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命若琴弦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命若琴弦读后感1000字

2020-12-20 02:11: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命若琴弦读后感1000字

  《命若琴弦》是一本由史铁生著作,中国盲文出版的234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0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命若琴弦》精选点评:

  ●紧绷的性命

  ●小白给的生日礼物。我能说以我高中时代的智商其实只看懂20%吗?

  ●《命若琴弦》、《死国幻记》写得很棒

  ●精神上比较高层次的享受。第一次没享受的了,准备找时候再看一遍

  ●人的命就像这琴弦 拉紧了才能弹好 弹好了也就够了..

  ●读完命若琴弦,脑海中便常有了这样一幕浮起: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 史铁生的散文常常对如“爱情”、“孤独”等一些我们时时在用,但忘记探寻的词加许多很生动很真实的思考与注解。这也是他的书所以打动人的地方之一吧。

  ●读过

  ●为什么不早一点看到这本书呢?因为它解答了最近最困惑我的一件事,我现在豁然开朗了。。。可惜早就结束了。。。。。。

  ●单论《命若琴弦》这一篇其实是可以给五星的,后面的篇目读起来太费脑子了,不否认作者对于生命、意义、存在、爱情等等的探讨是有意义的,只是感觉本来两三句就能阐明的观点非要掰开揉碎了写,真的很抽象很难读通……

  ●9.30

  《命若琴弦》读后感(一):信念与爱情性以及其他

  800-1000-1200

  一下子想到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每个人不是都在弹着生命的琴弦?

  一本书,一天,一个车站,一个人,一顿饭,一杯水都是一个琴弦。

  故事早先就听朋友说过,但是读完还是很受震撼。

  一老一少,不正是一种延续。

  爱情怎么求证?

  “问题永远比答案多,爱情的问题即是爱情的答案。”

  “也许爱情就是友爱加性吸引?”

  “禁忌是自由的背景,如同分离是团聚的前提。”

  书中在爱情问题和杂谈中多处论述了爱情和性的关系,讨论得很深刻。

  性爱实在是借助肉身而又要冲破肉身的一次险象环生的壮举。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们使它有意义,是‘我’使生命获得意义。”

  生命到底有没有意义?

  寻找意义的前提是不是就已经承认意义的存在了呢?

  《死国幻记》写得似曾相识,反证生死,身心随欲而移,无以掩盖,厌

  倦了真诚,反而表现出做作,一切本来就在矛盾中。

  《命若琴弦》读后感(二):命若琴弦(节选)

  1.目的虽是虚设的,可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

  2.孤独的心必是充盈的心,充盈的要流溢出来要冲涌出去,便渴望有人呼应他收留他理解他。孤独是心灵问题,心灵间的呼唤与呼应,投奔与收留,袒露与理解,那便是孤独的解脱,是心灵享有自由的时刻。

  3.被轻视的东西必会变得乏味,唾手可得的东西只能使人舒适不能令人激动。这道理相当简单,就像绝对的自由必然会葬送自由的魅力。

  4.上帝把人分开成两半,原是为了让他们体会孤独并崇尚爱情吧,上帝把性和爱联系起来,那是为了,给爱一种语言或是一个仪式,给性一个引导或一种理想。

  可为什么性,常常被认为是羞耻的呢?我想了好久好久才有点明白,禁忌是自由的背景,如同分离是团聚的前提。我们无法谈论无,我们以有来谈论无。我们无法谈论爱情,我们以孤独来谈论爱情。

  作为爱的语言和仪式,就没有什么别的东西能够优于性。因为性行为的方式,天生酷似爱。其呼唤与应答,其渴求与允许,其拆除防御和接触防御,其放弃装饰与袒露真实,其互相敞开与贴近,其互相依靠与收留,其随心所欲及轻蔑规矩,其协力创造并共同拥有,其极乐中忘记你我霎那间仿佛没有了差别,其一同赴死的感觉但又一起从死中回来,曾经分离但现在我们团聚,我们还要分离但我们还会重聚。

  5.一棵树上落着一群鸟儿,把树砍了,鸟儿也就没了吗?不,树上的鸟儿没了,但他们在别处。同样,此一肉身,栖居过一些思想,情感和心情。这肉身火化了,那思想,情感和心绪也就没了吗?不,他们在别处。倘人间的困苦从未消失,人间的消息从未减损,人间的爱愿从未放弃,他们就必定还在。

  6.诗人西川说,历史仅记录少数人的丰功伟绩,其他人说话汇合为沉默。

  《命若琴弦》读后感(三):远方

  读这本随笔,仿佛回到了十年前的自己,那一抹淡淡的阳光,手捧一本随笔或散文,已觉人生充满了浪漫与美妙。也曾幻想过成为一名作家,也曾喜欢不停地写写写。。。可是十年一晃过去,我还是一事无成,当年的理想、愿望早已成了自己悲愤时发泄、抱怨、遗憾的落脚点。

  九岁的妹妹给我指了指书架上厚厚的一沓笔记本,“看,那都是我写的小说!”言语中,那么多的骄傲。——我也曾这样骄傲过吧?不记得了。。。

  翻来这本书,其实只是偶然,本想去图书馆找一本《我与地坛》,怀旧,录音,拾起曾经的嗜好。可在偌大的书架中只翻到史老的一本书。。。好吧,都是史老的书,没有地坛有琴弦也罢,只是怕不能找回高中课堂上范读的自豪!

  老瞎子执着的弹断了第一千根琴弦,却终于了然师傅当年的良苦用心,于是将一千二百根琴弦的承诺封进了小瞎子的琴,封住了小瞎子的心。药方是假,希望是真!人活着,总是需要有这么一个虚无的信念的支撑——希望是什么?即使只是一张白纸,当它存在时,生命也会因此而增添无数的色彩;而如果没了这些微的念想,怕只能苟延残喘,生不如死,一千二百根琴弦的承诺不过是兰秀儿的取代罢了!

  史老的文字其实都很简单,只是在一遍一遍诉说着生命的真实,一遍又一遍的强化对自身生命的渴望!也正因了这份简单,所以我们感动!

  而我,依然害怕写字,无味的人生,苍白的文笔,不写了吧,不写了罢!

  《命若琴弦》读后感(四):命若琴弦——《命若琴弦》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象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这是《命若琴弦》的开头,也是结尾

  史铁生的书里总是很多关于命运,生,生命的意义等的思考,当这思考切近你的迷惘的时候,读他的书,已不仅仅是警醒和慰藉,仿佛岁月也伸出一只大手,给你的轻抚是悲悯和了解。

  这个小说其实很短,不过是从夏到冬,半年的故事,这个小说又很长,小瞎子身上表现的老瞎子的少年,甚至老瞎子的师父,不知道史铁生是怎么做到的,他的文字的苍茫感使我们相信,这是世世代代的故事,无所谓谁是谁,无所谓从哪来到哪去,这是我们的故事,我们心里那根弦绷着,绷着,听史铁生来讲这个故事,关于生,关于希望……

  小瞎子还小,正是风乍起,春水皱无边的年龄,对电匣子及电匣子里听到的更大的世界有浓厚的兴趣,可以为了曲折的游廊苦苦思索,为了兰秀儿的笑声乱了琴声,惊獾赶蛇的,鲜活得让人可怜和不忍,于是,老瞎子明知道“谁也替不了他”还是要提醒,尽管这提醒勾起自己的少年心事,勾起经年累月的病痛。

  老瞎子已经老了,小瞎子的鲜活经历过了,小瞎子受过的痛也受过了,或锐或钝的痛不知经了多少,对生活没有那么多希冀,“天底下的好东西多啦,跟咱们有什么关系?”。甚至疑问也没有了“就因为咱们是瞎子”。只余“我非要最后看一眼不可”这根弦,绷得紧紧的,希望,,,

  不过这希望也可以带来其他的美,当他沉到自己的琴声里的时候,当众人喊着要听他的琴声的时候,便是“最知足的一刻,身上的疲劳和心里的孤寂全忘却”,史铁生几次描写老瞎子的三弦子的时候,描写那些轻轻漫漫的,飘飘洒洒的,疯颠狂放的声音的时候,描写老瞎子笑着说“可是咱们不是叫花子,咱们有手艺”的时候,使我们相信,这希望的路上也是美的,且无论结果如何,这希望使得“生”有了意义和欢乐。也许就是为此,最后,老瞎子把那张空白的“药方”再封进小瞎子的琴槽,如他的师父当年一样,或者,心情也是一样的

  或者是因为史铁生本人的缘故,他对残疾人的描写,思维和心理,刻画得入骨入髓,打动人的不是残缺和苦难,而是这背后的挣扎和努力,“就因为咱们是瞎子”,老瞎子这句话看似认命,却是接受后的希望和努力,“就因为咱们是瞎子”是生命的底色,是那无尽的山路,“我非要最后看一眼不可”便给这一路洒上鲜花和风景,当然,也有獾蛇和坎坷,但是总是向前的,总是走着,希冀着,在这不安静的河流里漂流,或者,走成河流,是谓岁月,是谓生命的意义

  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命若琴弦》读后感(五):【命若琴弦·生命礼赞】

  【1】【命若琴弦】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zuan)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喝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很有画面感的开头。

  “老瞎子两颗骨头一样的眼珠对着苍天,像是一根一根地回忆着那些弹断的琴弦。盼了多少年了呀,老瞎子想,盼了五十年了!五十年中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哇,挨了多少回晒,挨了多少回冻,心里受了多少委屈呀。一晚上一晚上地弹,心里总记着,得真正是一根一根尽心尽力地弹断的才成。现在快盼到了。绝出不了这个夏天了。”

  ———“一千根断了的琴弦还不好弄?”

  老瞎子的这番话和小瞎子的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恰好也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个是老一辈的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却在现代人看来有点儿愚笨,一个是年轻一辈的投机取巧、机灵精明,但有时候违背了原则或道德。突然想到这几天经历的事情和感想。

  这个星期终于把项目的论文写完了,想投稿发表论文。请教了不同的人,有人说直接找中介很快就出刊了;有人说同时多投几个期刊命中率会更高。自己百度了一下,一堆乱七八糟的论文中介广告。查了一些期刊和学报,投稿声明里写“请勿一稿多投,否则文责自负”。不过看来现实中还是有很多潜规则的。学长学姐们甚至会传授一些捷径。由于结题时间快到了,发表不了论文的话科研经费不可以报销,心里很着急。但是想起导师十年磨一书,还有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做徒弟的岂敢乱来。应有的学术道德还是要遵守。就像老瞎子那股真诚的劲儿,“得真正是一根一根尽心尽力地弹断才成”。那么做学术也是一样,得真正是一次一次一心一意地投稿、修改、再投稿、被拒、再投稿、修改”才行,尽管心里有多着急,像老瞎子那样恨不得一晚上连续弹断好几根弦。

  【2】【病隙碎笔之五】谈性爱

  “超越了性之异得爱恋,超越了肉身而在更为辽阔得异域团聚的心魂,为什么不同样是美丽而高贵的呢?”

  作者谈到对爱,对性的理解。我不能同意太多。始终觉得心魂之间的相遇相知相爱才是最美的,不分性别。无论对方有一副多么好看的皮囊,让你引起暂时的欲望,假若心走不到一块,或者内心有哪怕是细微的抵触、不适,都会把爱渐渐消磨。对于我这种理想主义者和精神洁癖者,做违心的事情真的让我好难受。

  【3】【病隙碎笔之五】谈写作

  “写作,便是迫于社会美德的围困,去偷看别人和自己的心魂,偷看那被隐藏起来的人之全部。”

  “据说灵魂是有重量的”

  记得高中有一次写完日记,一位同学说“给我看看你的日记吧”。我一脸惊愕,“都说了是日记咯,怎么可以给你看呢?!” 同学笑着说:“日记本来就是给人看的啦!” 我当时真的很嫌弃同学说的这番戏话。心想,从小到大,自己写的日记都是给自己看的,除了妈妈在我初中的时候收拾房间不经意偷看过我的日记之外。。。后来随着社交平台的不断发展,人们偏向于写blog,写空间日记,公开到网上给别人看,然后会收到各种评论和留言。当时才慢慢开始接受“日记是要来给人看的”这个观点。其实这也并无坏处。现在人们倾向于各种分享,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情感心情、生活趣事,甚至各种游记、经验、干货,跟认识和不认识的人产生互动和交流,同时也获得更多地灵感、安慰、共鸣。

  也许每个小女生心里都藏着一些秘密吧,以前就喜欢在日记里写下自己的碎碎念和小秘密,还给日记本本上个小锁,再把本子藏到枕头底下或者书柜的最里面。现在想起来依然会觉得很美好。长大了之后,可能“越长大越孤单”?就开始向外界索取关注和渴望交流,甚至向陌生人敞开心怀说起心事。

  不过,把自己的内在和秘密都裸露给别人看,说给别人听,感觉是一件很难的事。就像是自己写的日记和说过的话,其实也并不完全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正如认知语言学里面说到的,你听到的语言只是说话者大脑中呈现出来的冰山一角。思想需要变成语言才会变得更有力量。只是语言却不可以完全表达出大脑的认知。这也印证了一句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尽管如此,多写作,多思考,多交流,还是很有益处的。文字和话语能促进两个相互独立的灵魂的交流。

  【4】【康复主义断想】

  “让不能行动的人重新可以行动,使不能工作的人重新能够工作,为丧失谋生能力的人提供生存保障,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若仅此而已便只能算作修理和饲养,不能算作康复。(就像把一辆破汽车、一台坏机床修理好,就像在笼中养肥一只鸟儿。)康复的意思是指:使那些不幸残疾了的人失而复得做人的全部权利、价值、意义和欢乐,不单是为了他们能够生存能够生产。”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完成一连串的生物过程,而是为了追寻一系列的精神实现;不是为了当一部好机器,而是为了创造幸福也享有幸福。”

  这些话都说得特别实在。对于一位残疾人来说,更是在理。想起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从生理需要、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最后到自我需求。“使不能工作的人重新能够工作,为丧失谋生能力的人提供生存保障”的这种修理和饲养也许只能满足到第二层次的安全需求。而“使那些不幸残疾了的人失而复得做人的全部权利、价值、意义和欢乐”便是上升到社交、尊重和自我需求了,这才能真正让一个人觉得内心充盈,精神得到满足,从身心上都获得幸福。

  “一个懂得爱并且可以爱的人,自会不屈不挠地活着并且满怀激情地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一个懂得爱却不能却不能去爱的人,多半是活不下去的;而一个既不懂得爱也得不到爱的人,即便可以活下去,但是活得像个什么却不一定。”

  【5】减灾四想

  作者谈到养老的问题,正是我所想的。“现在都是独儿独女,未来的老年社会此类事怕会成倍涌现。晚年,在前面坚定不移地等待着每一个人,未雨绸缪,可否现在就筹备一个‘晚年互助院’,凡遵纪守法只生一个的好夫妻将来都有资格住进此院,并不麻烦年轻人,因为还要靠他们去抓革命促生产,就让所有退休的人互相帮助走向终点,后倒下的帮助先倒下的,前赴后继。”这是一幅多么感人壮观的场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种状况在现代社会司空见惯。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孝道”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一大批年轻人。如果我老了,我也希望不给晚辈带来太多负担,至少能够和其他老年人一起开开心心做养老该做的事,也可以跟年轻人一起谈笑风生。在福利院里和其他老人一起互相帮助,唠唠嗑,也未尝不是一件坏事。老人的孤独,可能在一方面是子女不在身边造成,但我觉得更多的是自身寻求精神满足来源的问题,如果有所爱,一辈子做自己喜欢的事,那永远都不会觉得孤独寂寞呀。当然,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那就更棒了。而不是想着子女不在身边,也没有孙仔孙女可以带,觉得很空虚,不存在的。退休后的时光,没有就业、生活、养育等压力,只要管好自己的身体,做自己爱做的事情就好了,想想就觉得美好,真想快点老去。哈哈。

  【6】没有生活

  最后一节,我只想摘抄一句话:无所用心地生活即所谓“没有生活”。

  做生活的有心人,始终怀着激情去热爱生活。记得读初高中时候给自己的一句座右铭“Nothing is impossible to a willing heart.” 心之所愿,无事不成。倘若心中有追求,一切行动都被赋予了意义。用心,不仅需要对生活点滴保持敏感度和敏锐度,还要在生活的调色板上多增添几抹色彩,可能你小小的举动会改变你和别人生活的转向,也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怀着感恩之心去生活,赋予当下每一刻以意义,做懂得生活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