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月光下》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在月光下》是一部由Seyyed Reza Mir-Karimi执导,剧情主演的一部伊朗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月光下》精选点评:
●4.0。
●正剧。
●我喜欢的电影类型,值得一部思考的影片。
●总感觉有哪里堵着...
●
●2005 8 11
●上帝保佑没吃饱饭的人民~
●我最喜欢的伊朗电影,男孩清澈的目光,有如月光,纯洁,充满性灵。。
●已转贴过一篇翻译作品了.
●在上帝的眼里,你们都是贫穷的
《在月光下》观后感(一):无题
“这些衣服是没有用的,给那些需要衣服穿的穷人”
“在上帝眼里都是穷人,只是富人更穷”
上帝爱众人,穿上道袍的传教士意味着肩负神圣的使命。向世界传道,撒播爱。然而,食不果腹的穷人依旧食不果腹。和穿着干净道袍、手持现代通讯工具的传教士形成鲜明的对比。
信仰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那些底层人民需要得到的是政府、社会的关怀与帮助。而非上帝。
《在月光下》观后感(二):主在哪裡?!
#影# 《Under the Moonlight》《在月光下》 7/10
在伊朗這樣的宗教國家,敢於擦邊拍對於宗教提出懷疑的片子,即使結尾迴歸信仰,還是不禁導演捏一把汗。然而正如片裏神學院老師一直在說“時代變了,人心變了”卻興高采烈使用最新翻蓋手機一樣,無論宗教自身再怎麼固執,都無法扭轉時代帶來的衝擊。
男主角一直順從父親命令讀神學院準備迴鄉做傳教士,畢業前夕準備的長袍和頭巾卻在地鐵上被偷,在找尋偷衣賊的時候闖入了露宿天橋底的貧民生活里,內在的猶豫和疑問不可抑制完全爆發,幾乎放棄了真主,讓絕望吞噬了自我。
當撿垃圾一整天回來只能吃垃圾堆裏搜來的土豆,主在哪裡?!
當滿懷希望打好的請願書被一把撕爛,主在哪裡?!
當辛辛苦苦用破爛堆積唯一可容身的家園被清理,主在哪裡?!
當為了裹腹出賣肉體的女郎,昏迷前卻在哀哭主不會接納她,在恐慌中失去意識,主在哪裡?!
貧窮是什麼?貧窮是實打實的餓肚子,被欺負,被唾棄!
主是什麼?主是虛無的禱告,痛苦的自責,恐怖的死亡!
世俗的宗教從來就是為了穩定控制社會的大棍,它給予信眾——特別是窮苦人群——渺茫的美好來世,卻不會餵飽你今世的飢腸轆轆或溫暖你此時的衣不蔽體!
它讓你把所有責任都歸於上輩子自身的罪孽,而讓你忘記社會不公才是折磨的原因!
它讓你放下手上半舉的反社會鐮刀,而讓你跪在地上祈盼下輩子的衣食無憂!
它擦著油乎乎的嘴打著飽嗝告訴窮人,在主面前富人比窮人更窮,但你只能用餓肚子的咕咕嚕嚕獻上臉黃肌瘦虔誠的笑容!
用宗教加上制度從出世開始洗腦,貧困人群用失去個人存在意義的肉體,墊起一整個社會金字塔!電影的結尾在地鐵的轟隆聲中聚焦男主角披著長袍的手,伴隨著他剛入學時所說的“只要能拯救一個人,我就會穿上這件長袍”,導演還是迴歸了世俗的軌道,但不解決社會的問題而只寄情于神的恩賜和你我的互相催眠,世俗的軌道依然只會——也僅僅只能是——向金字塔腳底源源不斷地運輸絕望的屍體!
《在月光下》观后感(三):在月光下:用实践去揭示善良
——下面是来自IMDB的影评,仅供参考。原题为《the school life》,我改成了如上的题目。
Reza Mir-Karimi's的《在月光下》是一个即使不完美但仍十分吸引人的尝试,它试图向我们呈现一个类似于悉达多王子向乔答摩佛的转变——一个年轻男子在遭遇了一系列厄运和苦难后的转变。遗憾的是,就在那个叫做“小鸡”的街头小混混跳下地铁列车,并偷走了心地善良的神学院学生西德的神服后,我们就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了。伊朗电影总是趋向于宿命论的,比如Magidi's `Rang-e khoda'(《天堂的颜色》),Jafar Panahi's `The Circle'(《圆》),都是关于那些命定论的人们过着比最初生活更加糟糕的生活而结束的电影。在地铁抢劫之后,我很担心西德也同样走命定的电影模式。但是,西德性格中的光辉使得他虽然不适应大城市生活得压力仍然坚强的承受下来,并且,他的神学院学生身份也保护了他,使他没能走下坡路。所以,他跟着小鸡来到大桥下,并且返回来帮助那些混杂的人。一旦遭受了地铁抢劫,西德虽然继续假装在神学院学习伊斯兰教,但德黑兰这个城市却给他的校园生活上了一堂充满挑战的课程。
《在月光下》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如此简单,但又不是以教训人地方式描绘了电影中的男主角转变。没有人能对此作出解释,但这种方式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者的方式一样纯粹。许多美妙的电影都传达了《在月光下》的精神:“小鸡”和主人公西德的关系,让我想到了巴西导演Walter Salles的杰作《中心车站》(`Central Station,' 1998);那个在大桥下不想再拾垃圾和打破锁链德的有点愚蠢的“诗人”,让我想到了费里尼(Fellini)《大路》(La Strada,1954)中由安东尼•奎恩(Anthony Quinn)扮演的Zampanò;而这群时常因捡来的食物受到胃痛折磨的人,又让我想到了Kurosawa那部严酷但令人难忘的《Dô desu ka den 》(1970)。Mir-Karimi所展现的桥下的衰败场景,虽然有一点过于戏剧性,但却是相当生动的。
《在月光下》通过对不幸的审视和对受苦的神学院学生所持的相对平静而诗意的态度的表现,以及他精神上的转变,改变了我们认为伊朗人是绝望的这一深入人心的观点。就是在遭到挫败和睡在清真寺的地板上,西德仍然心存质朴的出现在课堂上,这愉快的心情和纯洁让我们这些观众能用无辜但充满希望的眼睛来看待这个世界的惨事。《在月光下》并不是复杂的,它想告诉我们的而且差不多已经做到的,就是一种无言的沉思,Hossein Parastar第一次出演的角色除了向我们展示他那双受苦的大眼睛之外,也没有什么难解的了,只是这双大眼睛在大多数时候几乎都是失色的。这部电影极佳地贯穿了充满探索性的、沉思的和悔恨的感觉。最后,不知为什么,这部令人愉快的、充满思考的故事在留给人一个主旨深远的印象方面是失败的,那或许是因为结构上的弱点吧。
在倒数第二个情节,西德向他的室友宣布,他不再想成为一个牧师了,他的室友就忧怨地斥责西德的这一选择,并在西德回答他之前就走开了。最后一个情节又意味着什么呢?我们看到西德招了一辆地铁里的轿车,他的手臂放在长袍上,这是多么模糊的含义呢!他参加了那个授职仪式吗?或者他想乘着车,继续对德黑兰城市生活的探索?以一个草率的问题来结束电影而不是什么都不表达是很容易的。尽管如此,我仍然很感谢电影院将这部不出名、未经公开的电影展映一周。这部电影让我知道,伊朗影人并不是我认为的那么绝望和充满了命定色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