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丽新世界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美丽新世界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3-29 03:37: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丽新世界经典读后感有感

  《美丽新世界》是一本由赫胥黎著作,探索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NT$250,页数:34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丽新世界》精选点评:

  ●当孤独成奢望,当文明成荼毒。

  ●一个从出生到死亡无不能精确设定的世界 没有痛苦、孤独、背叛、羁绊甚至亲缘牵扯也切除 睡眠中完成基础教学 无需或少量劳作 人们臣服于一切不需要思考的感官刺激里 这样的美丽新世界是理想主义者的地狱 但我怀疑在如今这个时代 张臂迎接的人也不会太少

  ●18.112。《1984》展示的是一个高压的生活,极权,被统治,被压迫,对思想的监控,《美丽新世界》呢,从出生你就被设定好了成为alpha,beta,gamma....epsilon,你不会感到压迫痛苦,从创造你,夜间形成的条件反射,设定你一生的过程,感官刺激与毒品都让你时刻处于幸福中,会给你带去思考痛苦疑惑的食物你不会接触到。《1984》用痛苦控制你,《美丽新世界》直接消灭痛苦。强压控制你的思想,娱乐至上让你耽于现状,忘记痛苦的源头,享受现在的一切。温水煮青蛙。人类有追求不幸福的权利。

  ●每个在思考这个问题的人都以为自己是Alpha,可惜最终也只是拼命工作为了获得一点儿soma的大多数而已。迄今为止的我,口口声声说着想要保有自己受苦受难的权利,也许只是因为还不够老,或者,也许只是因为这世界甚至还不够美丽,连Soma都没有而已。

  ●超完美地獄

  ●所以嘛,成为自己是很重要的事。

  ●★★★★★★ 2014.11.21-12.31 #kindle# 艺术价值实在一般,但是作为有史以来人类社会结构方面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对于新世界的论述实在是太富有开创性和预见性。1984中那种靠肉体的暴力、精神的恐惧来统治的社会或许正逐渐离我们远去,而美丽新世界中靠欲望的满足、无所意义的极度欢愉来剥夺自由的隐形极权却是进行时和将来时,统治形式也从极权政府无形化为精神控制、社会意识引导、享乐主义、消费主义。而改革开放以来奉行“两猫论”的我们或许二者并存,一边处于恐惧中清楚自己不能做什么。一边沉溺于欲望中清楚自己“应该”追求什么,而流行消费的兴起更是全世界范围的。历史如果会终结,相信每个人都会满足于这一点。

  ●不太懂

  ●婴儿房的设定有点起鸡皮疙瘩。

  ●反乌托邦三部曲。后半本的对话直戳要害。做一个痛苦的苏格拉底,还是一只快乐的猪?我觉得英文书名里的Brave一词蕴涵着比“美丽”更深的东西。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一):每一片叶子都是不一样的,而我们却都是一样的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二):在一切已经既定的情况下自由选择还有意义吗

  美丽新世界此书文笔一般,比较散漫。大致描述了一个“什么都已经既定”了的世界。比起1984来说,此既定更加彻底(在生物上,从受精卵开始)。如果不考虑作品出版的年代,书中的观念大多数是老调了,但是比较有启发的有几点:

  1. 在一切已经既定的情况下自由选择还有意义吗?或者说,自由选择还可能发生吗?

  例如美丽新世界里面的每一种人都在受精卵时被设定了初始值,那对于他们来说,自由选择还有意义或者可能发生吗?

  从这里延伸开来说,决定论是没有自由选择的,只有当有“无可把握”的事物时,才有自由选择。

  2. 道德和法律只是一个准则而已,跨越体系无法相比。

  正如“野蛮人”重视贞洁、坚贞,“文明人”却以之为耻一样。双方在彼此眼中都是败类,然而双方又都只是准寻他们的道德准则而已。并无谁好谁坏。两人本身便无法衡量。

  延伸开来说,对于世界观价值观不同的人们来说,相互比较是可笑的,因为本来就是不同的体系而已。用自己的体系衡量别人,或用别人的体系衡量自己,价值不大。

  另外可以补充的一点是,赫胥黎的祖父是托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是个捍卫进化论的生物学家,被称作是达尔文的斗牛犬的。所以赫胥黎写这本书的确是一点都不奇怪。其文风大概也和他自己写写散文和评论有关,比较散落一点。这种未来科幻,还是奥威尔的纪实文风比较有真实感和紧凑。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三):忧虑与恐惧:奥威尔和赫胥黎

  在二十世纪风云动荡的岁月里,这两位先知式的知识分子分别写下了《一九八四》和《美丽新世界》,将他们内心中对人类社会未来的恐惧表露无遗。今天,人类社会已进入“后现代”时期,曾有学者宣称历史已经“终结”――人类社会不会再有实质性的改变,现有的道路就是未来的道路。

  可能这些学者是对的,也可能人类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只是我们还茫然无知而已。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这两位先知的忧虑与恐惧,让我们从此懂得捍卫自己避免陷入忧虑与恐惧的泥沼。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四):娱乐至死

  细思极恐,确实

  但是我想,如果只用这一句话概括读后感的话,我是对自己不负责

  赫胥黎自己说:我们终将毁于自己喜欢的事物。

  其实圣经里早说过这样的故事:天国固然美好,可如果亚当没有选择自为人的话,故事还怎么继续?当然,说到底故事也算另一种历史,是因为知道结局给出的命题作文。但是现在故事情景变了,选择不在亚当而在你我、社会面前,一切发展都成了未知数。

  而至少从现在来看,娱乐至死已经不仅仅单单被评价为一句预言了,世界上的每个国家、地区,或多或少都以技术发展为代价向其靠拢—也不用举例子,看看自己的现实生活毕竟就知道了。

  这就很可怕了呀,等级制度甚至从基因控制起,还有无时不刻存在的意识教育,比压制更可怕的莫过于不自知而自我满足了吧。

  所以某乎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美丽新世界为什么可怕?至少前排的几个回答中心思想偏不离:万一自己成了等级制度的牺牲品、书里等级最低的那一级怎么办呢,被压制还不自知、不会反抗、亦不想反抗。

  概括来说,人最大的恐惧不一定来自痛苦本身,而是对痛苦的未知。

  问题在于、真正的爱普塞隆会痛苦、会恐惧吗。看总统回答,他们的工作时长并不多,然后有美好的休假、无限制的放纵,他们其实过得很好。呵,多么讽刺,其实像极了我能想象的未来五年十年以后的我的生活。

  那为什么一旦作为局外人,大部分人都会觉得那种生活很痛苦?

  那是因为,局外人和约翰一样,见识到了这种生活之外的生活,会有痛苦会有惴惴不安,有人之为人的七情六欲,才显得痛苦之后的欢愉更令人着迷,才像个真正的“人”。

  然后就像赫伯南兹和伯纳(这里真的不是在黑马克思么,我读书少真不知道),最终选择不同的路一样

  我也觉得美丽新世界可怕,我也怕自己在那个世界会成为等级最低的一级没有尽头,但我更怕的是,在那个世界里,早在无意识的时候就被丧失了自己的意识,因为享受、欢愉,让我失去对自身的审视,最终放弃对自己的选择权。

  “其实我不知道这样好不好,大家都这样至少也并不差,所以就这样吧”

  我怕的是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囿于现实不自拔,失去自己的个性,失去自己的思考,忘了问自己“我是谁”。

  世界上连树叶都没两片一样的,遑论人。会有赫伯南兹样的人,也会有像伯纳的人,每个人选择不一样,这没问题,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可以看到世界最真实的一面、不受他人意识干扰甚至控制,而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基于这样一种前提,这才是人之为人最基本的尊严。

  再看看现实,各种公众号、各种社交平台不遗余力宣扬各种观念,不知不觉浸透生活、价值观各个维度无死角。而生活像一场永不谢幕的选秀节目,个性成为最没有个性的宣言。

  某种程度上,美丽新世界的实现不一定是科幻。

  吾亦逃离不开

  然,吾心懒而钝,无解。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五):人类要活成什么样子?

  每天早上,从八家嘉园走路30分钟,至清华东路西口站坐上地铁后,便拿出kindle读这本书。

  读着读着,几次被当头一棒打下来。

  早几年曾觉得人类生活在家庭关系之中负累太多,尤其在中国,一人之得失便是全家乃至全族之得失,每个人都只能在他人的眼光与评价之下活着,谁都没有自由,谁都累觉不爱。于是在微博中写下,人应该由统一的机构生产出来,不会与谁有更多的联系,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也不用顾及到谁的感受,生死也全然是一己之事。这便是我对“逍遥”的想象,因为我见到人间因为亲情人伦等的存在,而引发的太多的惨剧与悲伤。

  只是没想到,早在100年前,就有人这么想象过了——人是由一个机构统一生产出来的。但是这个机构生产出来的并非自由的人,而是如同产品一样的人。这些人的一生,便是扮演好一个产品的角色,除了生产物质财富和繁衍,不再需要也不能拥有其它任务和能力。

  于是闹钟浮现很多电影——最近看的《机械姬》《她》,先前看的《黑客帝国》、《云图》……

  《云图》中的克隆人复制了这个概念,虽然同样被列为“低等种群”,但是其智力的成长和思想的萌芽却没被扼杀,在她们得知真相之后,反抗便会随之而来。相比之下,“美丽新世界”不需要谎言与欺骗,只需要询唤与规训便足以使每个人服服帖帖,全无他念地维护一个畸形的秩序。不过一切得益于赫胥黎良好的生物学底子,懂得人的思维与能力受限制于其头脑与身体的发育,而利用条件反射等作用于动物身上的实验形式作用于人身上同样有效,因而,人不仅是作为一个“思维动物”被驯化的,更作为一个“生物动物”被驯化,而后者的驯化效果更为有效和彻底。

  《黑客帝国》已进入到一个电脑人控制人类的世界,可以说是在《美丽新世界》之后的又一次反乌托邦的想象革命。虽然控制人类,让人类变成生产能量的“物体”的,已经不是人类自身,但主旨依旧一致,都是“科学理性”过度发达所带给人类的灾难。

  《她》所反映的人工智能,已超越了《黑客帝国》那种讲求效率、理性过剩的电脑人形象,而变成一个能比人类的情感感受更为细腻的无形人形象。无形人不论在智力或是情商上,都碾压肉体人类。目前对“阿法狗”弈棋事件而引发的人工智能讨论中,对未来人类工作可能被人工智能代替的焦虑中,不少科技前沿人士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拥有“想象力”,因而创意产业人员的工作是最难被代替的。可是《她》中的无形人,其恋人正好是一名作家,而“她”似乎快速地吸取了恋人的优势,能更加快速地阅读文学、能很好地回复邮件。

  我曾经开过一个玩笑:人类把狗的智商根据其品种分为很多等级,例如说最聪明的边境牧羊犬智商相当于一个三四岁的孩子;但如果地球上突然出现一个智商碾压人类的物种,那么,考得上清华北大的是不是在它们看起来也不过就是边牧?

  类似的评价在《机械姬》中出现了,专注于人工智能的纳森说,未来机器人发展到一定程度,看待人类也会像人类俯视非洲草原上那些古人类化石般:言语简单、工具粗糙……

  这些对人工智能的想象、预测与恐惧,根源上,都是对“科学理性”的恐惧。可以说,惧怕科学、惧怕技术,好像是工业化之后才出现的事。相比众多科幻片对毁灭式力量(通常因为人类的贪念而产生)如病毒、外星物种、变异物种等的表现,似乎人类对自己被异化为“物”具有更加入骨的惊恐。

  于是从“美丽新世界”开始,我们对自己将会活成什么样,有了许多的想象……这种想象,不仅只是科学本身,还带有对政治、独裁等等的控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