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铁木前传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铁木前传的读后感大全

2020-09-19 19:4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铁木前传的读后感大全

  《铁木前传》是一本由孙犁 著 / 育德 插图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85图书,本书定价:0.60,页数:1959-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铁木前传》精选点评

  ●一直以为我不喜欢关于农村青年爱情题材,但我真的好喜欢这篇。九儿坚韧真诚时,那些革命目标似乎也可了起来。

  ●我看的大概是这个版本初中语文老师那儿借来的书,现在已经记不清情节

  ●说实话实在看不下去,就如去年看的巴金的《憩园》(虽然赞誉很高,但是中后期情节拖沓节奏把握欠妥……)。总觉得中国当代文学缺了些什么,无论是奥威尔那样深刻的直击灵魂语言,还是陀氏口语化但色彩鲜明人物架构,亦或福克纳另类角度剖析……总觉得少了些抓人眼球,让人手不释卷冲动

  ●长篇小说文字不常,清新爽利。。。

  ●图书馆薄薄的旧旧的一本小书。

  ●革命文学中的“边缘人”,艺术性&政治性统一:没有艺术性的政治宣传品谁愿意看呢?小满儿和六儿作为不想受政治“学习拘束玩伴形象鲜活;两个老头子黎老东富起来以后和傅老刚地位不同闹翻的故事;九儿逝去的与六儿的两小无猜;四儿和九儿参加的先进组织朦胧忧伤和未完就结束了的故事。

  ●电子版

  ●诗一样清新。不重情节,而重情绪作家力图从中寻找情绪的对应物。从革命年代和平时期社会结构人情关系微妙变化,在初期表现为基于忧思之上的道德取向社会关系表层关注,而孙犁则将其引入深层思考

  ●故事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诗意的语言描述质朴的故事

  《铁木前传》读后感(一):不吹不捧,天意如此的作品

  五星给这猝不及防的停止。 因为身体文革原因,孙犁本来打算写的是长篇结果草草收尾,搞了个中篇。然而,这种意犹未尽感觉反而给这部作品增添了艺术魅力。 我觉得,读这篇小说,实在需要人阅历,要是早几年,我十几岁的时候看,以我对自己了解,我可能会给这篇小说打两星。 我常常喜欢的女主人公正义善良独立、有道德感的。 而小说中女主人公小满儿这个角色,只能说她漂亮聪明,干活利索。男主人公招猫逗狗,属于游手好闲那一类人物,以我的判断来讲,他可能也没什么读者缘儿。 但是就是这么两个小人物,平日里上不得台面的两个“反派型角色”成了主人公。我真的特别特别特别想知道,如果孙犁先生健康允许,他的《铁木后传》会怎么编排。但我想怎么写可能都没有现在这样引人留下无限幻想的好。 另外…我个人是觉得,孙犁文笔一般般。属于简单朴实,贴近生活那类吧。

  《铁木前传》读后感(二):拙见

  说实话我并不怎么喜欢十七年文学,或者说,我不喜欢一切带有浓烈政治色彩或者社会背景的文学作品,虽然不可能没有。尽管对十七年文学的阅读不多,但就目前我的阅读来看,不可否认,《铁木前传》名不虚实,它的确称得上是十七年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 已经有太多的人分析过这篇小说的过人之处,我也不拾人牙慧多加赘述,只说说自己的阅读。 “是我变得嫌贫爱富。慢待了多年的朋友?他回忆着在这一段日子里,自己的言谈举动,他的痛苦就被惭愧的情搅扰,变得更加沉重了。” 小说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便是黎老东和杨老刚决裂这一部分。这两个老朋友再聚多年之后,处境已经截然不同。一个人的日子过得蒸蒸日上,一个人刚从乡逃出来,杨老刚没有变化,但黎老东的心态已经在这么多年中悄然改变了。作为一个俗人,两人的决裂在我看来是必然,很少有人在这种经济、地位不等的情况之下的心态不会产生变化。就算是用表面的和平去粉饰,心中的裂缝已经产生。事实上我对黎老东是比较喜爱的,因为我不能保证比他做得更好,还在决裂之后找到了自己的原因。 而对于小说中的两位截然不同的女性,小满儿和九儿,我都是喜爱的。在阅读的时候,我脑海里就浮现出了她们俩的形象。小满儿娇媚动人,她的音容笑貌可与日月争辉,吸人眼球,人前人后表现出来的寂寞更是让她充满了另类的吸引力;而九儿,她可能没有小满儿美丽,但她有几乎要溢出来的生命力,充满了干净儿,积极向上,心态豁达,大概没人可以拒绝这样的女子。这两个人,给我的感觉就是个人与社会。小满儿的内心是孤独的,她更多地注重自己过的生活,而九儿,她参与到了社会的建设中去,我分辨不出她到底是为了生存还是如四儿一般的热情。 最后一点让我有点儿唏嘘的,大概就是九儿和六儿两人的感情了。当九儿依旧沉湎往事的时候,六儿早已开始了新的生活。我说不出是非对错,只是个人的选择,所幸九儿在最后放下了。 小说语言质朴,读起来很平静,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心态原因。

  《铁木前传》读后感(三):抒情与反抒情

抒情与反抒情

  ——读孙犁的《铁木前传》与张爱玲的《秧歌》

  这是第一次读孙犁的中篇小说,有一点点惊喜——原本以为是样板戏式样的写作,却发现文本中还是有些许温度,有写作技艺,有人性的复杂思考。当然,也可以看出作者比较克制的笔调,想要说出某种更本质的真相,却欲言又止,没有越出边界。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铁木前传》戛然而止,成了未完成的作品。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铁木前传》这样的作品已经退出了普通读者的阅读范畴,成了历史的尘埃。

  在读这部作品的时候,我常常想到张爱玲的《秧歌》,不仅仅是因为两位作者年龄接近,两部作品的观察对象相同,所处的历史时期也相近,更是因为他们处理题材的方式的差异给我带来了关于写作的启迪。

  通过细读两个文本,可以看出孙犁的作品是抒情化的产物,而张爱玲的这部作品则是反抒情的某种典范之作。在《铁木前传》中,九儿与六儿、六儿与小满儿、九儿与四儿之间的微妙关系及其命运流转,其实是作者抒情化的想象物,存在着叙事上的漏洞。然而,这样做的目的也格外明显,因为这几个主人公各自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几种典范类型——有积极顺从的,也有消极反抗的;有热情的,也有冷清的;有想要逃离的,也有想要固守原地的,等等。我们很容易在这些人物身上辨别出作者的象征意图,因此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我们读到的不是人的真实与复杂,而是人的符号与理念。当然,在所有的这些人物中,小满儿是其中最具备人性的丰富向度。

  与此对照的是,《秧歌》没有半点抒情的格调,而是用清冷的眼去看那些人,去看那张运动中的人物群像。甚至可以说,张爱玲的笔调是反抒情的笔调,写法也是反抒情的写法。其中也有着很多耐人寻味的反讽,特别是读到了最后,我们发现那些那些被宰割的猪其实就是被宰割的农民写照,那些快要被逼死的农民却在欢笑中打鼓唱秧歌。类似的细节在《秧歌》中比比皆是,读来会让人脊背发冷,内心颤抖,而这也是张爱玲的高超之处——不仅仅是写了特殊时期的农民境况,而且用反抒情的方式呈现了某种关于人类共同命运的寓言。这也是张爱玲的伟大的地方,尽管她会反对使用伟大这样的字眼。

  不,这不是两位作家的立场问题,而是选择视角的问题,而是选择站在人性的角度,还是选择站在观念的角度,是选择理解人与关照人,还是选择把人抽象化与概念化。简而言之,是选择抒情化写作,还是反抒情化的写作。

  2020年5月24日11:31:26

  《铁木前传》读后感(四):铁木前传里的苦乐人生

  《铁木前传》里的苦乐人生

  这篇作品是孙犁农村生活题材的一部作品。以平凡的北方农村为背景,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为对象,叙述时代变幻中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的故事。整篇小说笼罩着一种淡淡的怅惘的情绪。作为十七年小说中的一篇佳作,很难得的是这篇小说与当时的政治环境保持了一定距离,并且具有浓厚的浪漫抒情色彩。

  故事讲述了铁匠和木匠两家从抗战到建国后农村合作化运动时期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交好与交恶,反映了在历史剧烈变革的年代下社会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在历史的巨大推手下,故事里的人们走向了不同的命运道路。读者在字里行间中穿行,仿佛也置身于当时那个大背景下,走进人物、了解人物,感受着他们的苦乐,亦体会着自己的人生。

  苦是孤独。故事里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比如九儿。九儿的情感变化是作品的一道主要线索。六儿和九儿的童年,不仅仅是竹马梅了,更是相依为命。抗战结束了,傅老刚和九儿要回家乡去。九儿和六儿就此分别。后来经过了解放战争,经过了土改,经过了分分合合生离死别,傅老刚和九儿又重新回到了这片土地。可这时情况发生了变化,黎家脱贫了。六儿和九儿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九儿加入了共青团,而六儿却变得游手好闲,散漫堕落并且爱上了跟他同样游手好闲、自暴自弃的放荡女子小满儿。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满心欢喜重新回到六儿身边来的九儿是被抛弃了。九儿的孤独,是被抛弃的孤独。可是她还不能说,她不能跟父亲说,因为父亲也在烦恼回来后和黎老东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九儿不能跟六儿说,他们之间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了。小说的末尾写到黎傅两家决裂,九儿和六儿之间的故事似乎也走到了尽头。在作品的第十九章九儿面对明朗的天,明亮的月,心态平静坦荡。我从中看到了一个女子最美好的品质——温柔且坚定。想起高中时的语文老师说:“孤独不同与寂寞,孤独高于寂寞。”有人说,成功的道路必定要经历孤独,要耐得住寂寞。我想九儿就是一个能够经受得住孤独的人。再简单说说其他人,小满儿是孤独,即使她漂亮的容貌足以吸引大众的目光,可是夜深人静却忍不住在旷野释放孤独的情绪。黎老东也是孤独,当多年来共患难的交情一朝断绝时,他心中也感到痛苦无奈(可是虽然他反省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并没有改正)••••••

  苦是无奈。四儿是接受了先进思想的进步团员,可是他并没有被父亲所接受,被兄弟所认可。偏执的父亲一心偏爱不成器的小儿子六儿,对于憨厚老实的四儿却一味嫌弃,觉得他笨,没出息。对于四儿的工作,黎老东不仅不支持,还极力阻挠破坏。除了父亲,还有弟弟六儿,尽管他曾试图让六儿改变无果,但是他从未放弃。面对这样的亲人,在自己的先进理想与他们的落后思想面前,四儿有些无能无力,但是他有着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他意识到改变人的思想是困难的。“人怎样才能觉悟呢?学习是重要的,个人经历也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影响••••••我们要在社会上,加强积极的影响••••••”生活中的种种无奈、误解带给四儿苦涩,但是也磨练了他面对困难的韧劲儿。同九儿一样,他身上所体现的,亦是人性中最优美的品质——坚韧,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其实,无奈的并不仅仅是四儿,还有九儿和傅老刚——面对破裂的情谊无可奈何;还有小满儿,在心中积极改变的希望与周围人对她的成见之间,她有些无力坚持,无力转回到人生的正轨。于是矛盾和痛苦贯穿着人物的内心,带着对世事沧桑的无奈。

  作品中透露的也不是一味的苦涩。流畅的行文中,我们也可以找到乐的影子。回忆是“乐”的。那些难以为继的日子里,傅黎两家相依为命的点滴,隔着遥远的岁月,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这也是人性的美好。尽管多年后两家分道扬镳,这些记忆仍然作为珍贵的东西封存在人物心底,无论世事如何变幻。

  信仰也是“乐”的。九儿面对生活中的沉重,她选择坦然面对、勇敢接受并且昂扬奋进;四儿面对阻挠和误解,选择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并且坚定不移。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心中的信仰。信仰是一种“冲破惊涛骇浪、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也不会迷失方向”的力量。

  说到最后,其实苦乐何尝不是相溶的。回忆是轻松的,也是沉重的;信仰是坚定的,也是孤独的。然而孤独中自有坦荡,无奈中亦有坚持。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人生吗?也许并不全是。我想,他更希望我们是“满有信心的舵手”,能够“负载着千金的重量,奔赴万里的前程”。是这样吧。

  《铁木前传》读后感(五):铁匠家和木匠家的故事

  粗读小说《铁木前传》,感觉小说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对于四儿、九儿等青年团员有些过于美化,他们集勤劳、朴实、善良这些优点于一身。当然,这些人物确实也让人喜欢,但是稍显扁平化,总感觉是一类型的人物,没有特别多的个性在里面。反而是黎老东、六儿、小满儿这样的人物给人的印象比较深刻,甚至会有不自觉的生出一些同情和怜悯。

  被物欲异化的黎老东

  首先是黎老东,以一个中国普通贫苦农民的形象出现在读者的视野中,带着六个儿子,这是他一直强调的。最开始,对丧妻,家贫,带着六个儿子,以做点木工活儿为生的黎老东,不免产生一种怜悯。通读全文之后,在解放之后,做生意的大儿子发了财,二儿子牺牲,得了一笔抚恤金,也算是享“儿孙福”吧,黎老东积攒了第一桶金,开始发家致富。虽然二儿子战死,悲痛了一个时期,也生出一些愧疚,但是仅仅是几笔带过,一心想着让他的小儿子过上好日子。无论是大儿子、二儿子还是四儿,和六儿同样是黎老东的孩子,都没有得到父亲一点点的疼爱,前文反复提到的“六个孩子”,其实强调的是一种负担,一种家庭的重担,一种生活难以为继的强大压力,而无半点父子亲情,想来有些可悲。二儿子的死,带给他的除了一笔创业的资金,还有“军烈属”的头衔。鲜血浇灌的头衔,于黎老东而言,也不过是胡作非为的资本,可以帮他的六儿谋得更多的小便宜。

  和傅老刚的几十年交情,前后对比,也让人感到寒心。贫苦之时,他们相互扶持,苦熬的岁月里成为彼此的依靠。为了让老兄安心出来做工,劝老兄出来的时候把女儿带上,我相信,那个时候的黎老东是真心的,他能体会兄弟艰难困苦的生活,他又何尝不是呢?世界已经如此残酷,何不主动给自己的难兄难弟一点温暖,身怀绝技的木匠和铁匠,那时,还真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一身绝活儿却丝毫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解放之后,物欲却使人悄然改变,曾经的兄弟被扭曲成了主仆,让人的双手再也懒得动了。更使人的心也渐渐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傅老刚的手艺,和黎老东的家业,被分别了出来”,那么要好的兄弟,那么惺惺相惜的手艺人啊,早已不是那种非你不可的赏识,人心,慢慢被物欲异化了。

  六儿和九儿,一对青梅竹马,也被这种物欲异化了,脑子灵活的六儿,再也不会痴痴地跟在那个美丽的姑娘身后了,然而那个纯情的姑娘,她还在等,等他回心转意。小说结尾,并未交代六儿和九儿的结局,九儿还是像以前那样去女伴家里玩,只是那些年少时光再也回不去了,开放式的结局却弹出了几个悲伤的音符。

  “过去多年来,他和黎老东共同厌恶、共同嘲笑过的那种主人态度,现在是由他的老朋友不加掩饰地施展起来了,而对家就是自己。这当然不是新的社会制度的过程,而是传统习惯的过错”,作者以傅老刚的口吻,直接揭示友情悲剧的根源。人之初,性本善,黎老东在贫穷的时候可以为善,但是当生活条件渐渐改善,他的善心开始被物欲蒙蔽,变的冰冷。

  投机取巧的六儿

  六儿的出场,就是顶着“长得最精神,心眼儿最灵”的光环来的。即使家境贫寒,但是木匠父亲却为他倾尽所有的爱,这种爱浓烈到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溺爱。“就是一天拾三筐,也过不成财主”,年幼的六儿此一语,着实让我一惊。我以为这是伏笔,传达着一种即使努力也改变不了命运的无奈,对社会的一种无声反击。但是后来发现,作者先要传达的,可能不是对时代的无奈,而是对人性自私的一种暗示。

  六儿不入团,思想上“不先进”,我觉得这都无伤大雅,毕竟小说的政治色彩稍显浓厚。只是他不入团,也没有干什么正事,不想像四哥一样埋头苦干,去做些小买卖,却反而亏钱;用些新鲜玩意儿,挑逗着村里的黄花姑娘;后来又和名声不好的黎大傻家合伙做生意,生意也并没有专心做,反而想方设法去捉杨卯儿的鸽子卖钱。父亲的溺爱,让他一直任性着,总想着投机取巧,寻求发家致富的捷径。

  被婚姻捆绑的小满儿

  可能同样身为女性,我对小满儿给予了更多“理解之同情”。小满儿花枝招展,多情的眼眸,妖娆的身段,牢牢抓住村里男青年的眼球,她美丽,这是她的资本。所以她可以放荡,让无数男人心旌摇曳,魂不守舍,连小贩都要来挑逗她。

  “我和你是一模一样的那种人”,这是我走进小满儿内心世界的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仿佛看见了妖冶的外表下沧桑凄凉的心。她和九儿是一样的,都是女人,苦命的女人啊。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家里是有名的娼妓窝,纵使艳冠群芳又如何,无论你想如何从良向善,始终不能摘掉人们的有色眼镜,你生来就是坏的,名声不好的。婚姻不能自主,母亲和姐姐包办了婚姻,“既然男人要回来,你们拾掇拾掇上车走吧”,小满儿一语中的,揭露了包办婚姻的可笑,她试图用放荡来反抗被规划的婚姻人生。

  干部住在她家,深夜她跑到干部屋里,“她声音颤抖着,忍着眼泪,终于抽咽着,哭了起来,泪珠接连落在她的袄襟上”这样的小满儿让人好心疼,“有些人,他就可以什么都不讲,听候你来主观判断。”,拥有知识的干部,让小满儿的内心的苦楚找到一个宣泄口,可是干部惊异地放下报纸,他的表情敲碎了她最后的幻梦,她绝望了,擦干眼泪,转身走了。原来拥有知识的干部也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她的,虽然他积极帮助小满儿入团改造思想,但是小满儿需要的,不是知识,只是一个懂她的人罢了。所以她抗拒干部对她的改造,磨磨蹭蹭不愿意去上课,带着干部绕路,触景生情,尼姑的恋爱故事一度使她精神失常,但是很快,她用缠绵的吻代替她内心的空虚苦寂。

  小说里,最同情的人物还是小满儿,虽然女性问题并不是小说主要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但是作者对这些女性角色的塑造,也是我们了解过去女性地位的一个突破口,激励着我们努力谋求男女的真正平等,逐步打破男权社会加诸于女性身上的种种桎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