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的真义
张文质先生将有效教学放在中国当下特殊的语境里思考,以为有效教学的真意义不是应试能力。在有效教学的范畴内,我们要思考评价都有当下性和历史性。当下的成功未必代表历史的成功。第二个思考,研究有效教学还需要有机地思考时代性问题。让一个孩子接受的是融入全人类的教育,而不仅仅是比较狭隘的、功利的目标。第三个问题,就是有效教学能不能真正促进每一个个人的发展。我们能不能在大环境底下关注到每一个具体的生命呢?也就是说能不能对每一个个人有更多的生命关怀?生命中很多东西不可改变。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来说,遗传不能改变,但是不要遗传变成决定性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改善遗传、改进文化;教育就是价值引导、自主建构。
他还说,特别希望在课堂上看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获得方面的收获,更重要的是他生命方面的状态,他是不是属于这个时代的,有自信力的,有表达愿望的,有分享热情的,有快乐的生命姿态的一个中学生。
老师按照高效教学程序进行教学,依次是完成导学案上的字词、诵读、作者背景、意象、诗歌的内容结构五部分。
这个次重点班的学生不愿意诵读,老师说要扣分,才有人勉强站起来还是没有读。等到下一组总算有人开始读了,声音低的只有他自己听得见。男孩子,十分胆怯,脸是红的,表情极其不自然。“撑一支长篙”读成“撑着一杆长篙”没有人听见,也不会有人指正,徐志摩的摩读成四声,可以想见紧张惶恐到什么地步。接着又一女生诵读,依然是毫无感情投入。
作者创作这首诗的背景介绍,学生只是照本宣科式的,不带有丝毫的认同、研究的兴趣。
意象的寻找过程,类似于自由市场买菜。拣到篮里就是菜。很好办。
内容结构,也一样的,比较而言老师认为四个层次好一些,那好吧,就按照四个层次解读,没有任何质疑。老师板书,分别是“别梦”、“彩梦”、“寻梦”、“别梦”。下课时间到了。“下节在讲意象到意境的归纳和概括”。老师如释重负。
我不知道,这首诗的高效教学在哪个环节上可以显示出来。我看不见教师的独特解读,审美体验,更看不见学生的兴趣,哪怕一点点诵读的节奏感都不曾有,即使在老师范读之后,学生依然没有多少触动。
我只知道,当初没有人给我讲解这首诗,完全是凭着对文字的喜爱钻进了徐志摩的每一个字眼里久久陶醉。这一醉就是一辈子。假如徐志摩底下有灵,他一定会哭,或者干脆从教材里抽走这一篇算了,他的金柳、青荇、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经不起当下应试的这般糟践!
改善遗传、改进文化;价值引导、自主建构,这些理念,我们老师很少很少,因为现在体制内的许多老师,多是应试的幸运儿,他们就是靠着分数改变了命运的一代人啊!他们也在尽心尽力的教,按照当初他们老师的模式,或者按照目前改革的要求在教啊!可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越教越没有劲儿了。
高效课堂的构建,如果不能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智力、情感、思想、道德),也就是分数应试课堂的另一个说法而已。学生的发展,教材文章是一个资源,同学在相互的思维与情感碰撞中形成强大的人力资源,而我们教师,也应是学生最大的智慧情思资源。
张文质先生说:当你走进课堂的时候,不仅仅带着知识,还应该带着整个生命进入课堂。将自己的知识、理性、情感以及经验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地影响一个孩子,才能造就有生命力的课堂氛围和课堂文化。
我认为,只有促使学生发展的课堂,才能称有效。有效教学的真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评价才有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