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贾基》观后感精选
《卡贾基》是一部由Paul Katis执导,Mark Stanley / David Elliott / 马拉基·卡比主演的一部战争 / 冒险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卡贾基》观后感(一):另一视角
这部影片,没有什么很浓的英雄主义色彩,就是一片埋着地雷的山坳里,一人受伤,大家救助,本以为还会穿插与恐怖主义者斗争,枪战之类的,结果没有,有也只是点名场景,烘托这些士兵的紧张情绪,战地医生,救死扶伤,看着一个个倒下,无奈,特别是用背包去砸地雷,走出一条路,中途却又有士兵受伤,影片总之很震撼人心。
《卡贾基》观后感(二):卡贾基
2006年9月,帕拉斯一个3人组侦查小队从他们的前哨站出发,路上俯瞰着阿富汗南部的卡贾基水库,他们将前去参与打击塔利班基地组织。当他们穿越一个干涸的河床时,其中一个人不幸踩中了地雷,这些地雷其实是在约25年前俄罗斯占领时期留下的。他的战友冲到他的身边,结果却发现他们被数量不明的地雷包围了,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有可能造成重伤甚至死亡。
也许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才懂得什么叫做兄弟吧。坚持是每一个士兵在绝望时的安慰剂,犹如吗啡一样可以让自己麻醉,士兵们一起出生入死,把兄弟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然后一起喝酒述说以前发生的一切,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感,我没有经历过,我不知道在死亡边缘是个怎样的感受也不知道战争到底是什么,会给士兵带来什么样的感受,也许当我们拿着枪冲锋陷阵的时候是因为勇气和愤怒,而当我们倒下时想到的却是家人和惋惜。士兵真的是个神圣的职业.
三星半,恐慌绝望的气氛营造非常好,观众身临其境,算是独出心裁的战争片。寓意也很不错。英国人来的目的很含糊且配给明显不足(对英国参战的质疑),美国人倒是目标清晰装备精良;害死人的不是当下的战争,而是二十年前的战事。战争的恐怖、残酷、不义和伤痛,表达得含蓄深刻又恰到好处。英式的话痨,对于喜欢这种类型的关注也相当有吸引人。弱在人物塑造,除了军医其他都面目模糊,这是与优秀作品的最大区别。好电影寥寥几笔的小角色也可以印象深刻个性鲜明。
《卡贾基》观后感(五):电影慢谈之[0336] 卡贾基 Kajaki
尽管一部大兵云集的电影一定不会缺乏讨论女性的场景,但的确很久没有看一部完全没有女性出现的电影。细节上拍得特别好,化妆师是绝顶高手。
同样又是根据真实故事改变,场景就发生在一个山谷里,一群英国壮汉被几个地雷和从没有出现的敌人完全搞定,兵败如山倒。英国人倒是没有把电影拍得荡气回肠之类,毕竟,因为这个no zuo no die的故事给一堆大兵授予荣誉勋章,听起来总是有些别扭。大兵们面对地雷的手足无措,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正如北美欧洲的这些小伙子们,在中亚的群山里,所在的一个处境。
《卡贾基》观后感(六):任何一次支援行动,首先都要保证自己的安全。
任何一次支援行动,首先都要保证自己的安全,否则所谓救援行动就变得过于冒失,是将自己和被救者置于死亡。
英国6名驻阿富汗士兵6日在乘坐装甲车巡逻时遭遇爆炸袭击,从此下落不明,截至本报道发出时,驻阿英军仍在装甲车残骸中搜寻这6人的尸体。如果英国国防部当地时间8日确定六人死亡名单,驻阿英军到目前为止已有404人死亡。英国国防部表示,这一数字将不会改变英国军队在阿富汗的既定战术和战略。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影响的话,那就是这更加坚定了驻阿英军司令们将反恐进行到底的决心。英国政府上月称英军将于明年年底结束其在阿富汗担负的反恐主力角色,英国9500支劲旅于2014年底全部撤回英国。
《卡贾基》观后感(七):这才更适合做“沉浸式体验”
首先说一句,这是英军的遭遇,看短评里有人说美国大兵巴拉巴拉的,您这一个多小时都看啥呢?
本片的拍摄表现手法不同于一般的战争片,导演试图通过多组看上去很琐碎的镜头来表现和营造阿富汗战场这一地区的真实气氛,所以就容易导致电影的前二十分钟让人产生诸如下面的几个困惑:1、片子男主是谁?(相信我不看到演员表你很难猜到答案,就像片中配角们一直在玩的猜人名游戏)2、都过去这么久了主线怎么还没出现?导演你想说什么?3、无线电呼来呼去是要怎样?导演你不能像别的战争片一样虽然场面混乱但是处理得条理清晰么?当然每个人反应不尽相同我只是随便说说。
这就容易劝退一些观众,并给部分继续看下去的观众一个不好的心理暗示进而影响了后面的观看体验和影片评价。不过当你看完超过一小时的无配乐雷区遭遇,随着一次次爆炸和一个个人down,在漫长的等待救援的过程中,你就会感受到,那个战场就是这个样子,而不是你预期的样子,或者通过别的影片建构出来的其他的样子,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开头导演会那样处理。
关于影片的主旨、导演的意图或者其他一些形而上的问题,我没有能力说什么,就如标题写的,这部电影更适合通过“沉浸式体验”,让观众踏上一次战场。
《卡贾基》观后感(八):一丝不苟的真实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一部描写现代战争的电影,准确的说是描写现代战争中己方士兵的电影,更准确地说是描写一群陷入地雷阵在混乱恐惧咒骂哀嚎中互相鼓舞共同进退等待救援的电影。开始的铺垫,百无聊赖的行为,粗俗不堪的唠嗑,永远不尽人意的后勤补给和保障体系,似乎这是群于恶劣环境在外野营又不被待见的无聊大男孩,只有在士兵的聊天中才知道有血腥搏斗和壮烈死亡,缓慢琐碎,直到3人组小分队自行踏入了地雷区,电影开始进入主题。四次引爆了地雷,6人受伤,每次移动都有可能踩雷引爆,即使是已经走过的路,稍有偏离,也一样会触雷爆炸。如此绝境,寸步难行,战友倒下,血肉模糊,哀嚎呻吟,所幸没有人放弃,用语言紧紧撑住存活的信念,用寄冀将来牢牢维系生的勇气。本可以更加戏剧化,如让滚落的石块引爆地雷制造险情,如让塔利班伺机而动引发交战,如让夜晚降临增加救援不可预测性等等,导演没有这么做,拍的很真实,不落俗套的故事,这就是生活,困顿之际没有激昂的音乐,悲惨和死亡可能也可能不会降临,厄运随机选中不幸者,拯救在最后时刻不知会不会到来,而你,如果自己遭遇或者面对这微不足道的生死关头,自己选择,就此放弃还是妥协继续!(当然,我实在不知道导演是否有此意,还是仅仅根据实录,一丝不苟,别无他意如实呈现而已)
《卡贾基》观后感(九):遇到地雷怎么办
本片可以作为反面教程了。
一共Boom了四次。
1.一开始的第一次触雷基本无法避免。但第一时间应该只有一个人去立刻施救,另一个人去求援。可是片中一个施救,另一个后来也跑过去了,还好没再Boom。。。否则既救不了人,也没人去求援了。
2.首批赶来施救的几个人中又有两个直接跑进雷区查看,他们既不是医务人员,也没带什么必须抬过去的医疗器械。纯粹就送了。在没有专业排雷设备和人员的情况下,应尽量谨慎。因为战争期间地雷阵是很常见的配置方式。
3.第二批施救人员又有一大堆直接跑进了雷区,但其中只有一个急救人员是必须的。其他人又都送了。需要警戒的是周围的高地,在低地聚成一团,如果对方攻过来,只是无谓的增加伤亡。甚至一发榴弹就可以把他们全都解决了。
4.决定把第一个伤者移送到高地也是一个错误。直升机救援只要有担架就可以了,一个急救员、一个助手,两个人就足够了。躺在第一个伤者原处的三个人,最后都在原地被先后安全的吊起。
5.第一个Boom的时候各种错误没被重视,第二个Boom以后却依旧没注意。第一时间不是急救员赶上去,而是非急救人员先跑了上去,而且还是三个人,只能又是送了。导致第三次Boom以后急救人员还是得冒险赶过去,而三个非急救人员在混乱中的加入也直接导致了第四次的Boom。。。更令人震惊的是,都第四次Boom了,还是有人没注意,在雷区外面的人又伤了。。。=。=
《卡贾基》观后感(十):不知道有多真实,但是情节不可理解。
虽说出自史实,但是不知道细节有多符合,无法理解这个电影。
片中最错误的决定,是将第一个伤者挪到约10米远的空地。导致了系列重大伤亡。
官兵个个具有排雷、战斗经验,并非菜鸟。他们什么都不缺:人手、武器、弹药、支援。可以慢慢处置,怎么弄都行。没有敌军威胁,出击任务也不是必须,清理这个雷区也毫无价值。
他们明知雷区的危险性,而且再三明确呼叫的是winch绞盘直升机。既然是雷区、绞盘直升机,那么必定是悬停、索降。那么就不需要降落、也不能降落。也不需要空地。
好吧,他们可以清理通道、清理空地。可是,没有排雷设备,临时的决定、单凭人手和经验,要清理一条10米通道、一块足够有余降落直升机的空地,需要多少时间?能保证100%?罔顾战友和直升机的安全?我想,这是个常识吧,大家都知道地雷是步兵的噩梦,能避则避,为什么不原路退回?按照片中的交代,距离营地只是超出狙击步枪射程不远处,大不了两三公里,十几个壮汉,抬回营地的时间也比清理雷区快。或者只抬出雷区,仅需要几分钟。
这个决定真是愚蠢之极。
只需要原地等待直升机,然后将伤者固定在钢索上,绞上去,然后原路撤退。
片中的理由是:“我们需要让他远离那些石头,让他去一个空地”。——直升机悬停空中,大石块吹不起不构成威胁;小石子吹起最多有可能引爆绊发雷,可是那里没有植被,明显只有压发雷,小石子也不构成威胁——为什么要挪动呢?
基本的关键情节经不起推敲,我只能给3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