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啸李树身日记(71)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啸李树身日记(71)

2020-10-05 14:26:30 作者:李树身P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啸李树身日记(71)

  笔者曾在过去发表的评论文散文中,多次谈到南北宋之交时代婉约词派主要代表人物词人李清照,极力推崇她不负“千古第一才女”誉称;尤其对她落难后悲叹身世情调感伤的后期作品

啸李树身日记(71)

  李清照的后期词作品,特别是她在晚年泊的凄苦生活中的词作品,其文学造诣登峰造极。她的词作品,形式上自辟蹊径,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感时咏史,情辞慷慨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倡“别是一家”之说,即反对用作诗文之法作词。

  笔者盛赞李清照的后期(中老年)词作品,即那些描写宋朝南渡之后,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丈夫去世等一连串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头,无法排遣的极品词。比如,今天笔者将与网友共赏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声声慢·寻寻觅觅

  作者:(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笔者对此词的感悟,在于确认是一首难得的“悲秋”抒情、包举洪纤、别无枝蔓之作。它不仅将相关情事逐一地娓娓道来始终紧扣悲秋之意,因此便彰显着六朝抒情小赋神髓;它还用接近口语式的朴素清新语言谱入新声,并巧妙运用凄清音乐式语言抒情,从而体现出其作品虽倚声却不假雕饰本色,堪称突出个性的抒情名作中极品词作。

  由于《声声慢·寻寻觅觅》名气太大,词坛中人对它的白话译文便相之多。但由于各自的不同人经历学识悟性高低差距,所以译成的白话文便“横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尽管笔者的学识与悟性皆低,但有着近75载的坎坷人生经历,所以斗胆译文于下献丑:

  【译文】

  我不停地苦苦寻觅,可见到的是在这孤独世界中的冷冷清清,这情景怎不让我痛感凄惨悲戚?尤其这秋天的气候,总是如此忽暖忽寒,让我极难保养将息。

  虽然喝下三杯两盅淡酒,我怎么抵得住傍晚的寒风紧吹?空中一行大雁头顶上飞过,就让我更感伤心,因为它们是当年为我传递书信的旧日相识呀。

  那憔悴不堪、堆积满地的菊花,如今还会有谁来采摘?我孤身守在窗前,怎么才能熬到天黑?仲秋的绵绵细洒在梧桐叶上,到了黄昏时分,听到那点点滴滴的雨声,用一个“愁”字怎可了结!

  【浅析

  愚以为,这首词的神来之笔,当数起句连用的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可以说它比笔者在《狼头长啸李树身日记(59)》中,曾经赞叹过过的唐代大诗人陆游在他的《 钗头凤·红酥手 》词作中运用过的叠词“ 错,错,错;莫,莫,莫 ”,以及他的前妻大才女唐婉在词作品她的《 钗头凤·世情薄 》中,运用的叠词“ 难,难,难 ; 瞒,瞒,瞒 ”,还显其艺术造诣更为高超。

  必须着重提及,李清照的惊世词作品,是由于身逢靖康之变后的乱世,国破,家亡,夫死,才会使她从前期的华丽词风格转向到伤于人事风格。她的后期作品,再也没有了前期作品表现出的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风格,而是突变成了沉郁凄婉,用于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形单影只的凄凉景况。所以说,《声声慢·寻寻觅觅》此词,便是那时期她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

  良师益友“人民日报官方微博” ,昨晚更加提前将《夜读:有一种智慧,叫“给人留余地”》百字短文放置到了“李树身新浪微博”。看来,彼此是更加地能“谈得拢”了。

  截图:来自李树身新浪博客

  笔者的个性特征,便决定了对《夜读中》“行走世间,学会善待他人”这一主题思想产生共鸣。因为笔者大半生恪守“心存善念,多行善事”做人的基本原则。这不仅只是由于笔者自幼深受家教儒学、佛学的“与人为善”和“大慈大悲”熏陶,同时也受到一些外国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作品的影响。

  笔者牢记的一些名人名言,例举几句如下:

  (1)孟德斯鸠说:“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2)萨迪说:“不论你是一个男子还是一个女人,待人温和宽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称。一个人的真正的英勇果断,决不等于用拳头制止别人发言。”

  (3)夸美纽斯说:“青年人应当不伤人,应当把个人所得的给予各人,应当避免虚伪与欺骗,应当显得恳挚悦人,这样学着去行正直。”

  (4)彼得·阿柏拉德说:“火气甚大,容易引起愤怒底烦扰,是一种恶习而使心灵向着那不正当的事情,那是一时冲动而没有理性的行动。”

  笔者认为上述名人名言的内涵,实际上与《夜读》中“行走世间,学会善待他人,就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凡事得饶人处且饶人,既是成全他人,又能成就自己;凡事不要做得太过,别人有路可走,你才不会陷入绝境。懂得先利他,自己的路也才会越走越宽” 的思想观念,异曲同工,都有教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啸李树身日记(71)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