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创感”思维到“三精”管理
1、物质丰富。经过近三百年的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世界会变得更加人性化、艺术化。比如仅仅生产一个价廉的、有实用价值的商品已经远远不够了,这个商品还必须美观、独特、有意思,能满足审美需要,追求与众不同;通过创感设计提升商品的高额附加值,这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吃一个猪耳朵扔一个猪耳朵的自得其乐,已经成为最低级的精神需求。
2、世界分工。《世界是平的》这本书,描述了全球化的“脑分工”,美国人在做什么,他们在用右脑,让亚洲人做左脑的事情,一种新型的殖民革命在悄然发生。
3、自动化盛行。 20世纪机器被证明可以替代人的体力,21世纪自动化机器被证明可以替代人的左脑。而要赢得未来的市场,需要开发21世纪新能力做电脑无法做的事情。
中国制造必须转变为中国创造,中央多次发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的警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要使我们国家要赢得未来的市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就必须从童年时代开始培养中华民族下一代的全新思维,开发学生21世纪新能力,做电脑无法做的事情,用创感参与竞争,这是我们教育者新的历史责任。
培养出新时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孩子,并不在于配备多好的教学设备,而是要求教学工作者彻底抛弃陈旧的教育观念,与时俱进,用全新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开发孩子的潜力,培养孩子的新思维。
创感时代,实指具有创造力,感性的时代,“创” 指创造力,创新能力,“感”是指感性,通俗的理解要更加注重情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要帮助学生破除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解构和重构能力,首先要体现在课堂思维教学改革上,要求教师打造智慧的课堂、创造的课堂、拓展的课堂,激发学生天性,使他们充满创造的欲望和灵感。
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提升思路,不是愤然跳出,揭竿而起,而是要坚守精心、精细,精进工作和管理策略和措施。
一、 对精细化管理的理解:
老子有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也就是为大于细,为难于易。
秦·孔子《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精细化管理具有一下几个特点:
(一)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管理理念;
(三)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执行体现。如同制订相互信任、融合安全的契约,如同爱情的海枯石烂,如同誓言藏于心中。
二、怎样落实好“三精”
要人心思齐,人心思向,人心思公,人心思创。紧紧围绕学校工作重点,扎实落实各项职责,认真、优质创、创造性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需要努力的方向:
(一)职责要明。
我们每个人每个岗位都有自己的职责,都有督察措施和奖罚规定。对个人的要求就是落实好一日教学常规,不疏漏,不推诿,不懈怠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好的行为习惯。有人迟到了理直气壮,有人不备课理直气壮,有人不参加集体研修活动也理直气壮,在其位谋其职,教育不是耍赖皮,要尽本分。
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差生,我给希望过得更加有尊严的老师提一个建议:不要把工作当成职业,也不要当成事业,而是当成一种专业(董文华语),专业好了,你就有了工作的“金刚钻”,被尊重才有幸福和安全感。所以还是要不断加强读书和学习。不断充实你的学习力是你幸福的唯一保障。
对于富有管理职能的人,比如保安、食堂管理员,执勤人员,教研组长,班主任,中层以上干部,工作中要严格执行“谁分管的谁负责”“谁的班级谁负责”“谁的岗位谁负责”“谁的课堂谁负责”“谁的活动谁负责”,遇到挠头的事就要建章立制,形成计划方案,落实分工职责。做到优劣分明,奖罚有度。
(二)规范要实
规范的建立不是无事生非,而是有事可依。无目的的立规矩是傻子的自欺欺人。一个班级缺什么就立什么规矩。你的班级缺少卫生规范,那么就让学生观察讨论,我们存在那些不好的卫生习惯?学生会说,班里很臭,很多同学不洗脚不洗头不梳头,办公桌凌乱不堪,书架不整齐,窗台积满灰尘,老师不梳头穿着邋遢。那好,我们就来立个卫生规矩。老师每天打扮的干干净净利利索索漂漂亮亮,你也要每周按时洗漱,办公桌窗台书架怎么办,再讨论。最后形成一个卫生规范,这就是“实”。
教研组也是这样,其实我观察了几个教研组,昏昏然,闭门造车的有,闭门睡觉胡乱上网的有,我们希望有闭门造炮的,能干点实实在在的事且有创新和具有实效举措的能一炮走红泰山区。简单吗?简单,就“俩”个字“志同道合”,只要你从教研组建设实际出发,踏踏实实地做点事情,例如你发现你的办公室缺少人文关怀就要一起商量办成温馨小屋,哪怕是添置一盆花,也是你热爱生命的表现;觉得应该创设一点文化的氛围,那么就每天在某个位置写上一句激励自己影响同伴的话语,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素养,就和同伴一起同步一本书,如果你想专业业务水平提高,那么就定期组织业务研讨沙龙。这些如果坚持,那么就形成教研组的规范,规范是某个阶段成长和提高的标准和“国道”。
(三)要求要严
职责、制度和规范不是过家家,不是小时候骂誓,是一种公信力的体现,人没有信任就会失去一切。
所以首先对照自己的职责,逐一落实到位,一个也不能少。
同时,再好的制度,没有人去执行和监督,都是一纸空文。比如我们执勤人员的校园巡查检查制度,涉及到考勤,晨读,空堂,大课间还有自习等等,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安全巡查,思考怎么巡查,巡查哪些地方,有问题了怎么处理,问题处理是否妥当,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放水行为。
比如课堂常规管理不严,体罚变相体罚,辱骂恐吓学生,或者拿着课堂散乱当个性,还有参与第二职业,这些都要自觉自省自律,同时,出于对同事的关心,我们每个人都要像关心家人一样相互提醒。
(四)工作要创。
创新是职业倦怠的唯一救世主。
即使是最优秀的教师也有职业倦怠,再起专业成长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受到“职业倦怠”得困扰。对职业倦怠的表现有:工作中没有成就感,人际关系不融洽,刻意回避社交活动,有自闭倾向、焦虑、恐惧、沮丧,甚至绝望,身体健康也每况愈下。
跳出职业倦怠的方法很多,但最持久长效的就是“创新”,教学不是一成不变苍白无力的,而是日新月异的生机勃勃的。
创新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唯一手段。
我常常看到老师的一讲到底,一问到底,一气到底。说,我讲了八遍了他还是不会,这里的学生真笨。这种抱怨是我进入这个学校以来听到的最多的交流语言。试想,我们与其他城乡结合部学校的教学成绩差不多,他们并不比我们好到哪里,说明生源是一样的,但我们这里附近居民进城就读以后的“三剩学生”,家庭有条件的,父母重视教育的,能坐公骑车的,只要有关系走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仍然保持较好的教学成绩,已经不错了。但我们要想争取更好的成绩,就不能笨打实踹,要换一种方式来生活,要换一种脑子来上课,这就是创新。你一气讲了八遍没讲明白,怎么就不想你的八遍都不适合他接受,能否换一种方法再讲一遍,你教不会了,能不能让同学来互教,同学教不会了能不能自学,有的老师说,他要自学啊,门也没有。我见的这样的老师多了,他都不自学,也不会自学,他的学生更不会自学,你就压根没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教学,课堂就是两个能力相互作用,一是教师教授的能力。二是学生自学的能力。希望老师们在以后的课堂中要渗透智慧,渗透机智和幽默的元素,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堂,同时,要创新课堂模式,让更多的孩子能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每件事都尽力做到精心、精细、精进,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境界,一种创新。这种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成一种生存方式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学校的办学品质和品味也会自然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