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而已集》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而已集》读后感1000字

2020-12-02 00:50: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而已集》读后感1000字

  《而已集》是一本由鲁迅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而已集》精选点评:

  ●“正人君子”们早已将“正义”和“公理”霸占殆尽了,我已一无所有。然而,每当夜灯升起,总忍不住写几句教“正人君子”们痛心疾首的文字。2014.5.4

  ●略论中国人的脸,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小杂感,再谈香港,拟豫言

  ●哎呀呀,太恶毒了……

  ●有几篇真是明灯般的,先生各种犀利呀!魏晋那篇最早看,将来或许还会读。

  ●作为观察者的鲁迅先生。《卢梭与胃口》

  ●我的一種妄想破滅了。我至今为止,時時有一種樂觀,以为壓迫,殺戮青年的,大概是老人。這種老人漸漸死去,中國總可比較地有生氣。現在我知道不然了,殺戮青年的,似乎倒大概是青年,而且對於別個的不能再造的生命和青春,更無顧惜。血的游戲已經開頭,而角色又是青年,并且有得意之色。我現在已經看不見這齣戲的收場。

  ●因为是鲁迅

  ●「……这是真的,我的话已经说完,去年说的,今年还适用,恐怕明年也还适用。但我诚恳地希望他不至于适用到十年二十年之后。倘这样,中国可就完了……」没想到九十年后仍旧适用,惟杂感「而已」的《而已集》,大抵可更名为「到此为止」的《为止集》了。

  ●汉魏晋文章考!

  ●之前的书评被删除了。于是乎,我也无话可说了。这个时代,读鲁迅依然很迫切很有意义。

  《而已集》读后感(一):只有敬仰

  有人说,先生的文字是那时候以最最硬气的笔力来揭露社会黑暗的。

  认同这句话,与先生同代的那些作家,大多主打小说。可以这样说,在当时那种大环境下,有几个人能聪明到领悟文字的深刻涵义。

  至少鲁迅是简单粗暴,有些文字面向较广,而有些文字则是专门写给那些搞军国主义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首先这个切入点我非常赞赏。批判力度强,针对性强,不笼统的一概而论。

  我不敢只读一遍先生的文字就评论,小生望尘莫及。我也无法想象先生具有多大的心里承受能力以及顶着危险和舆论压力写出一篇又一篇让人大彻大悟的文字。至今读来,仍是震撼的。

  文人中少有的不矫揉造作,这是我爱的真性情,亦是我所想成为的人。真实的文字,能用平淡的语言讲清楚的绝不故意使用华丽辞藻。我平生厌恶故意把小事写得礼品盒,打开一看却是廉价的东西。

  我还会读先生的文字,一遍又一遍。再慢慢长大。

  《而已集》读后感(二):而已集

  409,自然界里也这样,鹰的捕雀,不声不响的是鹰,吱吱叫喊的是雀;猫的捕鼠,不声不响的是猫,吱吱叫喊的是老鼠;结果,还是只会开口的被不开口的吃掉。 410,但为什么人类成了人,猴子终于是猴子呢?这就因为猴子不肯变化——它爱用四只脚走路。也许曾有一只猴子站起来,试用两脚走路的罢,但很多猴子就说:“我们的祖先一向是爬的,不许你站!”咬死了。它们不但不肯站起来,并且不肯讲话,因为它守旧。人类就不然,他终于站起,讲话,结果是他胜利了。现在也还没有完。所以革命是并不稀奇的,凡是至今还未灭亡的民族,还都天天在努力革命,虽然往往不过是小革命(变革)。 470,魏晋时代,崇奉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鲁迅先生为说明此事,专举一例:北方某军阀迫于北伐军威势,不但立刻改信三民主义,还要不知廉耻,做总理的纪念周。惹得真三民主义和总理信众无所适从。

  《而已集》读后感(三):《而已集》读书笔记

  一九二七年身在广州的鲁迅不太开心,不开心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文章少了,一本《而已集》,有三分之一的篇幅不是演讲稿,就是通信。好文章当然有,我最喜欢《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和《小杂感》;谋篇布局挺有意思,摇曳生姿,如《黄花节的杂感》结构内容都简单,却能写出来波澜,《略论中国人的脸》段与段之间跳脱,可是没有生硬的感觉,结构似散实紧,最后结尾也很妙。 说回鲁迅的不开心吧,这让我体会到了他和屈原的相似性。屈原说“举世独醉我独醒,举世独浊我独清”,鲁迅所处的时代也是又醉又浊。他从北京到厦门,再到广州,上下而求索,发现没有一片净土,于是愈发失望和悲观。 于是鲁迅迷茫了。不仅是对中国出路的迷茫,在这之中,还多了一层对自身价值的怀疑。他一面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够唤醒一部分沉睡的青年,一面又害怕青年觉醒后,面对这个世界只会更痛苦,那他就成了醉虾的帮手,醉虾就是刘和珍君等青年,吃醉虾的就是段祺瑞等对列强奴颜婢膝的军阀,醉虾越鲜活,吃醉虾的越快活。 屈原在《离骚》里发了一通牢骚,最后说要远离“蔽美称恶”的楚国,可是后来顷襄王上位,他又跑去做官了,直到投江而亡。鲁迅怀疑自己的价值,怀疑革命文学的功用,对现实那么悲观,后来仍然在继续战斗,越战越勇,越病越战,直到撒手人寰。 鲁迅和屈原还是有不同的。屈原觉得陛下疏远他,别人恐怕会以为他是奸臣,可是又不可能挨家挨户地去解释(众不可户说兮),而鲁迅笔耕不辍地发表文章,打笔仗,出书,实在就像是在“挨家挨户”地做思想启蒙。鲁迅是个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啊。

  《而已集》读后感(四):鲁迅的思想过时了?不!还新鲜热辣!

  “我只在深夜的街头摆着一个地摊,所有的无非几个小钉,几个瓦碟,但也希望,并且相信有些人会从中寻出合于他的用处的东西。”——鲁迅

  是的,我们今天仍要去鲁迅的地摊上,寻点“钉子”、“瓦碟”。

  鲁迅说: 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他把将近百年以前的社会现象留了下来。现在看着,怎么这么眼熟,似乎昨天发生过,今天也有……本文主要摘录鲁迅的几个杂文集的内容。

  1.《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写的。将“租”与“界”的“禾”与“田”去掉,是不愿将自己国家“禾”与“田”让给外国侵略者。

  这一本集子和《花边文学》,是在围剿“杂文”的笔和刀下的结集。

  2.《而已集》

  这半年我又看见了许多血和许多泪,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

  《而已集》是鲁迅自己设计的封面,他开创性的将书的题字图案化。特别在当时,一变传统的版刻字体和书法,而以图案美术字在封面上出现,是别开生面的。

  3.《三闲集》

  “三闲“来源于成仿吾对他的讽刺,这也被高晓松披露过。“我们的鲁迅先生坐在华盖之下正在抄他的小说旧闻,这种以趣味为中心的生活基调,可概括为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

  能留传下来的文字,多次编印,源于鲁迅先生的名气吧……当然不是每篇都必须顶礼膜拜。那时候出版的言论恐怕多如牛毛,各有各有说法,俨如打文仗。现在都消失了,只剩一家。这一家相信是最丰富、最顽强、最有生命力的了!

  4.《二心集》

  《民国日报》称鲁迅为“文坛上的贰臣”,于是鲁迅说:“在坏了下去的旧社会里,倘有人怀了一点不同的意见,有一点携贰的心思,将会遭到同阶级人物凶猛的攻击陷害,古今中外,无不如此。”从别人讽刺中,拾来做了这一本书的名目。

  文章更加浓烈愤恨。因为已到1930、1931年,日军侵占东三省,战事一触即发!

  gt;> 近来的读书人,常常叹中国人好像一盘散沙,无法可想,将倒楣的责任,归之于大家。其实这是冤枉了大部分中国人的。小民虽然不学,见事也许不明,但知道关于本身利害时,何尝不会团结。

  gt;> 大家不开口;或者以为和自己不相干;或者连“以为和自己不相干”的意思也全没有。“世故”深到不自觉其“深于世故”,这才真是“深于世故”的了。

  gt;> 笑里可以有刀,自称酷爱和平的人民,也会有杀人不见血的武器,那就是造谣言。

  gt;> 制死命的方法,是不论文章的是非,而先问作者是那一个;也就是别的不管,只要向作者施行人身攻击了。

  gt;>爬得上的机会越少,愿意撞的人就越多,那些早已爬在上面的人们,就天天替你们制造撞的机会。

  gt;> 人间世事,恨和尚往往就恨袈裟。

  gt;> 中国人是尊家族,尚血统的,但一面又喜欢和不相干的人们去攀亲,我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gt;> 运命并不是中国人的事前的指导,乃是事后的一种不费心思的解释。

  gt;>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gt;> 杀人者在毁坏世界,救人者在修补它,而炮灰资格的诸公,却总在恭维杀人者。这看法倘不改变,我想,世界是还要毁坏,人们也还要吃苦的。

  gt;> 好几回检查了身体,没有死症,不过是每晚发热,没有力,不想吃东西而已,这大可享生病之福了。因为既不必写遗嘱,又没有大痛苦,然而可以不看正经书,不管柴米账,玩他几天,名称又好听,叫作“养病”。

  gt;> “雅”要地位,也要钱,古今并不两样的,但古代的买雅,自然比现在便宜;办法也并不两样,书要摆在书架上,或者抛几本在地板上,酒杯要摆在桌子上,但算盘却要收在抽屉里,或者最好是在肚子里。

  gt;> 过年本来没有什么深意义,随便那天都好,不过给人事借此时时算有一个段落,结束一点事情,倒也便利的。

  gt;> “我惭愧我的少年之作,却并不后悔,甚而至于还有些爱,这真好像是‘乳犊不怕虎’,乱攻一通,虽然无谋,但自有天真存在。”

  gt;> 我不喜欢徐志摩那样的诗,而他偏爱到各处投稿,《语丝》一出版,他也就来了,有人赞成他,登了出来,我就做了一篇杂感,和他开一通玩笑,使他不能来,他也果然不来了。

  《而已集》读后感(五):而已之后:如何文艺,何以现实

  鲁迅曾翻译了日本文艺家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和《出了象牙塔之后》。厨川白村的立场是文艺不能脱离现实世界,植根于现实社会并且和社会相作用的文艺才是有生命力的。

文艺和政治都是根据与民众的深邃严肃的内底生活的活动,所以文艺者总该踏在实生活的地盘上,为政者总该深解文艺,和文学者接近。

  从《摩罗诗力说》中也可以看出鲁迅自己的立场,即赞赏文艺改造思想、反抗现实的作用。

  但在《而已集》——《热风》、《华盖集》之后,在看见了更多的血与泪之后、只剩下的「而已」的杂感的这部集子中,鲁迅却开始淡化文艺对于现实改变的作用,尤其尤为反对「文艺是革命的先驱」的时兴论调。

  在对黄埔军校的演讲《革命时代的文学》中,他指出所谓文学和大革命的关系:

  1. 大革命之前,社会不平,文学先闻诉苦、至于怒吼。人们反抗,革命爆发

  2. 大革命之中,社会动荡,民生凋敝,忙穷而没有余裕,文学之声消失

  3. 大革命之后,有了余裕,产生文学对新制度的讴歌,或对旧时的挽歌

  可见在革命前后三阶段文艺都起不到什么关键作用,二者没有因果关系,只能算是一种反应。如果强算,也只是嘲讽地算在革命军、人民代表之后的「第三先驱」而已(《文艺与革命》)。「革命文学家风起云涌的所在,其实是并没有革命的。」(《革命文学》)

好的文艺作品,向来多是不受别人命令,不顾利害,自然而然地从心中流露的东西——《革命时代的文学》

  鲁迅似乎开始偏向于「为艺术而艺术”(l'art pour l'art)」法式文艺观了,他开始淡化、对文艺于现实的作用产生怀疑。

  鲁迅的立场何以摇摆?这种改变是如何发生的?从《而已集》的背景看,是他对时局不断恶化、尤其自己努力不但卓无成效、甚至被对手拿去抨击、歪曲、利用导致的。

公理和正义都给正人君子拿去了,我已经一无所有——《「公理」之所在》

  然而事态演变吊诡的是,他自己又被捧为了「战士」、「首领」、「大义」、「权威」,乃至仿佛非牺牲不可——这使他惊诧至极:你们说鲁迅原来不是「学匪」、「学棍」吗?怎么又……先生终于明白了,自己受到最顶级的礼遇——一面被打倒,一面又被竖起来,棒杀加棒杀轮刑,让你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这些追求公理正义的战胜者,战胜的自己就是公理。鲁迅被逼急了只好扣回一个帽子,愤恨地称这些人为精神资本家,内心空无一物却能无中生有地神奇放债:

世界上冠冕堂皇的招牌,都被拿去了。岂但拿去而已哉。他还润泽,温暖,照临了你。因为他是喷泉,热,太阳呵…——《新时代的放债法》

  这种冰火二重待遇,不至于鲁迅自己,让他简直成了明里暗里的背锅侠:说出鲁迅杂感的暗号就笑为同党、学校教员请不到一定鲁迅说了坏话的缘故、而鲁迅自己的学生,却因为某种原因找不到学校上学……

  对此鲁迅实在无可奈可,只得习得一种新世故:「关上门,塞好酒瓶,捏紧皮夹。这倒于我很保存了一些润泽,光和热——我是只看见物质的。」悲乎,先前号召青年向曙光抬头的鲁迅现在也只得看物质的光了……

  他开始一段时间的沉默。在妄想破灭中反思,甚至得出了蔚为惊悚的结论——在《答有恒先生》中他写道:

一,我的一种妄想破灭了。我至今为止,时时有一种乐观,以为压迫,杀戮青年的,大概是老人。这种老人渐渐死去,中国总可比较地有生气。现在我知道不然了,杀戮青年的,似乎倒大概是青年,而且对于别个的不能再造的生命和青春,更无顾惜。二,我发见了自己是一个……。是什么呢?我一时定不出名目来。我曾经说过:中国历来是排着吃人的筵宴,有吃的,有被吃的。被吃的也曾吃人,正吃的也会被吃。但我现在发见了,我自己也帮助着排筵宴。中国的筵席上有一种“醉虾”,虾越鲜活,吃的人便越高兴,越畅快。我就这醉虾的帮手,弄清了老实而不幸的青年的脑子和弄敏了他的感觉,使他万一遭灾时来尝加倍的苦痛,同时给憎恶他的人们赏玩这较灵的苦痛,得到格外的享乐。

  读到此时,我身体是颤抖了的。

  从其他文章看,鲁迅对文艺、现实、科学的关系是很清楚的。尽管他加入过一些复兴组织,也许他并没有一贯的主张,譬如主张文艺对革命、乃至现实变革的重要抑或关键作用,但他显然依然认可并希望这种互动关系。

  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他说「据我的意思,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杨朱为我,故无书」。创作根源于爱,抒写自己的内心,但总归是社会性的,总愿有人看。「但有时只要有一个人看便满足:好友、爱人」(《小杂感》)

  从学矿业、到弃医从文,研究文艺开始,鲁迅一开始显然就抱着救国图存的希望的,「文艺救国」的理想也贯穿人生最重要阶段。在「《呐喊》自序」中,他写道: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如今再是回首,不禁唏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