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城畸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小城畸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2-14 03:16: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城畸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小城畸人》是一本由[美] 舍伍德·安德森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城畸人》精选点评:

  ●读完就觉得,真的很牛。“我想从小镇跑出去,从我的衣服里跑出去,从我的婚姻里跑出去,从我的身体里跑出去,从所有的一切跑出去......我要离开所有的一切,可是,我也想奔向某种东西呀。”

  ●名字吸引了我,也没有失望

  ●爱不释手

  ●这个版本看起来比吴岩的通畅,但是文字之间距离感极其远,反而失去了原文的韵味

  ●原先在图书馆看的是上海译文版的,试了很多次都看不下去。这次一看太惊艳了,真有意思!

  ●时代让我们变成什么样的人。

  ●不知道V.S 奈保尔有没有读过这个

  ●尽管坚强勇敢吧,那才是路,随便什么事都要敢作敢为。要有大勇,敢于被人所爱,要胜于寻常男女。

  ●疯人疯语~

  ●我把它誉为睡前看必做荒诞之梦床头书

  《小城畸人》读后感(一):一遍看不懂

  看了一半时实在看不下去了,安德森描述的确实是些神经质的人,至少初读下来我是这样想的。后来看了一些书评,对它的评价都很好,影响了很多名人,不管怎样,我是同意“生命的历史只是片断的历史。只有在极少数的片断里,我们才真正地活着。”这句话,畸人是一群在绝望中默默生活的人,渴望被理解但最终又以失败告终。

  《小城畸人》读后感(二):反思是开启古典主义大门的唯一钥匙(短评一则)

  这扇大门内,便是共鸣,划破时空界限的感同身受。

  钥匙就掌握在读者手中,你只须反思。步入其中,就会看到永恒,融入那人类最深刻最沉厚思想的温柔的水中。

  作为我最为热爱的作家福克纳的领路人,精神导师,舍伍德安德森这本书我是认真读了。他用好似风情画的形式,塑造出工业浪潮席卷下乡村小镇一些普通人的悲剧。这里“畸人”所指,在我看来,是那些对生活有心无力,总在幻想而无实际行动,生活永远在别处的人们。作者选取特定角度,特定时间,来凸显他们灵魂不安的状态。在未产生共鸣前,对有些读者来说,此书一定很枯燥。这些故事都是平淡的。注重于人物内心与情绪。他们受到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尤其是精神。更进一步说,他们是在灵魂的拉扯之间,在灵魂的去与留,生与灭,有灵魂之人与无灵魂的人世游魂之间的畸形人。他们痛苦,彷徨,孤独,无助……骚动的灵魂为外部喧嚣所惑,渴望逃离,奔往远方——大城市。那里是他们最美的梦。但也因为具有噩梦的可能性而惴惴不安。曾有人在那里经历过噩梦,回来后陷入更深的痛苦,深渊,堕入万劫不复之地,变为行尸走肉。那是与期待相伴而生的恐惧。

  最让人不寒而栗的是,我们这些现代人,隔岸观火者,非常清楚小说中那些人物,即使真正实现了心中的梦,在大城市里站稳脚跟,那外部的喧嚣与灵魂的骚动,依旧不会停止。永不会停止。

  这部根本是由短篇串联起来的长篇小说,也可称为一首灵魂长诗。是一位思想巨人,为所有有幸阅读此书的准畸人,量身打造的镜子。一面神奇而不朽的镜子。借用小说魔术师纳博科夫所有小说第一准则就是:用你的智力,去参与这互动、这游戏,甚至于去博弈。方不负时间的珍贵。

  《小城畸人》读后感(三):小镇迷茫

  一

  关于舍伍德·安德森,最有名的可能是他的死。海明威通过一把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安德森却因为一根牙签而命丧黄泉。1941年,64岁的舍伍德·安德森在一次宴会上误吞下一根牙签,几天之后,他感到腹部不适,经医生诊断为腹膜炎,不久离世。

  安德森的死亡,似乎让他的作品也受到冷落,当时人们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战争上,战争打完了,大家顺便也把安德森忘了,直到几十年后,这位伟大的小说家才重新被发现,而那时他的传人海明威、福克纳已经成为美国文学的英雄,而他已经不再流行。

  但是,毫无疑问,安德森是伟大的,是他第一次打入了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将短篇小说从欧·亨利式的技巧结构中拯救出来,他将时代的气氛注入了小说之中,用一个小镇记录了在现代来临之时,人们的失落、烦恼、欲望和孤独。

  菲茨杰拉德曾对他的编辑马克思·铂金斯说,“他(舍伍德·安德森)是时下用英语写作的最优秀作家之一。”尽管他的传人海明威和福克纳都曾和他闹翻,但是在他去世后,福克纳还是这样写道,“他是我们这一代作家的父亲”。海明威也说“他是我们所有人的老师”。

  二

  舍伍德·安德森1876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克莱德镇,是个穷苦人家的孩子,父亲是一位破产的马鞍制造商,母亲据说是个契约女奴。安德森只断断续续地上过学,12岁就开始到处打工,他当过报童,给房屋漆过油漆,还担任过养马夫的工作。

  短暂的参军后,他回到老家并结了婚。在岳父的帮助下,他经营着一家油漆制造厂,并且业绩不错。可是有一天,他干了一件邪门的事,就像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里写的那样,安德森离开了家庭、事业和生活。他跑到芝加哥,准备献身文学。

  几年之后,安德森出版了最初的两本小说《麦克弗森爱说废话的儿子》 (1916)和《前进中的人们》(1917),但是,真正让他名声大噪的还是《俄亥俄州的瓦恩堡》,又译作《小城畸人》。

  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但是小说和小说之间并不是决然相隔的,它们共同构造了一个瓦恩堡镇,人物从这一篇串到那一篇,就像在真实的镇子上发生的那样,所有人都互相认识,而所有人都各有秘密,等着被讲述和发现。

  苏童有一本小说集叫做《香椿树街故事》,写的是一个南方城市里的街道,里面住着的人和他们的生活,我仍然记得那些潮湿的,暧昧的,情欲的和焦躁的故事,苏童用文字建立了一个内在统一的地方,这和福克纳在构建约克纳帕塔法县时所作的一样,而这种结构,莫不出于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他率先通过对一个地方的坚持不懈的开掘,将虚构赋予了更真实的力量。

  三

  《小城畸人》是一本非常适合当代中国人看的书。因为,他所处理的主题,我们仍在面对:固有的价值正在消失,一个崭新的世界正在到来,所有东西都在变化之中,个人无法安宁,到处都是冲动和欲望,再也没有稳定和长久,仿佛人一生注定要孤独,仿佛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意义,而许多人,都被时代抛下了,不得不失落在不留情面的时间里。

  整本书中,几乎每一篇都会出现一个叫乔治·威拉德的年轻人,他今年十八岁,是镇上新威拉德旅馆主人汤姆·威拉德的儿子,正在《瓦恩堡之鹰》当记者,他希望未来能够成为一个作家,而现在,他正在踌躇要不要离开镇子,随便到哪一个城市里去。

  我很喜欢名为《母亲》的这篇小说,写的是乔治的妈妈,伊丽莎白·威拉德。这位中年妇女和他的丈夫关系并不好,就像福楼拜笔下的包法利夫人一样,她几乎一结婚就后悔了,在漫长的后半生中,她将重心放在了儿子身上。可是,她与儿子的关系也很尴尬,他们坐在一起时不知道聊什么,她想要表达关心,但是总是显得胆怯、寡言,生怕惹儿子不高兴,她希望儿子变得优秀,但又不希望他太成功。

  她害怕孩子的爸爸占有了他,害怕儿子从她的世界里消失,连带着带走她生命的意义。她总是小心翼翼的竖起耳朵聆听儿子房间里的动静,像一只惴惴不安的母鸡。要知道,在她年轻的时候,曾经也是一位意气风发的少女,她有着“演员梦”,渴望到城市里去生活,但是最终,她困在小镇里。

  这是不是像极了我们自身的经验,也许你也有一个这样的母亲,一个不知如何是好的女人,一个渴望生活却又不曾生活过的女人。

  在倒数第三篇《死》中,安德森重又将视角放在了伊丽莎白的身上,在这篇小说里,我们再一次走进伊丽莎白的世界,了解了她的失落。她的父亲曾经给了她八百块钱,她把钱藏在房间的墙角,打算着有一天这些钱可以帮助她逃走。她本想把这笔钱留给乔治,他出去城市时可以用得上,但是她还没来得及说出这个秘密,就死了。

  和伊丽莎白一样,属于镇子里衰老一方的还有很多人,有着一双巧手的飞翅比德尔鲍姆,成天渴望被乔治采访然后写出一本书的帕西瓦尔医生,像猴子一样电报员的沃什·威廉斯,从纽约回来的老男人伊诺克……

  他们都属于凋敝的一方,他们已经失去了生活的意义,被意义摧残,只剩下孤独。

  另一边,还有着跃跃欲试的年轻人。最突出的当然是乔治·威拉德,与他同列的,还包括银行家的女儿海伦·怀特,还有他的一个朋友赛思·里奇蒙,他们共同的困惑是,“为什么一点事也不发生呢?”

  时代的气氛已经让人感觉到有一个更大的世界存在,有一些更重要的意义,但是为什么他们的生活里没有出现呢?这很沮丧,很令人挫败。

  在《思想者》中,赛思的个性表现无遗,他是一个不善言语的年轻人,他看不惯镇上的人成天就知道夸夸其谈,他想冲破桎梏,到外面的世界去,可是最后他放弃了。

  海伦·怀特是赛思·里奇蒙爱慕的对象,也是乔治·威拉德喜欢的女孩,她是银行家的女儿,正在城市里读大学,她的妈妈说,镇子上没有一个人能够陪得上她。在《走向成熟》里,乔治和海伦交换了关于成长的困惑,他们的未来不在瓦恩堡,他们是属于外面的世界的。

  最后一篇《离去》,乔治终于离开了镇子,他要去都市里闯荡了,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会有一天,乔治满身疲惫的回到瓦恩堡,但是再也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吗?也许会有那么一天,但是也许他会在城市里占据一席之地,谁知道呢。

  这个时候,在乔治准备上车的当口,破旧旅馆的主人汤姆·威拉德对儿子说了最后几句话:“精明点,小心你的钱。要留神,不要让别人认为你好骗。”

  读到这里,我心里一震,当我拖着箱子离开老家的时候,我爸爸几乎跟我讲了一模一样的话。

  书读完了,小镇还在那里,那里还留有欲望勃发的凯特教师,那个窥视着凯特的牧师,那个等待着情人而情人终不归来的女孩爱丽丝……

  在时代的洪流下,最稳定的小镇也受到浸染,席卷全球的现代化,谁也逃不掉。唯希望乔治能有一个好的结局。

  愿所有冲出来的人,完成自己的梦想。你我都是。

  《小城畸人》读后感(四):成长,孤独,边缘人 ——读舍伍德·安德森《小城畸人》

  

人民文学出版社《小城畸人》

成长,孤独,边缘人

——读舍伍德·安德森《小城畸人》

舍伍德·安德森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最主要的作家之一,对后来诸多名家都有较大影响。福克纳说:“安德森是我们这一代美国作家的前辈。”海明威也对安德森推崇备至,他说“现代美国文学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舍伍德·安德森的创新,没有他我们也许现在还在亦步亦趋地模仿欧洲文人别扭的贵族语言风格”。《小城畸人》是安德森的代表作,有着非常独特的文本结构与极为深刻的思想内涵。《小城畸人》是由二十几个短篇组合而成的短篇小说集,作者用一个个生活片段极为巧妙地勾勒出了瓦恩堡镇上二十余个怪异的“畸人”。但这二十几个故事又相互关联,由一个主人公乔治·威拉德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长篇。

经过了一百年的时间考验,《小城畸人》的经典性已不用质疑,但是小说的主题究竟是什么长久以来都颇有争议。或许正是这种主题的不确定性或者说多主题性才使得这部小说成为经典。这本《小城畸人》并不算厚,甚至还有些单薄,但读完以后久久难以释怀。就算是一百年后的今天,作品中的人物与故事依然有极大的启示性,似乎总是能从身边能从自己身上找到那些“畸人”的影子。这或多或少让我想到鲁迅,想到鲁迅笔下那些人物,狂人、阿Q、祥林嫂……

其实我最先在这部作品中看到的是一个成长故事。

乔治·威拉德是贯穿全书的主人公,串联起二十几个短篇,也串联起二十几个“畸人”的生活。但他不仅仅是作者为了故事与人物的关联性创造的一个简单纽带,而是一个真正丰富饱满的主角人物。作者通过他与作品中众多人物间的故事,勾勒出他由一个男孩成长为一个男人并最终得以离开幽闭的小镇走向广阔世界的成长经历。

乔治是瓦恩堡小镇上唯一一家报纸《瓦恩堡之鹰》的记者,是一个怀揣作家梦的敏感青年。他是这个小镇上一群“畸人”中的一股清风,一泓清泉。他善于聆听,是小镇上众多“畸人”的倾诉对象,正是这些倾诉带领他走进小镇最隐秘的世界,他的成长也离不开小镇上众多“畸人”的影响。

乔治的成长深受三方面的影响。

第一,母亲给了他最初的才情与敏感。他的母亲伊丽莎白曾经也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女孩,拥有丰富的想象与惊人的才情,可她与乔治父亲的婚姻淹没了这一切。在这场婚姻中两个人成了彼此的克星,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所有激情与梦想消耗殆尽,只剩下无休止的抱怨与逃避。但她对儿子乔治一直都怀有深切的爱与极大的希冀。她期望乔治能够实现自己曾经的梦想,而不致于深陷生活的灰烬。但是,因为交流的障碍,乔治一直未能明白母亲,直到母亲的死亡,他才懂得母亲身上散发的女性之美,才开始对生命有更深入的认识。母亲的死亡可以说是乔治长大的标志,但还远未成熟。

第二,女老师带领他找到了艺术的真谛。凯特·斯威夫特在别人眼里是一个我行我素言语刻薄的老处女,但实际上她是瓦恩堡镇上“最富激情的人”。正是她敏锐地察觉到了乔治身上的艺术潜力并善加引导。之前,乔治对于作家的认识是肤浅的,以为那是一个只会写字的最容易的行业,是凯特老师告诉他写作的基础是懂得生活,告诉他如果没有准备好就不要写,告诉他当作家不能“做文字游戏”,不能“变成一个文字贩子”。是她让乔治明白了文学艺术的真谛。

第三,三位女性带他跨越情欲走向成熟。一个男孩走向一个男人的成熟过程是离不开女性的。只有跨越了荷尔蒙主导的情欲而转向爱与理解的情感,他才能成熟。首先他遇到了乡村女孩路易斯·特鲁年。她也和小镇上其他人一样承受着巨大的孤独,并企图打破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壁垒。可当一切努力都失败以后,她便转求于性。她约了乔治并主动示爱,成功打开了一个男孩的情欲,但乔治沉浸于征服的快感,并没有从情欲走向情感。再后来他遇到了贝尔·卡彭特,在《醒悟》中他们一起走路、拥抱、接吻,然后被追来的贝尔·卡彭特的男友推倒在地。正是这一场不成功的情事让乔治完成了从情欲到情感的转变。而最后让他真正成熟的,是海伦·怀特。海伦·怀特其实是与乔治一起成长的,当乔治感受到那些身体与情感的变化时,她也感受到了,当乔治完成了由男孩到男人的转变,她也完成了由女孩到女人的转变。《走向成熟》中乔治与海伦·怀特的幽会非常克制,好几次用情感压制住情欲的泛滥。他们之间越来越浓的是爱与被爱,以及被尊重。懂得爱与尊重才是一个人真正成熟的表现。

其次,我在这部作品中读到的是孤独与压抑。

这种孤独与压抑是作品中每一个“畸人”所经历与承受的,也是阅读过程中作品灌注到我内心的,甚至形成一种强烈的窒息感。

在这部作品中,所有人如老鼠蜷缩在洞穴里一般蜷缩在一个边缘化的小镇上,几乎与世隔绝,就算在小镇内部也是人人冷漠彼此隔绝,家庭里也是一样,夫妻之间相互逃避,父子之间形同陌路。不会有人天生如此,他们也曾有过激情与梦想,只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里,最终都被逼到这个小镇里,交流的功能逐渐丧失,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最终导致人与人之间如隔着荒漠,人心被巨大的孤独笼罩。

比如主人公乔治·威拉德的母亲,她对乔治其实有着浓烈的感情,她跪在儿子门口听儿子的动静,期望他能找到自我,可她就是无法将这份情感表达出来,当母子二人同时待在房间,就只剩下尴尬的沉默。再比如《孤独》一文中的伊洛克·鲁滨逊,他去过大城市,但无法与那里的人交流,最后来到这个封闭的小镇,靠臆想出的一群人与他谈笑来抵抗孤独的侵蚀。他也努力找寻过与现实世界交流的入口,企图向乔治诉说自己的过往,但这最后的尝试依然是失败的。

在一个封闭的失去交流能力的小镇上,人们能感到的除了孤独就只剩下压抑了。在这弥漫整个小镇的孤独与压抑下,小镇上人的行为被异化到两个极致。一个极端是由语言到行为的极力隐忍与躲避。比如《手》中的比德尔鲍姆,本来用自己灵巧的双手表达对世界的爱,可当世人以此来攻击他致使他最终躲避蜷缩到瓦恩堡镇,他便时时感到恐惧,竭尽所能掩藏起自己的双手。而另一个极端则是将语言的缺失通过行为过分补偿,出现各种疯狂的难以理解的极端行为。比如《未曾说出的谎言》中的雷·皮尔逊竟然对着迎面而来的火车发出阵阵咒骂,并驱赶马车狂奔着径直撞向火车。

我觉得面对这部作品最值得讨论的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小镇上的这样一群“畸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一个小镇和这样一群“畸人”的出现?

其实作者是以小见大,通过这些畸形的渺小个体来展现社会的异化。19世纪末工业化狂潮席卷美国,机械化的冷酷代替了人与人相互协作的手工业经济,火车、汽车打破了之前田园牧歌的乡村生活,欲望充斥,精神荒芜。

《上帝的力量》中哈特曼牧师作为一位虔诚的宗教信徒,恪守教规,可当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女教师雪白的肌肤之后,一切都改变了,燃烧的情欲与自己恪守多年的教规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冲突,最后变得疯狂、奔溃。其实哈特曼牧师的精神变化就是当时整个美国的隐喻,那些坚守多年的精神支柱被声色欲望冲击,人性开始扭曲、异变。

所以,这是一部关于成长与孤独的书,也是一部关于工业化浪潮中边缘人的作品,不同时间不同阶段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作品。

2020年9月27日夜

曹文学于潍水之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