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读后感锦集
《孤岛》是一本由柯云路著作,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5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跟着作者跟着孙策感受到了作者想表达想描述的友爱庄重肃穆邪恶疯狂超越。
●不大喜欢,但还是读完了
●小说中主人公哲学家角度的思考很值得玩味。虽说情节人物上感觉不够自然、严谨,有点不束缚。但关于末日中的心态的挖掘很到位,给人思考。
●看完这本书后,一次次的在思考,如果把主人公换成我,该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
●描写在面临死亡时的人性
●人责任
● 第一个五星好评的书 想起最近的一步电影《一出好戏》都是一大群人陷入困境,绝地求生的情景。但是在这本书中有好多的哲学道理,心理道理,让我们深处的分析人性,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以失败告终,因为人是一个永远也无法猜透的生物,在面对诱惑的时候挣得你死我活,在面对危难的时候,却能用自己平凡的身躯来拯救陌生人的生命。
《孤岛》读后感(一):品
因为本身读的书也不算多,学习又忙,所以至今印象很深就那么几本书,这本《孤岛》便是其中之一。我看了好几遍,几乎每次看都有新的感受,作者仿佛通过哲学的角度向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感受到一些在面临生死考验才可能出现的种种心理,剖析了种种人性,另外文笔也是相当不错的。这是一本不错的书。
《孤岛》读后感(二):什么跟什么啊!
看着书名还不错,作者听来挺熟悉上口的就在旧书摊买了。一看,什么跟什么啊!
我只看了一点,谁能告诉我这都是什么跟什么?
有这么直白的哲学吗?熊培云说,越直白的文字越苍白,不是你偶尔来一句感叹什么的就叫哲学的!
这情节,哎,三流小说家?
《孤岛》读后感(三):孤岛不孤
这部小说与梁晓声的《浮城》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人性展露无遗。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换句话说就是有人即有社会。人的思想与动物本能会交错体现,并沿着一个过程走向伟大。在这样的世界里,依然需要有领导者,组织和纪律一样不能少。在无秩状态下,人的动物本能很会被激发。在这两部小说中,虽然一次次悲观失望,但依然是人类社会,并没有陷入动物的疯狂。人究竟是何物?作者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最后可以看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
《孤岛》读后感(四):孤岛重生
搬着椅子坐在书架一侧的过道里,把自己埋在这座孤岛中。 这是一本小说,却带着浓浓的哲学、心理色彩。故事的开始,并没有那么吸引人,你要是我,大概也只是单纯被书的名字给吸引,然后看见瞅一眼“柯云路”,对于不熟悉的作家我们向来不想花时间,没有留恋地走过去了。彼此错过。只是很凑巧地拿起,不愿放下,认认真真一口气给读完了,意犹未尽。 故事开始在一列冒雨飞驰的列车上。真好,应该会有一场美丽的邂逅,很多文章都是这样写的。没错,故事的主人公——孙策,是个文人,确切说是一个年轻的哲学家,在火车上遇到了曾经的恋人——当红影星兰秋,这一场旧识的对话,并不亚于谈判桌上的剑拔弩张,怎么看也不像是一对曾经深爱的恋人。 “是你,兰秋?” “没想到咱们在这儿碰到了,又一次幸运。” “是幸运。” …… “你这几年干什么呢?” “我?毕业了,分到乐团。这你不是知道么?” “后来呢?” “没有什么后来。” …… 这个只是见面的开始,重头戏在后面。两个人见面不久就是饭点,列车的餐厅总是情况不断。 “可是出尽风头了。” “我就是愿意多管闲事,逞能呗。” “我看你是有征服癖。” “这可能是对我的最好评价呢。” “我看你应该是信奉尼采‘权力意志’和‘超人’哲学。” “所以你喜欢踩在别人感情的肩膀上,建立自己的幸福。” 聪明的作家,会用自己的智慧打动看文字的人,彼此互不退让的言语中,又何尝不是对过去的一种执着,那是放不下的爱。 故事的小高潮在一阵惊慌中结束,又开始了另一个高潮。暴雨冲断了前后路,把这列火车独自架在那里,像个被遗弃的孩子。 孙策是个哲学家,一向以为文人感性的感觉到没在他身上体现多少,他更像是一个领导者、所处环境的主人,他理智过人、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及主人翁意识。 人类还是需要点英雄主义的。孙策天生就是这样的人,在灾难面前,没有理由不去这么做。面对不听话扰乱人心的人一记眼神就足够让他变得安分,但他用手抚摸啼哭小孩时又是那么地自然和温柔,是谁都会爱上这样的一个人吧。 那是一个宏大的场面,一千多人陷身于一片汪洋之中,幸运的是有一条生还的道路,尽管正在一点点地缩短将要消失,背着大包小包的人群在雨水中艰难行走,奔向那座孤岛。 当然,人类总是奇怪的动物,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忘记嫉妒,这是一个很好的调味品,在这样的时候。有人对孙策挺身而出的行为表示感激,有人反倒觉得恶心,像是利用这样的机会过一把权力瘾。有人会为过一把权力瘾,在脱离危险之后重新返回只是为了确保有没有遗漏下的人?在任何时候,人都会选择活着吧,英雄也不例外。 到了孤岛,并不意味着活命。矛盾一直存在。权力的争夺,食物的争夺,疾病的威胁,包括对爱情的捍卫。 这里是一个暂时的社会,并不稳定。 翻开书,就会置身于那座孤岛,不由自主地寻找或者释放自己。
《孤岛》读后感(五):生命,权力,思考。
第一次看柯云路的书,带给我不小的惊喜。
“尼采不是讲吗?生命的本质就是掠夺、伤害、对陌生者和弱者的压迫、压制、严酷,把自己的倾向强加于人,吞并,剥削……这些都是权力意志的结果。权力意志就是生命意志。”
小说具有很强的哲理性,这在开篇时就有所展示,而火车上孙策和兰秋的对话,无意是首次正式的亮相。
作者无时无刻不在试图传递某种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就单纯的写作来说,这点是值得肯定的。他从一开始就对尼采持否定态度,批判其哲学思想中的”权力意志“和”超人理念“,但令人感到矛盾的是,整部小说恰是基于这两点来写的。权力是全书的一个重要的节点,将各个部分连接起来:老领导古雪峰在文革时因为追求权力冤害孙策;古雪峰的儿子古伟明更是有过之而不及,甚至在陷入危机时仍想着”篡位“;即便是作为正义化身的完美形象孙策,也始终不怯于显露自己对于权力的渴望。无论是基于何种原因,大家都天生的对于权力有着一种某名的渴望,我相信这是作者有意为之,试图告诉读者什么。另外一个是”超人哲学“,在小说中,主人公孙策是以一个极端完美的形象展示于人的,他睿智、大度、仁爱、冷静,具有天生的领导力,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哲学家。在某种意义上,哲学家更像是无所不能的,更适合是无所不能的。他其实就是一个”超人“。
火车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这里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歹徒,情侣,夫妻,对头,医生,孕妇,小孩,演员,军人,专家,等等。它为后面的孤岛沦陷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突如其来的洪水象征大自然,原本骄傲的人类此时除了祈祷,祈求自然的怜悯之外,无能为力。而随后的孤岛是本书的重点,它同样是一个很好的象征。
孤岛,最后的”大陆“。在这里来自自然的危机暂时解除了,可立马又陷入人类自身带来的威胁之中,这似乎是必然的,我把这理解为作者的讽刺。得到喘息的人类并没有因为刚才的险境而团结一致,而是卷入了新的争斗当中。抛开细节部分不说,最引人注意的当然是古伟明和孙策的”总指挥之争“。尽管到了如此地步,人们依旧没有放弃对权力的追逐。体现出的还是尼采哲学里的那套”征服本质“。
”人类最大的弱点是:自私、短见、怯懦。“
孤岛之上,这些全部都赤裸裸的展现于人前,但是,并没有谁为此感到羞愧。
人们渴望建立秩序,但秩序的建立就必然有服从与被服从,这又绕回到了权力那里。孙策是超人,但他也是最痴迷于权力的。从火车上劝架时树立权威,到向小岛转移时巩固他的权威,再到上岛后出现的各种危机(逼宫,绑架等)时真正的确立权威,最后到小岛即将淹没时权威的解体。从头到尾,他都没有放弃过,直至最后一刻,责任解体,秩序崩溃,生命陨落时,他才撒手。最后天空放晴,一切重归于宁静,一轮思考与探索也告一段落了,这不像是结束,更像是新的开始。
把人类社会浓缩到一个很小的一个点,再从哲学的角度去剖析,这是本书的亮点之所在,但同时要知道这具有相当的难度,我只能说作者的思路不错,在描述上仍存在欠缺。
总的来说,应算是一本不错的小说。
(不知为何,有点《Lost》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