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觉醒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觉醒的读后感大全

2020-09-08 16: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觉醒的读后感大全

  《觉醒》是一本由梁晓声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3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觉醒》读后感(一):梁晓声笔下魔幻人间

读完此书,掩卷长叹!人间啊,太魔幻了!

梁晓声老师真是太不客气了。他不但以辛辣讽刺笔触写出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及之后中国农村荒诞落后、官本位主义、假礼教假文化,还设计了一个外国人角色,让中国人的脸丢到了国际上去!阅读过程中你会想,这到底符合作品所设置事件发生时间——2010年吗?!2010年的农村人还是会众撒泼打滚吗!2010年的官员还会因为被堵车而迁怒于群众甚至朝群众开枪吗!但是你想想,就算在2020年的现在,是不是还是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事情正在发生着……

魔幻吗?魔幻吧!人性丑恶被梁晓声老师写尽了!陶姮这个角色怎么怎么让人别扭,因为她就是扭曲的社会环境制造出来的产物。她的父母是因为“站错了队”而被遣送回原籍农村的知识青年。在那个穷乡僻壤他们一家人亲眼看着外祖父骸骨被人挖出砸碎。好在陶姮学习好,这成了她唯一的生路。然而老师们却一致怂恿她的班主任不要给她满分。在高压下陶姮精神出现问题结果导致被冤枉的班主任派出所带走,后来又进了精神病院。多年后陶姮在美国定居,与美国丈夫双双成为学校教授,然而她的行事和语言处处都显得言不由衷。她是可怜的又是可悲的,深深自卑总是从她的骨子渗透出来……

整部作品读起来也都非常拧巴。堂堂美国教授为什么能够接受一个穷乡僻壤的陌生人邀请,住进他里,并且与腐败油腻的官员及靠皮相为生的女人坐在一起吃喝谈笑。两拨不同阶层不同社会背景的人怎么就能混在一起让人看着那么别扭。但是因为作品本身是魔幻现实主义,所以就不用纠结这些了。丽丽一口一个“洋姐夫”,真是让人恶心透顶。所长给办案人员人手发一本《弟子规》,一边满口仁义道德,一边向陶姮夫妇要捐赠。陶姮跟丈夫谈到这种假模假式的文化,那一大段演讲让人觉得好笑。谁不明吗,但是又能怎样?!

有人会称这种类型的题材伤痕文学知青文学,但是我更倾向于称其为现实主义文学。这样的作品让我们觉醒,当然只是一部分人的觉醒。因为你叫不醒那些装睡的人。

  《觉醒》读后感(二):《觉醒》:是谁夺走了女人手里的刀?

  西蒙娜·德·波伏娃说过,女人,这个相对的人,只能作为夫妻中的一员来生活,她往往比男人孤独。他广交朋友,不断有新的接触。她若无家庭则什么也不是。而家庭是一种摧残人的负担的全部重量都压在她的肩上。”

我深以为然。这个社会对女性很不友好,最近火爆的《三十而已》全面的诠释了女性的生存硬伤,太精明强干不行,太忍让包容不行,太小鸟依人也不行。女性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是在遭受来自男权的压迫。

曾以为“男女平等”给了女性一把自我保护的刀,哪曾想,这把刀早已变成了身上的重担。

前几天写《觉醒》的书评,感受颇多,切入口太多,意蕴太丰富,于是,在这里补一篇。就是关于文中几个典型女性的处境问题。

新中国成立前,男女极度不平等(现在也有),对女性来讲是个悲剧;新中国成立后,男女平等,“妇女能顶半边天”,何尝不是个骗局呢?女性自以为拥有了自己的独立的身份,但事实是女性从家庭中走出来,受到的不仅仅是丈夫的剥削,还有来自社会的剥削。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都压在了女性身上,现在婚姻不仅仅是恋爱的坟墓了,大多数“不婚主义”女性甚至认为结婚让自己死无葬身之地。

这篇小说里出现了三个典型的女性:知识分子陶姮,小警员丽丽,在陶娟家抱孩子喂奶的女人。那个喂奶的女人被众人吆来喝去,在太阳里晒着都不敢去屋里站着,她甚至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这里要做什么,只是别人让她来充当一个要钱的“手印”罢了,完全无自我。小警员丽丽看似很有成就,像“阿庆嫂”般灵活处事,但说白了不过是男人游戏的工具而已。陶姮呢?很有成就吧,大学教授,出国了,改籍了,在跟丈夫的关系中还处于主动的地位,是不是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呢?也不完全是吧,她是不了解国情的毕竟她没有在本国的国情里生活,很明显,很多中国式处理方式她是不太明白的,也不能完全是个中国女性。

在文章中第二章中有一句:“在当年,女人一旦掌权并且“左”起来。往往“左”的比同样的男人可怕多了。”在读完这篇文章后,很久都不能释怀。男权者肯定会讲“女人嘛,头发长见识短。”,但是,从这句话里,细品,却品出了女性的无奈,女性总是比任何男性都努力,却最后发现,曾以为是手里的刀,最后竟变成了肩上的担子。

  《觉醒》读后感(三):《觉醒》:灵的救赎之路

  

本书主人公陶姮在美国定居多年,于美国某大学任教授,在她童年之时因无心而犯下的一个过错,为了弥补这个过错,她与美国丈夫沃克一起回到了中国,希望能向当事人陶老师当面忏悔,得到陶老师的原谅,从而得到心灵上的救赎。在中国,王福至通过他的关系网,在其中周旋游走,让陶姮见到了陶老师的家人,以及在精神病院里的陶老师。故事的最后,她得到了陶老师的宽慰,笼罩心中多年的阴霾一扫而空,觉醒之光开始迸发。

陶姮是一个在特殊年代成长起来的主人公,后来在国外生活了多年,为了这件往事再次回到了中国。故事让我们跟着一个海外归人的视觉,从中看到了中国的种种,美国价值与中国传统的碰撞,使整个故事更具有戏剧的冲突。

八面玲珑、处事圆滑,这用来形容王福至是恰如其分的。因为他擅于周旋在官场与村民之间,并透过自己的精明和关系网帮人办事,从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继而从中获得了成就感。这是一个很讨喜的一个角色,也是书中我很喜欢的一个角色。我们也透过在王福至家酒桌上发生的事,看到了在这交际场上的种种潜规则,还有在这其中复杂的人性。

陶姮与沃克这一对夫妻关系如果用“恩爱”来形容未免显得过于片面,用“灵魂伴侣”来形容应该更加贴切。这是一对美国男人与中国女人的结合,这样的组合能让我们看到在一些价值观、文化观等方面产生冲突的,但他们并不藏着掖着,任何问题都是摊开来讲,从他们你来我往的言语中,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与美国价值的碰撞。他们能在一次次的碰撞中共同成长,从而更加信任对方,了解对方。这是他们夫妻之间相处的一种方式。这样相处方式应该是让很多人心生羡慕。

最后一章是本书的高潮,陶姮终于见到了陶老师,但陶老师已全然忘记了这件往事,更将这件往事说成是陶姮的“伪记忆”,劝慰陶姮要放宽心,这也终于让笼罩在陶姮心中多年的阴霾得到了救赎。这件事的最后是每个人想要的结果,我想应该没有人会再去探究陶老师究竟是真的忘记了,还是故意不愿去想起。

梁晓声老师曾说过:我是可以写出很多畅销书的,我写了这么长时间,太知道加入什么元素,怎么操作就会畅销了,但我不愿那么做。透过《觉醒》这部作品,我们同样能看到梁晓声老师的坚持。从这部作品里我们能读到浓浓的人情味,还有对人性的深入刻画,我相信这才是最能打动读者的作品。也许它不畅销,但它能打动读者,我觉得这就够了。就如《觉醒》封面上的那句话:即使再渺小的生命,也可以通过自我觉醒之光,划破时代的黑夜,让短暂的生命迸发明亮的光辉。

  《觉醒》读后感(四):《觉醒》——救赎路上体味生命幽微处的情义与感动

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少女无心犯下过错,酿成了别人的悲剧和自己的苦果,尘封多年的悔愧使她走上了救赎之路。这漫漫的救赎之路见证了中国故事, 这些故事包含了对时代的反思,对农民生活形态与意识形态的思考,也蕴含了人性的善良与慈悲、自私与狡猾、宽容与宽恕。

“天谴”两个字刻在她心上,让她踏上这条救赎之路。

文革时期,14岁陶姮跟随着父母进行劳改,在一次交学费时,保管着九名同学学费的她误以为自己已经上交,认为陶老师在存心刁难。当陶姮发现家中的学费时,她想找到既可以保护自己的品行不受怀疑,又不至于昧着良心使陶老师背上黑锅的方法,然而她之前看到了太多父母遭受的欺辱,也经历了很多不公平的对待,她退缩了,选择了保全自己。于是,那笔50多元的学费成了一笔去向不明的钱,也让陶老师从一个老师变成一个贪污犯。这段湮没于岁月深处的童年往事,一直撕扯着她,她将女儿的夭折、美国的医生断言的最多半年的寿命都归因于“天谴”这两个字,于是48岁的陶姮在丈夫沃克的陪同下,踏上了回国的赎罪之路。有些错误,一经犯下便再难弥补,而一个有良知的人会因这样错误耿耿于怀,是因为那些伤痛同样刻在她的心上,越是时间久远越是深刻。

为补偿而来,救赎路上却一波三折。

为了偿还这三十多年前欠下的那一份亏欠,陶姮和美国大学教授的丈夫沃克一起回国了,赎罪之行真的可谓是一波三折。刚到达小镇,误入圈套的沃克就因“流氓行为”被镇派出所拘押两个多小时,后来坐车回村庄的夫妻两人还没有就“交钱私了”这一解决方法是否合理争辩出个结果,就遭遇了大堵车,目睹了酒后伤人的事件。夫妻两人住到了同车的王福至家中,这个八面玲珑、圆滑世故、又有几分古道热肠的农民,不但通过镇派出所要回了罚款,也成了他们和陶老师女儿的中间人,然而补偿的协商场面火药味十足,在派出所的协调下,这一场千辛万苦的救赎以对小学的捐助和对陶老师女儿的经济补偿而告终。这期间夫妻两人遭遇的纠葛,经历的事件,看到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了现实社会的状态,也令我们多一些对现实的思考。

最后的会面,是真正的救赎。

当年陶老师平反后恢复了教师资格,后来逐渐被发觉精神不正常。陶姮在回国前与陶老师进行的会面就是在精神病院里进行的。老师的言语很清楚,思维也不觉混乱,只是强调陶姮记错了当年的事,或许在当年痛苦的时候,他也是用这样的办法来逃避身上的不幸吧。最感动的是陶姮与老师最后的拥抱,两个人都对对方说出了“对不起”,这三个字,压在他们的心底已经是那样的久,久得已成了他们的心病,陶老师的道歉是为了当年对陶姮的不公正的对待,而陶姮的道歉则是为了学费风波的忏悔,这么多年,他们都煎熬着,任由着良心鞭挞,如今,他们终于可以当面说出这句话,那一刻,是忏悔,也是宽恕,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温柔与光亮。

这个故事让我们体味到生命幽微处的情义与感动,觉醒的光亮,划破时代的黑夜,让生命迸发明亮的光辉。

  《觉醒》读后感(五):《觉醒》——请睁眼,仔细看看这个魔幻的社会

  

“即使再渺小的生命,也可以通过自我觉醒之光,划破时代的黑夜,让短暂的生命迸发明亮的光辉。”

梁晓声老师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第十届矛盾文学奖得主,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他的最新长篇小说《觉醒》写的是两个美国公民眼中的中国社会。整体氛围适宜用魔幻来形容,但是也现实到让人无可分辨。梁晓声老师用了一种幽默又戏谑的口吻调侃现实,写出了中国社会很多独特到可以说是奇特的现象。下面笔者通过分析三个主要方面来简要说明《觉醒》这本小说的精彩之处。

01 对于文革这段历史的遮遮掩掩

如果说文化大革命本身是错误的,那么当时被批斗的家庭分子为了自保而犯下的错误可以被当成错误来清算吗?梁晓声老师在书中写到:“三十年前的旧账你今天从头倒扯它干吗?要论罪过不罪过,那首先是文革的罪过!文革是该忘记的事!”

陶姮不会忘记自己做过的错事,因为她毁掉了自己陶老师的前程和家庭,所以她就算知道那是印刻在那段历史中的一道伤痕,就算知道自己并不是故意的,也要回来和老师道一声对不起。但是陶老师却告诉陶姮这是她自己臆想出来的错误,实际上根本没有发生过这件事。

在现实中,谁又能真正忘记那段痛彻心扉的历史呢?先不论经历过文革时期的老年人和中年人,就连笔者这个90年出生的和文革丝毫没有瓜葛的人似乎也受到了那段历史的影响。我的爸妈天天在我耳边不自觉地说着毛主席语录和文革当年的口号,就连给我的女儿唱儿歌,唱的都是当年的红歌。不管我们愿意还是不愿意承认,这段历史给予这代人的影响力是深入骨髓的,就算刻意回避,也会在无意识中流露出当年经历过这一切的记忆。

历史无法被回避,历史也不应该被回避。先不论是非黑白,正视文革当年的真实情况才是当今中国人应该做的事情。

02 中国当今社会的行事之道和山寨文化

王福至是《觉醒》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角色,他是一个比较聪明会来事的中国普通农民。在《觉醒》中,王福至办事的方式就是请领导吃饭喝酒。这样的办事方法在中国社会中可以说是常见的不能再常见了,虽然在外国人眼中这种方式很奇特,但是对于一个讲究排场、关系和面子的国家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是吃饭喝酒不能解决的。

为了不让人看轻,王福至在帮陶姮夫妇第二件事的时候特意弄了一辆“奔驰”来开,还给奔驰装了一个假的车标。这让我想起中国特别是中国小镇上各种各样的山寨品:有对大城市中家喻户晓店铺的山寨,有对各种大牌奢侈品的仿制山寨,还有对外国著名文化符号的奇特山寨…… 这样的“山寨文化”可以算是中国社会中奇特的一景了。

03 复杂又多元的人物性格特征

在《觉醒》这本书中,没有一个特定的衡量人物好坏的道德标准。领导们可以对下属颐气指使,也可以对蛮横的农民循循善诱。丽丽可以在酒桌上逢场作戏当一个色诱女,也可以在现实中做一个负责任的警花。王福至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对陶姮夫妇威逼利诱,也可以在听到陶姮得了晚期胃癌之后转而变成一个极度善良的好人。

多年前,笔者曾参加了一次单项空间组织的座谈会,分享者是三个在中国生活了十年以上的外国人,他们谈了很多自己对中国社会的看法。整个座谈会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发言是:这些老外认为在国外价值观是确定的,不容人们有争辩的余地,但是生活在中国,他们发现人的价值观在不断地变化,社会充满着不确定性和挑战性。这让他们大开眼界,仿佛看到了一个和自己原本的世界完全不一样的新世界。

在中国,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种种价值观都是不确定的,一直在变化,一直在演变。人们可以前一秒化身成为魔鬼,后一秒又化身成为天使。这大概就是如今魔幻现实的真相了。如果要突破这种现实,我们所必须的就是建立一个稳定,牢靠,人人信服的价值观体系,这样才能避免我们的社会继续变成一个魔幻现实的舞台。

结语

读完《觉醒》之后,我们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幻之旅,但是仔细琢磨起来,又觉得和自己熟知的现实出入不大。梁晓声老师的这部作品反应了时代的特点,既深刻,又含蓄。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应该读一读这部作品,然后思考我们的社会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样的改变,我们自身的信仰又应该何去何从。

  《觉醒》读后感(六):《觉醒》:中国式关系——生存的哲学

  《觉醒》,作者梁晓声,当代知名作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至今创作了包括散文、小说、杂论、纪实文学等在内的作品逾千万字。代表作有《今夜有暴风雪》《年轮》《知青》《重生》。2019年,凭借作品《人世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席勒说,人生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死也是一刹那间的事。

人生的大大小小,林林总总,不过是围绕“生死”来忙活罢了。《觉醒》这本书,可写的角度太多了,我也姑且从“生死”来切入,谈谈在这本《觉醒》中关于在中国式关系下如何生存的问题。

美籍华人陶姮被告知身患胃癌(最后回美国后才知道是误诊),在医生告知其生命仅剩半年的情况下,她决定回国来还愿。原来在文革中那个特殊的年代,因为自己无心犯下的小错误而酿成了陶老师一家的悲剧,同时也让自己一直无法释怀。带着这尘封多年的愧疚,她和她的丈夫踏上了漫漫的回国心灵救赎之路,这期间发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她以一个海外人士的身份见证了在中国式关系中问题的处理方法。在对人性的探究和历史的觉醒里,对人性的多义性,对生存的本能性,对中国式关系的哲学性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人性有多义。

在回国前有一个小插曲,就是她和他的丈夫沃克关于“中美政治”的讨论。其因是陶姮有一次回国在聚会上实话实说“美国会比中国好一点”而被一个同学当成具有呈报价值的“信息”而向有关方面呈报了,聚会上的同学为了自保,人人撇清关系。当时她认为,关系好的同学没必要不实话实说。最后出卖自己的竟然是自己的初恋,在自己被孤立时那个唯一主动靠近她的人。让她对人性产生了怀疑。

丽丽呢?她是个坏女孩子吗?不是,知道沃克被人套路,替他要回了一千块钱的赎金她在做思想工作时多贴近民心呀,一出场就成功俘获了陶姮的信任,在一声声“姐”中,让陶姮有了回国的温暖;在陶娟(陶老师的女儿)撒泼时,也是她,及时化解矛盾,深入谈心,最后促成问题的解决。她凭借自己的姿色和口才,周旋在几个男人之间,用沃克的话来说,就是“阿庆嫂”,为自己谋取点利益也为姐夫办点事,仅此而已,为了生存,谁说这不是一种方式呢?应该无可指摘吧!(当然在这里也可能是有作者的讽刺意味在,姑且不论。)

“帮人实现愿望”的王福至,滑头是滑头了些,但是他用自己的关系网,也就是为人民解决一点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收取一点费用而已。他自己呢,老婆在高干家做保姆,一做十几年,两口子来连孩子都没时间要。不也很可怜吗?

陶娟虽然贪钱,泼辣,没好好赡养父亲,但这是谁造成的呢?假如父亲没进监狱,假如自己有个完整的家,她是不是也可以出口成章,落落大方,像陶姮那样说出“要文斗不能武斗”的文化话来呢?

在这本书里,没有绝对的坏人,也没有绝对的好人,亦或说,用“好”和“坏”来界定人性,略显草率。每个人都值得我们去细品,在品味中我们看到了很熟悉的影子,或者就在我们身边,或者,就是我们自己。

生存是一种本能。

作者在书里插叙了当时在那个特殊的时代的一些事情,在那个时代里,生存是每个人的本能,为了这个本能,也作出了很多荒唐事。比如陶老师,为了自保,与自己家庭划清界限,甚至还挖人家祖坟,将骨骸用锄头打碎,搅拌进粪堆里。让人不禁疑问,这是有多大的仇呀。答案是,无冤无仇,就是为了自保。

陶姮也是。在那种极度紧张的状态下,她竟然把梦中交学费的事情当成了现实,当她发现这一错误时,进行了一番思想斗争:陶姮,你为什么坐在这儿苦苦寻思,非要寻思出一个对陶老师有利的方法来吗,事情摆着,如果对他有利了,对你肯定就是一场灾难了呀……

最后,她决定她要坚持将那些学费交给了陶老师的说法。她也是出于一种自保的本能。在文章中有这么一段:

十四岁的少女经由自己一家的命运,总结出了一条区别好人和坏人的经验:凡是对命运被踢入悲惨之境的人麻不仁、毫无同情心者,都只不过勉强算个人,却绝非好人。而乘人之危,落井下石,为了争取到什么利益而不加重别人悲惨命运的人,当然是从里坏到外的百分之百的坏人!对坏人怎么样那是谈不上良心不昧良心的!她要替许许多多她这样命运的孩子,她父母那般命运的父母惩罚惩罚坏人。有机会能够惩罚一个,为什么不惩罚?

很显然,陶老师就是那一个。

中国式关系的处事哲学。

一回国,沃克就被人套路了,因“耍流氓”而被拘留,在陶姮两口子坐着小巴士回乡村的时候遇到一件事。几个因单位拖欠工资的大汉,在路上伐树,把路堵住了,陶姮和沃克很奇怪为啥没人管,大家都看热闹似的,没人赶时间,后来来了一辆领导的奥迪车,领导喝醉了,演变成一场醉酒行凶案,这时候大家才七手八脚开路的开路,送医院的送医院……俩人都有疑问:早这样做不就不会这样了吗?但,这就是中国式处理问题呀!

电视《中国式关系剧照》

其实这种关系的体现者还是主要人物是王福至。凭借着小姨子在派出所当警员的关系,上下疏通,为邻里办一些正规途径办不了的事,邻里邻居都称他为“大能人”。

“能”在那里呢?就在熟知中国式关系。看似简单的事,其实大有说道。里面讲到他资助高中生,每月给他一百块钱,然后让他给他编写十条趣味短信,他再把这些短信发给领导们乐呵乐呵,一来一往,人情就出来了。自己不吃亏,也没让人显得难为情。这才是中国式关系的精髓呀,虽然他是个小农民,但真真是人精啊。

在招待所长和副所长时的长袖善舞,在处理与陶娟一家子的纠纷中斗智斗勇,都显示了其作为一个小农民的“精”,他深知农民的本性,用与他们利益最切合的方式与之周旋。

甚至陶老师也是。为了躲避女儿的无度的勒索,装疯躲进了精神病院。在精神病院里韬光养晦,深度思考,发挥余热。

最后,以陶老师的处事哲学作为结局:有时,无论对于个人、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斗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就成为必要的。但也要考虑斗的方式、斗的成本,如果代价巨大,要牺牲成千上万人的生命,那斗争就可以暂缓。暂缓不是干脆放弃必要的斗争,而是审时度势,韬光养晦,避惨重的代价,寻求更理性的斗争方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觉醒的读后感大全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