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读后感精选
《安妮日记》是一本由安妮•弗兰克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是一本哥已经读了十多次 各种版本各种语言 都快要背下来的书..
●早点读这本书,在阿姆斯特丹的时候就会去看看安妮的故居了。很少正面地描写战争,但是却让人感到了战争的残酷。很想知道安妮在被捕之后的经历和感受,不过这是不可能的。
●爱,爱是什么?我想爱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爱就是理解一个人,喜欢一个人,和他分喜分忧。从长远来说,还包括肉体的爱。你分享了某些东西,付出某些东西,得到某些东西。至于你是否结婚,生不生孩子,是否体面,这一切都不重要,只要你知道,你今后一生有个了解你而且你不必和别人分享的人和你站在一起!
●二战中,八个犹太人,自囚于阿姆斯特丹一套房子里,两年多不见天日的生活,少女安妮记录了下来。
●安妮在我面前,过去的她是我现在的朋友。
●在看的时候想,这个小姑娘在藏匿的小空间里,还在想着要独立,活着不能追求舒服,只有15岁,这样的精神是谁传授给她的?想必不是学校了。
●安妮可怕的成熟,留下的巨作,呈现的真实的一切,然后~人类的极限到底在哪里
●一点点喜欢上这个自言自语的丫头,她乐观,聪慧,独立,自省。她的思考,该让多少人自愧不如。可是,书越来越薄。可是,剩下的时间越来越薄。突然一行不同的字体“安妮的日记到此结束。”我没有准备好,眼泪掉出来。奥斯威辛。
《安妮日记》读后感(一):适合18岁以下读。
最近花了点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想来想去都觉得自己其实应该早一点读才对。文章很通俗,描写战争的场景其实并不多,相反,描写安妮内心世界情感的部分比较多,与其是为了了解二战时期那段历史作为文献去读,还不如纯粹当作窥觑一个小女孩的内心世界而去读它。
建议十八岁以前读。
《安妮日记》读后感(二):我要活下去,在我死后也继续活着。
这样一个灵动聪慧敏感的少女,在黑暗的藏匿期间,在衣食短缺,日夜忧心恐惧的日子里,还能保持住乐观的心绪,不忘时刻反思自己,仰望自然,多么可贵。可惜却在最后胜利在望的时候,失去了生命和她一直盼望的未来。
安妮若能活下来,定能写出更多好作品,成为一名好记者。虽然她最终还是不在了,但她的日记流传了下来,无论经过多少岁月,她就像里面写的那样,“我要活下去,在我死后也继续活着。”
《安妮日记》读后感(三):目睹过黑暗的孩子,大概再也回不去了
日记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小时候漠视妈妈的别有用心,
日记都是流水账,初中时才意识到该写点什么留在回忆里。
其实是童年生活的过于安逸,每天能记录的也就是跟伙伴们玩了什么游戏,吃了什么东西
是在初一那年冬,外婆去世以后,我开始在日记里写我的生活,
极为详细的描述每一个细节,
一点点小委屈也要在日记本上渲染
为了让外婆看到我现在的样子,甚至还附上的自己的照片,
我想她是思念我的,就像我思念她一样
当时傻乎乎的认为,只要我把这些东西都烧了,外婆就能看到
我想安妮也一样,十来岁的孩子内心是玻璃樽
敏感易碎,周围的一切对于他们来说是新奇的,但他们会用自己的眼光重新审视。
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孤傲自恃却又渴望关怀
在经历的童年的无瑕后,第一次睁开眼目睹了这个世界的悲伤失落死亡
他们眼里流下的黑色的泪水让自己开始成长
一旦成长便不可逆转,就算回到那个光明的年代
也无法抹掉黑色的泪迹
这就是说
目睹过黑暗的孩子,再也回不去了
《安妮日记》读后感(四):不屈的生命
书的第一页是一张安妮的照片,题目叫《快乐的安妮》,这么可爱生命被纳粹残酷迫害,让人心里很难受。
这本书真实地记述了安妮的忧虑、快乐、爱情以及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已久的解放难说真的快要来临?谈得这么多的解放太美了,太像童话了,它会变成现实吗?……也许我在9月或10月就可以上学了”“是不是因为我这么长时间不能把鼻子伸到外面去呼吸新鲜空气,所以我对大自然的一切都如此醉心呢?……仰望天空、云彩,月亮和星星,能使我内心平静和充满希望……大自然使我觉得自己渺小,使我能勇敢地忍受一切打击。”“问心无愧,人就坚强!”“因为在内心深处,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加寂寞。”“没有理想、梦想、憧憬,或者它们被最残酷的现实撞得粉碎,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困难……但是我紧紧抱住这些希望不放,不管怎样,因为我还一直相信人的善良本性。”这些话语都是我喜欢这个小姑娘的理由。
这是我三年前买的一本书,当时我在首页抄了一句安妮说的话:“我要活下去,在我死后也继续活着。”而事实也正是如此,这是一条不屈的生命,一条美丽的生命。
最近读了两本与纳粹有关的书,另一本是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作为一个85后,生长在和平年代,衣食无忧,拥有快乐的童年,受过良好的教育,我不知道我为何常常不满足现在的生活?生在最好的年代,拥有最好的青春,应该活出更多彩的生命。
由于决定学习德语,还看了一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德语国家社会与文化》,挺不错的。
《安妮日记》读后感(五):年轻的作者和深刻的思想——读《安妮日记》有感
《安妮日记》的内容主要涉及安妮和周围人的“日常”生活、安妮对自己和其他人的分析、对社会环境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安妮的成长——从一个聪明、自负、开朗的女孩变成一个真正坚强、成熟、有智慧的人。
尤其是在日记后半部分,她关于战争的思考很深邃,关于女性地位的思考更是非常具有前瞻性!如果只看这些文字,有谁能想到这些有力的语言竟然是出自一名不到十六岁的女孩之手!正如《译者前言》中所说:“她对生活的洞察超越了后屋那个弹丸之地,也超越了她所处的战争年代。”
其中有一段关于战争的思考,我不得不单独摘抄出来:“为什么每天花几百万打仗,却没有一分钱给医学研究、艺术家、穷人?为什么人们在挨饿,而世界上其他地区吃不完的食物在腐烂?人为什么这么疯狂?”“人心中有着一种毁灭的欲望,有一种杀人和破坏的欲望,只要全人类没有例外不经过一次脱胎换骨的改变,就会有战争,建设、培植和生长的一切就会又被中断、被毁坏,然后又从头来过!”
安妮在这段中所指出的问题,非常有代表性,也是我们人类至今也没有、也不知究竟能否解决的问题。科技在进步,战争设备越来越先进,然而于此相比,人的认知水平却几乎没有什么提高。教训就摆在那里,我们却从来都不吸取。关于战争,更多的人似乎更喜欢在几十年、几百年后讨论著名的战役和“伟大的”传奇人物,而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无名小辈却真的被人们忘记了。
有时候,我觉得,我们已经开始退化了。我们麻木,麻木到明明已经病入膏肓了仍然却浑然不知。
在我看来,《安妮日记》之所以风靡全球,并非作者的语言功底有多出色,更多的是因为这本书作为真人真事所带给世人的冲击。历史固然重要,但我们更需要的是未来!可是,正如我之前所说,血的教训仅仅是写在教科书上需要背诵的一篇课文罢了。
。有谁能想到,“我们家三代都没有性交”的笑话竟然是出自这本书!(笑话作者为范丹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