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航父母》经典影评有感
《护航父母》是一部由凯·加农执导,莱斯利·曼恩 / 约翰·塞纳 / 雷蒙娜·杨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护航父母》影评(一):爱
堂推荐的。考完六级。有些镜头有些镜头,有点恶心… 表达手法感觉有点夸张吧。不过很美式,事实很简单,都是之后才发现。我们与父母的沟通很重要,当我们为人父母的时候,也要想着好好沟通,朋友之间也是。当萨姆说出自己的性取向之后,两个朋友的反应我觉得很棒。性是串起电影的一个契机吧~ 我们都要在爱中成长,来自父母,来自朋友,来自爱情,来自孩子,人间一趟,我们都值得。
大家都说美国的性教育开放,其实不然。借用这部电影里的话, 男孩出去鬼混,父母不管,女孩就不行。 男女平等又在哪? 这个概念和我们国内基本一样,估计全世界都一样。 区别在于,是不是可以聆听孩子的话语,理解孩子的心理。 不要去一味的束缚,多谢聆听和感受。 如果你觉得孩子错了,你得说服孩子,让孩子知道哪错了,不是一味的去谩骂。如果你说服不了孩子,不能让孩子知道自己错了,那就是你自己错了。也可以说你没资格当你孩子的父母,你不够格。
《护航父母》影评(三):不可逆的事业
有天和2位瓷器大哥聊天,也不知怎么说起孩子,也不知怎么就聊到孩子淘气,也不知怎么就聊到孩子以后,我提出了个假设,没想到,或者我忽略了两位哥哥的情况,突然爆聊,让我意识到脆弱的不仅仅是孩子。我提出:你说这孩子现在淘气还好点(我家老大9岁),起码你说话还听,想想自己年轻时也是混蛋一个。你说这大了,打个架还好说,要是过早出了格,人家女方能干嘛。两位大哥同时说:弄死他。让我惊愕,突然想起,两位家里都是明珠。我们相觑一笑。其实,成长中有无数风险,有无数坎坷,有无数困难,你要什么时候让他们接受这一切?时间,地点,方式,内容。麦肯锡里提到过“鱼还是渔”,这份不可逆的事业我们做的够专业吗?
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片子,看得我笑中带泪。豆瓣上大部分评论围绕亲情和性教育展开,而我看完则更多得是被片中的友谊感动了。
三个女孩的友谊不必多说,从入学到毕业,青春而且纯粹。或者说根本不必说,因为她们年纪还小,没经过什么考验。我更想说的是父母三人的友情故事。
健壮爸爸、出轨爸爸、单亲妈妈,起初,他们三人在女儿第一天上学的时候相遇。出轨爸爸说:我们女儿是朋友意味着我们也是朋友啦,还相约去喝杯酒。但是女儿毕业那天,我们却看到他们三个互相躲闪。健壮爸爸给单亲妈妈打电话得不到回复,出轨爸爸因为出轨受到了大家的嫌弃...当初承诺的友谊土崩瓦解。
经过那一晚的一系列折腾,他我们之间的心结也解开了。他们知道,健壮爸爸看似高大威猛,其实内心细腻,渴望友谊(和高温瑜伽);单亲妈妈看似风韵撩人,实则非常孤独;出轨爸爸看似风流成性,实则内心一直隐忍着痛苦和误解...
经过这一晚,不仅女儿们达到了生命的大和谐(误),父母们也合多年的邻居兼好友达成了和解。这是我最感动的地方。
《护航父母》影评(五):又名 反啪大联盟
很多网友看完之后感叹国内性教育的缺失
社会在发展,环境在变化,谁知道老美的今天是我们的明天,还是后天?
对待性,人们的态度越拉越开放是客观事实,但是为人父母,不可避免地要去为孩子的那个事操碎了心,尤其是女孩的父母们。
在父母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是那个不会照顾自己、做事不分轻重、遇人不懂黑白的孩子。其实不经意间,孩子在慢慢的长大,大到要摆脱我们的控制,大到要脱离我们的安排。他们不够成熟,还会犯错,还会遇到挫折,其实这些都是成长的必修课,只是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总想着为他遮风挡雨,想着让他们少走弯路,这些自欺欺人、弄巧成拙的做法都是因为爱。尽管我们都知道,付出代价是他们必须躲不过的必经之路。
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报道,里面对于各个国家的性侵数据进行了比较,发现令人吃惊的结论,越是性开放的国家,性侵的犯罪率越低。相反,那些保守、压抑的国度往往沦为性侵害的重灾区。
剧中,印度女孩和男朋友对待第一夜戛然而止的做法令人印象深刻。换作保守国家,精虫上脑的男孩十有八九将女孩的意愿丢到九霄云外,性侵的犯罪很多都是这种情况下发生的。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能理性的对待这件事,让我们看到了成人应该具有的成熟。
所有的父母都是反啪大联盟中的狂热分子,因为他们担心孩子收到伤害,焦虑他们不够成熟独立面对这些问题,所有的父母也都会像剧中的铁三角一样最终默默退出孩子的房间,跑到酒吧自饮自酌,因为他们突然意识到了孩子长大了,自己的身份由冲锋陷阵的战士变成了守在一旁的护士。
为长大的孩子干杯,跟自己一去不复返的亲子岁月告别……
《护航父母》影评(六):美国父母给我们上的性教育课
自从有了moviepass,我去电影院的概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因此也看了很多原本不会看的美国本土喜剧。
这种类型的喜剧有一些特点,都是戳中了美国人关注的生活重点,有操心父母如何阻拦子女第一次的,有老年女性谈恋爱(不是中老年女性,而是六七十岁的奶奶),也有讲中年危机离婚阿姨如何再次进入学校上大学的。
不是超级英雄,不是小妞电影,不是文艺巴巴的独立电影,这个系列的电影对于我来说感觉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就拿Blockers来说吧。
就给我上了一个性教育的课。看的时候甚至觉得那要是我妈该多好啊。适当的干预,放心的放手。
片子的话题很简单,但是很有意思,几个父母相约阻拦女儿第一次papapa。比赛选手如下,第一位向我们走来的是,印度裔妈妈和壮汉爸爸的混血少女,第二队英姿飒爽不输阵的是单亲妈妈和她的漂亮金发妹,最后一个队伍则是父母离婚,爸爸看起来是个不负责任的白痴的深柜大胸少女。
科普一下毕业舞会在美国高中是非常重要的成人礼,很多人也会因此在这天啪啪啪吧,为了表示自己成人了。其实正常情况下荷尔蒙早就准备好了,如果不是因为高考压抑,我国同学们的性解放之旅也不会太晚。
当金发妹告诉她的好朋友自己要在毕业舞会出柜的消息的时候,另外两人除了羡慕嫉妒外也表示要做同样的事情。计划就这么定了。金发妹要跟自己的帅帅小男友,而另外两个因为没有男朋友,所以跟自己的舞伴:一个留小辫子的个性小哥和一个小胖胖。
这一厢刚定好,那一厢父母们早就跃跃欲试制定了计划,以保护自己的小公主。为什么女孩的第一次需要保护而男孩的则不需要呢?这里很有点性别歧视的意味了,当然这是题外话。
他们一路尾随,做了很多啼笑皆非的事情。场景,从舞会现场换到了别墅的续场party,又从别墅换到了酒店。
终于壮汉爸爸阻止了女儿的第一次,的一半,推开了辫子小哥;大胸少女则跟不负责任爸爸出柜,爸爸表示,早猜到了。
最耐人寻味的是金发女孩的妈妈,当她看到了桌子上的保险套,床单上的玫瑰花的(这是女孩的朋友为她准备的),听到了金发妹刚刚跟小男友进酒店房间的对话。她放心了,最终选择了悄悄溜走。其实她之所以担心,是因为自己年轻的时候和男朋友发生了关系而忽视了学业,结果成为了单亲妈妈。她害怕女儿会重蹈负覆辙。这很容易理解。
但是她最终选择了相信,她相信女孩子也有自主决定性的自由,这没有什么大不了,也谈不上什么羞耻。
这让我不 禁想到了逝世的台湾女作家林弈含,她在房思祺的初恋乐园这本带有回忆录性质的小说里回忆了自己的青春期,她问妈妈为什么我们家没有性教育,妈妈告诉她只有需要性的人才要性教育。言外之意,你是好孩子,你不需要性,也不需要性教育。
结果好孩子不但被老师长期性侵犯,甚至为了掩盖羞耻感将侵犯合理化为爱情,最终得了抑郁症,早早地为生命画上了句点。
性真的有错么?还是教育有错?
性真的丑恶么?还是压抑性更丑恶?
这个片子触动我很深,我想起了自己的唯一性教育是,妈妈在十三四岁的时候提醒我会来月经。然后在我上大学,已经跟固定男朋友相处两年了之后,不知道被哪个专家影响告诉我“女孩的第一次是给婆家最好的礼物”。
我被我妈这堪称上个世纪的观念雷得外焦里嫩。但是在我国,持有这个观念的父母依然大有人在。
谈到性,我们都应该对这个悄悄溜出房间的美国妈妈致以最高的敬意。
观看完电影后我和美国朋友交流,他问我,你注意到影片海报上的公鸡么?在美国,公鸡也念为:cock。这真是一个很烂的名字。他告诉我。
但是,这真是一个每个中国家长都应该看看的电影,我心想。
《护航父母》影评(七):成长、独立、分离——痛并快乐着
. 三个孩子,三个家庭,三种模式。
高中即将毕业的Julie,成长于单亲家庭,花一样的年纪,充满了对男性与性的美好幻想,想要在舞会之夜献出自己的初次。而Julie的母亲Lisa则始终无法处理年轻时被另一半抛弃的痛苦,进而对Julie的舞会计划视为洪水猛兽,认为是另一场骗局的开始。
Kayla有一个很强壮的父亲,扮演着父亲与母亲的双重角色。在强壮的外表下,却有一颗温柔的内心。而这种付出型的人格也传递给了Kayla,听到好朋友的舞会计划,即使和现在的“男友”并不熟识,却也很快愿意加入这个计划。
am有一个缺位的父亲和一个糟糕的母亲。父亲懦弱、被家暴、妻子偷情却敢怒不敢言,最后被迫离婚;母亲滥情、并不关心Sam的感受和想法。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Sam遗传了父亲的懦弱,并对男性充满了“唾弃”,认为他们很脏。甚至Sam成为拉拉也与此有些关联。听到Julie的计划,懦弱的她没有什么反对的想法,即使是拉拉,却也答应找一个男生完成这次的舞会之夜。
一、成长
研究儿童行为的 J.Bowlby(1951)指出,3到6个月期间的婴儿成长是印刻现象发展的关键期。所谓的印刻现象是指刚出生不久的动物会追随其“依恋对象”的行为。因而3到6个月期也成为婴儿发展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而依恋关系的建立也是婴儿最初学习、成长的必由途径。
人一生有两个成长高峰,一是0到1岁的婴儿期,二是青春期。身高、体重的改变,性征的发育,思维模式的逐步变化,都是成长高峰的很好佐证。这个时期的孩子迫切需要做些什么,来验证和证明自己的强大。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性”是一个充满未知和诱惑的话题,可能也是一个”最佳“的验证方式。
内在的成长需要外在的行为去论证。就像没有照镜子之前,你永远不敢确信别人说你漂亮,是在夸你还是在骂你。大部分的青春期叛逆都是这样的一个镜子的作用。通过不断突破与修复自己与自己、自己与父母、自己与朋友等的边界与关系,来确认当下自己的”强大“。所以,不作的孩子,多少也不太正常。
二、独立
刚生下来的孩子,其实与”母亲“这个角色是一体的。长大一些的孩子,与”家庭“这个更大一些的角色是一体的。但,随着年龄、阅历、能力等的发展,孩子早晚会发现自己与母亲、与家庭的不同之处,也就是发展出独立人格的开始。
为什么你们要去工作而不去上学?——我们的任务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你们可以抽烟喝酒而我却要被限制?——我们的权力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你们能够半夜不回家而我十点就得上床睡觉?——我们的行为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你们可以穿的很漂亮而我只能穿校服?——我们的外表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 ...
最终,他们会发现,原来我和你们是不一样的。这时独立的人格也就发展出来了。
三、分离
精神上的独立,并不意味着关系与行为上的独立。特别是一些”糊涂“的父母,都没有觉察到孩子已经独立了(影片中的三位父母就是典型)。于是一场关于”你需要放手““孩子你还小”的战争就此打响。
此时,孩子的逆反心理就更重了。因为现在不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更是为了解放自己(孩子通常认为夫妇对于自己的管教,就像是奴隶和奴隶主一样)。脱离父母的管教,赢得自身的独立空间成为他们的主要奋斗目标。这个时期的父母,不管放与不放,分离都将是最终的结局。
分离是痛苦的 —— 父母很痛苦,我养了你这么多年,你却要独立,你是不是要离开我了,你是不是不爱我了?——孩子也很痛苦,父母的怀抱很温暖,但外面的天空更精彩,你不让我独立,是不是要扼杀我的自我人格?看,两边没有一个是开心的。
但分离又是必须的。每个人都有只属于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会产生自己的想法、实践自己的行为,当另一个人试图去阻止甚至是压制时,这个人的成长就会受到限制。因为这是对作为人的最基本属性的迫害。不管是孩子还是家长,都需要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与独立人格。成长是过程,独立是结果,而分离是必须——因为只有分离才会拥有独立。但这并不意味着亲子关系的破裂,父母仍旧是父母,孩子也仍旧是孩子。只是现在,“我”长大了,“我”要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去爱你。
最后,分离是痛苦的,成长是快乐的,独立也是一种幸福。这个世界上,不仅有妈宝,也有孩儿宝。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镜子,活出自己的精彩。
《护航父母》影评(八):性爱这件小事
美国有不少关于性教育这块的电影,其中很多都有关于高中毕业舞会破处子处女之身的,例如《美国派》系列,而这次《护航父母》也是这类型的电影。
讲的是反啪啪统一战线的三个父母们为了阻止女儿们在高中毕业舞会上破处的计划,一路穷追不舍,披荆斩棘,各种恶趣味囧事,最后都以和女儿们的沟通和理解收尾,有欢乐有成长。
首先,迎面走来的是第一对母女,甜美女孩朱莉和她的单亲妈妈。
因为她妈妈年轻时在舞会是和男友发生关系,后来大学退学选择爱情却被抛弃,导致自身抚养朱莉,所以她很怕自己女儿会和她一样重蹈覆辙,管制着女儿的一行一动,就连大学都要求她选离家只有半个钟的芝加哥大学,而她瞒着母亲选择了UCLA。
女孩们的破处计划也是朱莉开始发起的,因为她有着相爱的男朋友。
结尾处当朱莉母亲闯入女儿当晚酒店房间时,看到浪漫的房间布置和朱莉与男友的对话,她决定放手了,相信女儿是很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感情,给予她自由。
朱莉的扮演者小美女在去年奥斯卡热门影片《三块广告牌》里饰演冷酷母亲的失踪女儿。虽然只出现几秒。
第二对是人矮胸大妹山姆和她的背负出轨罪名不正经老爸。
实际上她老爸是当年被绿才离开的,他一开始是反对另外两个家长去干涉子女生活的,毕竟他知道自己女儿是拉拉,但是当他在舞会看到女儿和舞伴亲嘴时,于是和另外两位家长统一战线。
然而过程中他女儿山姆对自己性取向还不是很明确,但最后她遇到她的真命天女也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
第三对是运动健将凯特和她的强壮老爸。
虽然她老爸块头很大,但平时哭哭啼啼的,内心十分柔软,所以担心女儿还小不能做出正确决定,毅然决然捍卫女儿童贞。
凯特最后并没有选择贡献第一次,而是决定和舞伴从恋爱开始,同时也和老爸愉快沟通收尾。
扮演大块头老爸的是约翰塞纳,以前的WWE冠军,记得初中(2007-2010)时经常看,也对他印象深刻。如今2018年,时间都去哪儿了?前两年看了他出演的《生活残骸》。
古人云食色性也,应是人生常态,性爱这件小事,不应加以遮羞布,也不应谈性变色,学会接受面对,这样并不可耻。讲文明,树正观,男女平等,拒绝双标。父母适当放手,相信子女能做出属于他们的正确人生选择。
孩子都是迟早要长大的鸟,长大后总要离开父母,拴在身边永远也长不大。
最后以大块头老爸的印度裔老婆的一段话结尾:
《护航父母》影评(九):《护航父母》:为人父母,怎样正确又不惹人嫌的护犊子?
看完《护航父母》,我想起了“护犊子”这个词,说起护犊子,我觉得必须先说说最近上海迪士尼发生的摸臀事件。
事件如下:近日,在上海迪士尼,据目击者称,剧院散场时,一8岁小男孩可能不小心碰到了一女子的敏感部位,被说了几句,然后该男孩的妈妈就炸了,说该女子言语攻击她儿子,同行女子也上前指责,声称“碰到了就碰到了,你叫喊啥…”随后一起骂人、打人。迪士尼的工作人员赶到现场时,女子哭诉对方三人不仅动手打她,其中一人还把她推到了地上打。这时,打人者立刻围上来解释称:她说一个8岁小孩摸她屁股。在工作人员疏散人群时,还不依不饶,继续飙脏话“你他X有妄想症吧你,长这个X样,还摸你屁股啊!”
男孩的老母亲是真的护犊子啊,护到黑白不分,是非不分,这样的护犊子,(这里划重点)绝对绝对绝对是错误的,这样的护犊子,一不小心就成了惹人嫌的熊家长和熊孩子。
所以,为人父母,究竟应该怎样正确又不惹人嫌的护犊子呢?
电影《护航父母》告诉了我们答案。这个电影讲述了三个高中女孩的父母监察到自己女儿们计划在毕业舞会上献出自己初夜,于是风风火火前往派对阻止的搞笑故事。
在电影中,朱莉的妈妈是单亲母亲,与朱莉从小一起相依为命,现在朱莉高中毕业要去上大学了,朱莉希望去外地上大学,但是朱莉的妈妈却一心盼望着女儿在家的附近上大学,母女两人因此有着不可说的矛盾。但这并不是本片的主旨,本片的主旨是朱莉的妈妈偶然发现朱莉和她的朋友们凯拉、山姆准备在毕业晚会上献出自己的初夜,得知这一消息的朱莉妈妈像是疯了一样,开始联合凯拉的爸爸一起去组织女儿们。
凯拉的爸爸更是护女狂魔,他总觉得自己的女儿还很小,是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在女儿打扮的美美的准备参加毕业晚会的时候,他甚至心酸落泪,所以从朱莉妈妈处得知她们准备献出自己初夜的消息之后,义无反顾的跟朱莉妈妈一起开始阻止女儿的胡作非为。
而山姆的爸爸,跟她的妈妈离婚了。平时似乎对山姆也关心不够,山姆对他也很冷漠,山姆的爸爸觉得应该尊重孩子们的选择,因而在阻止女儿们献出初夜的过程中一直显得比较被动,一直是在朱莉妈妈、凯拉爸爸的刺激下,才跟着他们一直追赶。
在追赶的过程中,他们闹出了各种笑话,也遇到了各种奇葩的事情,但这都阻止不了他们去阻止女儿们献出初夜的心。
影片的最后,他们终于追上了各自的女儿。
朱莉的妈妈看到自己的女儿朱莉和男朋友是相爱的,也明白了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之后就悄然离开。
凯拉的爸爸,则跟凯拉一番深谈之后,明白了自己的女儿已经真的长大了,欣慰之余又有点心酸,但是依然选择尊重女儿。
而山姆的爸爸,则收获了女儿山姆的谅解与满满的爱意,可以说是很意外的收获。
最后三个父母一起坐在外面的吧台喝酒,一路紧绷的心情终于放松下来,或许他们是明白了,放手,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电影中的三个父母,开始也在护犊子的路上错得比较离谱,但是还好他们及时醒悟,明白了,真正的爱孩子,是给他们自由与尊重;真正的爱孩子,不是替他做决定,是尊重他做的决定,为她祝福。
护犊子,并不是不问青红皂白,不理黑白是非,一味的袒护,正确的护犊子是懂得放手,学会引导。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爱好和判断力。我们要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并尽量尊重孩子的想法。
还记得电影《精灵旅舍》吗?里面的吸血鬼德古拉同样也是个护女狂魔。
因为妻子离世,他独自抚养爱女梅菲丝,为了保护女儿免遭人类的戕害,而特意修建了这座名为尖叫旅社的城堡,普通人类绝对无法接近这里。
在梅菲丝118岁生日之际,她渴望见识外面的世界,但是德古拉非常担心外面的人类不友好,对自己的女儿怀揣恶意,于是让他的手下朋友们化妆成人类,圈出一个伪造的村庄,并且让那些化妆成人类的怪物吓唬女儿,让她害怕人类,恐惧外面的世界,从此再也不出去,就可以一直安全。
但却意外的把人类男孩乔纳森带进古堡,从而不得不费尽心思隐瞒乔纳森的人类身份,并且在女儿梅菲斯和乔纳森互生好感的时候,恐吓乔纳森离开。
而乔纳森的离开,让女儿梅菲斯伤透了心。与此同时,德古拉开始反思,认为自己不应该再替女儿做重要的决定,她长大了,可以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最后是happyending的大结局,梅菲斯和乔纳森在古堡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德古拉看着身穿婚纱盛装打扮的梅菲斯,眼含热泪却又宽慰不已,自己的小姑娘终于长大了。
最开始德古拉,一门心思保护女儿,却从来没有问过梅菲斯的内心想法,这样的护犊子,并不是梅菲斯要的,也不是正确的护犊子。真正的爱孩子,是尊重她,放手让他离开。
所以,真正的护犊子,是懂得放手,是有原则的引导,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学会对儿女们放手,是为人父母的必修课。就像龙应台在《目送》里说的那样:”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护航父母》影评(十):美国父母的性教育很讽刺,不让女儿初尝禁果,他们自己却……
世界上最开放的国家是哪个?你问身边的人,10个人可能有8个人都会说是美国。
但事实上,美国人起源于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大多数英国土著的民族),而盎格鲁·撒克逊并不开放,甚至略显保守,这一点,看看现在的英剧,以及描述英国宫廷的书籍就能发现。只不过,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现代化的美国,以及美国文化,开始宣扬开放。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部电影——《护航父母》,除了能让大家思考美国到底是开放还是保守外,还能让大家思考父母对于青少年的性教育问题。
《护航父母》讲了三个高中女生及其家庭的故事。
高中生朱莉、凯拉、萨姆从小就是好朋友,因为这个,她们的家长亨特、米切尔、丽莎也因此彼此相识。
(图中三个女生是从小到大的好朋友)
亨特很关心女儿,但是因为出轨和自己的妻子布伦达离了婚,自此见到女儿的机会就越来越少。
米切尔是个高大威猛的壮汉(叫这个名字估计也是为了反差萌),但是在女儿面前柔情似水,面对女儿人生中的高光和重要时刻还会哭鼻子。
他的妻子玛茜是印度裔,因此他的女儿凯拉是个混血儿。米切尔时刻盯防着凯拉,担心她出轨、抽烟,但玛茜却认为女儿已长大,应尊重她的个性发展。
单亲妈妈丽莎一直精心照料着她唯一的亲人,他的女儿朱莉。至于单亲的原因,就是:女儿是丽莎与自己在学校的男友一起的结晶,属于非婚生女最后一直单亲着,所以她非常看重女儿朱莉与男友之间的相处。
这三个家庭,女儿们之间比较要好,所以三家大人的关系都非常好。
临近毕业晚会,这三个女孩相约集体偷尝禁果,高中毕业舞会,这也是很多美国孩子的成人礼,在这天选在跨入人生另一阶段的人很多。
本来三人的计划完美无误。但是,由于朱莉忘了关掉电脑,导致母亲丽莎看到了三人互发的消息,识破了三个姑娘的计划,于是她叫上了米切尔和亨特前去阻止。
其中亨特对于自己女儿这种行为并没有什么表示,相反还去阻止二人破坏自己女儿的晚会。原来亨特的女儿萨姆是个蕾丝边,他并不担心女儿会和男生发生些什么,但是萨姆其实还十分懵懂,对于自己的取向还没有深刻认知,属于什么都想触碰的阶段。
阴差阳错,三个阻止女儿破处的大人一路尾随、保护女儿,为了掩盖行踪又不得不隐藏自己……三个女孩因为种种情况变换地点,而她们的父母也是一路追上,其中不乏笑料,譬如肛灌,撞见别的父母开放的举动……
当然,结局还是十分温馨的,亨特认识到了女儿萨姆对于自己的看重,萨姆也向朋友坦白了自己的取向,并收获了心仪女生的爱意。凯拉则是认清了爱与身体接触的关系,并没有一时冲动而献出自己的贞操。
朱莉的妈妈丽莎则是最后懂得了女儿与男友之间真实的爱意:当她看到了桌子上的保险套,床单上的玫瑰花的(这是女孩的朋友为她准备的),听到了女儿刚刚跟小男友进酒店房间的对话。她放心了,最终选择了悄悄溜走。
(铺满玫瑰花瓣的床,表明这是一次带着尊重和爱意,并做了充分准备的约会)
这里到达了影片的高潮,也给我们中国父母上了一课:只要孩子是认认真真的,做出了谨慎的选择,你应该尊重她。
其实朱莉的妈妈丽莎之所以担心女儿,是因为自己年轻的时候和男朋友发生了关系而忽视了学业,结果成为了单亲妈妈。她害怕女儿会重蹈负覆辙。这很容易理解。但是她最终选择了相信,她相信女儿也有自主决定性的自由,这谈不上什么羞耻,甚至挺伟大。
当然,电影还给做父母的上了第二课:讽刺。
家长们对于性看的非常重要,对于孩子监管严厉,但是在影片的彩蛋部分,米切尔和妻子玛茜两人还在玩性游戏被回家的凯拉撞见。大人们的内心其实包含着自己厌恶的部分,但以此来干扰孩子的生活就不对啦。
就像豆瓣网友“高仿外壳”所说的:“大人们有权在屋子里裸体捉迷藏,凭什么我们的第一次就叫做肮脏?”
片子笑点挺多,性喜剧包裹着的家庭教育东西方通吃。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要是涉及到孩子,家长都会变得保守而传统。
观众该思考的是:大人们自己各种各样地为生命鼓掌,不拘一格别出心裁,但对于孩子管得特别严格,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吗?中国古话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自己做不到的却还要求孩子一定做到,这样也不对。
影片还有第三层内涵:对于青少年,应该怎样进行性教育:性真的有错么,还是性教育有错?性真的丑恶么,还是压抑性更丑恶?
前段时间,#Metoo#运动(美国反性骚扰运动)席卷中国,一本自传体的小说《思祺的初恋乐园》火了。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作者林奕含,26岁自杀,因为小时候遭老师长期性侵患抑郁症。)
在这本小说里,作者回忆了自己的青春期,她问妈妈为什么我们家没有性教育,妈妈告诉她只有需要性的人才要性教育。言外之意,你是好孩子,你不需要性,也不需要性教育。
结果,她这个好孩子不但被老师长期性侵犯,甚至为了掩盖羞耻感将侵犯合理化为爱情,最终得了抑郁症,早早地为生命画上了句点。
《护航父母》这部电影被誉为近几年来少有的好莱坞喜剧片,轻松搞笑,但有发人深思,非常值得一看。
关于高中的疯狂故事,关于性教育,聊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