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90后保守?不,他们更尊重游戏规则。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90后保守?不,他们更尊重游戏规则。

2020-09-18 21:07:21 作者:不是我吧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90后保守?不,他们更尊重游戏规则。

 

  真人版《花木兰》上映以来,国内观众的评价一路走低。

  「迪士尼拍了一部玄幻片?难看到姥姥家了,丑化中国人不遗余力呀,气死我了!」

  「花木兰的人物刻画也不够好,这个角色明明塑造空间很大,但无论是花木兰选择面对自己的动机,还是军队们接纳花木兰女性身份的过程,都处理的太过于简单潦草……」

  「心目中木兰是应该是一个大家闺秀,而不是从小就习武喜欢出头的女生,而且学过文言文的都知道,文言文中体现的是木兰迫不得已才替父出征,而不是像电影中那么爽快,看电影的时候真是尴尬……」

  真人版电影是不是真的烂,这里不作为讨论的议题,今天重点关注的疑问是,当年同样是出自迪士尼之手的动画版《花木兰》,为什么大家给出的大多是好评?

  是人物漂亮吗?显然不是,电影中这个麦色皮肤、吊眼、扁脸,面部线条奇怪的女孩,完全不符合国人的传统审美,而涂上厚厚的脂粉去相亲时的扮相,更是带着一股浓浓的日本艺伎风。

  是故事情节符合传统设定吗?也不是,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习惯里,没有哪个丞相会亲自骑马下乡发放征兵贴。

  而且,任何一个中国人,看到皇帝向臣子鞠躬的情节,恐怕都会觉得是天方夜谭。

  另外,在中国传统故事里的木兰,是个北方的姑娘,而到了动画版电影里,木兰家的风格却更像是南方水乡的精致小院。

  还有在中国传统的文化里,女性是不被允许进祠堂的等等,诸如此类的小细节同样充斥着不合理。

  但是当时观众的影评,却没有现在这样糟糕,而且占据主流的思想是:「电影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人设教科书级的可爱」。

  1998年动画版上映时,观众多是以80后为主导的年轻群体,而最近上映的真人版,90后的年轻观众已经开始占据主流。

  那么,同样是以年轻人为主的观影群体,同一套迪士尼审美体系下拍摄的影片,为什么80后主导的年轻群体和90后主导的年轻群体给出的评价,差距如此之大?

  真的是因为现在的90后,看世界的眼光,变得不够包容,或者说,越来越保守了吗?

  「90后」和「保守」,这两个词在大多数年长者的刻板印象里,似乎从来不沾边。

  毕竟,90后在众人眼中,也曾经是「垮掉的一代」、「非主流」、「杀马特」等等形容90后出格的词汇还犹然在耳。

  但是,现实是,越来越多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员成年之后的90后,相对于80、70后,观念上似乎越来越保守了。

  首先,大多数90后的爱情观,与人们惯有的「开放」甚至是「浪」的标签完全相反,他们的爱情观更加的谨慎且保守。

  一份《90后洞察报告》的调查数据是这样的:有87%的90后愿意一生只谈一次恋爱;对于恋人劈腿,有93.7%的90后认为这是不可忍受的行为。

  很多的90后会在社交网络上说「好想脱单啊」「找对象没什么要求,是个男的女的就行」看似非常open的动态,但是实际要真刀真枪的面对自己的感情时,他们却往往更加的谨慎且传统。

  就连看小说,相比于玻璃渣子一堆堆、有小三小四情节的虐恋狗血言情文,一对一的纯情小白文更受90后读者的喜爱,因为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眼中,爱情必须是纯粹的。

  70后那一代人,年轻的时候即便在公交车上也能展开恋爱,而现在的年轻人,反而丧失了这种自信心。

  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对于相亲的排斥程度在慢慢的下降,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家人介绍或者相亲网站找对象,有些人开始热衷于参与各种各样的大数据匹配,并以此来衡量合适与否,新概念下的「门当户对」的观点被重新看中。

  而且,根据某婚恋网站的一份中国婚恋观调查报告显示,在能接受闪婚的群体中,占比最大的不是以「任性、特立独行」著称的90后,而是以70后和70前的为主。

  70后单身男女接受闪婚的男女占比分别达到63%和55%。其次是70前,排名第三的是80后。90后同意闪婚的比例只有29%的单身男和18%的单身女。

  前段时间,网红林小宅因为「无缝衔接的恋情」在网络上招来骂声一片,惨遭网友的「荡妇羞辱」,而这其中,年轻人同样是主力军。

  在他们的观点里,这样的「无缝衔接」就是对爱情的不尊重,每一段逝去的爱情,都应该被预留一个哀悼期。

  除了爱情,90后的职场观念似乎也更加佛系,下班到点就走,也不会阿谀奉承,排斥无用的面子社交。

  数据来源:《90、95后职场私密调查》

  每天工作按部就班,一边说着,梦想还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一边想着下班之后立马回家,他们开始重视养生,经常自嘲保温杯里泡枸杞,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强烈的上进心和奋斗精神,以致于被很多人批评为「未老先衰」。

  确实,从上面的例子和数据来看,90后年轻人的种种表现似乎很符合所谓的「保守」定义,但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90后这一代,是在巨大的社会差异之中成长起来的,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巨大压力的存在,让他们很早就看清楚了生活的本质。

  上一辈人的悲欢离合,让他们明白了,爱情是美好的,但是美好爱情想要持续的前提是,你得先有面包。毕竟,那么多活生生的例子传递给人们的信息是,「贫贱夫妻百事哀」这句话,是真理。

  所以,90后们才会活得极其入世,极其的务实。

  在70、80年代,旅行是一件很文艺的事情,年轻人常常会憧憬在路上能有不期而遇的爱情。

  而90后,往往能把生活跟文艺分得很开。

  对于他们来说,旅行的真实意义,说的现实一点,不过就是从一个自己过够了的地方,去别人过够的地方看一看,而且假期一过,就得老老实实回来开工,艳遇什么的,想也不会轮到自己头上。

  而这种务实,恰恰是人持有的最高级的东西。

  所以,不管是对恋爱还是婚姻,90后的态度才会更加的克制和谨慎,他们已经非常明白,婚姻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不对它抱有过高幻想,只希望它不麻烦不累赘,至少希望它不会拉低自己现有的生活质量。

  所以,不出轨、不劈腿,没有小三小四,两个人从一而终,是最省力也是最不麻烦的办法,而现实中想要实现,往往不容易,所以才要谨慎抉择,宁缺毋滥。

  而这种宁缺毋滥,也正是90后们务实的表现,既是对他人的负责,更是对自己的负责。这是90后的自省,也是90后的担当。

  「我愿意停下前行的脚步,做你的避风港,但我同样希望风雨来临时,你能坚定的站在我身旁。」

  文章的开头,从年轻观众们对《花木兰》或是中肯、或是批驳的评价可以看出,现下90后主导的年轻人,更加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他们有自己的审美,并且更加敢于发声。

  随着信息的增长,年轻人的认知水平和辨识能力也在逐步的提升,对于国外的技术或是文化,人们也从最初的新奇到适应,所以这一代的观众,变得更加的理智和清醒。

  同时,被搁置了很久的传统文化,也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近几年悄然壮大的「古风热」「汉服热」,也成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用来彰显自我的方式,而传统文化崛起的口号,也在年轻一辈中越来越响亮。

  近几年,类似《大圣归来》、《魔童降世》这样带有国漫崛起意味的影片层出不穷,人们看到了国内电影行业的发展,也更加对国内影视行业的未来怀抱信心。

  这些成功的试探使得年轻一辈更加坚信,国人有能力创造更好的东西,我们的千年传统文化宝藏,不需要靠国外的技术才能传扬;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国人一样有能力做到让全世界看见。

  所以,这次年轻人对《花木兰》的集体吐槽,其实并不是意在贬低国外如何如何,也不是所谓的保守排外,而只是希望这些中国的经典,能够被更加完美的诠释和演绎,这些评价的内核,其实是对国内电影行业未来崛起的期望。

  豆瓣上真人版《花木兰》的评论栏,有这样一句留言,一针见血,「……总的来说,这部戏还不如国内一些优质古偶或者古装剧,也就一部美国人为了赚中国人钱而拍的中国故事罢了。」

  可见,外国电影到国内随便圈钱的时代已经过去,年轻的一辈的规则意识变得更加的坚固。

  娱乐影视行业存在的意义,本质上是为了给人们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或刺激,或愉悦的感受,你给我提供了情绪上的价值,我给与你同等的物质上的回报,这就是「等价交换」的行业规则。

  七八十年代,人们的这种规则意识还没有完全觉醒,那时候,随便一个国外电影上映,就能引发一阵观影热潮,剧情好不好看,有没有观看价值并不是最主要的,跟风赶时髦才是,于是即使剧情再烂的国外电影,也能在短时间内收获多少多少的票房。

  但是如今不一样了,即便有的人还是热衷于国外的影片,但是实际上,国外电影在国人心中的光环已经变得不那么耀眼,人们已经用更加理性的目光来看待这种外来文化,对于其中的槽点、缺点,也更能够直言不讳的表达出来。

  如果你没有提供足够高的价值,而是想要靠低质量来敷衍观众,那么就是你没有遵守「等价交换」的规则,那么作为观众,当然有权利给你差评,因为不遵守规则的人,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看到这里,还会觉得90后的诸多表现是保守吗?其实,所谓的「保守」都只是表象,对人对事更加务实的态度、对传统文化发展的认同和自信、对社会游戏规则的尊重,才是90后隐藏在名为「保守」的盖头底下的真材实料。

  而正是这种务实、自信和尊重规则,赋予了90后一代敢于发声、勇于创造的力量。

  70后和80后生活的时代,处于动荡时期,改革开放的浪潮刚刚开始,因为新事物大量涌入,法律法规还没有跟上,规则不明,人们的思想面对急速变化的世界,因为无规可循,所以接受的方式,就显得单纯,热烈甚至狂野。

  那个时候的人们,接受的是完全照搬过来的欧风美语的西式教育,截然不同的文化冲击,没有既定规则的强约束,决定了当时的年轻一辈,只能野蛮生长。

  所以,当新兴的国外也文化铺天盖地的涌来,而对于这些新鲜的、少见的,甚至在当时看来离经叛道的文化事物,人们不仅流露出热烈的好奇,还表现出极大的宽容。

  这种宽容是开放吗?其实不尽然,只是因为之前被压抑的太久了,人们才会对这种更加open的思想文化,表现如脱缰的野马一般,狂热的追逐。

  而且没有既定规则束缚的情况下,机会主义于是悄悄盛行,那个时代,因为有独到的眼光,拿着几百元到大城市发展,然后一下子发家致富的例子层出不穷。

  而有了这样的成功范例,更加激励着当时年轻人的奋斗欲望,于是70后迎接改革开放要寻找梦想、80后看到世界更要为梦想奋斗。

  而到了90后生活的时代,恰好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10年,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完备,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今天白手起家的故事,已经越来越少。年轻人创业所需要的技术门槛、知识门槛越来越高,即使是所谓门槛相对低的互联网行业,亦需要良好的教育背景作为基础。这使得90后这代人为梦想奋斗的成本也就越来越高。

  而且,除了少数贫困落后地区生活资源比较匮乏之外,大多数90后在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为钱或者为生存担忧过,家长和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只有一个,好好读书。

  没有物质基础需要担忧,网络时代的教育又带给了90后们更宽阔的视野,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相比于物质追求,往往更加重视个人价值。

  而在互联网商业逻辑的影响下,万事都要讲究规则的意识,在90后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根深蒂固了。

  遵守家里的规则,你就父母眼中的好孩子;遵守学校的规则,你就能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不需要刻意去打破,只需要利用好既定的规则,就有很大的可能取得收获。在这样的背景下,90后更加乐于去遵守规则。

  所以,不是90后越来越佛,越来越保守,而是现在的社会环境,已经不适合像是上一代那样的冒进和投机主义了。

  当今社会,同样是适者生存,只有认清规则,并且在遵守的前提下加以利用,才是在现代社会生存的正确方式。

  清楚了90后的真实特征,相信你也就明白了,只要把握住原则,和他们相处其实是件非常简单并且不累心的事情。

  首先,用务实对标务实。和实用主义为先的90后相处,画大饼是行不通的,一个劲儿的展望未来做规划,当下却不拿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也是行不通的。

  数据来源:《90、95后职场私密调查》

  职场上,「我胃不好,消化不了老板画的大饼」,看似戏谑,却是他们实实在在的内心想法;感情上,「门当户对」的观点未必全然糟粕,不要总说现在的年轻人真现实,90后现在所追求的门当户对,更多的是三观上和性格上的相合。

  大家都是成年人,都明白空气饼永远是吃不饱的,所以,不管是做事还是相处,现实一点最好,大多数时候,谈钱真的不伤感情。

  其次,年轻人的自信,不要随便打压。90后在现实中已经证明,他们不是垮掉的一代,相反,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90后,已经实实在在的扛起来重担,他们同样坚韧,但更加自信,所以,不要随随便便就给他们贴标签,用所谓「全都是为你好 」的名义,来随意否定他们的梦想,打压他们的积极性。

  最重要的,和90后相处,请遵守游戏规则。90后眼中的社会规则,就是等价交换,我为你贡献价值,你也要给我相应的回报。

  拿职场来说,如果一个公司既没有提供员工更多发展的可能性,也不准备和员工分享资源,光想着「空手套白狼」,和员工谈情怀、画大饼,那么,90后的最终选择往往只会是一种「你不滚,我滚」。

  所以,不要随意许诺,既然承诺就要兑现。这一点,是和90后相处的第一要义。

  真实的90后,他们注重平等,拒绝阿谀奉承,讨厌那些弯弯绕绕的人际关系,追求更加扁平化的工作环境。

  他们更懂得爱自己,相信并且乐于实践胡适先生所说「修己而后可以爱人」。

  他们某些方面的价值观看似很「佛系」,但是面对原则问题,却不会畏首畏尾,而是敢于自信发声。

  而这种更强的契约精神,对规则更加遵守的意识,也正是社会进步的条件下,90后一代人的认知觉醒。

  90后保守?不,他们是更尊重游戏规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