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1/2章世界史读后感100字
《10 1/2章世界史》是一本由[英]朱利安·巴恩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知所云
●虽然书名里有个“史”字,但并不是真的历史书,而是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集。但是10部小说都以方舟为背景,虽然是不同时期不同故事,但又互相隐隐关联,考虑到每篇故事都是历史的映射,把这本书看作历史书倒也没什么问题。也许这本书比单纯叙述性的历史文献更有用呢,也许我们需要将洁净与不洁净的分开。
●3.5吧,抖机灵啊!
●插曲作者自白,书是挺新鲜的,但不是我的菜,觉得废话多到爆。。。
●有才的作者
●所有关于诺亚方舟的故事,重新编排或者选择的角度非常有趣,嘲讽到了极致。最喜欢演说家(第二篇)和演员的故事(第七篇)
《10 1/2章世界史》读后感(一):太好看了
如题,真棒。正在看,是那种看了就不想放下来的书,才看了一章就迫不及待地来留言了。我是基督徒,但不妨碍我喜欢这本另外角度看诺亚之约的小说。小说跟信仰不相关,“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不是么?实在很有趣,充满奇幻,就像《少年派》的片头一样的感觉。虽说是小说,我觉得动物进化树中缺失很多是因为有一条船沉了,看着挺有道理的。等都看完了再来分享。
《10 1/2章世界史》读后感(二):suspect all the time
先说一句,这本书的译者序写的很挫,巨挫。
其实这书一开始就给我一种2012的感觉,生存的权利取决于你的物种干净与否,其实这挺科学的。但是很明显巴恩斯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叫我在这方面的想法一拍即合来了,而是对我们现有的历史持以怀疑态度,荒诞的怀疑。而从他的描述中,我观察到诺亚方舟的那个诺亚,其实是个有着反社会反非人类甚至人类也有点反的的暴力倾向者。在我的观察过程中,我还脑残的借用了一下lie to me里面男主角的细节观察倾向……然后很不情愿的承认似乎用的不甚恰当或者不得其所。但是在书看到一半时,我又觉悟,这老头子写书又不是为了还原历史了。有些人沉迷于半真半假寻求刺激,有些人根据书本一成不变的书写序言,有些人在一边看个乐呵。巴恩斯通过探索创世的秘密而对我们所处的世界有了另一层的怀疑,这怀疑并不失道理。我们从中享受的到底是乐趣,还是这样一种怀疑态度?书很好,但是,诶,承认吧,后现代不适合我了,远目。。。
《10 1/2章世界史》读后感(三):历史的缝隙,小说钻了进去
《10 1/2章世界史》,“章”的概念属于小说,“史”的应用又模糊了小说的疆界。究竟是小说是历史?都不是,抑或都是?----这怕是巴恩斯在读者打开这本书之前,就想提醒大家的吧。
其实,新历史小说并不少见。“历史”已经不再是客观的不可争辩的权威:千百年来谁著史?历史由人写成,人又受限于大的社会背景。于是,小说成了历史的补充或者修正。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虚拟和真实有趣的置换,可谓假作真时真亦假。巴恩斯的《10 1/2章世界史》就是一条钻进正史里面woodworm,解构完整,有点像拜厄特;嬉笑怒骂,像鲁迅的《故事新编》。
读完印象并不算太深,可能是虽然有诺亚方舟等隐约贯穿的主线,但是被各个故事稀释掉了。巴恩斯一方面努力地解构历史,甚至开历史的玩笑;但是,这种玩笑的指向,并不能说是太清晰。第一章是一条虫子对诺亚方舟的控诉,看似充满希望寓意重生,其实又有那么多不可见人的勾当。宗教战争把这种反托邦的内容放置于对宗教的嘲讽,幸存者采用的则是似真似幻的叙述,把读者罩进真实与幻觉的网。小说的形式在现代主义作品中一直被探索,其实已经不局限与长篇的,有统一情节的才能叫小说,像乔伊斯的《都柏林人》,像安德伍德的《小镇畸人》。但是,这些作品不显得零散,因为情节虽然各异,但是主题还是比较明显:如paralysis,如grotesque。不同的是,读巴恩斯的《世界史》,却有点找不到这种线条。肢解每一部历史的意义何在?历史的缝隙里又钻进了一条干什么的虫子?-----或许重读才能发现吧。
最后说一说1/2章。在我看来,更像是剩下十章都是“半章”,而这1/2章才是一整章---对爱的独白,完整的,又浪漫的叙述。讲了那么多历史之间的真实,作者最后用“爱”试图囊括所有,似乎有点太天真。
《10 1/2章世界史》读后感(四):史非史实,心非心形
历史向来更像多种媒体的拼贴,涂抹油彩的是粉刷滚筒,而不是驼毛笔。——《10 1/2章世界史》
朱利安.巴恩斯喜欢与历史与过去对着干,这也让阅读的人不断思考:“我们该如何抓住过去?我们能够抓得住吗?”这确是一本好书,可惜我离西方历史文化的距离过于遥远,阅障碍时时出现,几度想放弃,却又几度不舍。
此书是巴恩斯被研究和讨论得最多的作品。全书以诺亚方舟的传说为主线,包含十章故事和一章“插曲”(所谓1/2章),或戏说 《圣经》,或品评名画,或演义历史,或虚构未来,以文学的方式揭示了历史的虚构性以及虚构的历史是如何产生并变身为“真实”的,以方舟的隐喻讲述了人类在历史的汪洋中孤独漂流,寻求救赎的命运。作者在“插曲”中将挽救历史的希望寄托于爱情,它是人类最后的“方舟”。全书如同一组拼贴画,呈现出一部寓言式的“世界史”。
这样的小说再也找不出第二本——令人兴奋,超级有趣,这是一部绝妙而极富创造性的作品。全书处处闪现着才华、风趣和深刻的思想,给人以阅读之乐。巴恩斯如同中世纪的圣典注家转世,带给我们这部小说。它是历史的注脚,是对已知的颠覆。
这本奇怪的书魔力无边,除了第3篇的“宗教战争”外,我还是有滋有味地啃下了这块骨头。“海难”和“梦”是我最喜欢的两个故事,那里面有虚构有事实有怀疑有反思。巴恩斯的笔下历史不再可靠不再权威。此书是历史的注脚,也是对已知的颠覆。
《海滩》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详细叙述法国护卫舰“梅杜萨”号1816年遇难的情况,一部分分析籍里柯名画《梅杜萨之筏》。在分析这副名画时,作者评论说:“画作斩断了历史的锚链”,”灾难变成艺术“,将”木筏上极度痛苦的瞬间,选作题材,经过改造,通过艺术演绎,变成一副有力度和深度的图画,再上光、装帧、镶玻璃,悬挂在著名的美术展览馆内,用语阐述我们的人类状况,固定不动,最终地,永远在那儿。这就是我们拥有的吗?”如此深刻,如此透彻,让人不得不反思,深深地陷入没有答案的深洞。
全书最后一章,即第十章《梦》,主角是第一人称叙事者。在前面的章节里巴恩斯一直在回顾历史,可是他无法理解历史,现在有展望未来,做了个梦,想象死后会怎样,同样感到迷惘。“我”在梦中来到一个现代消费者的天堂,“一切都是非常舒心的:购物、高尔夫、做爱、会见名人,没有什么不好的感受,永生不死。”可是“过一段时间之后,一直要什么就有什么,跟一直要什么就没什么二者相差无几了。”“后来,他们都选择了死?”结尾一句很耐人寻味的:“我梦见我醒了。这是最古老的梦了,而我刚刚做了这个梦。”
《10 1/2章世界史》读后感(五):SUPREME
非常有趣的书,越往后读越让人投入。看似后现代作品写法,是的,但是主题思想仍旧是现代主义中的一员。作者有着非常深刻的人生感受,并不是草草读过此书能够完全总结和概括的——然而,虚构作品的魅力也在这里。太多复杂的思想和情绪,远非我们在当下能轻易求得什么结论,或用理性来概括的,阅读任何作品时本身的感受总是最为重要。 历史是不是一个回返的过程?我们曾经,现在,将来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是不是我们看起来的那样?没人确切地知道。我们大可以提出自己的种种理论,可以大胆地宣称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相信一种,唾弃另一种,但是关于“什么是真实”,与其说我们不能确定哪些真正发生了,不如说我们对“真实”这个词的概念本身都不甚清楚。“现实”就是真实的吗?“你看到的”就是真实的吗? 也许这就是我们的生活。任何东西无非是通过我们的感知获得的,存在本身就无法确认。但如果有什么能和真实挂钩,作者认为是不变的“爱”,更确切的,爱情。(显然我持相似观点,爱本身,在我看来便是灵魂唯一称得上确实的存在。)抓住它,它是唯一让你能寻得生命的意义的东西。它不一定会让你幸福,基本不会让你幸福。它基本上确定会带来混乱与痛苦,但是没了爱?你就完了。它能做的事情就是提高你对一切的感受力,它可不保证任何东西。但它是唯一的希望,尽管我们时常会丢失它,但我们不能放弃。它扭曲,但是它也让你活着。它是隐藏在所有荒谬事件、行为、记录中那个我们能够抓住美好的东西。它给予我们“超越”的可能。如果没有爱,没有信仰,历史也好,生活也罢,会过于轻易地陷入虚无。“我们留存后世的是爱情。”“我们必须相爱,否则只有死亡。”的说法也许听起来可笑不已,但是很遗憾,这两句话让我们很难否认其正确性。在作者对历史的辛辣讽刺下,配以揭示真正重要的事物“插曲”一章,他完美地表达了这样的主题。 且不谈论博爱的重要性了!让我们谈谈个人爱情本身。对我本人而言,爱情似乎是一种灵魂试着沟通的方式。你只有同时感受自己和其他人的一切,才能更深刻地觉察到在挣扎着张裂的自我个性之下,生命所共通的那些暗流般的待在那儿的无论什么精神感受,不是吗?在那之间有我们活着的意义和动力,有我们一直寻找的问题的答案。有什么能比爱更好?有什么能比爱情更直接和深入? 同时,在所有章节中我们可以隐隐发掘,人类历史通常永远包含着和自然搏斗着求得生存,以及创造出不平等而发生冲突和自相残杀等过程。这没什么好奇怪的。无论怎么说,我们确实还是在矛盾中前进了。(但像我在前面所说,也许更有意义也更无意义的方法是持不可知论观点) 标题是因为这部作品让我想起一首歌,Robbie Williams的《Supreme》,表达的主题和它非常类似(英国人啊)。 另外不建议正式阅读之前看译者写的序,会让你觉得里面有一个章节有些看不下去。我最喜欢的章节是《插曲》,《海难》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