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离》经典观后感有感
《别离》是一部由彭韬执导,李勤勤 / 肥龙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别离》精选点评:
●新锐导演总爱在影像叙事方式上做探索,时而会让人捉摸不透,给人一种玄而又玄的感觉,然后其意义价值并没较好的体现。电影的情绪十分克制,看片中一直在想影片取材社会新闻,不知导演会如何架构整个故事,影片的结局会如何处理,最终还是选择了这样一种令人无奈的方式,亮点不多。
●肥龙是个好演员,但是母亲杀死儿子的动机有点没做足够,感觉并没有到需要杀死儿子的田地,那种绝望并没有太表现出来
●80,由于事先猜到大概剧情,又是唯一一个观众,从第一分钟就不太舒服。“喜欢”结尾的处理方式,可以说放了观众一马,让情绪相对绵长柔和的包围我,却也相对消减了现实感和其苦难程度。其美化虚化幻象,另我更加记得,却也掩盖了坚硬锋利的现实感。大部分的写实感,最后艺术化淡化,也是必然。
●没能力把控就不要消费弱势群体。
●整体挺稳,而且超现实的几段特别亮眼,但是映后主创交流磨掉了我对片子的好感。
●平庸
●依然是现实生活,底层边缘人物,没有出路的人生。故事如《海洋天堂》。只是导演的格局依旧没有打开,双人戏最重要的情感互动部分做得不充分。母亲的丧葬品小店、父亲的死亡、音乐对于胖儿子的影响都交代得比较浅。结尾的超现实部分是影片的亮色,但人物的“绝望与希望”在这里仍然阐释得不够令人信服。
●讲真我真的挺喜欢这部片子的
●有种看韩国电影的错觉,冷静凄厉的影调和角色几近崩溃的情绪令人印象深刻。
●非常克制,非常难得。李勤勤没参与任何影后评选简直是华语区最荒诞的事情
《别离》观后感(一):中国现实版“挚爱大宗”
有电影画面的纪录片。《夏天》《black or white》,母亲最后研安眠药,镜子里的反光照到母亲脸上…同样是讲述生命最后一段时光的电影,离我们生活更近的“别离”大概远没有离我们很远的《至爱梵高有电影画面的纪录片。《夏天》《black or white》,母亲最后研安眠药,镜子里的反光照到母亲脸上…同样是讲述生命最后一段时光的电影,离我们生活更近的“别离”大概远没有离我们很远的《至爱梵高》收获的关注多。记得爱乐之城里男女主站在山上背景是城市的灯光,别离里同样的视角,京城的灯光反而是另一种氛围。实在佩服编剧,我感觉从母亲研磨安眠药开始,没一个画面都可以作为影片结局。但编剧和导演还是给出了一个“完美”的结局。赞美你们!》收获的关注多。记得爱乐之城里男女主站在山上背景是城市的灯光,别离里同样的视角,京城的灯光反而是另一种氛围。实在佩服编剧,我感觉从母亲研磨安眠药开始,没一个画面都可以作为影片结局。但编剧和导演还是给出了一个“完美”的结局。赞美你们!
《别离》观后感(二):夏天
在音乐的世界里,大宗是自由的。 电影拍好来不容易,为什么不容易?因为人的精神世界最难拍。怎么拍?《别离》给了我们一个可行的答案:超现实。 《别离》里,大宗虽然是个傻子,但是他喜欢玩火,喜欢跳舞和唱歌。大宗被送进精神病院,超现实场景出现:大宗和他的那些“病友”们一起摇摆,伴奏的就是大飞的这首《夏天》。活得更接近自己、更接近内心、更接近自然,大宗比我们幸福。 精神高于肉体(物质),别离真是一部好电影,很喜欢这部电影、这首歌。 “夏天难免有冲动, 夏天难免有惶恐, 夏天需要一阵风, 来度过夏天。 夏天难免有冲动, 夏天难免有惶恐, 夏天不会感到冷, 我爱这夏天。 ” ——2017.12.3 《别离》 ·中影天幕国际影城(高新艺术中心店)❤
:电影《别离》里,大宗最喜欢听的一首歌,好几处超现实表现的都是迈克尔·杰克逊的这首歌。大宗喜欢音乐固然和父亲是吉他手有关( Black or white里随处可见电吉他的声音),更是他自己内心的一种渴望、渴求。'I want to listen,okay?' Amazing movie & music, Good night.
《别离》观后感(三):中国艺术电影,请坚韧地活下去!
本文首发自幕味儿,2017年12月2日
第一次听说《别离》,是上海国际电影节之后,北京当代MOMA做了一场《别离》主创见面会。由于时间问题错过,问了去的朋友觉得怎样,朋友说,可能你只能等着网上出资源了,言下之意是,这片子不可能上院线。
没想到,12月1日起,这部影片竟然要在全国公映了,尽管只是在全国艺联的几百块银幕上。
《别离》的故事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关于身患绝症的贫苦母亲和智障儿子之间的生死离别。全片几乎没什么完整的台词,场景与场景之间的剪切相对跳跃,使得影片凝重感中多了一些凌厉,非连续性剪辑所带来的观感促使观众保持客观性,而摄影机就好像电影中缺席父亲的凝视,为我们展现了这对母子极为日常普通的最后时光。
最喜欢也最为惊艳的是影片中一处福利院的长镜头,肥龙饰演的傻儿子大宗在福利院电视机前又唱又跳,大宗幻想中的乐队出现在现实之中。
这种将幻想和现实通过一个长镜头毫无缝隙拼合的方式,在沟口健二1953年的电影《雨月物语》中就曾出现,主人公看见布店售卖的布料想起了自己的妻子,而这个联想并没有采用另外的镜头呈现,而是和现实镜头贯穿在了一个镜头。
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将虚拟与现实相融合,将更加凸显现实与幻境之间的差距,反衬出悲凉之感。
肥龙模仿的迈克·杰克逊之舞,在影片中重复出现。这段在观众看来疯癫的舞段,承载的恰是父辈与子辈之间的记忆,在影片临结尾,李勤勤饰演的母亲在山后丛林里的又一次重复,是母亲压抑内心的外在释放。这一场戏,让人想起《白日焰火》里最后廖凡那段独舞,颠狂、无奈、绝望。
剧本很克制,两位演员表演得也很克制。看不到撕心裂肺的呐喊,也没有深刻的寓意或者所指,这就是一部客观记录不带评述的影片,而导演这种冷静而客观的表达,反倒留给了观众很多思考的空间。
就好像导演自身所说那样,电影虽小,就像一滴水滴,它折射出社会的方方面面。影片最后的结局是可以想见的,在社会制度不完善、人情单薄的社会关系中,这对母子无路可选。
《别离》作为艺联今年推出的“艺术电影新作·秋来”影展的开幕影片,或许已经奠定了本次影展的调性,《清水里的刀子》《老兽》《何日君再来》《在码头》《塬上》《被阳光移动的山脉》这些新片基本都是人文关怀向的现实题材影片。
这些影片没有大明星、没有大制作公司更没有什么额外的宣传费用,在洋溢着浮躁气息的电影市场下,安安静静地绽放,是不得不接受的现实——本来,艺术就非大众商品,1907年卡努杜发表《第七艺术宣言》时,就称电影是一门艺术,精英理念一点的说,艺术,怎么可能要求所有人都乐意欣赏?
如今,我们动辄就提,电影要讲好故事,电影要讲究类型化,这些都是源自好莱坞商业影片一说。类型本就是工业概念,由好莱坞制片厂的制片人根据市场反馈而保留下来的可复制影片模式沉淀而来,本身是一种天经地义的逐利行为。
上世纪50、60年代,为了抵制好莱坞影片,反对好莱坞的叙事方式,欧洲国家兴起电影新浪潮运动,那些现如今被奉为电影大师的导演们,在用电影强调故事之外,更关注用电影自由表达和记录现实。
电影,尤其是艺术电影,故事之外,电影视听的形式与风格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自然,这样的要求对普通观众太高了,尤其是在中国,尽管绝大部分985、211高校都已开设了电影类专业课,但真正青睐电影艺术的人,还是不多。
所以,强求9000多家背着KPI压力的影院经理们都看得懂艺术电影的好是不现实的,电影院经营毕竟是一种市场行为。但是,这是不是意味着就没有观众愿意看并且看得懂这些艺术电影呢?显然不是的。那么这些观众在哪里?这些观众是否可以培育?
或许,艺联的使命,就在于此。找到愿意安安静静欣赏电影的观众,为更多青年导演影片提供放映空间,让更多人意识到,看电影不仅是可供休闲的娱乐方式,更是可以成为接受艺术思考和现实审视的行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感谢所有艺联影院为这些本没有可能走进影院的影片找到生存空间。
本次艺术电影新作·秋来展共有10部影片上映,其中《别离》是全艺联影院上映,《清水里的刀子》《老兽》《何日君再来》《在码头》《塬上》《被阳光移动的山脉》限量放映40场,还有《天梯:蔡国强的艺术》《心迷宫》《我心雀跃》三部影片将在十个城市百余家影院复映,同时,还将在全国5个城市举办11场见面会活动。
相信艺联影院的坚持与守候,一定会熬过寒冬,等来艺术电影的春天。
《别离》观后感(四):电影《别离》| 千万亿劫,求出无期?
2018年12月28日,青岛独立电影节当年度首次院线渠道播映,彭韬导演的《别离》。
观影后,好友跟我心有戚戚焉地说:这部电影里的每一把火,我都好喜欢。
别离
2017
彭韬 | 导演
电影以纪实手法拍摄,讲述的是一个被真实报道过的伦理故事,最终相依为命的母子二人,妈妈因自己身体重疾,恐日后痴障儿子生计等各种问题,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
这样的报道,放在新闻里,可能也就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一点谈资。
可是因为电影这样的记录形式,故事得以被保留,被记得。
映后交流会有观众提出,画面抖动等因手持拍摄导致的疑问。导演也提及200万的成本——业内人士可能听到这个数字都会明白,算在今日,即使2000万成本,也不能称之为大制作了,一点点的表现形式上的质疑,在庞大的行业现实面前,真的都算不得正经的疑问。
饰演妈妈赵素贞的是李勤勤老师,口碑颇佳,表演专业,肥龙老师饰演的是痴障儿子大宗,亦早有《观音山》等作品问世。
影片以一种旁观者极其克制的角度出发,倒叙,切入整个故事,穿插着母亲与儿子大跳迈克尔杰克逊的舞蹈,记录着儿子一次次对于火、音乐、舞蹈的迷恋。
在妈妈身体不适被迫住进医院时,儿子亦被送入福利院。在福利院中,儿子幻想着劲歌热舞,那支歌,是歌者大飞原创的《夏天》。
在闯祸之后,儿子被关进福利院的小黑屋,然而他懵懂之中,眼前仍旧是歌者在他面前,边弹吉他边轻轻吟唱着:夏天难免有冲动,夏天难免有惶恐,夏天需要一阵风……夏天不会感到冷。
他不会感到小黑屋(人性)当中的冷与寒。
从影片开始,他就是一个不记得穿厚衣,只要有电视有广播的音乐,就特别开心的一个孩童。
我想,我们内心,何尝没有住着这样一个单纯的,不问世事,不问前路的孩童。
只是电影中的大宗,他有机会一直保持着自己来时的本真面目,这并非是不幸,对于他本人而言。
所谓暖
电影当中难得的温情展现,是母子一同吃饭。即使是不被世人理解的痴障儿子,也有疼爱他的母亲,一次次,自己吃馒头蘸菜汁,将荤素搭配得当的菜,摆在儿子面前。
也有一场戏,是妈妈赵素贞带着大宗,去找大宗同父异母的哥哥大勇。大勇是自来水厂的探井员,媳妇不愿给母子开门,大勇带着二人来到小饭馆,除了一顿饭,也只能赠予一点钱财和一套工作服。
其实即使成本低,细微之处还是见真章的。大勇婉拒了赵素贞托孤的请求,打开衣服取钱的时候,数次迎着光,可以看到他身上那套衣服的破洞。
是啊,大家不过都是这俗世中挣扎的蝼蚁,谁又能真正救赎谁呢,能给予细枝末节的些许安慰,已经难得。
所谓劫
相比较故事本身与超现实表达的手法,我更关心大宗对于火的热爱以及母子一次次去祠堂/寺庙这两个意向。
火,是危险的。大宗一次次展现对打火机的迷恋,对燃烧的热情,不知是否促使妈妈最后的决绝?这是否算是自毁倾向?
火,是热烈的,鲜活的。是否大宗的内心,想要挣脱疾病的牢笼,他的生之欲望,其实强烈过所有旁观者?
我宁愿相信,他对音乐的热爱,对生之渴望,于是就燃烧在一把把火焰中,化作永恒。
另有一则推测,不知火与大宗父亲的去世,是否有关。
祠堂/寺庙自古以来是“求解脱”与“内心不宁”的一种意向表达。
大宗见到路边死去的小鸟不忍离去,母子二人亲手埋葬,似乎就在此时,妈妈心中最后一丝热气,燃烧殆尽,预示着日后的结局。
《地藏经》是佛教一部经典著作,讲述了地狱种种,说善行结果,恶行结业,又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在种种业障之中,最为严重的,除了毁谤佛行,就属不孝,这不孝,指的是杀父弑母与种种伦理无常。
那么犯了这最为严重的业障,会是怎样呢?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
我想,于妈妈赵素贞而言,不会认为自己做了这件坏事,在最后的关头,她幻想着与儿子一起跳杰克逊,在接受警察问询时,面对晃眼的探灯,她看到的是儿子拿着小镜子,如同往常一般,折射着阳光与她嬉戏。
她终于心平气和地做了这件事,这件事,于她于儿子,未必不是好事。
行好事/念诵佛家经典与佛菩萨名号,又会怎样呢?
经书又云,是人当得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堕恶道。
别离从来不会给人足够的准备时间与预警,可能生命中总有些时刻,无奈的别离,是需要安放与告别的。
私人朋友圈虽然没断更,但公众号还是抱歉这么久没更新。推掉了一些演员的专访,希望接下来能更独立地分享自己的视角。
这部电影宣发费都无,青岛独立电影节之前,豆瓣分数已经低至6.7,电影节之后降至5.8——有点不可置信。豆瓣条目非片方建立,根据现场提问的观众,参与人群,至少在感知层面,偏低龄化。
独立电影难,不刻意讨好的题材更难。
期待彭韬导演在记录写实的基础上,结合情绪宣泄的衍伸表达,带给我们更好的作品。
提前祝小可爱们元旦快乐。
END
文:台风与驴
资料:来自网络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台风与驴
做人如台风。与驴。
微信公众号ID
LittleMonster_Pluto
首发于: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zNTQ4NTcyMg==&mid=2247485101&idx=1&sn=6d4fe9dc8124ed309b33aa6242ed0037&chksm=e8e729d8df90a0ceda34bafca57bd11e8dc148d34fe93d984040dedd452b4cab82c2583ce36a&token=912780387&lang=zh_CN#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