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战争史(1—18)读后感锦集
《中国历代战争史(1—18)》是一本由台湾三军大学编著作,军事译文出版社(内部发行)出版的6502图书,本书定价:精装平装,页数:19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历代战争史(1—18)》精选点评:
●半文半白
●畅美~
●一直放在书架上,终于陆续翻了一遍,这套二手也值点钱吧
●战争迷必备。
●刚看到微博上有人推荐这书,还说是“估计是近几年里国内最值得追的军事类图书”,不由失笑。这书的最大特点就是弄了一个看上去很作战计划范儿的提纲,乍一看好军事好专业,实际就是抄史料罢了。而且抄史料还抄的各种不靠谱各种硬伤。质量根本不能和郭汝瑰挑头主编的那套中国军事史相比。——普天下不肯好好做事儿就算了偏偏还老惦记着显摆的糊涂虫何其多也!
●在看三国部分,对照着地图册,把一场场战役理得很清楚。
●就是赶脚有的战役比较简单,不过本书对于战斗前双方的准备与形势分析还是让人耳目一新的。
●十年前偶然在大学周末书市上买到的,才180元,千值万值
●看到有人说这书是“国内最值得追的军事类图书”就要吐了,这书其实就是史书的文抄公,不但经常抄错,还抄出了一堆史书没有的内容。曹操的撤退路线和一堆原始史料匮乏而介绍详细的军事对比,就是例证。总体看比大陆的那套军事通史差多了。
●一篇读罢头飞雪
《中国历代战争史(1—18)》读后感(一):马上要出了
刚去了13年的图书订货会,在中信的展位拿到一本试读本,
真心想买一套,18本,算20一本吧 还360呢!
坐等电子版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中国历代战争史(1—18)》读后感(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想不通一本战争史为什么叙史时要写得这么晦涩,闪击战写成“德国闪战术”是什么情况?彭城之战对于项羽头次使用的骑兵一句“多娄烦骑兵”概括就完事了?申论和引文两部分也是“你写你的脑洞,我抄我的原文”,逻辑上牵强附会的部分不要太多。请了钱穆、派了蒋纬国,费那么大力气弄这个工程,到头来怎么弄成这个不伦不类的样子?!
《中国历代战争史(1—18)》读后感(三):无语
原定去年11月以前出第一册后续陆续推出,现在如泥牛入海,果然是小出版社信誉有限还是在审查机构那儿卡壳了,不得而知,眼下唯望梅止渴,仅余长叹而已!今见我前言,果然不幸言中,淡定,淡定,还需淡定。原定去年11月以前出第一册后续陆续推出,现在如泥牛入海,果然是小出版社信誉有限还是在审查机构那儿卡壳了,不得而知,眼下唯望梅止渴,仅余长叹而已!今见我前言,果然不幸言中,淡定,淡定,还需淡定。
《中国历代战争史(1—18)》读后感(四):在看电子版
看了中信的试读版
感觉还不错
于是便从新浪爱问上下了电子版
比简体版看着要舒服
简体版太贵
一本五六十
18册就得1000多
关键是没地方放
电子版放在kindle里刚刚好
内容确实挺好的
不愧是大家之作
只是有些观点稍显迂腐
比如都到城濮之战了
还说宋国是商朝遗民
是楚可以团结的力量
lablabla
显然用力过猛了
《中国历代战争史(1—18)》读后感(五):第四册——政治口号和政治实情
上一册的结尾讲到班超定西域,转而就到了三国了。
此册只有第八卷十章,按年代讲述魏蜀吴三国建国战争,同时又以各国建国战争为主体,的确读起来有点不清楚。很多事情都是同时发生的,但是在各章之间夹杂,有配以三国各自的年号,有时脑子里也是转不过弯。
或许是因为魏国是最后的胜利者,所以就魏国的建国战争分了三章讲述,吴国和蜀国就各两章。又或许是因为三国之中魏国最大,人数众多,所以对于表述的三国时期的军事制度较为清晰,吴国和蜀国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这一册也提出了前三册都隐约着的一个矛盾——政治口号和政治实情,官渡之战的战后变化和申论里都提出了最重要的一点——既然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口号是胜利原因,那为什么赤壁之战时又惨遭了大败呢?或者说在东汉末年,连周瑜和诸葛亮都知道汉室回天无力,为什么曹操到死都抱着“汉朝天子”的政治口号不放呢?之前董卓也是裹挟汉室号令诸侯,其实如果按照流程而言,包括袁绍、公孙瓒等诸侯都是董卓提拔的,是董卓以皇帝的名义分封诸侯,本想着收买人心,结果却天下分崩离析。
这一册的叙述有些夹杂混乱,却突出了政治口号的无力和有力,却是我如何也说不明白的,人心和现实似乎相差着深且宽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