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深入大脑》影评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深入大脑》影评精选

2020-08-05 19: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深入大脑》影评精选

  《深入大脑》是一部由David Eagleman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美国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深入大脑》影评(一):思考:你是否拥有自由意识

  纪录片:深入大脑

主讲人:Dr David Eagleman

  《深入大脑》影评(二):超出字数短评

  

6集纪录片,深入了解大约三磅重有一千亿神经元的大脑,非常有趣,里面有大量的例子,还通过EGGMRITMS做了很多实验,很新颖,学到了新东西。比如你大脑告诉你的就是现实,而且是“过去时”,因为我们感受的现实是由各种感官接受信号后经大脑处理后的信息,有0.5秒的时延。大脑无时无刻在学习新的事物建立新的联结一条联结被反复加固,就会变成潜意识,相当于软件固化,比如走路跑步骑车打球。决策是一种精神消耗法官午饭后比午饭前(饿了)批准更多的假释(

  《深入大脑》影评(三):随笔

  重要的不是外界发生事情,而是大脑发生了什么。1.视觉最重要的不是双眼,而是大脑中发生了什么,我们看见的更多是调动大脑已储存息,而不是射进双眼的光线行动与视觉的配合需要训练的,并不是见就能做出行为阴影色块、盲人复明、黑洞中的囚犯)ps世界不在,现实感还在。这是不是能解释梦境常常不是去过的场景,却非常真实2.视觉系统比听觉系统复杂的多(赛跑的枪声)3感官信息和脑海中已建立的模型比较进行更新修正。(延伸鸡汤,重要是要修正更新,不能只看个轮廓就妄下定论经验主义)4.大脑在前两岁后就开始停止构建新的链接,而是做减法强化部分链接(所以两岁前应该走遍世界?)5海马体储存空间记忆杏仁体:恐惧情绪攻击。第三集没看懂,除了记得TMS可以不开颅就看到你的大脑。6“远距离战争容易发动”,如果想让一个人纠结就让他更接近结果去调动他更多的神经系统电车困境)7适当理性分析,靠微小的情绪做决定,因为无意识的情绪更早了解你的选择。(前额叶受伤女,无意识心理学)7每个人都有老年痴呆的可能性,但不患病秘方在于调动更多其他的神经

  《深入大脑》影评(四):不经训练的大脑不值得用

  1. 什么是现实外部世界是一回事,大脑感知的结果又是一回事。感官接受到外部世界的画面声音,会转化为神经元突出上的信号,最终大脑通过解读信号感知世界。

  比如,

同一个颜色,在色盲和非色盲眼里看到的就是两种颜色。当别人对我们所说的话无动于衷时,有的人解读为别人的正常现象,有的人解读成自己没有收到尊重。2. 大脑的可塑性

  小孩成阶段,应该多学点技能,快速发育阶段,大脑的可塑性更强。每学会一样技能都在改变大脑的物理特性。

3. 谁在做决策

  潜意识:自动地、快速地决策,不需要思考,不一定理性。

  意识:决策慢,需要理性思考。

  技能训练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把技能从意识行为转化为潜意识行为。

  多巴胺:一种让人感到快乐的内分泌物。吃甜食、新鲜事物、性等都会增加多巴胺的分泌。但是过多的多巴胺容易让人上瘾。

  意志力:坚持做什么,不做什么需要消耗意志力。意志力像能量一样,会消耗殆尽。意志力也可以训练,先坚持有耐做好一件事。4. 人是社会化动物,需要社交

  《深入大脑》影评(五):大脑偏爱解释

  实验室是这样的:

  1.刺激大脑特定部位,会条件反射(非意识)的抬起一只手。

  2.先让志愿者在电脑上看到一看画面,然后让他自己头脑中先决定抬起一只手,但不做这个动作。

  3.然后命令让他抬起开始决定抬起那只手,同时刺激他的特定脑区(可以产生抬手条件反射的位置),他抬起的是受外界刺激的手。

  4.最后问他是自己在控制选择抬起那只手吗?(外界刺激条件反射的手),他说是的,是他决定的做的,只不过开始他决定抬起另一只手,最后他不知道为什么改变了主意。

  这真是一个神奇的实验,这不仅仅是头脑系统中的BUG,它揭露意识一定属性。

  1.意识必定只在头脑中的一小块区域,它不直接与底层神经系统直接沟通。

  2.决策的区域和意识应该是在两个区域,虽然两者很近,并直接沟通,决策区域像总统的直接内阁一样,它给意识第一手信息。

  3.一个决定的意识不仅仅接受到控制信号,必然包括解释机制,而且解释机制是压倒性的。在《自我的本质》一书也说大部分我们的决策先于我们意识,大部分大脑只是给我解释,把行为诠释成你的显意识做的决定。所以大脑中一定有一个这样的解释机制,让你感觉行为和意识的一致性,否则怕你会疯!

  4.所以大脑偏爱于解释,我们活在它的解释中

  个人一点感想。

  《深入大脑》影评(六):印象深刻的几点

  在B站上关注的up主YJango新发布的视频下看到这样一条推荐这部纪录片的评论,正好对脑科学产生了一定兴趣,于是花了一下午看完了此部纪录片。以下是记录看完后印象深刻的几点: 1. 什么是现实? 我们所感受到的现实,不是真正来自于世界的原始数据。而是由听觉、视觉、触觉、视觉的感受器所接受到的信号传输至大脑,经大脑处理后所构建的草图,而大脑建立草图依据于许多要素,包括先验经验等。 2. 是什么塑造了你? - 记忆 当实验样本的大脑切片出现阿兹海默症,而这些样本生前却未体现出阿兹海默,是大脑中的知识储备在起作用。虽然大脑已经退化了一部分,而调用的知识储备依然可以支持她们过着正常的生活。事实上,事物的意义在于你的经验体系让你联想起的东西。 - 自我意识 所谓的决策者。 - 潜意识 大脑无时无刻在学习新的事物,建立新的联结,当一条联结被反复加固,就会变成潜意识,就像打棒球,在极短的时间里做出的反应正是潜意识在起作用。 3. 谁在做决策? 大脑中有两种体系在决策中起作用,逻辑脑和情绪系统。当两者失去连接,无论是多小的决策都变得难以做出。 4. 我该如何决定 决策是一种精神消耗,意志力像是一桶汽油,是一种会耗尽的东西,而不是一种可以锻炼的能力。 5. 我为什么需要你? 人是一种社交动物,大脑需要社交来学习与建立新的联结。当人类感受到社交排斥,大脑中的疼痛矩阵就发出反应,促使人类去变得合群。当我们观察一张微笑或生气的表情,我们的面部肌肉也会趋向做出相同的表情,这使我们能够感受他人的情绪。注射过肉毒杆菌的人面部肌肉无法做出表情,同时变得无法理解画面上人的情绪。历史上的大屠杀发生的一个原因在于非人化,将犹太人看做不属于同一群体的人,甚至不算人,让屠杀变得可以接受。所以,换位思考应该是个从幼儿就开始培养的能力。 6. 我们将是谁? 笛卡尔说,也许我只是一个缸中的大脑,被各种信号所刺激,而在大脑中形成了这样一个世界。我们所听到的,看到的,摸到的也许根本就不存在,但是有一个我在思考这个世界是否是真实的,那么因为我在思考,所以我存在。

  《深入大脑》影评(七):谁在做决策:“自由意志”?

  几年前跟人谈到这个话题。他是康德的推崇者,觉得自由意志是人和动物(机器人?)的最大区别。忘了他是怎样论证的,记得当时心里不太赞同,因为他把身体和心灵分得太开,并且太高看人的地位。我觉得“自由意志”是无法脱离身体存在的。(过去哲学对这类的讨论严重过时,因为当时生物和神经科学没发展得那么好。)维基百科的定义是: Free will is the ability to choose between different possible courses of action unimpeded. 所以根据定义,“自由意志”主要体现在决策的选择上,但情绪往往会影响决策,(比如明知不适合却仍冲动在一起,明知没有钱却忍不住花钱)而情绪是生理反应,说明“自由意志”和生理反应(身体)是分不开的。

  先界定一下自由意志的范围,“自由意志”是指我大脑中的“意识部分”是自由的,能自由地做决策。第三集的B站翻译是“谁在做决策”,主讲人也问:真的是“你”在做决策吗?这个“你”可以定义一下。按照主讲人文本的定义,“你”指大脑中意识的部分。这样,假如证明没有自由意志,就可以证明做决策的不是“你”了。这样听起来挺可怕的。但如果“你”的定义是“全部大脑”,即包括意识无意识和其它部分(如果有的话)。这样即使证明没有自由意志,也是“你”在做决策。听起来好多了。

  我对自由意志的看法是,有没有是一回事,相不相信是另一回事。因为目前无法知道“有没有”,所以只需要选择“相不相信”。倾向于做一组对比,相信和不相信自由意志的人在生活质量/道德选择之类的有什么差别,我的假设是相信自由意志的人生活质量更高,所以暂时选择相信自由意志。这部片子里的说法我看着挺触动的。(他假设人没有或者只有很少的自由意志。)一个长方形缸里有一百四十九个整齐排列的乒乓球,再从上方放一个乒乓球下去,它的落地点是可预测的。但放下后球之间会碰撞,导致误差变大,这样即使每单个球的轨迹是可预测的,整个系统的动态却是无法预测的。(放下去的乒乓球可以是大脑中处理“意识”的部分,其他球是大脑中其他部分;也可以是一个人,其他球是其他人。)挺浪漫的说法。

  想到《攻壳机动队》里“神”和女主相连时候说的一段话:“我连接在一个巨大的网络上,我自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你还无法完全理解它,也许只能感受到一片光芒。我们都曾被限制在自我中,现在我们完全相通了。” 即使有自由意志,也只是限制在自我之中的存在吧。

  《深入大脑》影评(八):意识,只是“副作用”?

  我尝试一切从自然而然的进化说起。一切没有目的,生存和繁殖的欲望是在无数随机的可能里筛选出来的:没有求生欲的生物肯定会被淘汰,DNA无法延续。基于这种原始欲望,进化出许多生理结构、心理机制,可以说今天我们关于人的一切认识都可以从进化里找到答案。求生的本质是找到合适的模型应对环境,在大脑诞生前,DNA负责模型储存功能,衰老和死亡提供了模型筛选机制。大脑诞生后,得益于大脑良好的可塑性使得生物可以快速学习以构建模型,并使得生物个体可以在生命周期内完成模型筛选(我们的遗忘机制就是在淘汰劣势模型),但基因仍然占很大程度上的主导地位,不然其实我们可以不需要衰老和死亡了(基因编辑技术其实提供了自我进化的可能,在这个意义上看,死亡再无意义)。大脑是大自然最杰出的作品,它是我们存在和认知的基础,所以我们感知到的所谓的真实世界,其实是大脑二次构建的世界,一切感知和思考,只是大脑无数神经元之间的信号接受和传递,只是无数电化学信号的流动。这个构建过程节能、高效,且充满着欺骗性。一切意识活动都有其生物上的或者说物理上的基础,意识是无数神经元的连接模式“涌现”出的东西,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掌握这其中奥秘,便意味着意识控制、意识创造、意识永生等等(这就好像一切音乐与具体的乐器无关,我们如果掌握了乐谱和谱写乐曲的能力,那么我们可以改写乐曲、创造乐曲,且乐器易朽而音乐可以以数据的方式存在手机里)。如《未来简史》所说,我们的终极未来很可能就是成为“神”

  但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就是“意识”有什么作用?让我思考这个问题的,也正是《未来简史》这本书,作者说意识像是某种“副作用”,因为意识其实根本不必存在。

  为什么会进化出意识?这个问题在这个纪录片里是这样解释的,意识负责统筹、协调大脑各部分的工作,就像一个国的政府一样。比如,如果你很饿了想吃东西,但你又同时在节食,你的意识就会发生作用解决这个冲突。

  这是个似是而非的解释,真的。如果再想得深入点,这根本不是意识的作用,这说到底不还是那些电化学信号在发挥作用吗?就好像一个国家出现了财政赤字,只有政府站在一个全局的视野才能够知道,但是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政府依然是物理上的,根本没有也没必要形成一个整体意识叫政府,然后这个整体意识会说“我感到有点财政赤字了”

  想吃东西又想节食怎么办呢?把大脑看做一个黑箱,这个黑箱内部已经有关于要节食的“代码”,然后给一个输入是你看到的面包信号,那么不管这个黑箱怎么运作的,它会输出一个信号,要么控制你的手部肌肉去拿起面包来吃,要么控制你的全身继续躺着玩手机。大脑黑箱怎么运作的我们还不尽知道,但这个过程肯定是完全物理的,意识的作用要体现在何处呢?

  这也是为什么,至今意识和智能的关系还没有被解决。意识是超级智能的前提吗?未来有可能实现的超级的真正AI,他一定就会拥有意识吗?

  《深入大脑》影评(九):自由意志,自由的傀儡。

  还没看完,我迫不及待的想要写写自己对于自由意志的胡思乱想。

  很小的时候,我想过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是真的是自己在做出选择吗?那时我的想法是,会不会有一股超自然力量控制着我们,但我们浑然不觉,还以为是自己在控制自己呢?

  今天,我想换一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到底什么是自由意志?《超验骇客》里有个情节,博士问人类新研发的一台量子计算机,问她怎么证明她拥有自由意识,那台超级计算机却反问“博士,你如何证明自己拥有自由意志呢?”

  是啊,这个问题让人无法回答。这让我想起图灵测试,机器人如何证明自己拥有人的智能呢?图灵测试说白了就是,它看起来像是,那就是了。今天如果我们把自由意志限制在功能上的、看起来像是的层面,那很可能,我们是有自由意志的。记得曾在quora上看过的一个问题,一个人问一个脑科学方面的研究人员,问人类是否真的拥有绝对的自由意志,那个人回答说,如果一个东西在功能上(原文是functional,我不知如何翻译)看起来就是那样的,和你想象的别无二致,那么它和你想要的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承认quora上的那个回答改变了我的一些认识,但我却表达不出那种感觉,就好像其实我们所认为的本质、所认为的绝对是不重要的,或者说根本就是不存在的。我们只能在一个局限于可以探查可以实验的范围,有些问题才有意义。这让我想起自然科学定义里那句著名的“可证伪性”

  假设有个人编号为A,他拥有绝对的自由意志,将他放在测试环境test里记录下他的所有选择。然后将这些选择编进另一个机器人B的程序里,再把他也放进测试环境test,那么B的所作所为与A将会一模一样。那么请问B拥有自由意志吗?

  显然,你不能认为B拥有自由意志,但他看起来就是拥有的,甚至他自己也会认为自己拥有。

  如果有人告诉你,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提前编码好的机器人呢?如果我们的宇宙在一开始就一切皆已注定了呢(这里先不搭理混沌理论和不确定性原理,下面也一样)?

  所谓的自由意志是大脑营造的一个幻象吗?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倾向于肯定的。如果物质决定意识,那么一切皆可溯源,任何一个想法,即便看起来再随意,再随机,背后也是有原因的。这样的话,自由要体现在何处呢?

  我不喜欢许许多多的人,太过推崇人类的灵魂,认为人的情感、创造力是让我们与机器截然不同的地方。我也对人类的心灵感到敬畏,可我不认为我们神秘化它,把它当做某种神性的东西供奉起来敬而远之是一件好事。

  记得《未来简史》里有这样一个真实发生了的例子,某个会作曲的人工智能,学习了几个月的巴赫作曲模式,也仿照着做了几首曲子,人们听了,说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说这不过是拙劣的模仿,缺乏灵性,缺乏创造力,距大师差远了。可是当人们在不标注是谁作曲的情况下去选谁是谁作的,结果巴赫的曲子反而大多数被选为了机器人作的,机器人的反而大多数被选为了是巴赫作的。

  在科学的角度看,人类就是一台过于复杂的生化学系统而已,和机器没有本质区别。如果机器没有自由,我不认为我们也有真正的自由意志。

  《深入大脑》影评(十):知识补充_Yarbus眼动研究

  #眼动研究# #face perception#

  看纪录片《深入大脑》(The Brain with David Eagleman)第一集,其中提到Yarbus关于眼动的实验,遂查了下基本资料。

  Al'fred Luk'yanovich Yarbus (1914–86), Russian psychologist. (大概描述为前苏联的科学家比较妥当,有为USSR供职经历。)1965年出版俄文版Eye Movements and Vision,1967年出版英文译本。基于自主开发的叫做“suction caps”的设备, 可以做到较为精确地记录眼睛的移动(eye movements),同时可以记录在一段时间内稳定的视网膜映像(stable recordings of eye position over extended periods of recording, i.e., stabilized retinal images). 其中对后续研究影响比较大的是在最后一章中所做的一个实验:请一名被试先自由看一张图,随后被要求回答六个问题,Yarbus记录了该名被试眼球的移动。两个发现对后来的face perception领域的研究影响较大:1)人类有很强的倾向去看眼睛,而非脸的其他部位;2)在一个较长的时间维度内,有很明显的倾向去循环重复看脸上重要的特征(如眼睛、鼻子、嘴巴)。这个研究的一些批评包括研究结论只基于一名被试、实验中所用的图是一个有复杂叙事的作品、该作品在USSR期间广泛传播因此被试应该是熟悉实验中所用的图的等。

  此外,Yarbus的眼动研究也证实了人类眼睛的核心移动方式是saccade, 即跳视。我们的眼睛没有办法做到固定在一个点上——这将导致“眼盲”。根据眼球运动特性来分类,另外五种是1)pursuit, 追瞄;2)vergence movements, 辐奏运动;3)vestibulo-ocular reflex, VOR, 前庭眼反射;4)optokinetic nystagmus, OKN, 视动震颤;5)fixation, 保持暂停住状态的凝视。

  有趣的是,Yarbus眼动研究所揭示人对脸部关键特征的看的偏好(尤其是眼睛),从演化的角度来看,大概也可以解释为人具有一种内置的“narrative logic”, 即破解其中可能的“故事”是什么来快速搞清楚状况。

  参考文章: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563050/

Eye Movements and Vision 1967年英文版封面及Yarbus开发的suction cupsYarbus研究中所用的图是The Unexpected Visitor. Oil on canvas painting by Ilya Repin, 1884–88Yarbus记录的一名被试看The Unexpected Visitor的眼动情况Yarbus记录的被试在呈现另外两张肖像照时的眼动情况 (Cyclic fixation behaviour while viewing faces.)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