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普通读者Ⅰ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普通读者Ⅰ读后感1000字

2020-12-25 02:54: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普通读者Ⅰ读后感1000字

  《普通读者Ⅰ》是一本由[英] 弗吉尼亚·吴尔夫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2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普通读者Ⅰ》精选点评:

  ●想在文学中充分发挥你的个性,必须首先深明作文之道,千万不可是你自己而又永远是你自己……琐碎无聊的个人癖性在没完没了的印刷品中一点一点充分了解,实在厌烦透了。假如说是聊天,那当然不坏,但是,文学要求是严格的,光是可爱高尚甚至博学而有才气,都没有用。 送给大多数所谓青年作家。

  ●焦灼时期唯一的陶醉 恩 她评的简奥斯汀太到位了

  ●The Common Reader ,1925

  ●在读原著前阅读伍尔夫是危险的,因为会被这位女士绑架。

  ●很清新,值得一读

  ●伟大的批评家是最稀有的!

  ●所以当代人的问题是他们已经不再相信。他们中最真诚的人只会告诉我们发生在他自己身上的事情。他们不能创造一个世界,因为他们不能摆脱其他人。他们不会讲故事,因为他们不相信故事是真的。

  ●“至少我有时梦想,当末日审判来临,伟大的征服者们,律师们和政治家们来接受奖赏------王冠,桂冠,刻在大理石上的永不磨灭的姓名时,上帝看到我们夹着书走过来,会转向彼得,不无嫉妒地说道:“看,这些人不需要奖赏,我这里没什么可以给他们的,他们爱好读书。”

  ●阅

  ●不知是我不在状态还是翻译问题,读的没以前图书馆那本顺畅了……

  《普通读者Ⅰ》读后感(一):跟不上作者的思路

  可能是伍尔夫典型的意识流,看起来感觉有点乱。读过的书评,看着看着就讲到该作者别的书去了;没读过的书,只能很模糊的了解一下,构不起想看的兴趣。跟不上作者的思路,难道就不能写的通俗易懂些吗,左一句右一句,快赶上故弄玄虚的专业外文期刊了

  《普通读者Ⅰ》读后感(二):有血肉的树叶

  看这本书很多时候常常哈哈大笑。

  伍尔夫不是一个幽默的人,但她有自己不知道的可爱和聪明。一种女人的聪明。那种幽默不是滋味不强烈,而是散落在文中,出其不意,让人不禁为她的巧妙的说法莞尔,而我的反应就会强烈一些,总是哈哈大笑,将心中的欣喜和赞叹散发出去。

  比如在《赞助人和藏红花》里,她说作者和读者的关系,是不是要从完全不顾及公众走向完全迎合公众的写作极端:“接受《泰晤士报》和《每日新闻报》编辑可能向我们提供的优厚的条件——‘二十英镑现金买你的藏红花,正好一千五百字,让它明天早上九点钟之前在全国从南到北的每张早餐桌上开放,署有作者的名字?’”……她并不是取得幽默的效果,因为她不是那种追求强烈效果的作家,但你想象一下她一本正经又带着点小挖苦小戏谑样子,禁不住就会哈哈大笑起来。

  比如她又说到一个作者必须要考虑读者,这样写道:“世界上第一个人或最后一个人可以只为他自己而写,但他是一个特例,并且不令人羡慕,只好欢迎海鸥欣赏他的作品,如果海鸥能阅读的话。”

  呵呵,再笑一下。她的幽默是在特定语境下的巧妙,甚至都不算幽默,很文雅,是一个聪明女人说出来的聪明话。

  看她的书得有准备,因为她的文章没有一句废话,是需要细细品味的,没有情节,不会激动,不会伤心。就像一个精美的中国瓷器,精美巧妙,还很有韵味,您就慢慢欣赏吧。

  也不要指望能有什么发现,因为她不想说教,也不追求惊人的思想。她只是一个女人,一个乐于做点小思考的女人。她只是往前走,有一条思考的道路,人类一代代地在上面行走,她也在走,但一点都不着急。她没想到要到达什么样的目标,建立自己的思想王国或哲学体系,她只是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旅行。这是一条没有尽头的道路,因此这样想来便会很心安,同时还有点意义。

  很平淡,但绝不是贫乏,而是丰厚得出人意料。每一个字都呆在合适的位置,看似随意,就像一片片树叶,最后你会发现原来是一棵大树,这里的每一片叶子都有自己的个性,都很有味道。仔细的摩挲每一片叶子会发现他们都如此的巧妙。

  《普通读者》写得很随意,但她评价每一个作者都精确清晰,她不是下定论,没有批评家严谨的思路和深厚的理论。她的语言很清晰明白,直达深处,能在其中看到思维的血肉。

  《普通读者Ⅰ》读后感(三):当代人的角度 笔记

  吴尔夫写书评的角度就如她的书名“普通读者”,她不文饰不溢美,只是冷静而满含热忱地写乔叟、多恩、笛福、奥斯丁、哈代,还有很多散落在英国文学之海的作者,比如写日记的伊夫林、写信的斯威夫特、华兹华斯的妹妹多萝西。读吴尔夫《达洛薇夫人》,觉得最合适的注释就是那本书的名字“人性的,太人性的”,而吴尔夫的书评读来,是她的体悟和精辟。她有女人的细微,但格局体大,目光炯炯,从自中古英语五百年来的英国文学中抽剥出一条鞭,柔韧而有力度。

  《普通读者》和文学史里的很多作者吻合,是课本以外的文人八卦,而最爱的一篇,是最末一篇《当代人的角度》。吴尔夫站在二十世纪的开头,讲出了“当代”文学的迷茫。

  比照英诗璀璨的十八世纪和时风浮华而小说迭出的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的作家、评论家和读者要问,这个时代的“经典”在哪里?这个世纪的文学凭借什么得以不朽?吴尔夫在文章开头,指出当代文学“难成经典”的表象:这个时代缺少伟大批评家。而批评家和作家互为因果。

  木心有一句话,“二十世纪可不是十九世纪人想象的样子”,作为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的吴尔夫,她的朋友中有为她朗诵《荒原》的艾略特,有以“心理小说”著称的亨利•詹姆斯,写帝国的扩张和衰落的福斯特,她和丈夫的出版社还向英国第一次介绍了弗洛伊德的英译本。吴尔夫尽管在二战尚未结束便死去,但她站在二十世纪之初,对这个“新时代”的预测和分析极为精准,她说“这是一个碎片的时代”。

  破碎的时代表现在文学上就是表达方式的转变,具体到现代主义,就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依赖,“意识流”的形式得以产生。作者们放弃了对外部世界的描绘,因为在破碎的时代他们无法构建一个完整的世界,而内心的情绪更直接、准确和真实。吴尔夫说当代人的创作不是“书”而是“笔记本”,内容零碎丰富,敏锐地扑捉,急切地表达,将传统的宁静撕成碎片。

  今天看来,她的预言成真。吴尔夫提出乔伊斯、叶芝流传下去的可能性,也对文学之洋抱有信心,因为一时的风雨只能激起水面的波澜,而大海深处是岿然不动的。

  《当代人的角度》摘抄:

  这并不是说过去伟大的批评家(德莱顿、约翰逊、柯尔律治、阿诺德等)对同时代作品的评价从无错误,他们的判断不可磨灭地印在书上,省去了读者自己评估的麻烦。那些伟大人物对他们同时代人的错误判断为大家熟知,无需记录。可是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有一种集中的影响力。”

  但要造就以为批评家,需要造化的慷慨和社会的成熟…我们有评论者,但没有批评家…伟大的批评家,如果他本身不是伟大的诗人的话,需要靠时代的繁荣来哺养。要有伟人让他来维护,有流派让他来创立或摧毁。可是我们的时代可怜到近乎赤贫。

  我们这个世纪不乏勤奋,但如果要找杰作,看样子悲观主义者是对的。好像一个天才的时代之后必然是一个努力的时代;狂放和挥霍之后是清洁和勤苦……这是一个不能作持续努力的时代,撒满了碎片,不能认真与过去的时代相比。

  即使把过去所有的时代供我们选择,今天还是有一些我们不愿交换的东西。有诸多缺陷的现代文学对我们也有同样的魅力……没有哪个时代像我们有这么多作家一心要表达他们与过去的不同之处,而不是相似之处。

  伟大作品无疑有一种单调。华兹华斯、司各特和简•奥斯丁的许多篇章中有一种泰然自若的宁静,静止得近乎沉睡……那种渐渐地、令人愉快地、完全地吧我们征服的稳定感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来自他们信念的力量。

  所以当代人的问题是他们已经不再相信。他们中最真诚的人只会告诉我们发生在他自己身上的事情。他们不能创造一个世界,因为他们不能拜托其他人。他们不会讲故事,以为他们不相信故事是真的。他们不能概括。他们依靠自己的感觉与情感,因为它们的证明是可信赖的,而不是依靠理智,因为他的信息是晦涩的。因此他们必然要放弃使用他们艺术中一些最有力的和最精妙的武器。英语中的全部财富摆在他们身后,他们却怯懦地在手中和书中传递着最不起眼的铜币。被放在那永恒的风景前一个崭新的角度,他们却只能抽出笔记本,认真而痛苦地记录下飞动的微光(它照到了什么呢?)以及瞬间的绚烂(它里面也许什么也没有)。

  文学历史长久,经过了许多变化,只有短视和狭隘的人才会夸大当前这些风暴的重要性,无论它们怎样摇撼此刻在海上颠簸的小船,暴风雨只是在表面,深处是连续和平静的。

  《普通读者》 吴尔夫著 马爱新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年

  《普通读者Ⅰ》读后感(四):先来做一名普通读者吧

  我有时会问下自己,当我还是个孩子,面对着一本需要借助新华字典才可以完全读通的书时,当时在想什么?答案是我当时什么都没顾得上想,只想迅速的把书翻开,痛痛快快读他娘的几页。我不晓得摆在面前的是什么鸟世界经典名著,不晓得这本书是啥子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不晓得它的作者维克多·雨果或笛福是如何的鼎鼎大名,当然就更不晓得《巴黎圣母院》是在揭露和批判法国上流社会的虚伪和罪恶,而《鲁宾逊漂流记》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价值观、人生观。我当时只是觉得好看,喜欢里面曲折的故事情节,我完全陶醉其间,甚至忘了给炉子加煤,而被回家后发现家里冰冷得像地窖的父亲爆揍了一顿。

  这种状态就是伍尔芙在这本书开头提到的“普通读者”的状态,他们消耗了大量的时间来阅读,但并不渴求能获得什么回报,他们会真诚的给他们喜欢的作者以崇高的敬意,他们看书是出自本能,是源自一种内在的、隐秘的需要,他们也许受过的教育程度比较低,也没有过人的天资,但正是他们——按照约翰逊博士的看法“在所有那些高雅微妙、学究教条之后”,依靠“他们未受文学偏见腐蚀的读者的常识决定了一切诗人的荣誉”。

  毫无疑问,在本书里伍尔芙小姐谦虚的把自己定位为一名“普通读者”。在这本关于阅读的小书里,她没有去考究什么“有学术价值”的高深问题,也没有去探讨这些作品在文学史或艺术史上的地位,更没有使用什么叙事学、女性主义(虽然伍尔芙阴差阳错的被很多女性主义者们奉为祖师奶奶)、文化批评、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等方法来对这些作品来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与研究。在这里她只是和我当年的我一样,从阅读里寻找着一些快乐,并把这些让她快乐的元素写下来,和别人分享:于是,我们在她的指引下,看到了那个“带着恶意的笑容,与一切狐狸、驴子和母鸡联合,嘲笑生活的盛况和礼仪”的乔叟,用笔为自己的生活画像的蒙田,有着“最好的风度、最明亮的眼睛,说英语带着很浓的外国口音”的水手约瑟夫·康拉德,以及一个不断占小便宜,不断和人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但却像“我们读《泰晤士报》一样”(在昆明的语境下,《泰晤士报》可以置换为《春城晚报》或《都市时报》等)每日读着品达作品,除了“吃饭和祈祷”外(是的,我没抄错,不包括睡觉……),都与希腊文学为伴的本特利博士。伍尔芙小姐像是守在一架巨大的天文望远镜的旁边,依靠她敏锐的观察力,不断告诉我们她那些细微但却绝对精彩的发现,让我们也产生了要爬到那架望远镜上亲自去看一看那些星空般远离我们的作品的冲动。

  当然,千万别仅仅把这本书看成是一本业余文学爱好者的阅读笔记,它的作者不但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批评家,她和萧伯纳、著名的《艺术》作者克莱夫·贝尔是当时著名的文艺团体布鲁斯伯里的核心成员。在这本书中,实际上涉及了许多非常重要的问题:比如为谁去写作?俄国文学的特点,英国散文的传统,现代小说与过去的“物质主义”小说之间的区别和特点等等……面对这些够一些“搞研究”的人穷尽一生精力的问题,伍尔芙小姐却举重若轻的以她惯常的从容、机智又不失幽默的方式给与了自己的评价,生动且绝对的清晰。比如她将作者分为两类:一类是牧师,他们会拉着你的手,一直把你领到神秘的殿堂,另一类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和我们一起吃饭、睡觉、欢乐、做爱,他们没说一个字,但却让我们感到他们的标准是什么,而乔叟就属于后一类。可以说,这个判断一下子就触及了乔叟作品价值中最核心的部分。

  按我个人读研究生这几年的经验而言,我见识了无数打着各种主义,各种研究方法的幌子来分析作品,充分符合学术规范、有分量、有“学术价值”的论文,见识了众多趾高气扬的研究生们使用先进的理论武器对作品进行扫荡的文学批评。但我很少能在他们的批评中看到他们自己的身影,哪怕那身影很猥琐、很微不足道。更不用提一种有着勃勃生机的快乐,批评者都非常的愤怒,都是一副愤世嫉俗、横铁不成钢的悲苦相——何必呢?要记得,我们首先只是一名普通的读者,我们阅读,很多时候只是为了体验阅读的快乐。

  “我至少时常梦见,当审判日来临的那一天,当那些伟大的征服者、律师及政客们最终接过他们的奖赏时——他们的权杖、他们的桂冠、他们的名字被永世不灭的镌刻于大理石——万能的造物主(当他看见我们腋下夹着书本走向他时,他的心中不无羡慕)会转身向圣徒彼得说:“看,这些人不需要奖赏。我们这儿没有可以给与他们的东西。他们已经爱上了阅读。”《普通读者》结尾的最后一篇《应该如何阅读?》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