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拜占庭的失落之城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拜占庭的失落之城读后感100字

2020-12-14 01:11: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拜占庭的失落之城读后感100字

  《拜占庭的失落之城》是一本由[英] 斯蒂文·朗西曼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拜占庭的失落之城》读后感(一):米斯特拉斯的兴衰故事

  

不得不说,对米斯特拉斯毫不熟悉的观众在试图跟着作者的叙述前进 时会被扑面而来的人名地名淹没,尤其是在翻过第三章才含泪发现一 幅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地图无声无息地显现(且目录里没有标注),可这时已经过了最需要它的时候。。 我这样说可能会造成让人以为萌新需要许多基础知识铺垫,甚至应该先扔到房顶等读完甲骨文的拜占庭三部曲在爬上去拿下来看。但坚持看完会发现本书所述确实是非常聚焦的城市发展史,和整个拜占庭的兴亡还是有一些距离在的。所以没看过拜占庭的我会大胆推测这两种历史不会有过多的交叠之处,城市的历史,有它自己的因果,了解米斯特拉斯,直接看这本书就行(不过也许读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历史也许会有帮助,因为创城者 Geoffrey 就是跟着这次东征来的)。 总之,把上百年的城市历史融于 200 页的篇幅,浓缩的都是精华,但浓度过高也令人上头。本书的叙述顺序是按照兴亡的正序,几乎一章 一段历史,从建立到废弃一直讲到今日的遗迹。伯罗奔尼撒半岛如同 一个舞台,上演着法兰克人、斯拉夫人、瓦拉几亚人、土耳其人及希腊各个贵族之间你争我夺的好戏。各路人马的轮换带来极高的信息密度,十分考验读者的记忆力。只有当你快速读过一遍,掌握本书的大 致脉络,再重新读会有眉目清晰的感觉。

  《拜占庭的失落之城》读后感(二):迷人之地的失落之城

  

伯罗奔尼撒半岛出名的并非只有300勇士所在的斯巴达,米斯特拉斯也可算是其中之一。十字军东征让法兰克人成为伯罗奔尼撒的主人,亚该亚亲王威廉兴建了米斯特拉斯。米斯特拉斯逐渐发展成为拜占庭帝国伯罗奔尼撒行省的首府,迎来专制君主统治时代。它曾经辉煌无比,宏伟的教堂,美丽的宫殿,精美的壁画,自由的思想,文化艺术在此汇聚,哲学思想在此碰撞,它成为学术、艺术乃至欧洲文化的发展中心。伯罗奔尼撒的独特地理位置,被迫卷入各国博弈的漩涡之中。奥斯曼、威尼斯,都想将其纳入囊中。15世纪中叶,奥斯曼逐渐崛起,拜占庭新皇刚刚登基,一切都充满着未知。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伯罗奔尼撒成为奥斯曼帝国的行省。宗教上的歧视与男孩的大规模征募让希腊人很是不满。他们希冀威尼斯、奥地利甚至沙皇俄国来拯救他们,但都以失败告终。19世纪初,希腊独立战争爆发,奥斯曼土耳其虽然走向衰落,但仍然有能力对抗起义队伍。在易卜拉欣帕夏的命令下,米斯特拉斯遭到彻底的毁灭。 米斯特拉斯曾经辉煌无比,但始终被人们所误解。徒有虚名的探险家无视米斯特拉斯,硬生生地把它与斯巴达混为一谈。如今,米斯特拉斯的教堂逐渐被修复,壁画重加天日,但依然难以再现往日的辉煌。 作者力图通过本书讲述米斯特拉斯以及同一时期整个伯罗奔尼撒的历史,“本书讲述了很多我之前不知道的事情,唤回了它的过去,将这座城市以一种其他历史文本或旅游指南可能无法做到的方式再现于世间。”在正面描写米斯特拉斯的建立、兴盛、衰落的短暂而辉煌的历史之余,也侧面展现了拜占庭帝国内部的尔虞我诈与权力纷争,概述了奥斯曼土耳其由势不可挡到任人宰割的过渡。在繁复的人名与地名之间,带着读者再一次畅游希腊,再见米斯特拉斯昔日的荣光。

  《拜占庭的失落之城》读后感(三):一座城,若干人——见证文明的兴哀

  

相较于古希腊斯巴达的耀眼吸睛,同样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米斯特拉斯,实在是名不见经传。 让人完全没料到的是米斯特拉斯的创建和发展竟然是缘于拜占庭的逐渐衰落。原本是要帮助拜占庭帝国驱逐异教徒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刀口没对向异教徒,反到把君士坦丁堡给洗劫了,来自法兰克的部分骑士进入伯罗奔尼撒半岛,在各种争夺中由教皇授予的亚该亚公国最终被若夫鲁瓦掌控,其子威廉亲王成为继承者后在靠近斯巴达谷地建起城堡,米斯特拉斯初具雏形。希腊人于1261年重新执掌拜占庭帝国,米斯特拉斯也顺理成章地升起了帕列奥列格家族的双头鹰旗帜,位于伯罗奔尼撒中南部的米斯特拉斯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行省的中心,吸引着半岛各地的希腊人来此定居,米斯特拉斯崛起为一片繁荣发展之地。在约两百年后,由于日益受到奥斯曼帝国的威胁,远离帝国中心的米斯特拉斯成为大批艺术家、学者们的避难所,在各种宗教观念、哲学思想、艺术形式的碰撞下,米斯特拉斯大放异彩。伯罗奔尼撒最终没能抵抗住奥斯曼的铁船,米斯特拉斯成为奥斯曼帝国一个行省首府,虽然其间威尼斯人有过短暂的控制,在奥斯曼治下的行省获得了相对的和平与秩序。时间慢慢来到十九世纪,奥斯曼帝国的腐败、衰落及民族主义的发展,希腊独立战争暴发,伯罗奔尼撒的起义进展很顺利,1824年由埃及阿里帕夏派出继子易卜拉欣带兵前去镇压,登岛后,所过之处进行系统烧毁,米斯特拉斯从此成为废墟。 米斯特拉斯由于毗邻斯巴达谷地,经常被误认为是斯巴达古城所在地。它承接古典希腊文明,在短短五个半世纪中经历多个王朝的更替,融合各种文化,创造出属于自己光辉。虽然远离帝国中心,却也无法偏隅一安,随着帝国的变迁而起起伏伏,最终以残垣断壁之姿凝视着伯罗奔尼撒的未来。

  《拜占庭的失落之城》读后感(四):希望之地—米斯特拉

  

提到拜占庭史学家,斯蒂夫·朗西曼是一个难以绕开的人物。其作品《拜占庭文明》《453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等都是拜占庭的经典著作,而本书也是研究拜占庭晚期摩里亚公国的一步入门之作。

本书曾想阅读英文原版,但是听说甲骨文将本书列入出版计划后便开始期待。在一些机缘之下,本人有幸已经阅读过译本,其翻译十分值得期待。翻译的语言准确而且富有文采,让人读下去就停不下来。

谈谈本书内容本身,伯罗奔尼撒半岛是古希腊斯巴达城邦的所在之地,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在拜占庭帝国的大部分时间中这里仿佛被历史所遗忘。然而正是这个地方承载着着末代拜占庭人复兴帝国的希望之火。

本人在阅读瓦西列夫、奥斯特洛格尔斯基、唐纳德·尼科等人的拜占庭著作中,第一次注意到了摩里亚公国和米斯特拉,然而这一题材在国内之前从未专门涉及。本书篇幅虽不长,但也起到了开拓的作用,希望日后国内对这一题材的研究加以重视。米斯特拉城的历史可以源自于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这次东征不仅仅劫掠了君士坦丁堡,而且瓜分了帝国的领土。拉丁人在原帝国境内建立起众多国家,而伯罗奔尼撒半岛自然也难逃其命运,米斯特拉正是这些拉丁骑士所建立的。而米斯特拉真正的光辉时刻是在拜占庭帝国的最后一个世纪中,从约翰六世皇帝开始,皇子开始前往该地实行统治,在当时那种帝国领土萎缩的情况下,摩里亚公国也成为了帝国不能忽视的重要领土。摩里亚公国成为了这一时期仅次于君士坦丁堡的政治文化中心,涌现了大量学者。贝萨隆、普勒松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普勒松甚至提出要在摩里亚公国以米斯特拉为中心复兴希腊主义,建立一个希腊人的国家以复兴帝国。而末代君主君士坦丁十一世也曾在米斯特拉进行统治,试图以此复兴帝国。可以说这个地方承载着拜占庭人最后的希望,只是事与愿违,那时的拜占庭以无力和奥斯曼相对抗。

最后,米斯特拉在希腊独立战争期间被破坏最后衰落,令人叹息。这座城市于拜占庭帝国衰落时兴起,承载着拜占庭的希腊主义,然而却在希腊人争取独立之际衰落,也许这就是这座城市的使命吧。如今,只留下当初的建筑还在静静的叙说自己承载的历史。

  《拜占庭的失落之城》读后感(五):这不是斯巴达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介绍米斯特拉斯的话,那必然是“这不是斯巴达”。之所以这么说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这里曾一度被当地人和外来的游客当作斯巴达古城的旧址,然而这里并不是;二来这里虽然不是斯巴达,但是离得也不远,并非和斯巴达没有关系。 这本书读起来很像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均是游感而发,作者到访之后激起了深深地怀古之情,所以后面作者会介绍游览过程中所能在米斯特拉斯见到的景色,以及那里如今的模样。本书同《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一样,读来兴味十足,而较小的篇幅完全称得上一天读完。 米斯特拉斯,并不是斯巴达,这是一座早先由入侵这里的法兰克人在山顶建立的城堡,之后随着扩张,城堡成了上城区,下面扩展出了中城区和下城区。城堡的建立与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建立的诸拉丁国家有关,随着拜占庭帝国不断的收复失地,这里又回归了希腊人的统治。在拜占庭人统治期间,这里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地位逐渐上升,成为了经济文化以及政治中心。帝国权力斗争中的一些核心成员,以这里作为其离开的补偿或者积蓄力量的基地,故而当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加冕时,这座城市也达到了自身荣耀的巅峰。 这本书无疑涉及了拜占庭的历史,但其价值却远非是拜占庭史这么简单。首先,这里是斯巴达谷地,虽然篇幅不大,但是加上第一章的内容它仍然向我们讲清了旧罗马帝国崩溃以来斯巴达地区的历史,而斯巴达作为古希腊最重要的城邦之一,我们的了解仍然不足,对这一地区的中世纪叙述几乎没有;其次,本书在叙述这一地区历史的过程中相对详细的介绍了法兰克人建立的亚该亚亲王国以及希腊人的摩利亚君主国的历史,生动的展现了拜占庭帝国在漫长的衰亡过程中解体为碎片化国家的片段,这在多数已引进的拜占庭史书中非常罕见,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只能看到十字军建立拉丁帝国以及拜占庭人的复国运动。一个意外之喜是在普勒桑一章见到了罗斯都主教伊西多尔的内容。这位伊西多尔因为参与支持皇帝在佛罗伦萨会议上同拉丁天主教的联合,而在回到莫斯科公国后很快被逮捕并废除,这一事件产生了双重结果:一是莫斯科公国开始自行选举教会领袖,使这里脱离了君士坦丁堡的领导;二是伊西多尔在逃走后在意大利还选择了自己的继承人,这造成了罗斯教会的分裂。故而这个人在研究俄国教会史时十分重要。 这本书虽然涉及拜占庭史,但却是拜占庭史中相当独特的一部分,所以这本书最大的缺点实在是太少了,如果有条件的话希望能接触到更多详细的资料,至少尼西亚和特拉比宗帝国,以及一系列拜占庭军区,比如塞浦路斯的研究想必已经比较成熟了。

  《拜占庭的失落之城》读后感(六):遗落在史书中的米斯特拉斯

  

米斯特拉斯现在是一个游客蜂拥而至的旅游景点,一座经过修复的残垣废墟,坐落的斯巴达余音环绕的小山上。几经易手后,依然没落在了历史之中,现在关于米斯特拉斯的记载也只是零星埋藏在史书之中。米斯特拉斯的前身是建在古代斯巴达遗址附近的一座十字军要塞,拜占庭人将其恢复后,它不仅成为了拜占庭伯罗奔尼撒的行政中心,在之后更是一度以江河日下的罗马帝国的文化和知识中心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眼前。但是史蒂芬·朗西曼极其细致的研究了这些零星的史料遗珠,并将其以他自有的闭环方式进行了梳理。

本书从十字军的东征前伯罗奔尼撒的历史和概况开篇,叙述了历经拉丁人,拜占庭,直到奥斯曼人的到来为止的城市变迁。最后两章和尾声部分还讲述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治下的米斯特拉的文化和生活,并讲述了在19世纪希腊争取独立的那场战争期间,米斯特拉斯最终被破坏和遗弃的结局。

朗西曼基于极其有限的资料,在本书中给出了对于当时文化和社会治理方面独特的见解,非常全面地描绘了希腊和拉丁裔征服者的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之间所构成的非常复杂的关系。这些关系从一开始就以因缺乏信任而导致背叛开始,最终导致十字军在1204年残酷地洗劫了君士坦丁堡。对拜占庭艺术感兴趣的读者会在这本出色的书中找到充满细节的关于建筑物的描绘段落。传统的拜占庭图案与十字军征服者引入的西方建筑文化之间产生了美学上独特的化学反应。

作为最负盛名的研究拜占庭历史的当代史学家之一,史蒂芬·朗西曼在这本书中概述了米斯特拉斯朝代更迭的历史变迁,君士坦丁堡、威尼斯、那不勒斯以及法兰克人的统治者依次登场,让人目眩的名称鳞次栉比,在这本200来页的书中,朗西曼作为一个叙述大师把他对米斯特拉斯和伯罗奔尼撒的如故人般的了解和感情一蹴而就的表达了出来。

米斯特拉斯曾经在某种程度上曾是一个类似香港的区域中心,但却随着历史风华在废墟里了,而朗西曼用一封情书,将它那充满传奇色彩的辉煌重新放出了光芒。如果对拜占庭,对十字军东征的历史细节感兴趣,本书绝对值得一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