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作用――写给教师的心理学
我们在学校里很不容易考虑我们的教室环境或者学校环境到底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帮助。我们如何可以达到帮助他们在环境之中变化适应和促进变化互惠互利?
(而实际上其实学校的环境可能几十年不变,或者很久也不会因为孩子的变化而发生什么改变。至于深层次的互利互惠似乎更是奢侈。
而更加重要的是学校的很多课程设置也没有因为人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试想:我们小时候的某些课文至今依然还有孩子在学习,而利用那么有限的课文来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其实很有限。课外的学习积累如没有跟上那是不可能的。
我们很容易想到,其实环境跟孩子是相互作用的。这样的环境不只是物质的还有非物质的。)
学校的环境应该是丰富和充满活力的!(这是多么奢侈的愿望啊?)
尽管任何一种视角都不能展示全貌。而很多倾向于选择引起我们内心的深度共鸣的视角。儿童一旦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被忽视就不得不适应环境并且压抑自己的个性,最终成为自我意识薄弱的个体。而孩子如果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时间来讲述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的惩罚,被要求保持安静,很可能导致他长大成人之后不再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或者害怕在别人面前讲话。(所以有些孩子表面很乖,长大之后却成为问题孩子,可能他潜藏多年的那种怒火冒出来……也有种理论认为那种乖孩子其实缺乏安全感。)
这就涉及培养健康的人格心理。马斯洛还有罗杰斯都注意到教育对人的负面影响。他们倡导有积极属性的方式激发积极属性。要从两个方面来研究:积极心理学还有超个人心理学。
(任何一个视角都不能展示全貌,这我很赞成,但是如何更加全面去理解人的全部呢?也许就不可能有这样的一种方式。任何研究都有局限性吧。所以作教师更接近是如履薄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