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读后感精选
《物》是一本由(法) 佩雷克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很好的小册子,让我思考,在把握人生方向上,也注意规避物质的陷阱。
●feel really ashamed and embarrassed,but still confused
●春节期间看得好书之一,佩雷克的小说写得真精致,谁说是上世纪60年代,为咩这么像现代的中国呢。
●“不劳动者不得食,可是工作的人就将失去生活”。又穷又无法放弃装逼的小布尔乔亚不就是当下青年的真实写照吗?
●说得多像我啊!
●符号化的物品在建构人的自我意识的同时如何湮没了他真正的个性。
●不错的小说,但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先锋实验,小说居然是个中篇的样子后面三分之一是译者的评论。哎,期待拼图版的再版。
《物》读后感(一):中部的尴尬
今年的books都是在交通空间上读完的。火车上,机场,或者摇晃的双层巴士顶层。精力有时候涣散,有时候集中——反射在视网膜上的字体们有时像数学公式,有时像临近下雨时的蚁群,传递给我不同的信息与感受。
(待续)
译者真是太强了,译文的文学性也翻的很美,“他们连脖子都陷在蛋糕里,却只能分到一点碎屑”,类似这样的文字俯拾皆是。译者后记的篇幅相当于原文一半,字字珠玑。龚觅,到底是谁啊,首都师范大学的老师吗。客观分析的比佩雷克还佩雷克,似乎也有一个隐含作者在他的评价里面呢。
物神崇拜与主体性的丧失和寻找身份认同的行为之间关系的讨论在现在已经是陈腔滥调了,但作为当时确实是新浪潮背景下新小说的翻版——情景现实主义,本书依然有他者不可逾越的高度。找到自己的主体性和身份认同就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自我把控,是只有简单张力的面粉团,混同比割裂容易得多。
日光之下无新事,精神突围的失败早已在小说中埋下伏笔,因为无论除了由时尚媒体从外部提供生活的品味,热罗姆和希尔维从来无法建立任何自主和自足的价值标准。这也是群众无意识皈依物神的结果。
《物》读后感(三):动不动就要描述“悲惨的××阶级”才是真正悲惨的事
读起来很快,真的只是一块蛋糕的功夫。
法国人一向特别喜欢嘲笑小资产这么一个阶级,再穷一点的一定是两眼麻木脑袋空空,每天为果腹奔波,再富一点的继承祖荫,设定就是不管怎么生活都是实现自我,甚至偏偏就是要过浪荡生活,只有夹在中间,手中无物,又窥见了财富一角,受过一点文化有一点审美的中间份子,惨兮兮即变不了盖茨比,为失业惴惴不安又不时幻想着自由休闲和舒适。
但这才是我们的大多数。
因为收入增加可以买的起以前只能橱窗里看一看的东西,和熟悉或者不熟悉的朋友畅谈未来,机会,甚至打金成功的可能性,流连影院,戏舍,剧院,去博物馆看价值不菲的名画,在有猩红墙壁的酒吧里举杯喝到一点半,每年安排上一次出国游,等等 等等。这个过程总是令人欣喜,但又慢慢厌倦,好的生活需要匹配的付账能力,更多的工作量,更大的责任,和更加没有闲暇的生活,加之经济新闻每天不厌倦的播报繁荣,萎缩,滞涨,通缩的消息,未来好像隐藏在黑洞里,没有安全感,也充满无力感。
为此,我们已经开发出了很多概念,比如慢生活,比如手作,比如工匠气,一切花费更多时间而不是金钱,又能适当展现审美和气质的玩意,热闹了起来,似乎有点要反商业,返璞归真的意思,但其实就是穷逼二字。天生没有一手好牌,即没有过人的才智,又没有过人的体力,除了老实当一个消费者,还能做些什么,消费者恐怕是唯一一个和上帝最近的位置了。
嘲笑自己,并接受自己,这是我最近想到的唯一接近的答案。命运是托捧你还是打压你,总之都不会告知你,我们注定就是要经受阶级上升或者下降的疼痛,只到最后一刻,这是一切即不再金子塔尖也不在塔低人都需要承受的。偶尔的虚伪,适时的浮夸又有什么关系呢,只不过是社会机器大家遵循的社交准则,互相递出去的阿司匹林罢了,不要太认真,也不要因此就否定人生。
《物》读后感(四):中产修炼手册
大约是在5年前,读过这本书,近些天又突然在书架上发现,重新读了一遍。惊讶于笔者对物质崇拜者的精妙描述。一对刚毕业的大学生,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物质享受的渴求,努力的工作,然后把赚回来的钱,都花在了自己狂恋的高级物质上。这不就是一部惟妙惟肖的中产阶级修炼手册吗?而自己想想自己和周边的朋友,我们和这位大师笔下的年轻夫妻是如此的相似。
2010年结婚,我和老公本来打算把手里攒的一部分钱用来装修房子,正巧赶上房价松动,于是就把积蓄都用来付了一套70平米的商住的首付,三年后交房,又把尾款给交清了,总共花去90万元。这个时候我们真的是兜比脸都干净,但是因为房子太小,怕以后有孩子不够住,在今年的时候,又动了换房的念头,去中介公司看了几套房,问了问价格然后就放弃了,因为只要换房至少要贷款200万,每个月还贷1.3万,而眼下由于经济环境不好,工作不稳定,所以也就不太敢轻易去背负这么大的压力。但是关于买房这件事确实让我纠结了有一段时间,因为赚的真的赶不上飞涨的房价啊。但是有一点我是很坚持的,就是买房贷款一定不能超过总体收入的1/3,不然必定影响生活质量,假如买了房,彻彻底底当了房奴,每年的旅游、消费、享受生活的品质必然受到比较大的影响,这是我不能忍受的。因为我的确和这本书中的主人公一样,贪恋物质的美好。穿任何衣物要讲究搭配,不同的衣服配不同的鞋子,甚至袜子都要考虑进去;使用的茶具也要非常精致,要让喝茶成为一种享受;要不断地买一些花卉植物来装扮房间,让家里充满生活气息,而这一些如果没有稳定的流动性资金支撑是达不到的。所以在买房还是享受生活这一问题上,我总是想不明白。因为不买房,手里的钱就随之贬值,从长远来看,买房是一种投资,从当下来看,丰富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更富有品位,也是很有必要的。很多朋友也会有这样的困惑,比如说,有的朋友在生活上很节俭,但是对于人生保障却毫不吝惜,给自己和家人都买了商业保险;有朋友为了培育下一代,为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补习班;还有朋友完全不考虑生活的质量,买房并花去家庭收入的1/2用来还房贷,不管是哪一种选择,作为中产阶级生活的都很不易。
而我更是会坚持如本书中的主人公那样,坚持把精致生活坚持到底,不求大富大贵,但求生活得有模有样。
《物》读后感(五):后记
物与新小说
对物穷尽的描写,对器物空间的几何学特征和纯视觉印象的偏好容易让人想到格里耶
但物是一本古典小说,叙事是古典的,(视点、结构、人称)人物面目清晰,行为动机明确,而不晦暗,矛盾。而且置于具体真实的社会学背景。其次,物的核心关注,是人的问题。物延续勒斯丹达尔150年前就提出现代人为什么不幸福的命题,“引导我们去重新思考现代人与自身的关系,特别是人的欲望、焦虑、个体意识、对行动的决断与他们的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这种针对现代人的设问,本身却是纯然古典的。“
所有美国和法国学派的社会学都已经开始讨论孤立的个人在生产世界中的地位问题……然而这从未成为文学的主题,还没有一部小说,一部叙事作品展示生活在这种社会内部,处于市场压力之下的人物形象。我的书就是为此而写成的。-《现时代里的幸福——与让杜维尼奥的谈话》载《新观察家》杂志第57期,1965年,第32页。
尽管以物命名,真正的着眼点,只能是以某种方式返回到记录、观看和书写这些“物”的人。消费社会中个人的身份认同
散文化描写
和对物质空间的详细展示相比,人物丧失由确定的、独一无二的行动编织起来的厚度。(人物面目不清,类型化、符号化)物是一部由对行动的规避构成的小说,外部时空的确定性和人物生活时间的含混性构成一种鲜明对比,表现出小说主人公缺乏行动一直,耽于幻想而畏惧决断的性格特征。物的叙事方式和人物生存方式相连。罗兰巴特称作”不是细节的形式主义,而是情境的现实主义“
轻与重
自由嬉戏生活的诱惑,独立自我塑造的压力
越因缺乏行动而无法获得稳定、清晰和具体的个体面目,就沉溺于消费社会的运转逻辑,借它提供的商品消费者、时尚追求者邓面具以暂时缓解因欠缺身份认同而导致的焦虑
流于游戏的公共参与,将政治参与当作一种消费品
排遣焦虑的欢宴交游,我们这一集体意识能够极大地遣开任何真正属于他者的意识
主人公心中所谓自由 意味着拒绝为实现未来的目标而牺牲此刻的欲望与直觉
”社会学“小说
据说在词语首次被人类创造出来的时候,词与物之间存在着精确的对应关系,毋宁说一个词语就是那个词语所对应的物本身。正因为如此,如彼,才会有仓颉造字鬼神泣的传说,才会有初民社会的数理神秘主义、文字崇拜和稀奇古怪的术数:人们知道,掌握了词语,也就掌握了物词与物发生了分离,参见福柯。
物的符号意义并不是财富象征,也不是仅仅是审美品味,而是身份建构
六
物化
对消费者个性的激励尊重和引导,实则是对欲望的控制和再生产 本来就是当代生产方式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