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踏上心灵幽径》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踏上心灵幽径》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9-18 20:2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踏上心灵幽径》经典读后感有感

  《踏上心幽径》是一本由杰克·康菲尔著作,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的349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09-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踏上灵幽径》精选点评

  ●康老几乎告诉了你所有可能灵性修行道路上遇到的困难陷阱,包括如何选择上师团体,如何将灵性层面生活面相统一。虽然狂喜经验什么的离我很遥远,但任何时候本书都是很好的指导手册,值得反复阅读

  ●这么土的名字初简直不想啦,但是很有用的一本书,作者是名心理学博士,以及五年的出禅修经验,两方面结合也正是我的兴趣点。

  ●心境体验

  ●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 用心理学宗教两个跨界的角度解读我们的性生活 非常的客观 平实 有用 非常棒

  ●借由打开身体能量中心我们也许经历极大改变传统上将这些能量中心称为脉轮。这个过程并不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也绝不是完整灵性生活的要素。...

  ●很少有人能融合各大修行传统,具有表达能力和表达欲,同时保持幽默感自省能力。杰克康菲尔德无疑是其中有名的一位。在你以为他很浅的时候,他却展现深刻一面,当你以为他很深刻的时候,他却显现出他和大家其实一样。很厚的一本书,这其实并不轻松旅程,你能与他认同多少?

  ●“我们都不够好 但这没什么不好

  ●其实还不错,就是没毅力一次看完。

  ●名符其实,这本书是我在禅修营,每天茶余饭后读一点,安静地、慢慢地读完的。作者是向内探索的人,读到某些片断总会生出相逢之喜——其实我们都一样,一样孤独,却又因踏上心灵幽径,遇见一样的风景,又明白我们都不孤独,我们经历的,总有别人也在经历。

  ●隔段时间就会重读的书单

  《踏上心灵幽径》读后感(一):心理佛学整合

  这本书,以前看过,最近,从另外一本书中看到相关章节介绍,很有意思,有机会重读,很喜欢不同系统知识的整合学习。这本书就是一个涉猎了佛学和心理学的一个人写的。希望这样的书越来越多。还有的问题是,就是整合学的书,基本都是国外的人写的,国内的人写的非常少,甚至没有,我想,这和国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人士太少有关吗,还是其他原因

  《踏上心灵幽径》读后感(二):旅途

  刚刚结束的两个半月的闭馆禅修,是一段旅程的结束,亦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读此书,正逢时。喜欢康菲尔德这位有着丰富修行经验的灵修指导老师,因为他至始至终的真诚,对于自己、对于修行、对于人生。很多话语心领神会,不禁反复读颂,摘录下来以便时时受用

  根据康氏的观点,心灵幽径的重点在于整合,包括过去和现在,修行和生活,个人和团体、家庭,宗派与道法等等的终极结合。我相信“整合”本身也是方法,是渡河的“筏”。对于尚未悟道的我们,却需要这样的过程,达到彼岸的自由。而我们常常会在犯了极端主义、分裂主义、理想主义等种种错误之后,回过头来发现,最伟大的是在最渺小中,最高深的是在最平凡中,最难的是在最简单中,最普世的是在最个人的心中。庆幸的是有人一针见血的指出我们的错误,更幸运的是我们的醒悟不算太晚。不,任何时候都不算晚。只要有觉知,就有转化的可能。

  喜欢每个章节后面的禅修指导,虽异于传统的禅修,但很多省思却是自己忽视甚至回避的内容。这些自我人性的反思和回顾,让我们更加了解自我,发掘内心深处潜藏的内容。也为康氏在灵修上保有的一贯开放、包容态度而感动。

  不尽完美之处是某些语言读起来不太流畅,意思也不太明确,整体行文稍显拖沓。某些地方甚至要停下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深入领会。除了台版翻译的缘故,康氏不厌其烦地反复叮咛,也让我们感受到一位前辈的慈悲和关怀。

  读书过程中,某天收到师兄的短信,恰好和本书相应。“清静并不在传统中也不在法门中乃至宗教里。佛陀只教导一种清静,那就是解脱的清净,心的清净,解脱了贪嗔痴的清净”。愿在此语鼓励下,我们能勇往无前地走在心灵幽径的旅途中,并达到最终的清净。

  《踏上心灵幽径》读后感(三):照亮暗夜的明灯

  书还没读完,前两日就听闻杰克·康菲尔德离世的消息。和他几乎同日逝去的还有台湾的另一位道友-著名作家林清玄。

  有些惋惜,可是又不该惋惜,生命万物本该如此,缘起而生,缘尽而逝,无需执着,包括肉体的这副皮囊。只要用心经历,活在每一个当下就行了,何况康菲尔德还留给了世人经典的几部灵性成长的著作。

  作为一位穷其毕生精力修行的超个人心理学导师,杰克·康菲尔德跟随南传佛教大师阿姜查进行过五年内观修行,后又取得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在出家及在家的修行道路上都有着丰富的经验,以及深刻的见地。

  这本《踏上心灵幽径》就像一盏照亮了人们灵性成长暗夜的明灯,给道友们带来了光明和方向。它又像是一幅详尽的地图,告诉了人们灵性道路上所有的沟沟壑壑,路口道岔,以免道友们陷入迷途。

  书中从作者自身的修行经历谈起,然后着笔简单的冥想,观呼吸心法介绍,继而铺开篇幅谈起一系列修行中会遭遇到的课题,包括全然的觉察,命名各种情绪和念头,及思想的二元对立,界分之恶,超常的异像,自我、小我、无我,和放弃执着,心理学与禅修的关系,上师的各种问题,以及灵性成熟的标志等等。

  几乎涵盖了修行过程所有有可能遇到的问题。道友们按图索骥,总会找到自己灵性成长现阶段可以借鉴的一些智慧和经验。

  而且作者擅于用不同的形式来诠释深奥的佛法真谛与智慧,比如生动活泼的故事,真实可信的案例,以及优美而短小精悍的诗行,尽可能把意思传达的清晰而有力,让人有所感悟。

  书中的智慧之处比比皆是,还是留待书友们自己开卷有益。只简要摘取一、两处深以为得的分享于此。

  比如讲困难与我执的这一句“最能滋养灵性的,常常是引领我们面对最大限制和困难的事物”。其实这个最大限制和困难的事物往往就是我们的执着-我执。

  你越是执着什么,执着的越厉害,就越会给你带来最大的限制和困难,比如你执着男尊女卑的价值观,比如你执着一诺千金,当一些事物反其道而行之,残忍的拗断你这个执着时,在痛苦的同时,也是你灵性成长的开始。

  正如阿姜查所说“如果没有痛哭过许多次,禅修就还没有真正开始”。

  好了,最后祝书友们能从书中自有所得,心灵幽径旅途愉快!

  《踏上心灵幽径》读后感(四):借由这尘嚣,踏上心灵幽径

  书的封皮上有一句话说,这是继《西藏生死书》之后,又已开启智慧与慈悲的灵性巨著。作者杰克.康菲尔德的《踏上心灵幽径》A path with heart。

  作者身兼禅修指导老师和心理治疗师,结合这两个领域的经验而写成此书,文笔流畅自然,绝不佶屈聱牙,似清泉缓缓流入心田。这并不是一本专业领域的书,适合所有人看,只要你想深入了解自己,遇见自己,就请随时随地翻阅此书,说不定那一页哪一行的文字,正是为你而说,借此你终会进入自己的灵魂深处。

  我们渴望爱,接纳,和了解,实际的现况却是充满外在与内在的战争,活在各种上瘾和欲望之中。在灵性的道路上,需要发现内在深处的创伤,才能达到真正的成熟:包括来自过去的悲伤,未实现的渴望,一生累计的哀痛。正如阿姜查所说:如果没有痛哭过很多次,禅修就还没有真正开始。

  灵性生活的禅修绝不是脱离现实生活独立存在的。需要你身处其中,和周遭经历共同,看到,感受到,觉知到一切人和事物的诞生死亡,让我们的心可以包容所有的黑暗和光明的事物,因为感到安详,这不同于借助否认或是逃避所得到的的平静,而是内心中发现的祥和,它不排斥任何事物,以慈悲接触一切。

  首先是自己的言语,表情,眼神。你说话的刹那,心是否是柔软的,不带任何恶意和倦怠的评判。这需要自我的内心停止战争。

  王尔德写过:心是注定要打碎的。当我们经由禅修得到疗愈,被打碎的心才会敞开,彻底去感受。

  西藏上师卡鲁仁波切说过:你活在错觉和事物的表象中。有一种你不知道的实相,当你了解它时,就发现自己什么也不是,而当你什么也不是的时候,你就是一切。如此而已。

  放下我的概念,如果没有我的概念,你会放松很多。放松的空间,一切自然会流向你。

  阅读文字,然后跳出文字,关照自己的内心以及这个世界,合一自然而然发生。重要的是要学会将文字背后的意义和力量转化成自己的。所以,需要带着醒悟和觉知阅读此书,阅读任何一本亲近你的书。

  有人问印度胜任罗摩克里希那,为什么这个世界会有邪恶,他回答:为了让情节错综复杂。这些情节错综复杂的东西,常常就是最困难,最固执的部分,能够引导我们敞开自己的身体,心灵与心智。我们会借此发现这些本来就是我们真正的身份。在整个人生中,我们可以在自我紧缩而产生的所有眼泪,痛哭,恐惧和愤怒之下,找到自由,喜悦和自在。

  多年以前,春节期间捧读此书,多年以后,仍是此书陪伴,刚刚度过这喧嚣温暖的盛大节日。

  借由这尘嚣,踏上心灵幽径。

  《踏上心灵幽径》读后感(五):以伟大的爱去做微小的事

  以伟大的爱去做微小的事

  陈寿文

  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的《狂喜之后》是2008年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在美国,它被誉为近三十年来描述内心实修转化最具说服力、最真实无欺的经典之作;在中国,该书也入选了《心理月刊》2008年度好书(共有五本入选)。因为喜爱,所以希望了解更多,故对这本被誉为“继《西藏生死书》后又一开启智慧与慈悲的灵性巨著”的《踏上心灵幽径》 期待良久了,在这个春夏之交终于等到了!

  照胡因梦看来:西方社会里能兼具主观的实修体验以及客观的认知能力的精英,寥寥无几,而康菲尔德可以说是其中最擅长说故事的,语言平易近人,又能恰如其分地传达灵修奥义的博学说法者,他也是将南传佛法介绍到西方的禅修大师。

  康菲尔德是当代美国佛教的代表人物。他跟随南传佛教大师阿姜查五年,接受扎实的内观训练,回美国后又取得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从事心理救助工作。他身兼禅修老师和心理治疗师,结合这两个领域的经验写成了这本《踏上心灵幽径》(A Path With Heart)。

  康菲尔德主张结合禅修与心理治疗,将灵性修行落实于日常生活,并且将修行重点从心智(mind)的专注力和观照力转到心灵(heart)的情感疗愈能量。书中充满灵性的抚慰,提供各类初阶到进阶的修行方法,也点出物化灵性与灵性团体的潜在危险。康菲尔德不但是个说故事高手,穿插文中的诗篇、哲语更为这本优美的灵性之书增添丰富的文学性。

  自康菲尔德18岁在达特茅斯学院遇到了教授佛学和中国古典文学的陈荣捷(Wing Tsit Chan)博士,受他启发开始学佛至今的这些年,他主要想尝试回答的问题是:如何活出灵性的修行,如何让它在生活中的每一天开花结果?

  现代社会否认我们对事实的觉察。我们用否认来远离生活的痛苦和困难,用上瘾的行为来支持我们的否认。上瘾是一种强迫性的重复依赖行为,是我们用来逃避感受、否认生命的难题。广告怂恿我们跟上时代的脚步,继续消费、抽烟、喝酒,渴求食物、金钱和性。上瘾让我们麻木,看不见真实,助长我们逃避自身的经验,我们发现自己愈来愈孤立、寂寞,不仅与人隔离,也脱离了生命的自然网络。一个人在车内,在房子里,用手机、随身听紧紧夹住耳朵,以及深深的寂寞和内在的贫乏感,这是现代社会最普遍的悲哀。

  许多人希望通过灵修来逃离这种内在贫乏的生活,这是对灵修的误解。康菲尔德认为投入灵性生活时,最重要的事是:我们必须确定自己的道路与心联结。因为真正的灵性生活需要深度地开放自己,直面自己的贪婪、无价值感、愤怒、妄想和浮夸,开启智慧与无畏来超越这些力量。我们需要精神勇士的心来直面自己的生活,包括各种苦痛和限制、快乐和可能性。他发现在我们所有的活动之下,深藏著对爱和爱之行动的渴求。灵性与占有或智商无关,而是一种爱的能力。当你拥有这种爱,就踏上了专属於你的心灵幽径。这条心路允许痛苦穿透我们,碎裂的心将在此得到疗癒。

  佛教传统教导我们,所有生命都是珍贵的;要看到所有事物的珍贵性,就必须对生活全神贯注,灵修能使我们拥有这种觉察,“当下”和“单纯”的特质开始逐渐渗透我们的生活时,内在就会显露对地球及众生的爱。读完这段文字后,请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正走向生命的尽头。现在回忆你的一生,然后回想两件你做过的善行。不需要是伟大的事,让回忆自然浮现。

  在这种冥想中,几乎每一个人回忆起这种善行的人,都发现它们是出奇的单纯。对某些人来说,良善的片刻只是很单纯地在父亲死前诉说自己对他的爱,或是在百忙中抽空帮出事的姐姐照顾小孩。生命中最重要的,并不是什么惊人或伟大的事,而是人与人彼此触动的时刻,是我们用心关爱他人的时刻。这种简单而深刻的亲密关系就是我们都渴望的爱。这些触动和被触动的片刻可以成为活出心的道路的基础,它们以最立即和直接的方式发生。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这样形容:“在一生当中,我们无法做出伟大的事,只能以伟大的爱去做微小的事。” (“In this life we cannot do great things.We can only do small things with great love.”)-

  2009年5月14日星期四,2:18,北京野兽爱智慧居

  《踏上心灵幽径》(美)杰克•康菲尔德著,易之新 黄璧惠 释自鼐译,2009年5月,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38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