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论语译注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论语译注读后感摘抄

2020-12-02 02:31: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论语译注读后感摘抄

  《论语译注》是一本由杨伯峻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语译注》精选点评:

  ●论语其实一点也不死板,我看见的是孔子及其门徒鲜活的故事。像孔子对颜回之死的悲痛、子夏安慰司马牛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师生情、同窗情,真性情。至于忠孝仁义礼,这不是我看的重点

  ●论语是常读常新的修身养性典范作品。杨伯峻先生的经典注释本是入门佳选

  ●高中文科生一个,论语我这个年纪是看不懂其中的内涵,但只是看懂一点点就受益匪浅啊

  ●高中风情万种的语文老师推荐。还记得暑假清晨在客厅,一字一句念下来,心里的安宁。现在回过头看,很多烂熟于心的话,忽然有了不一样的意义。好想回家再那么从头到尾念一遍孔夫子的话。

  ●=w=

  ●四星给《论语译注》而不是《论语》,事实上我对论语以及儒家学说持保留态度,很多人读论语并认为它好,只因为它是国学经典,却不曾想过作为诸子百家之一的儒家为什么自汉以后成为了“国教”?还不是它的理论最合统治者胃口,当然,我不完全否定论语中的一切学说,以及它对人修养心性和对封建社会秩序规范的作用。孔子的理论有他的时代局限性,对传统文化我们应批判性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为我发现时至今日仍有人捧着经典想从里面找到改造自我和世界的大道理,不加思考地把“圣人”说的每一句断语当作终极真理,这些玩意儿我们中国古代读书人琢磨来琢磨去琢磨了两千多年实在是够了,近年倡导复兴传统文化总得来说是好事,但首先对待传统得有一个理智客观的学习态度。

  ●恩 它死了

  ●想要繁体版的

  ●这个版本非常好,装帧和排版印刷大方实用,注释更是深入浅出,不繁琐,客观中带有注释者自己的思考。

  ●

  《论语译注》读后感(一):鲁昭公为何送鲤鱼给孔子祝贺

  孔子19岁结婚,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来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当时孔子父母俱亡,也没有成名。为何鲁昭公要派人送鲤鱼?莫非孔子的老婆是官二代?还是鲁昭公慧眼识英雄?

  《论语译注》读后感(二):赏心悦目

  买了这么多中华书局的书,数这本印刷质量和纸张最好。杨伯峻先生译注,据说日本人都视之为经典。但论语本身的价值未免被古人过度神话。其所论治世之言,多为老夫子幻想感言。既没有管仲的实干精神,也无公孙鞅的铁腕手段。若将孔夫子放在管仲、商鞅的位置,则对国民是一个天大的灾难。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差别。

  《论语译注》读后感(三):内容缩水

  在书店同时看到《论语译注》的繁体本和简体本,价格差不多,但内容上差很多,原来繁体字本开头是杨伯峻先生写的导言和研究心得,有数十页,简体字本却都舍去了,这是很可惜的。

  权衡再三还是选了简体字本,因为繁体字本印刷字体较小,纸很薄,隔着能看到背面的字影,看着吃力。简体字本字大行疏,很适合我这种睡前翻书的读者。

  《论语译注》读后感(四):很好的一本书

  杨伯峻先生的解释很通俗易懂,注释非常详细。但比较可惜的是简体字版本删去了导言和一些注释标识的解释,初看起来有点困惑,不过读完几张就明白相关符号的用处了。

  杨先生在对“学而时习之”中间的“习”字解释的时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实习”而不是“温习”。解释中说明当时孔子教的不仅仅只是文化知识,还有习武射箭、文明礼仪等等内容,故此处解释为“实习”更恰当。

  《论语译注》读后感(五):中国人的<圣经>

  不读<圣经>,不会真正了解西方文化,现在我认为不读<论语>,也不会真正了解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出世的,应该源于孔子,不去做官的儒家学者,便违背了“君君,臣臣”,违背了伦理道德,对的做法应当是“优而仕则学,学而优则仕”。

  读〈论语〉,应当有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智慧,即便在今天社会,半部论语也能治一方。然而其中最重要的,仍是教导我们如何做一名君子,我想即使无法兼济天下,能当一名坦荡荡的君子,也是极好的事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