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挖玉石的人》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挖玉石的人》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2020-09-12 17: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挖玉石的人》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挖玉石的人》是一部由德胤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台湾 / 缅甸 Myanmar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挖玉石的人》精选点评

  ●观察式+单个场景单个超长镜头。两个对照:赵的另一部《翡翠之城》,有一点素材上的重叠,但《翡》结合缅甸历史导演人家族史,以第一人称叙述,叙事信息更多;王兵的《德昂》,都是危险家常便饭下的日常生活个人偏爱王兵的,那种危险无处不在和生活寻常继续的对照更明显吧(导演本人有点帅

  ●纪录片的形式作为一个窗口,框住赵德胤内本土文化二度求知与对外来知识吸收细化的碰撞冲突浓缩成一份自我电影美学创作执念:以外界声音连贯性(且比画面内容更为丰富),间或提示摄像机存在(打破直接影像研究),承认电影作为社会一环对现实关切改变的缺席,却又难言割舍。

  ●想起这部是因为《青年马克思》,两个结尾一样,一工人合照闪过。相似表情外,一个的背景机械化蒸汽工厂制服整洁,一个是黄沙红土石山,褴褛锄头铲子。1840年的英国和2010年后的缅甸,工人都在同一个命运河流里,从高到低的区别

  ●精神不濟,真的好睏好睏好睏。可是第二天想想,只是記錄日常都把我沉悶得難受,無望裡的希望,倒也是蠻貼切了。

  ●素材并非导演本人选拍摄或是许多人为这部纪录片的冗长无聊辩解的理由,然而龟井文夫拍摄《上海》时也没有亲临现场,通过给摄影师清单方式拿到了自己想要的素材,这不何尝也是一种方式?换言之就算这真的是所能入手的最有趣的素材了,为何不压缩至更合适长度?一定要又闷又长才够艺术吗?荒谬

  ●完翡翠之城再扣一星吧,素材是稍早拍的而且是未加修饰大段长镜头原始记录,只在最后有解释说明字幕,所以可看度或理解费劲一些,赵德胤也自嘲法国电视台购买后夜里播放治疗老年人的失,但剪辑还是有叙事规律的。最厉害的随着人物的行走劳作吃饭睡觉休息观者也会有相关的累困饿饱的感觉

  ●瑣碎日常的長鏡頭組合,很有一種讓礦工「講自己故事」的感覺,希望也能有這個境界啊。是我喜歡的風格

  ●拍摄的恶劣其实可以用后期挽回一点,不如《翡翠之城》。

  ●还是有结构的。

  ●超长头下的日常生活, 无所谓深入, 不讲究叙述, 只是在记录, 随性之中透露出着慵懒

  《挖玉石的人》观后感(一):Poverty Cinema...(可拍可不拍)

  教授:这是poverty cinema,电影形式对应叙述和主题

  我:导演拍电影的想法蛮好的,不过这电影可以拍,但没必要

电影鉴赏课上看得懂的电影可以被拿去分析论述讨论其中不足。看不懂的电影统称为艺术

  《挖玉石的人》观后感(二):亡命之徒

  整部影片前半段就是緬甸非法礦工的日常:

  上工、準備上工、吃飯、講話、日日夜夜…

  加上每段幾乎都是動輒好幾分鐘的鏡頭

  如果精神不好肯定會睡著

  一直到最後面才製造出了整部片的高潮

  一名礦工正在檢查疑似玉石的收穫

  並與人們通話

  充滿了夢想與希望

  接著的卻是因意外受困的礦工們正受到許許多多工人的搶救

  那畫面就像一群螻蟻正焦急的爬行

  玉石不知是真是假

  也不知道剛那位礦工是不是正受困在內

  這種亡命天涯的賭徒人生比起玉石卻是再真實不過

  《挖玉石的人》观后感(三):根本不配称之为电影

  我至今都有一些小情绪!情绪在于导演的这种剪辑方式我完全不能理解。生活状态一定需要每个长达数分钟的镜头才能来反应吗?这104分钟的片跟现在大陆风生水起的互联网直播平台的镜头呈现几乎无异。但被包装成了一步104分钟的电影,全世界博钱博奖博掌声,我觉得是令人羞愧的。我想这个电影有人看,有人认可,多数是出于导演本人的缅甸人身份和这个非法采玉矿,以及战争背景的考虑。但是电影本身,有没有能力让观众不通过字幕陈述来了解背景,不通过导演现场讲述来明白影片的始末。说白了,电影没有起到电影本身应该担当的作用。如果不称之为电影,而是作为导演关于缅甸这个地域和历史的演讲的前导视频,我觉得是非常棒的,但还是请导演注意把握时间。

  《挖玉石的人》观后感(四):是完完全全的真实人生

  个人觉得如果你有两个小时可以耐心看完一个现实的几乎不加修饰的展现社会最底层生活一小撮人的生活,这是一部很好的片子。片子的修饰看上去似乎不太有,这也绝不是一部商业片。我是在今晚香港独立电影节观看的,仅排一场,70块钱的票价,目测全院100-200人,不知道制作者赚不赚得到几千块。大多数人甚至未必会认为这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但它的可看之处至少在于这是很罕有的题材。

  漫长的镜头给你充足的时间静下来以及思考。这部纪录片里拍下的缅甸玉石矿工让人很自然想到中国的农民工群体,而无论是这个位于社会最底层的群体,还是城市工人小市民,或者“层级”更高的汲汲营营的白领、金领、富人、官员,当细化到一天的劳作吃喝娱乐休息,或许本质并没有那么的不同。而最终的意义,对于给妻儿汇钱打电话的矿工是支撑家人过上好日子;余华的解读是《活着》;在缅甸盛行的佛教的结论是“无常”、“因果”;扎克伯格认为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对美好的向往人人都有,但或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间或发生的小幸福/大悲剧,让人日子过得越长,无力感就越深。个人的力量何其渺小,人生的轨迹多么难以捉摸。有时候觉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又会感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如果极度幸运地拥有一份真心热的事业、一些深爱的人们,那么此生已无憾,怎敢不珍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