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读后感锦集
《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是一本由Dan Ariely著作,Harper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7.99,页数:3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精选点评:
●"It is difficult to get a man to understand something when his salary depends upon his not understanding it." 依稀记得第一本里也引用过这句=___,= / what did bankers and consultants do before PowerPoint? 这作者的吐槽真是无处不在啊~ / 擦居然还能粗线LotR的reference!作者桑啊→ → / NIH bias绝壁是受国情影响的= = / 居然还看到了GAAP,吐血了/ Orlando Bloom,真是每一章都有惊喜╮(╯_╰)╭ / 原来拯救一人等于拯救全世界是写在Talmud里的 / 感觉这本比上本水了一点……
●说这本书比不上前一本的人弱爆了!第一本是行为经济学的基石之一,实验经济学的人性洞见。这一本是行为经济学的基石之二,演化心理学的本能与社会。
●Behavioral economy
●好书!
●读完Superfreakonomics再来读这书,觉得差了好大一截。不过绝对来讲,这书还是很不错的。Ariely讲故事的技巧虽然废话太多,但能把实验设计讲清楚也是很牛逼的一件事情。
《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读后感(一):一正一反两方面来看待人类的“走捷径”思想(Part 1)
同作者的上一本也不错,predictably irrational讲了人们在生活中种种看似不理智的行为,也有其进化历史的根源。
人类经过进化保留了一些“相对有效”的思维方式。这些方式,在思考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是种有效的捷径,可以提供一定比例的成功率。这样人们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这些捷径并不是100%都能成功的。所谓捷径也许只是在60%的情况下成功而已。(这个60%是个比方,是我自己随口说的)
在尽量合理运用这60%成功,同时在捷径不太好使的时候,就抛弃捷径,运用思考,争取让那剩余40%也成功,就最好了。
上本书就从一些方面,通过做假设,然后设计实验来检验这些假设,探索了人们在哪些事情,什么情况下,会走这些看似不理智的捷径(捷径失败的40%),同时给了一些对策。
这次这本,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 从“走捷径”另外一个方面讲了60%成功的一些例子。同样还是提出假设然后设计一些非常聪明的实验,来检验这些假设。
暂时听的audio book,才听到一半而已,先记一下内容提要帮自己连贯内容吧。
1。大量奖金并不能推动脑力劳动者做更好的工作(参见花街大佬们),相反会因为增加鸭梨而降低工作水准。但是在体力劳动者身上,的确,多给奖金会有更多回报。Paying more for less
2。如果能告诉员工自己的工作意义在哪里,人们对自己的工作会更有热情。这个意义可以是大范围的,对世界对人类的贡献,也可以是小范围的,自己的这部分工作如何对整体工作做了贡献(fit into the big picture),尤其是让员工看见最后的成果,很重要,否则会极大打击员工积极性。光只是靠老板的表扬还远不够。The meaning of labor. (可怜的西西弗啊)
3。亲自动手创造的东西最珍贵最可爱。“宜家效应”,自己动手参与,付出努力并得以完成的事情,自己会赋予更高价值,但是对别人的创造,自己不会赋予登高的价值。例子太犀利了,是自己的娃自己爱,别人的娃不可爱。The Ikea effect
4。跟3类似,自己想出来的点子最NB。如果想说服别人,最好的办法不是填鸭式把自己的想法塞给对方,而是启发引导让对方觉得这个点子是自己想出来的。The not invented here bias
5. 报复心理。报复的“正面”社会效应是,对别人报复的恐惧可以有效的阻止人们做坏事。The case for revenge 未完待续
《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读后感(二):不理性的好處 (寫於2011年1月12日)
雖然續集一般問題多多,但因為《誰說人是理性的》(Predictably Irrational) 太精彩,所以栗子妹願意花百幾元,買了該書的續集《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來讀。
《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全書分為十一章,作者 Dan Ariely 以不同事例,論述人的不理性,如何影響日常工作與生活。
起初看到書名,以為會讀到不理性為人們帶來的各種好處,但其實作者在這方面的論述並不多(嚴格來說只有兩點),難免令栗感到名不副實。既然相關材料不足,作者又何必要換書名?用 Predictably Irrational 2 不是更貼切嗎?
關於書中的論述,栗覺得第一章「Paying more for less: why big bonuses don't always work」與第五章「The case for revenge: what makes us seek justice」有點兒戲兼可笑。不過請教過讀心理學的同事,她說關於人性的實驗,結論一般不紥實。既然如此,那就不怪作者了。
雖然內容有瑕疵,但仍有不少可取之處。自己最喜歡第六章關於人類如何適應環境的描述,而第八章網上姻緣配對的討論,生動有趣,想透過網絡找尋伴侶的人士,值得找來一讀!
《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雖較《誰說人是理性的》遜色,但作者仍能保持前作輕鬆幽默的筆觸,為讀者解說日常的不理性思維,因此還是值得推介的。
~ * ~ * ~ * ~ * ~ * ~ * ~ * ~ * ~
目錄:
第一章:Paying more for less: why big bonuses don't always work (付多得少:為何巨額獎金不能提升工作表現)
第二章:The meaning of labor: what Legos can teach us about the joy of work (工作的意義:樂高如何教曉我們工作的樂趣)
第三章:The IKEA effect: why we overvalue what we make (宜家效應:為何我們會高估自己作品的價值)
第四章:The not-invented-here bias: why "my" ideas are better than "yours" (原創的偏執:為何自己的主意總比別人的好)
第五章:The case for revenge: what makes us seek justice (報復:為何我們要找尋公義)
第六章:On adaptation: why we get used to things (but not all things, and not always) (適應:為何我們要選擇適應某些事物)
第七章:Hot or Not? Adaptation, assortative mating, and the beauty market (美不美?關於適應,同型交配與美容市場)
第八章:When a market fails: an example from online dating (市場失效:以網上姻緣配對為例)
第九章:On empathy and emotion: why we respond to one person who needs help but not to many (同情與情緒:為何我們會同情一個人而非一群人)
第十章:The long-term effects of short-term emotions: why we shouldn't act on our negative feelings (情緒波動的長遠影響:為何我們不應在感到不快時作出任何行動)
第十一章:Lessons from our irrationalities: why we need to test everything (不理性的教訓:為何我們要測試所有事情)
《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读后感(三):可爱的不理性
《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 by Dan Ariely
先说说作者,Dan Ariely是杜克大学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的教授,2008年写了一本《Predictably Irrational》,主要讲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非理性行为,是纽约时报的畅销书(不得不吐槽一下中文译名:怪诞行为学)。这本延续这一个话题,但是反过来讨论非理性的好处。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小时候遭受一次很严重的烧伤,从他的书中可以看出,这次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此后心理学的研究。Dan Ariely还有一些很受欢迎的TED演讲,本人也是因此才对他的研究感兴趣,他说话很有趣,没时间看书的话不妨去听一听。
再说说书。书用拖延症作为开场,在一个完美理性的世界里,没有人会拖延,what’s the point? 然而,作者指出,拖延症的遍布,是因为人们倾向于为了“暂时的负面效果”而放弃“长期的正面效果”;迟迟不愿意开始手头的工作,是对“暂时的负面效果”(negative immediate effect)的憎恶,即便这些简单的工作可以带来“长期的正面效果”(positive long-term effect)。就好像我们总被教育“时常远眺对视力有好处”“每天吃苹果有益健康”可没人真正去做一样(可能你真的每天吃苹果,但你只是因为爱吃罢了)。
所以,给动力(motivation)排个序:positive immediate effect >> negative immediate effect >> positive long-term effect >> negative long-term effect
克服拖延症的方法便是给讨厌的工作加一个positive immediate effect,所谓reward。
随后便进入正文,基本是Dan Ariely做的一些实验研究生活中的非理性行为。其实大部分实验并没有什么惊世骇俗的结论,只不过证明了一些很基本的命题,或者说不做实验也make sense的话而已。不过,基于这些简单的结论,作者所引发出来的思索和深意是很耐人寻味的,也是本书的最大亮点。总而言之,我想说的是,逻辑上要注意把科学事实和文学发挥分开,后者不会放诸四海而皆准,但有时也不失为一剂心灵鸡汤(这是夸奖么?!)。
毕竟是行为经济学领域的书,所以第一部分主要关注在工作职场上。比如为什么高薪酬很多时候不能带来好业绩,为什么相比于无意义的工作,人们更愿意且能更好地完成有意义的工作,因为简单的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工作的意义就是赚钱,做完了就欢喜了。一方面我本身对经济学不太感兴趣,另一方面作者其实并没有真正说出为什么,只是高光了一些有趣的心理学现象,并且做了一些实验证明这些现象确实存在。
真正让我感兴趣的是第二部分,讨论人的适应性(adaptation)。温水煮青蛙的例子大家都熟悉,青蛙会迅速跳出沸水,对慢慢加热的水它却浑然不知。人对于周遭环境的迅速适应使得大脑不会淹没在细枝末节的巨多信息中,而更多地关注于需要马上做出反应的变化。适应性就像大脑的过滤器,帮助我们把有限的注意力聚焦在重要的事情上。人类的适应性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然而又恰恰因为“适应”了,人们往往忽略了自己这种强大的本领。比如对于未来,人们经常会说“要是没有考试该有多好呀”“没有对象是有多郁闷”,而想象不到自己会怎样适应于其中(We are very good at conceiving the future but we can’t foresee how we will adapt to it)。我们预测自己会多开心如果事情能这样走,会多不开心如果事情不这样走,但其实这些预测往往是不准的,当事情真的如你所愿时你并不会那么开心,也不会那么悲伤如果事与愿违的话。总而言之,适应性不会让你一直很有幸福感,也不会让你一直没有幸福感。最后作者提到一条很有趣的经验,如何让开心久一点和让痛苦短一点。开心的事情要间歇性地做,因为每个小间隔可以打断适应性;而痛苦的事要一口气做完,因为你越是适应了就越不痛苦了。
作者最后讨论了情感与决定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不该在情感的冲动下做决定。人的感情是很瞬时的,你可能很难想起今天起床时是什么心情,但很容易记起早餐吃了什么。感情影响下做的决定不仅可能是错的,而且可能会影响之后一系列的决定,从而误导我们很长一段时间。比如好朋友挂了你的电话,没有理由,你不开心,决定也不接他电话,可能很快气就消了,但是你一直记得你不接他电话的决定,所以平常都会一起吃的午饭也没有一起了,他圈你的微博你也没有理会,如此种种。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有趣的入门书,虽然有时候显得肤浅,但是入门书的意义就在于让你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有了兴趣再深入研究。Dan Ariely的阐述比我好一万倍,好的章节(比如C.6 on adaptation, C.9 the long-term effect of short-term emotions)确实推荐读一读。
《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读后感(四):一正一反两方面来看待人类的“走捷径”思想(Part 2)
二,生活中我们缺乏理性的地方
6. 超强的适应性(为了增加享受,要错开适应期;而痛苦,放心吧,自己有能力适应!)
人们有超越自己想象的适应能力,无论是适应相对痛苦的事情,还是慢慢习惯了本来是很愉快的事情都是如此。无论是中了彩票还是失去胳膊腿,都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短短的一年之后,人的幸福程度就会恢复事前的水平。这个现象在很多本书里面都说过了。
不过这个有啥不理性的,中国古人早就知道了嘛。要保持新鲜感,就要多变。当然了作者说,虽然人们一定程度上可以预见好事或者坏事对自己的影响,但是对自己适应能力的程度和速度却完全低估了。低估原因是人们忽略了生活的其他方面都会照旧,改变的因素不过是众多因素当中的一个,虽然事情发生的当下,貌似是唯一的一个。
适应了长期痛苦的人,对普通痛苦的耐受能力也超过常人。而人们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拉,气味拉,伴侣拉之类的适应叫做Hedonic adaptation. Hedonic means of or relating to utility. (Literally, pleasure-related.)就是中国人的“久入兰芝之室不闻其香”。喜新厌旧,也是这种适应的一种表现。喜新厌旧的结果叫做Hedonic treadmill,不停的追求更新更好的东西,却不知道再新再好的东西,带来的也不过是片刻欢愉。
对策是,对享受的事情要频繁中断,每次重新适应,而坏事情,就一口气做完它。这点上,可是违反常识的哦。
不舍得给员工涨很多钱的话,不妨经常的给涨点小小钱。吃冰淇淋的时候要吃一口,品品,等30秒,然后再吃第二口,这样就等过了适应期,再吃就能跟第一口一样享受了。不然就觉得第二口没有第一口那么惊艳,而且3,4口之后就完全是在攒膘了,享受不到了。买东西的时候,不要一口气把整个房子家具都买完,一次买一点一次买一点,就可以高兴的长久。
更重要的是,新鲜经历, transient experience带来的长久新鲜,是实物 constant 无法企及的。所以老美在花销上被老中嘲笑的活动,其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国人喜欢买好车名包大房子,老美总是把钱花在看不见摸不着无法向人炫耀的地方嘿嘿。要给生活注入新鲜不可预知的活力inject serendipity and unpredictability into your life。在选择生活方式的时候,safe and predictable way也没有take risk和尝试各种不同事情来的愉快。另外不要跟太有钱的人住一起,一对比自己就开心不了了。
不同人对不同事情的适应程度和速度当然都不会一样。小马过河一样自己来亲自尝试和学习吧。
7. Hot or not? 谈恋爱的市场经济。
酸葡萄心理让人们觉得,自己配不上的对象其实也没有那么好。而自己配的上的,其实也很不错,自动去降低了原先标准来选择,并且开始看重一些从前没有看重的品质。
8. 网上征婚为什么失败?
Online dating 把人的attributes简化成了让计算机可以方便搜索的类别,但是这样的简化并不能真实反应现实。比如2人都可以说自己喜欢喜剧,但是喜欢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喜剧,所以光凭简单说说,很难找到"soul mate"。
这些问题在现实dating当中不会发生,因为约会的时候双方会一起去做一些具体事情,那么到底喜欢的是不是一样的东西就清晰明了了。
作者设计了实验来证明新概念Virtual dating,把人们实际约会的时候做的活动比如一起看电影吃东西拉象游戏一样搬到网上,结果取得了巨大的初步成功。
这一现象的启示是,要设计“人性化”的产品和市场。比如缺省设置是“投钱”的401k比缺省设置是“不投”的,要被利用的多的多。
9. 具体的人让人同情,更值得同情的数据却不能让人行动。
这也是N多书都提高的现象了。The 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要想打动人,就拿出一个:1,具体生动的,2,与生活贴近的,和避免显得“drop in a bucket effect" 就是杯水车薪的例子来。人越是理性思考,越是不会产生什么同情心。一个成为众多统计数据之一的受害者,无法激发同情。
另外一方面,人们见到生动具体的例子有时候同情心又过于泛滥了,过于不理性,花大量前去拯救一些受BP石油泄露危害的动物就是如此。那些钱难道不是可以用来拯救同样需要被拯救的人么?
10. 短期情绪的长期后果。--- 绝对不要在负面情绪上来的时候作出反应。
短期情绪上来的时候,会改变对周围人和事情做出一些行为,有时候人会无意识当中认为这些反应是来源于某些其他的,更有理由的理由。于是以后也会经常照做。由此而改变了整个行为(leftover emotion spill over)。
人在快乐的时候会对周围事情也作出比较宽容和善的行为。不快乐的时候会非常touchy, jumpy。为了不让短暂的负面情绪造成长期的后果,一定要避免在自己情绪被其他小事影响到不好的时候在外面乱发泄。冤冤相报何时了?
I am feeling pretty happy right now, so it must be because....(眼前面对的某事)
I am feeling pretty lousy right now, so it must be because....(眼前面对的某事)
其实happy or lousy的原因,不过是之前完全无关的经历而已。
与配偶相处的时候,很容易形成这样一种行为模式,behavioral repertoire,有时候小事就容易triger 恶性循环。
作者给的解法居然是找一个不容易这样恶性循环的人。找的方法是一起去划船Canoe。这时候因为需要2人密切合作,可以轻易看出来对方是不是喜欢blame人的性格。
《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读后感(五):非理性同样很精彩
很早就从图书馆借阅了这本书,还没来得及阅读,就收到通知要一周后归还,于是便趁着这几日翻开看一看,没想到居然十分喜欢此书的风格,有趣的经济学知识,很适合我啊!
我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我还是了解了不少人们的非理性行为,也明白了正是这些经济学家眼中的非理性行为使得我们成为有趣的人,社会也才可以如此精彩地运行着~
“Paying More for Less”
有时候overmotivation会给我们带来压力,反而不能提升工作效率。所以制定合适的奖励制度很有必要。
“The Meaning of Labor”
谁都不会乐意自己的工作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自己辛苦劳动的成果不能派上用场,任何人都会赶到沮丧。所以我们需要寻找意义,作为上级,如果能够考虑到这一点,势必会大大改善和下级之间的关系吧~
quot;The IKEA Effect"
其实到了美国才发现这里很多事情都得自己动手,第一件学到的本领便是如何组装从IKEA买来的家具。不得不说这是一件辛苦但愉快的经历,能够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谁会不开心呢?所以融合了工厂智慧和个人劳动的商品才能更好地吸引家庭主妇和广大群众,因为可以在有限的劳动中获得成就感。这是很多商品的指南。不过不知道这个效应在国内能盛行吗?
quot;The Not-Invented-Here Bias"
人们总是对包含了自己创造的工作有较高的评价,即使最终的成果有可能是在非常完备的基础上完成的。所以为了最大限度满足人的需求,Boss很需要创造性地设计自己的产品哦!
quot;The Case for Revenge"
很真实的场景再现,因航班无故延迟乘客会采取措施报复航空公司,我的朋友就刚刚采取了这样一步,虽然不是很明智。但凡以服务为目标的企业,对待顾客的需求千万要慎重,否则后果会相当严重。当然聪明的做法更是可以在“报复”的同时创造出更加优越的服务!
quot;On Adaptation: Why We Get Used to Things"
我们一直在讨论适应,因为我们总是要面对各种新的环境,新的身体状况,新的人际关系。适应也使我们可以慢慢调整自己对外界的预期,或者增强对痛苦的承受能力,这是好事啊!所以呢,若要减少不愉快感,就把必须要做但不很喜欢的工作集中一起完成,而给自己带来强烈愉悦的事便可以慢慢享受,偶尔中断一下再回来还可以享受,这样便可以延长幸福感哦!
quot;Hot or Not? Adaptation, Assortative Mating, and the Beauty Market"
物以类聚!多数情况下,相貌相当的人走到一起的可能性较大(当然不排除帅哥配丑女,美女配丑男的情况,因为相貌占优势的一方或许看重了对方相貌之外的优点),所以“以貌取人”的存在并非不合理。但更重要的是懂得欣赏身边的人的优点,这样才能保持长久的关系。
quot;When a Market Fails: An Example from Online Dating"
我对于Online dating不了解,尤其不了解国外的online dating,但据作者介绍,把每个人拆分为诸如身高、体重、收入、家庭等单个的因素完全不能体现互动,真正的交往还是需要及时的交流。由此推广产品和市场,或许我们只是需要一台运行足够快的计算机,谁会在乎它的CPU和处理器呢?可是网站给出的往往就是一系列参数,却不能告诉我们如何做决定。所以当市场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时,我们就得自己尝试着改变,从而想出更有新意的产品咯!巨大的商机啊!
quot;On Empathy and Emotion"
人们很容易对一个人产生同情,对于一群人的苦难却可以漠然视之。这是因为我们或许有能力帮助解决单个的苦难,却深知我们决不可能解决一群人的苦难,一群人的苦难并不是单个人痛苦的和。比如:尽管温室效应对整个人类有很严重的长远影响,但目前并没有直接伤害到某人,所以大家对此并不关心。解决此类漠视需要我们慢慢转变思维,比如想想自己的一点努力或许可以帮到一个人,五个人,先不要去想几百万人。而主流媒体在做报道的时候也可以突出一个人的苦难,而非模糊地指出总的损失~
quot;The Long-Term Effects of Short-Term Emotions"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冷静一下再做决定,因为我们的情绪会影响我们的决定,而每一个决定都可能成为我们的特质,而继续影响以后的决定。
我很喜欢作者最后的总结:
“I hope you also recognize 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 -- that some of the ways in which we are irrational are also what makes us wonderfully human (our ability to find meaning in work, our ability to fall in love with our creations and ideas, our willingness to trust others, our ability to adapt to new circumstances, our ability to care about others, and so on). Looking at irrationality from this perspective suggests that rather than strive for perfect rationality, we need to appreciate those imperfections that benefit us, recognize the ones we would like to overcome, and design the world around us in a war that takes advantage of our limitations.”
以后做决定的时候不妨多思考一下,多问问自己,多探索更好的解决方法,不断克服自身的局限,从而更好的成长!前面的路还很长哦!
Irrationally yours,
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