考,时而又被取消,制度非常缺乏连续性。本年度的中考,史、地、生又有幸占了一席之地,但却不是以中考科目的名义加入的,而是有了一个新名堂,叫“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三科的总分值为100分,且是按等级赋分,这种待遇与只开设一年且周课时数只有3节的化学相比就有较大差距了。
如果语、数、外、理、化、政是中考科目,史、地、生叫统考科目,而音、体、美就只能叫考察科目。不过体育科近几年来也列入了中考,仅仅是技能测试,满分值却超过了化学、政治等科目,这在一定意义上对体育课的规范开设能起到促进作用。音、体、美曾一度列入中考笔试科目,后来有一年音、美又改成了技能测试科目,测试办法是音乐—— 唱一首歌,美术——画一幅画,艺术教育被莫名其妙地简化到了这种地步。
新课程改革后,课程表上又多了一些新名称,这些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也以各种科目形式出现,它们多由其它学科的教师兼任,恐连“副科”的头衔也尚未得到。
在我国目前的文化背景下,国家的考试制度催生了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功利主义,这种功利主义深刻影响着全社会的教育观念,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学校、师生对学科的态度。新课程标准付诸实施后,并没有建立起与之相配套的考试和评价制度,这样新课程改革的有些内容就只能停留在理念层面上而难以落实在教育实践中。不可否认,在学校中的确存在着学科歧视现象,非考试科目的课时被挤占,甚至有的科目形同虚设。
学校和教师,当然无力改变制度和改造社会,但能改变的是自己的态度和观念。作为学校,必须在师资配备和教学管理上对各学科一视同仁;作为“副科”教师,建议再读一下明霞老师的这段话:
自己首先要重视这门课的教学,要从头脑里摒弃“我是副科教师”的思想,要相信你所教的就是重要的。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训练,都要以最高标准来对待,用最真诚的态度面对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重视你所教的学科,才会对老师由衷地尊敬。假如你自己都不重视所教的学科,还指望别人来重视?自己不重视,即便学校很重视也难以落实在你的课堂上。你自己真的重视了,很多教学问题也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