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通义的读后感大全
《周易通义》是一本由李镜池 著 / 曹础基 整理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127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200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周易通义》精选点评:
●論點、論證與對論據的解讀均極富娛樂價值,訓詁、古音及虛詞涉筆便誤。一本小冊子能給人帶來如此多的歡笑,倒也實在有些難得。
●09.03.27
●哇总算找到一本我几乎能看懂的关于易的并且没有什么怪力乱神的著作了~从此以后终于可以开始了解易方面的知识了~~~~~
●火车上看的,效果可疑,待复习…终于终于终于有缘看到一种可以理解的了T_T,古文字好像很好玩呀…有时回想起赫西俄德,两位作者在粮食问题上尤有共鸣~火车上好像很适合看书…
●李镜池的《周易通义》、高亨的《周易大传今注》、金景芳的《周易全解》
●是書只合稱周易通頤
●看起来莫名其妙,完全脱离了传统注解
●其解可喜
●翻过。
● 义梳得比较简单的一个本子
《周易通义》读后感(一):以史治《易》,往往悲剧
记忆中金景芳先生的《周易讲座》中曾提到李镜池,偶见其著《周易通义》,薄薄一册,六十四卦均有解说,翻来一读,既惊又气又想笑,不禁想吐槽一番。 李镜池认为,《周易》是一部集合占筮的著作,它是一人所作,每一卦均有一个主题,记述了周代末年众多史实风俗,寄托了作者改良社会的理想。称,书名“周易”,“正是取周室即将变易的意思,他是为了挽救周室危亡而编著的”。还认为,“恩格斯的名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我们打开《周易》奥妙之门的一把钥匙”(前言P10)。 以史学观点解《易》,似乎也不是李镜池一个人在战斗,早就有章学诚说“六经皆史”,胡朴安也曾写过《周易古史观》,不过似乎也很不受欢迎,被斥作“胡言乱语”。而依我看来,李镜池这本《周易通义》,岂是能用“胡言乱语”所能形容的,用中医术语说,简直是“神昏谵语”! 言必称马、恩的背后,是作者强烈的所谓“历史唯物史观”的体现。全书各卦的说解过程中莫名其妙地言必称马、恩,简直是驴唇马嘴。几乎每一则卦解,都忽略前后卦、前后爻之间的关系,且都有强烈的先入为主、以经注我的色彩,阶级分析的思维无孔不入。我以为,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解《易》固无不可,毕竟经过学术透镜照出来的是历史与政治的斑斓色彩,但学术一旦渗入政治目光,则必不可久长。尝试大量举例如下:
《周易通义》读后感(二):吐槽李镜池之前,请先不要带偏见,认真看完《周易通义》
初学周易:
以李镜池的《周易通义》、高亨的《周易大传今注》、金景芳的《周易全解》为主,对照着研读;辅以刘大钧的《周易经传白话解》、陈鼓应的《周易今注今译》、秦敬修的《周易卦解》。
不看妄下评论,简要摘录《周易通义》部分内容如下:
《离》部分摘录
离,通罹,罹难,指遭祸。这是个军事专卦。六爻分三部分,前部说对敌警戒,中部说敌人侵袭,后部说对敌反击。第三爻承上,第四爻启下,连环式结构。
《井》部分摘录
这是说一个邑主,大概由于搞得不好,不得人心,被调走了,调到另一个邑去。两个邑的井田数目没有变。对这个邑主来说,无失也无得。在调换中还是秩序井然,没有发生什么混乱的现象。可是他原来统治的那个旧邑,水井已经干涸淤塞而又不挖不淘,甚至连吊水瓶也打破了,糟得很。
卦爻辞从旧邑主调走叙起;又追写这个邑主统治下邑中遭到破坏,邑人生活的困苦;三爻起写新邑主来了之后,着手改善生活条件,直到最后使邑中饮食完全改观,与前期成鲜明对照。这反映了西周末年的阶级矛盾,表明作者的一些改良主张。
污浊得象泥浆一样
水井淤塞混浊,还有水瓮储水,但现在水瓮也破漏了,连喝水也成大问题(前面是打水的瓶子,这里是装水的水瓮)
“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气福。
坏了的井,井口摊开了。现在把它砌好,井口收小,不象平时那样盖起来。
摘得比较混乱。
对比这么多版本的周易导读,李镜池版本整体意思最为连贯,最为契合古代的生产生活场景。当然也有一些缺点,不过鄙人水平有限,目前还没通读全书,不敢妄自评论。
千《易》千解,诸位易学专家的观点往往让人眼花缭乱。还请各位看官自行阅读、评价,不要书没看完,或者看了几行,就来吐槽。
李镜池对易学研究的贡献获得了很多同时期和当代易学专家的肯定和赞赏。记得国家级权威刊物《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上都有对李镜池《周易通义》的评价,可供参考。
《周易通义》读后感(三):本书及其他
作者李镜池用读史的眼光解《周易》,重在钩稽古代社会史料。
《周易》以前看过周振甫的译注。两书参照对阅,十分有趣。两者对卦爻辞的解释出入不小,李镜池把一卦的各爻辞所记之事视为一体,即一卦阐释的是同一类事件,而周振甫对同卦各爻辞的注读则相对独立。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谁也没错,怪只怪《周易》卦爻辞的简约难懂。时间上,李的《通义》先出,周的《译注》后版,周自然吸收了包括《通义》在内的众家之说。当然,在学术领域,水平高低与时间今古并不成正比关系。事实上,《译注》是通俗性的工作,而《通义》则偏于专门研究。李镜池的学术功底过硬,《周易通义》的学术价值不容否定。然而,我现在想说点别的。
作者是坚定的马列主义的信仰者,自然,也是彻底的唯物论者。不单信仰,并且身体力行。作者以他的信仰为普天之下永恒的、绝对的真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去解释《周易》,自谓“二千余年能超脱《易传》而立新说,还《周易》本来面目的未见一人”,所以他只解经不释传,全书重在对卦爻辞的解读。这还属于学术争论范畴,不成什么问题。重点是,作者以为:现代人开始用马列主义观点研究《周易》,是走向了正道;而古代,像魏晋时的王弼的《易》注,渗入玄学色彩,宋儒解《易》又加上道学说,都是失了《易》的本义。现在不同了,马克思他老人家来我们中国传道、授业、解惑了!他为我们古老的中华大地扫却一概牛鬼蛇神,把这片国土一切历史的、现在的问题彻底解决了个干净。中国学者现在可理直气壮啦,看他们,全副武装,右手抓着历史唯物主义,左手攥着阶级斗争论,昂首挺胸,阔步向前,遇山开山,逢河架桥,无坚不摧,无物不劫,稀里哗啦,把一切扫荡得干净。我这个小民在一边惊得目瞪口呆,诚惶诚恐,战战栗栗,汗出如浆,五体顿地,三磕五拜——噢,来吧,我的神!来为我拨云见日,遗我青天吧!
什么叫阶级局限性?升级一下,什么叫历史局限性?“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观,为什么要用现在的意识形态去套笼往昔的社会存在?如果时代的差异也算局限性的话,哪个时代没有局限性?既然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局限性,那这又算哪门子局限性?一样人,谁比谁高贵了?如果时代差异不算局限性,奈何今人津津乐道好为古人师?以今之价值非议古之人事,是极不厚道之事,也是最大的历史局限性!关于人类,只有一样,是在前代的基础上,不断翻滚向前,那就是自然科学!这是技术的问题,而不是思想的问题。
《周易通义》读后感(四):疑古求真,科学精神:李镜池易学研究的学术价值
李镜池的周易研究始于1920年代末,终结于1960年代末。其代表作之一的《周易通义》单行本于1981年由曹础基(李氏晚年的助教)整理出版,但整理时删减较多。2019年中华书局《李镜池周易著作全集》中的《周易通义(1970)》方可窥其全豹。
李氏的研究,师承顾颉刚(历史学)、陈垣(文献学)、许地山(宗教学),并深受郭沫若、闻一多、高亨等的影响,既继承了清代考据学方法,亦运用了二十世纪上半叶西学东渐引入的科学方法论。在国际上,其学术成果被视为二十世纪中国大陆最具开创性的易学著作。客观评价李氏易学研究的价值,概其要,约为以下五端:
一、李氏以现代史学的方法,将周易作为历史文献、史料,而非神圣经典,进行研究分析。其研究思路,承传了“古史辨派”的疑古精神,后来吸收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体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崇尚科学主义实证思维的学术研究模式。
二、李氏以文献和历史资料比较,论证周易编著者为周室王官,成书于西周末年,与当时一些文献(如《诗经》),都有明显的服务周王室的政治目的。李氏这部分论述,得到许多后续研究的支持,基本已成定论。这也足以启发后来的研究者关注到,集权统治时代的君臣爻位说乃至影响李氏研究的阶级斗争说,都显示了周易研究一直受到社会政治形态的影响。
三、李氏从阐释学的角度,区分和梳理周易原文与后续累进的各种阐释(十翼)之间的关系。尤其进一步归纳周易卦爻辞的组织形式和体例,使得周易研究具有整体观。虽然后来研究者对李氏具体训诂解释和“十翼”形成年代有不同争论,但是李氏启发了研究者进一步探求周易编著者和阐释者心理企图的求真意识。
四、李氏从宗教学角度,分析周易所受殷周甲骨占、筮占等对周易的影响,并与《左传》《国语》《山海经》等文献对比,认定周易卦爻辞主要是占卜资料辑录选编,且存在不少以物象推断吉凶的象占(亦称物占)语辞。有后来研究者怀疑,李氏排除象数的做法,低估了数占在早期占卜中的作用。但是从对周易阐释的变化来看,早期的象数应用与后期哲学化、政治化的附会(附魅),确实可能存在完全相异的旨趣,因而李氏的研究在人类学、宗教学、心理学等方面留有不少尚待研究的课题。
五、李氏在文革期间完成的著述,如《周易通义》《周易类释》,掺入了一些阶级斗争理论的解释,受文革影响的痕迹斑斑可见。这或者也从反面佐证了李氏认为在周易早期编著和历代阐释上,都在迎合或无法逃避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这对现在易学研究者仍然具有警醒作用。
今天,中国社会重新兴起关注中华文化和中国传统学术的热潮,然而环顾李氏之后半个世纪以来的周易研究现场,仍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民粹主义的经典崇拜和借尸还魂的伪科学还在大行其道。令人扼腕,更令人深思。而认真研读李氏易学著作,对我们有正本清源的反思意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