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战时的第三帝国》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战时的第三帝国》读后感锦集

2020-12-18 00:44: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战时的第三帝国》读后感锦集

  《战时的第三帝国》是一本由[英]理查德·J. 埃文斯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89.00 元,页数:1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时的第三帝国》读后感(一):反躬自省才是明智之举

  《战时的第三帝国》看完了。这本书中内涵丰富,史料丰富生动,除了对纳粹德国在战时的全景式叙述,对高层政坛风云人物的深入分析,对社会大众从平民到士兵的人员结构和因年龄,阅历,阶层,等因素的不同而对战争的不同态度和社会担当,个人涉入历史深处困顿与无耐,绝望与彷徨,甚而卑微如蝼蚁或歇斯底里似禽兽都有充分展示和分析;特别是引用大量真实的日记,家书,对话,给读者以很深的代入感,也更有具体而微的体验。 那些并不遥远的历史中,我发现了仇恨和破坏欲,非理性和反智,人类自身的丑陋,在特定或正常环境下的道德困境,个人面对复杂世界的选择,阴暗与光明的界限是如此模糊……你以为我是在故作清高的品咂书中别人的历史与不幸,在轻描淡写别人的过往和命运?错了!我在对接自身,反躬自省,不放过自身中,一样不少的“人类共同体”中的共有“短板”!是作者无形中挖掘出读者自身的“属性”——唯有如此,才是阅读历史的正确方式,才是关照自身处境与社会的明智之举。如果只是为了戏谑和嘲讽历史,简单的臧否人物,那自己也与被讥笑近在咫尺!

  《战时的第三帝国》读后感(二):战时的第三帝国

  

这两天,关于第三帝国的这三本书就读完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我脑中的画面一直闪现这近100年前的这个时代里发生的人和事,充足的时间能阅读也是由于工作上有了足够多的时间,而这些时间也会随着后续工作的开展而没有过多的时间去读书了。第三帝国究其存在,在我读完这三套书后,人的情绪导致了后续一切按照逻辑顺理成章的发展下来,也许历史的发展就是以一种漂泊不定,起起落落,飘飘摇摇,人们在狂叫,人们在呐喊,他们呐喊着别人大声呐喊的东西,他们也不知道他们想要的是什么,就在这边书里,我现在还在思考着问题,盟军和德国双方面军队对于平民的轰炸,平民在战争中起的作用是什么呢,他们真的一点关系都没吗?那他们会有怎样的影响呢?他们不为他们发声,他们迟早会发声,而这些结果就是事情的发展会以人们想不到的发展轨迹发展。

在这里面,关于纳粹的领导,他们和其他人也都一样,有着人的情感,他们和普通人的区别就是角色的不同,在那个位置上,发出命令,决策一些事情,事情的发展他们是想象不到的,等我看完了我在想联系现实里的生活写写我现实生活里我看到的事情。

看到希特勒死亡的时候,选择自裁,说明对于战争的胜利已经绝望里,到此,第三帝国的故事也就停在这里里,而对于个体的我们,如今在现实生活里,宣传报道,电影艺术,对于国家的认可,青年就是未来,或多或少能看到影子,这就是当下,所以为什么第三帝国能兴起再到第三帝国结束,这一切情绪的作用起了决定性作用,仇恨,个体的仇恨上升到国家的仇恨,产生了战争,这一切,时代的大命运,个体生活在里面,活着都艰难。

盟军和苏联对于德国城市的轰炸,德国的百姓死伤累累,德军对于犹太人的迫害,种族的灭绝,这些真实的故事发展前后不到百年。

奇迹武器在德国研究出来的话会怎样?与全世界同归于尽,这是书中的一个标题,这段历史恐怖,生活在这段历史里的人,他们是见证者是迫害者,纳粹管理层到后期自杀的有一部分,这里可以反思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把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发展到这样的程度?是人的情绪导致的蝴蝶效应,一切以不可预知的方式朝最坏的方向发展。

  《战时的第三帝国》读后感(三):历史不会原样重演,历史会一再上演

  

理查德 J 埃文斯第三帝国三部曲终于啃完,3000页左右巨著试图回答一个问题:纳粹德国何以上台和落幕?和以往解释这个历史过程不同的是,埃文斯着力铺陈这段历史的非必然性和普通德国人在这段历史进程中的所作所为。

到了最后,作者表态说:第三帝国的历史不会重演,不会再有第四帝国,尽管新纳粹主义仍然有支持者,但无论在哪里,都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个群体能获得真正的政治力量,甚至接近这个目标的可能性都为零。

看着作者下的这个结论,翻开他的三部曲第一部,和当时德国各界精英人士特别是政界人士的想法如出一辙。那埃文斯在浩瀚的历史材料里扒梳出这段历史图景的动力是什么?这段历史里政府,政党,群众,军队,科学家,艺术家等等的所作所为是人类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社会实践。这种基于仇恨,排外,征服,灭绝思维模式的行为会一再发生。而生在其中的个人面临的道德困境基本上就是只有屈服和不作为。

有一部电影讲纳粹支持者的一位历史学家上告一位愤怒的反纳粹作家诽谤。而被告代理律师在私下对被告说:以我这个大律师现在的身份如果在那个时代,一定是做纳粹党徒的律师,而不会选择反抗。

另外一本书里对政治学这个词汇的解释:政治学坚信人类能够根据某些外在的价值观,就共同生活的方式达成共识。这段话真的能非常好地解释几乎所有人类存在过的政治机制的运行。

或许人类逃不出“灵长类生物社会机制”的桎梏。用外在的价值观让群体生活在一起的,“没有最坏,只有更坏”的趋势要比“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强烈的多。

忽然隐约能够明白埃文斯的苦心。揭开历史面貌和希望的未来模样,是两个平行世界。

  《战时的第三帝国》读后感(四):历史不会原样重演,历史会一再上演

  

理查德 J 埃文斯第三帝国三部曲终于啃完,3000页左右巨著试图回答一个问题:纳粹德国何以上台和落幕?和以往解释这个历史过程不同的是,埃文斯着力铺陈这段历史的非必然性和普通德国人在这段历史进程中的所作所为。

到了最后,作者表态说:第三帝国的历史不会重演,不会再有第四帝国,尽管新纳粹主义仍然有支持者,但无论在哪里,都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个群体能获得真正的政治力量,甚至接近这个目标的可能性都为零。

看着作者下的这个结论,翻开他的三部曲第一部,和当时德国各界精英人士特别是政界人士的想法如出一辙。那埃文斯在浩瀚的历史材料里扒梳出这段历史图景的动力是什么?这段历史里政府,政党,群众,军队,科学家,艺术家等等的所作所为是人类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社会实践。这种基于仇恨,排外,征服,灭绝思维模式的行为会一再发生。而生在其中的个人面临的道德困境基本上就是只有屈服和不作为。

有一部电影讲纳粹支持者的一位历史学家上告一位愤怒的反纳粹作家诽谤。而被告代理律师在私下对被告说:以我这个大律师现在的身份如果在那个时代,一定是做纳粹党徒的律师,而不会选择反抗。

另外一本书里对政治学这个词汇的解释:政治学坚信人类能够根据某些外在的价值观,就共同生活的方式达成共识。这段话真的能非常好地解释几乎所有人类存在过的政治机制的运行。

或许人类逃不出“灵长类生物社会机制”的桎梏。用外在的价值观让群体生活在一起的,“没有最坏,只有更坏”的趋势要比“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强烈的多。

忽然隐约能够明白埃文斯的苦心。揭开历史面貌和希望的未来模样,是两个平行世界。

  《战时的第三帝国》读后感(五):你才是纳粹,你全家都是纳粹

  

首发于公众号:轻策书房

——读理•J•埃文斯的《第三帝国三部曲》之三《战时的第三帝国》

本书是理•J•埃文斯的《第三帝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本书中文版的上市时间一再推迟。而个人阅读之后,阅读感受要明显差于前两部。一个原因可能是纳粹发动战争之后,将第三帝国的占领推到了大半个欧洲,这样一来,需要关注和交代的点和面都大大地扩充,以至于作者不得不分散自己的笔墨。而在前两部中,作者只要循着纳粹组党及希特勒上台的时间线展开描述和评论即可。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作者在点、面扩充之后,抓重点的能力稍显弱了一些。比如,作者花了大量篇幅讲述纳粹对犹太人、吉普赛人等人种的种族灭绝,毫无疑问是必要的,因为正是这种对所谓的“劣等民族”的系统性的几近变态的折磨、屠戮使得第三帝国显著不同于历史上其它只为开疆拓土的帝国。但是,是否有必要一一列举第三帝国在每一地对犹太人的追踪迫害,甚至细微到列举“苏联红军在集中营发现了几万双鞋”这样的细节,就很值得商榷了,毕竟,本书的主题是《战时的第三帝国》,而非《第三帝国对犹太人的迫害》。当然,作者对战争、战役、战斗着墨不多也可以接受,毕竟,本书的重点并非描述二战在欧洲战场的进程。

整整几代德国人因为第三帝国的种族灭绝罪行而羞愧难当。战后德国国内外数不胜数的文章书籍出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为何出产了众多哲学家的日耳曼民族整个会被希特勒和纳粹洗脑蛊惑,或是心甘情愿地做了帮凶,或是心怀忐忑但沉默旁观。本书承接前两部论述的一个定义非常有说服力:“强烈的日耳曼民族主义情节、坚定的德国乃伟大之国的信念以及对1919年《凡尔赛和约》的怨恨,这些情绪普遍地存在于德国民众中”,再加上魏玛共和国在政治体制、经济状况、国际环境等各方面的虚弱,才导致希特勒和纳粹有机会胁迫整个日耳曼民族走向深渊。

尽管如此,正如作者在前两部中提到的一个重要结论所彰显的——“纳粹党在国家自由选举中最多只赢得过37.4%的选票”——纳粹党从未真正赢得过大多数德国选民的信任。

也正因如此,纳粹对待犹太裔的无耻举动其实令德国民众中相当的一部分愤怒和羞愧,即使他们挂着纳粹党员身份或者军人身份。典型的例子就是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的奥斯卡•辛德勒及电影《钢琴家》中的霍森菲尔德上尉(这两部电影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

纳粹借民主选举的名义上台并进而成功地实行独裁,主要原因是两个:一个是希特勒狐假虎威地借用了兴登堡元帅的威望并进而掌握了军队的支持和德国的警察力量,换言之,掌握了国家的暴力机器;另一个是希特勒在入侵波兰之前(甚至之后,如入侵法国)的军事冒险都大获成功,使得普通德国民众的日耳曼民族主义达到了沸点。然而,当希特勒接下来的军事冒险如入侵英国和入侵苏联一个接一个地失败之后,希特勒及纳粹的说辞就失去了吸引力。因此,本书中的一个结论——“纳粹体系从未深入人心”,在战争的中后期,“民众的不满情绪很容易就显现出来了”——应该说是有道理的。

也因此,在战争结束的时候,死硬的纳粹分子如戈培尔一边哀叹“不值得在没有国家社会主义(National-Sozialismus,NAZI纳粹的全称)的世界活着”一边毒死了自己的六个孩子并自杀;而大部分的德国人还是不想和纳粹沾边,即本文的主题“你才是纳粹,你全家都是纳粹”。

在希特勒、纳粹和他们登峰造极的反犹运动到来之前,犹太人其实和日耳曼人和平共处了成百上千年,尽管日耳曼人也有反犹的情绪,但并不比其他欧洲人更为突出。沙皇俄国是出了名的反犹排犹。更不要说西班牙的宗教裁判所。即使是号称先进文化国度的法兰西,也同样有过歇斯底里的反犹历史,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犹太裔上尉德雷福斯被陷害为德国间谍进而导致整个法兰西陷入癫狂的反犹情绪。电影《我控诉》为观众清晰地还原了整个事件。

除了世人熟知的三个日耳曼文化出产的杰出的犹太大脑——马克思、弗洛伊德、爱因斯坦,相当多的犹太裔和日耳曼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到今天还有很多痕迹可寻。这许多耳熟能详的犹太名字实际上都是德语化的:电影导演斯皮尔伯格(Spielberg)、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Kissinger)、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Zuckerberg)、投资大师格雷厄姆(他改名前叫Grossbaum)、前苏联的缔造者之一托洛茨基(他改名前叫Bronstein)等等。更不用说,在希伯来语复活之前,与古德语有着紧密联系的意第绪语是许多犹太人的母语。

如果不是希特勒和纳粹丧心病狂的反犹,日耳曼人也许能和犹太人共同创造一个更为伟大的德国。事实上,在纳粹上台之前,很多犹太人已经将自己视为德国人或者说日耳曼人的一份子。马克思自不必说,他甚至迎娶了基督教信仰的日耳曼妻子。生活在维也纳的弗洛伊德,不仅在学术上和众多德国人往来,而且在一战爆发之后希望自己的日耳曼祖国奥地利和德国能够取胜,甚至直到生命的末期迫不得已才移民英国。

即使在今天的德国——这个曾经发生过骇人听闻的反犹暴行的德国——依然生活着十多万犹太裔。正如德国电影《德国往事》的最后,犹太裔主人公最后放弃了离开德国的机会,他说道:“这里是我的故乡,我为什么要把这样好的故乡留给那些王八蛋?!”

今天的德国恐怕不会再给极端的暴力的种族歧视的民族主义任何卷土重来的机会。倒是大洋彼岸,一北一南两个极端右翼的总统一唱一和。南边的总统说“纳粹是左翼,因为‘国家社会主义’里带着‘社会主义’的字样”。北边的总统则更是笑话:一面“啥都懂”,一面反智反科学;一面要“让亚美利加再次伟大”,一面退群毁约并和多国同时开打贸易战;一面与阁僚一起撒下一个个弥天大谎,一面指责自己国家的媒体都是“假新闻”;一面坚称自己会再次当选,一面放风说“自己若不当选,那就是竞争对手作弊”,甚至威胁动用武力捍卫自己的总统职位……

理•J•埃文斯的《第三帝国三部曲》从头到尾阐述了一个观点:纳粹的核心思想是暴力的种族主义。因此,北边的总统宣扬种族主义、限制新闻自由、树立假想敌、利用民主反民主,并且毫无道理地驱逐中国人、封锁中国人的公司,如果真的再胆敢动用暴力攫取本应交出的政权,呵呵,那真是:

你才是纳粹,你全家都是纳粹。

写于2020年9月17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