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知识原理读后感100字
《人类知识原理》是一本由(英) 贝克莱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00元,页数:1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贝克莱相当敏锐地以消除对象的实在性来避免怀疑论,但在消除实在性的同时他也造就了一个矛盾:他承认有精神或心灵的存在--否则无法解释观念的主体,但他坚决否认实体或物质之类的概念--可这样怎么解释观念的来源呢?贝克莱认为一边宣称有实体或物质这种概念,一边却又无法感知,这是矛盾的;但这个反驳也可以用来攻击他关于承认精神和心灵的理论。他可以否认作为实体或物质这类概念本身所意指的东西,但不能否认这样一种东西:康德意义上类似物自体的东西,否则没有物质、没有实体、总之没有物自体这类东西--同时贝克莱是承认我们感觉对象的实在性的,而上帝又不会恶意制造幻象,那么到底是什么作用于我们的心灵或精神呢?
●去年用kindle看的,英国人的车轱辘话,感觉康德是贝克莱的发展,而后康德哲学则向着贝克莱回归。
●这是一部需要有多么严谨理性的思维才能写出来的作品?ps,有些问题还很有想象力。
●存在即被感知。虽然大主教指出了抽象名词的矛盾和语言的局限,但也仅此而已。尽管经验论严谨,但是你走私个道德上帝又有怎么解释呢。一切都是经验而来,观念和精神是我们唯一的介质【这个我超级同意】。大主教告诉我们这个不能证明那个也不行,对人类的知识增长也太没信心了【可是主教卖萌的说思想从学者,谈话从常人】,批评无神论者和摩尼教的话原封不动的可以打回给大主教。
●流畅浅显好读,观念的想法可以说很大胆了。不过bug也比较明显,例如,如何确定“他人”的身份是精神而不是观念?还有,一个上帝并不经过推理得出;很多相关论述也显得非常经验主义;最后对数学等的批驳也太幼稚。
●看不下去…
●8.11~8.18完。待复读。待笔记。“我请他只把我的文字当做他的思想的发端 ,并且在读时努力要求得我在写时所有的思想 。”就这一句便足以比心了。
《人类知识原理》读后感(一):人类知识原理
我相信我读的是正版。发现并指出的错误有两处。发现没指出的,至少还有两处,可见此书的编辑不够严谨。这对于原本就晦涩的哲学书而言,是致命的。
存在就是被感知。能看得出这个理论对后来的休谟,康德,叔本华的巨大影响。重感知,轻理性的端倪,已经在这里有所表露。
我并不赞成作者从精神升华到上帝的理论部分。觉得这和他所说的二加二等于七一样,只是一种信仰。
《人类知识原理》读后感(二):长字书评
《人类知识研究》是贝克莱的主观唯心论体系,贝克莱的主观唯心论是建立在感觉论的基础上的。承认感觉经验是认识的源泉,本是英国唯物论奠定的认识论原理。贝克莱歪曲利用了这一原理,沿着从思想、感觉到物这条唯心的路线,建立了他的一整套的主观唯心论。“物体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即是被感知”这回是贝克莱的主观唯心论的两个基本公式。他承认只有人的观念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贝克莱硬把感觉和客观事物割裂开来,从而抽掉感觉经验的客观内容,再进而否定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列宁指出:贝克莱哲学“是最纯粹的唯我论”,除了承认感知事物的主体,即自我而外,其余一切都化为乌有......
《人类知识原理》读后感(三):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
贝克莱提出的独特论点:存在即是被感知。贝克莱认为一切事物在人的精神之外没有独立的存在,一切事物的存在在于被人的精神所感知,如果不被人的精神所感知或不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其便不能存在,除非是存在于一种永恒精神中。
贝克莱认为怀疑主义的根源在于事物与理智分别的独立存在,就像此前诸多哲人所认识到的,事物如果是独立于人的精神、理智而存在,那么人的精神、理智能对事物进行感知、考察、思索,但不能对其进行确实肯定,这就造成一种无力的状态,如帕斯卡所感受的。帕斯卡的态度就是承认这种状态,认为人天性不具备认知真理的能力。态度更积极的培根、洛克则进行划分,认为某些领域在人类能力范围内是可知的。另一些哲人的解决方法是,认为存在永恒真理,即外在事物对应永恒真理(具体对应抽象),永恒真理可以为人的精神所认知(无限精神对应有限精神),通过这种连结方式使人的内在精神可以认知外在事物。而贝克莱干脆取缔了事物的外在性,即一切事物都存在于内在精神之中,这样人就能进行确切的认知了,就能进行肯定了,因为一切都在内部。
实际上贝克莱并没有完全取缔事物的实在性,贝克莱同样认识到人的有限性,他认为人的认知对象包含实在事物和人的心理活动。因此被放在理论中心的精神其实并不是人的精神,而是永恒精神,即全知全能全善的精神,即“上帝”,万物的创造者,也就是贝克莱的第一原理。
许多哲人的第一原理都是上帝、永恒精神,而贝克莱的独创性在于他将万物都拉进了精神领域。在这方面贝克莱可以说是和笛卡尔针锋相对,因为笛卡尔坚持二元论,即物质不能思想,精神不是物质,而贝克莱则认为二者具有同一性,精神具有能动实在性,是唯一的实体,贝克莱坚持一元论,他认为二元论者就是怀疑主义者。
《人类知识原理》读后感(四):人还是要有点信仰——乔治·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读后
贝克莱的书既好不好读也好读。
说不好读,是指他的书都是从头到尾基本没章节,只有一个个连绵不绝的自然段。这些自然段都被编上了号,其意义似乎也不是为了便于阅读,而为了便于作者作为位置来引用。这种书读起来真压抑啊。读书,没有一个个一个亿的小目标,读起来就不知道何时才是个头。上一次给我这种感觉的,是《爱弥儿》;不过它好歹还分了五章,虽然每一章也是长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当然说完全没有章节,对贝克莱来说也不完全公平——他的这本《人类知识原理》其实是分成了两个部分的:“绪论”和“第一部分”。——是的,你没看错,没有第二部分。没有太关注这本书的背景,或许是有原因的吧。
说好读,当然是指书薄啊!《视觉新论》七十多页,《人类知识原理》一百页出头。找得到第二个这么nice的哲学家吗?
书的结构反映了哲学体系,所以贝克莱的哲学很难说有什么完整的体系。然而,体系的阙如并不能掩盖贝克莱的诸多天才观点。
书名叫作《人类知识原理》,顾名思义,遵循着那个中世纪以后的那个时代几乎所有哲学家的脚步,作者在书中探求人类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并得出这样的结论:知识中各种谬误和困难的症结在于认为在我们的精神之外存在着物质,即所谓“心外之物”。
因为心外之物的存在,人们就需要将关于心外之物的知识(即所谓“观念”)去和心外之物本身去比较;如果两者之间有差异,这知识当然就是有问题的了。问题是,我们只能依靠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官去感受心外之物,这是相当不靠谱的。这是我们在求知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是发生谬误的根本原因。所以贝克莱说:否认心外之物的存在不就得了嘛。精神说了算,我们感受到什么就是什么,我们的观念是怎样这个世界就是怎样,在心灵之外不存在为观念所描摹的实体——于是,一切都安静了。
这就是:存在就是被感知。至此,贝克莱宣布这个世界起源于主观精神,他终于公然否定了物质的存在。
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譬如我们先以视觉感受到了太阳的光,随后又以触觉感受到太阳的热。那么光产生了热吗?贝克莱说,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观念是在受外界的刺激的情况下被动由精神产生的,一个观念不能成为另一个观念的原因。也就是说,光实际上不是热的原因。人们观察到先有光、再有热,这是一种经验,而经验并非因果关系。这大概是后来休谟的因果观的滥觞。
所以,自然科学的研究,只能以实用为目的。寻找现象之后的本质的努力,等同于妄图寻找支撑观念的心外之物,这注定是徒劳无功的。自然的本质规律,只掌握在上帝手里。
对于数学,贝克莱有着很深的偏见。他认为一切没有(他看得懂的)实际意义的数学研究都是奇技淫巧。写到这里,想起康德对于数学等理论科学的态度就比贝克莱高明很多——康德认为,这些看似无用的理论知识,总有一天会给人类带来价值的。
不过,另外,为贝克莱在历史上留名的,除了他的哲学观点外,还有所谓“贝克莱悖论”。贝克莱生活的年代,牛顿、莱布尼兹已经创立了微积分。那时,微积分虽然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显现出了巨大的威力,但在理论上存在很多漏洞,从而遭到很多人的攻击,贝克莱就是其中之一。“贝克莱悖论”就是问:在那时的微积分理论时,有时说无限小是零,有时又说无限小不是零;它到底是不是零?!贝克莱在本书中提出了这个问题。
后来,几乎搞死大部分本科生的“
《人类知识原理》读后感(五):《人类知识原理》总结
按贝克莱的观点
他反驳的是被动的心外之物的存在,对应主动感知的人。如同雷达。
他肯定的是主动的精神的存在,对应被动感知的人。如同看电影。
一。反驳心外之物的存在。有两种存在,观念和精神
1.观念:被动的,迅速变幻的,有依赖性的。
只有感觉到的才是真实的,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事物——感性材料——观念——心灵”,贝克莱通过分析关于关于物质的观念,都仅存于心灵,而推出心外无物。
“存在即是被感知”的主体是所有拥有感知能力的存在,如果我感知到一个事物(即一种观念),我可以肯定这种观念的存在。如果我没有感知到这种事物,却不能否认它的存在。因为1也许他人可以感知到2若在五感外多一种或许可以感知到。
但这点他存在前后矛盾,前面的观点如此,后面考察广延时却说“我如果在所考察的有限广延中见不到无数的部分,则它们确实是不包含在其中的。”,陷入了唯我论。
2.精神:。能动,不可分,不可毁灭的实体。人们对于精神只有概念,没有观念。因为知道其存在,所以必有概念。
他且区分了感知(通过五感)和想象这两种产生观念的途径。感知更形象准确清晰,想象模糊。而若心外无物,如何解释对于一个心灵新的观念呢?贝克莱提出了一种“最高的”精神,即上帝,可以持续不断的创造并保持新观念,代替了1中认识过程中“事物”的位置。
精神分为:我,他,上帝
3.观念与精神的关系
“精神和观念是完全不同的来你高中东西”
精神是认识主体,观念是认识对象。上帝是最高精神,产生并持续感知观念。除此的精神只能感知观念。
只有观念可以被感知,精神不可。(若精神也可被感知,则贝克莱需要解释精神作为一种观念的缘由,如再解释来自精神,则陷入循环)。知晓精神的存在,只能通过其作为主体的感知能力而不“直接”的知晓。(他前面在不能在感知外感知心外之物来论证心外之物的不存在,现在却以同样理由论证精神的存在)
上帝这种精神的存在,在贝克莱眼中是最清晰的,最可“直接”被认识的。“因为自然的结果,比人类的结果多无数倍,重要无数倍。凡能指示有人的任何符号,或凡能表示人所产生的结果的任何东西,都更能只指示出精神的存在,都更能指示出造物主的存在。”
对于复杂体系,他反驳“如果上帝直接产生观念,何必还存在复杂的体系”说,感知到的复杂系统只是一种“标记”,是“果”,而非“因”,“果”不对接下来的感知产生效应,只能标记作用(提示),只是一种观念。而这种“一律性”观念的存在,彰显了作为“因”的上帝的全能全善。
最后一点有洞见性,科学中的定理,或许是只是一种事物运动的描述,而非运动按此定理来运作。所以规律或许也只是“果”。
二。抽象观念
抽象观念是不可想象的,矛盾的。由于不能被想象,且无法感知,所以不存在。在贝克莱眼中,最高的抽象观念就是心外之物,是一种超出感觉材料的抽象。抽象观念的共性是难存的,而普遍观念是他认同的,是一种“标记”。普遍观念如同以a代表26个字母,是以特殊代表普遍。抽象观念如同以“字母”代表26个字母,是以语言表示抽象。
三。心外之物与抽象观念的副作用
此两者在他看来是许多谬误的根源。
否认了心外之物,就等于对唯物主义者,怀疑论者釜底抽薪。
而抽象观念,他讨论了空间,时间,运动,自然崇拜,数学。对其御用抽象观念的基础批判,认为以他的学说为基础,不仅不会影响科学,哲学的成果,反而会更清晰易辩。凡事以感觉为准即可。贝克莱对于前人轻视感觉带来的思辨,怀疑,研究持否定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