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奥州小道》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奥州小道》读后感1000字

2020-12-25 04:18: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奥州小道》读后感1000字

  《奥州小道》是一本由[日] 松尾芭蕉著作,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40元,页数:2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奥州小道》精选点评:

  ●松尾芭蕉不用说了。。。。哎。这个装帧真的太入心了。。。。。。。。。太喜欢了。

  ●大学时候读不进芭蕉桑,如今觉得美。芭蕉桑是个自在的妙人。

  ●就还比较风雅吧……但是也没什么好看的感觉,可能因为我这个人很讨厌游记。

  ●平淡稀疏之美,偶然想起又读了一遍。

  ●此书适合慢读,一字一句才能察觉美。但我心躁,再老些再读吧~

  ●芭蕉桑!

  ●松尾芭蕉不可译,翻译之后……只能怪译者了。

  ●译文的韵律感并不完美。 很喜欢这一套书的封面手感。

  ●对松尾芭蕉的俳句真的是一种享受。

  ●有些翻译的还不错,有俳句的风味

  《奥州小道》读后感(一):闲寂与风雅之不为寻常者

  江户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那时节,净琉璃、歌舞伎、浮世绘等艺术形式,共同描绘出绚丽多彩的日本文化长卷。芭蕉生逢盛世,凭一股“蕉风”一统当时日本俳坛。

  诚如一个人必要和自己所处的时代接触,时代的风气是创作里的潜势力,是作品的背景。芭蕉的俳句带有江户庶民文化的色彩,他以悠闲朴素之心隐居于茅舍芭蕉叶下,无能无艺,惟系狂歌一道,积日羁旅,漂泊为家。从文中自绘的“携杖出江畔之破屋,身无寸铁,惟脖挂褡裢,手持十八念珠,似僧若俗,似俗无发”,我们可以大致想象出芭蕉的形象。

  俳句仅寥寥十七字,往往只取一琐事、一微物,来写景抒怀。芭蕉的俳句风格是闲寂的,“羁旅枕边闻犬吠,寒雨濡湿声寂悲”,间或有雄壮的豪语,也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诸如“最上川,尽收五月雨”。

  芭蕉一生以风中落叶之身,漂泊无定之心,游历于途中。旅次之中,惟有二愿:夜能安宿,足有草履,区区小事,如此足矣。若遇见个把风雅之人则不胜欣喜,犹如瓦砾拾玉、泥中得金。

  现代纷繁俗世中人读之,清香幽远,淡泊心怀。

  《奥州小道》读后感(二):松尾芭蕉

  阅读芭蕉,就想到那句“古道西风瘦马”。不过芭蕉却非天涯沦落的“断肠人”,而是苍凉又丰富的旅者,他戴斗笠,穿草鞋,着僧衣的样子是以苦为乐的飘然出尘。

  写《奥之细道》时,芭蕉四十五岁,正值男人盛年。他凭脚力走完两千四百公里旅程,历时六个月。 是什么引诱人去旅行呢?引诱人离开,又回来?芭蕉说自己是“心迷于步行神,情诱于道祖神”,或许,生活永远是在别处的,远方永远有一种神秘的牵引和召唤吧?

  他临终写的俳句:旅に病で梦は枯野をかけ廻る。翻译过来是"旅途罹病,荒原驰骋梦魂萦",我喜欢他说枯野,喜欢他写到梦的驰骋。去世时他才五十一岁,未免太早,不过读到这些句子让人觉得他对人世并无过多的留恋,死亡的体验是荒野驰骋,听着倒像是大的解脱。

  读日本文学,很难仅凭作品去猜测作者的性别,因为细腻的笔触仿佛都出自女人---日本文学本来就有女性化的崎岖、婉转与低徊。不过芭蕉的文风却是男性化的,虽然他也写花花草草,但从未痴痴恋恋。偶尔情感的流露,也只是悲悯与苍凉。《奥之细道》就有一种枯寂的氛围,芭蕉的旅行亦不是浪漫主义,他是抱着世事无常,舍生野曝之心在行走,即使是这样,笔记里也有些温暖的小笔触。在《那须》一节,写到道路难行,向陌生的村夫求助,村夫便将自己的马送给他,叮嘱他等马无法行走的时候再放回来。芭蕉放马回去的时候将酬金系在马鞍上了,那个村夫一定也收到了吧?又有在去伊势的路上,遇到几个去神宫参拜的妓女哀求同行,芭蕉写了对他们的哀悯,却终于还是拒绝,他心里的动摇也些得很动人,为什么拒绝呢?我有点不理解,不过大概也只有这样孤寂的心,才可以欣赏到古池塘里,青蛙入水的声响吧?

  芭蕉本是低级武士之子,又出生在有名的忍者之乡伊贺。他的一生除了俳句,就是旅行,交游甚广而又常独来独往,有学者认为芭蕉其实是德川幕府的间谍,他的旅行不过是在为德川幕府收集情报--------这个假设很有意思,比把芭蕉作为一个单纯的旅行者更为浪漫有趣,忍者兼俳圣,是完美的文人侠客梦啊!

  《奥州小道》读后感(三):清风之旅——《奥州小道》

  我对俳句的认识始于一篇杂志文章。文章后选有松尾芭蕉的俳句作品:

  暂且笼身瀑布中

  夏日方初融

  以及

  夏日草凄凉

  功名昨日古战场

  一枕梦黄粱

  还有那首最为人熟知的

  古池塘

  蟾蜍入水发幽响

  我突然产生了对这种古日本诗体的莫名的爱,同时对松尾芭蕉这一段神秘之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遂找来《奥州小道》,投身其间,与诗人一起展开了一段奇妙旅程。

  当这位诗人名声大噪时,40多岁的他却感到不堪人世的沉重。于是他打算在辞世之前到日本有名的古迹朝圣。他和同行者曾良(河合惣五郎)徒步穿越本州岛,行程2000余公里,写就了《奥州小道》。

  松尾将一路的行迹,路过的景点,遇到的人,用他敏锐的眼睛加以观察,用他禅意的心灵加以体味,用他诗意的头脑加以调度,最后用他细腻的笔触加以呈现,将大自然的景色与人自己的心境相结合。看似简单的每一句,都是景与情的高度交融与概括。掩卷而思,又有无穷韵味。读松尾诗,像赏一幅水墨画。简单的线条,既不华丽也不绚烂,然而虽是淡墨勾勒,却透出一股清新和独特情调,一种只能在心中感悟的美景。正如一位美国诗人所说,”置尺度形容词于不顾,对世界便会爱之更多,索之更少。“松尾诗以一种静谧氛围,用一颗褪去浮躁的平实的心,来看世间万物,读罢使人仿佛接受了一场心灵的洗礼。

  同时,《奥州小道》作为松尾芭蕉临终之旅的游记,流露出一种对逝者如斯和自己来日无多的感慨。开篇”舟上浮浮一生,揽马首而迎老境者乃累日之旅、栖身之旅。古人多以旅终。“写出了这位诗人诗意的告别。而结尾

  与君之别

  蛤肉离壳

  我行迟迟秋亦逝

  寓悲凉于秋景。这篇诗作完成后不久,松尾芭蕉与世长辞,留下的作品,等待更多的人去品味和珍藏。

  《奥州小道》读后感(四):【读品•专栏】白雪山茶:东瀛识小

  奥之细道

  李登辉访日,除了激起政治上的议题外,也使“奥之细道”这个名字成为大热字眼。李登辉说:“把年纪体力已经不行了,500多公里的奥之细道这次只能走一半,到秋田为止。”显然李登辉的认识有误,俳圣松尾芭蕉花了一百六十天走完的奥之细道,其长度有两说,一说二千四百公里,另一说为两千四百五十公里。

  新加坡的联合早报网有林仁余的《走走奥之细道》,提到他读到的芭蕉门人曾良整理出版的《奥之细道》的几个版本,其一是Dorothy Britton英译的A Haiku Journey;第二本也是英译,Donald Keene的The Narrow Road to Oku,精美彩色书,配上宫田雅之特别创作的插图;第三本为廖为智翻译岚山光三郎的《奥之细道温泉纪行》,这本其实是旅游纪行书,但做得相当精美,书中不但有岚山光三郎对他和另外两人(电视台记者和平媒人士)走访奥之细道全程的文字纪录,还有芭蕉游记的一些中文摘选(并非林仁余所说的“完整中文翻译”),当然还有《奥之细道》中提到的著名景点地的照片,且有芭蕉的俳句碑等照片,印刷相当精美,是闲寂时把玩赏读的妙品,以之作为旅行参考亦可,以之作为随笔小品读亦可,都极有趣味。其中翻译的《奥之细道》的文字,比河北教育出版社的那本《奥州小道》更得芭蕉三昧,试读这开首序言一段: “岁月为百代之过客,逝去之年亦为旅人也。于舟楫上过生涯,或执马辔而终其一生之人,日日生活皆为行旅。……不知何年起,吾亦因见浮云随风飘而飘泊意念大动,经流浪海边,于去秋返回江上破屋,扫除旧蜘蛛网续住一段时日后,斯年已届岁暮,至春天来而目睹春霞弥漫天空,忽起过白河关欲念,吾心如受鬼神缠绕,为旅神道祖神召唤,因而坐立不安。”林仁余说,如此序言,绝对让人读得必恭必敬,就差点没有焚香沐浴。而且,芭蕉的行旅除了乘船、骑马,主要靠两条腿,我们现在这种7天年假乘飞机、坐旅游巴士游完5000或1万公里非难事的度假方式,不可能像他一样听到“清寂透顶/蝉鸣声渗入/山岩中”。

  值得一提的是,早前日本有本畅销书,名为《以铅笔读写奥之细道》,全书对芭蕉的原作进行了重新编排,编出五十篇文章,然后由日本当代书法大师大迫闲步亲笔书写,书中还附有可以让读者临摹的书页,读者在品味芭蕉诗文的同时,可以在描摹纸上临摹书法,写下心得体会,也可仿照原诗的俳句格式吟诗作赋,可谓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

  《以铅笔读写奥之细道》经专家和电视推介,热销上百万册,造成一个现象:因读者临摹多用铅笔,日本HB和2H型木制铅笔日渐受宠,其销量增加了约350万支,增幅达1/3。铅笔商笑得见牙不见眼之余,不忘附庸风雅,其发言人说,铅笔与松尾的俳句在性质上符合,“铅笔的原料全部纯天然,使用铅笔就是一种回归自然”。

  有人总结《以木头铅笔临摹奥之细道》的创意之妙:一边临摹、一边细读、一边体验,心、眼、手、口、耳,五感一次到位。而编辑浅井四叶则从另一方面点出他的编辑眼光:“现在,每个人都很现实,只选择阅读那些通俗浅显、时间花费少、可以在社交场合作为谈资的读物。由于人们读书的速度太快,经常错过许多美好的东西。因此我很好奇,想知道人们是否还能接受这种与‘快’完全沾不上边的东西。”

  扰攘一时的读《论语》及中国古籍热的潮流中,有没有精明的出版商家借鉴一下《以木头铅笔临摹奥之细道》的经验呢?

  《奥州小道》读后感(五):铅笔、怀旧、奥之细道

  最近被出版界普遍关注的一则消息是:日本今年大卖了近百万册的一本书——《以铅笔读写奥之细道》。

  《奥之细道》是日本徘圣松尾芭蕉的著名游记。松尾46岁时,从江户北上,踏破草鞋走遍日本东北、北陆地区,以及太平洋沿岸与日本海沿岸,写下了《奥之细道》。这部作品是日本文学名著,而追随松尾芭蕉当年足迹的日本东北“奥之细道游”更是热门旅游线路。

  所以我们把那些永恒流传的称之为“经典”。在中国也是如此,最常销的依然是文学名著,唐诗宋词选本从不愁没人买。日本白杨社编辑浅井四叶将《奥之细道》中由江户到大垣的 160 天行程重新编写成50篇文章,请当代著名书法家大迫闲步亲笔书写,并附上可供读者临摹的页面及古文的翻译、解说,《以铅笔读写奥之细道》就这样新鲜出炉了。

  当被问及成功经验时,浅井这么说:“现在,每个人都很现实,只选择阅读那些通俗浅显、时间花费少、可以在社交场合作为谈资的读物。由于人们读书的速度太快,经常错过许多美好的东西。因此我很好奇,想知道人们是否还能接受这种与‘快’完全沾不上边的东西。”他还表示,自己从很早开始就喜欢临摹抄写名言、妙句,而《奥之细道》意境深邃,又容易使人亲近。至于为何要采用以铅笔,则是因为铅笔容易使人怀旧,书写起来又颇有质感。

  专业界人士开始忙不迭地分析成功原因了。据说主要原因有这么两条:一是持续升温的徘句热:优雅古老的俳句不仅深为日本老年人所喜爱,近来还成了年轻人慰藉心灵的“新宠”。用俳句诗人大石悦子的话来说,俳句虽然形式短小,但带来的感动巨大,在资讯爆炸的时代,古老的俳句无疑像一道清流穿过乱石芜杂的心灵。在《以铅笔读写奥之细道》的读者群中,三十岁以下、三四十岁、五十岁以上的人各占三分之一,女性读者更是占到了七成。

  另一个原因在于临摹对锻炼脑力大有益处。日本研究大脑活动的专家表示,临摹其实极需脑力集中。经过实验发现,读者在临摹时,掌管记忆的脑前头叶会特别活跃,藉此可增强记忆力。随着富士电视台、TBS 电视台以及日本各大报纸的纷纷介绍,《以铅笔读写奥之细道》成了名副其实的“练脑书”,令深怕自己脑子不好使的日本人趋之若鹜。(我一直觉得,日本各类“专家”深富幽默感,当然,主要还是有群众基础。)

  要我分析,这就是个投资最少,最不费力的“怀旧游戏”。比起穿着麻衣布裙,到没有现代卫浴设备、满是蛇虫鼠蚁的深山老林中吃糠咽菜,买本装帧精美的小书跟一枝木杆铅笔是多么风雅、舒适,关键又多么省钱啊!

  不过,群众的力量还是不可小觑的。别看这一支不起眼的廉价木杆铅笔,在日本“一亿中流”的鼎力支持下,因为这本书而使铅笔销量激增,每月平均销出350万支,足足增长了近三成! 对这个结果最满意的,莫过于铅笔商。三菱笔业是日本最大的铅笔生产企业,市场占有量达50%。其发言人认为,铅笔与松尾的俳句在性质上符合,“铅笔的原料全部纯天然,“使用铅笔就是一种回归自然”。

  用铅笔抄写古诗词,的确令人神往。可是当它成为了人人不甘落后的流行运动后,就有点让人忍不住在想恶搞:如果我是日本摇滚青年,会趁此机发起一个抵抗媚俗、打击工业巨头的活动,号召大家都用塑料杆、印满HELLO KITTY的自动铅笔,从网上下载奥之细道原文来抄写,我们爱工业,我们爱文明。。。

  除了铅笔巨头,商业利益也让这个让人耳目一新的点子开始被无限复制:此书连续加印了 14 次,眼下白杨社正计划推出古典名著如《枕草子》、《徒然草》、《万叶集》、汉诗等的临摹本系列,大有将“以铅笔读写”进行到底的架势。

  我看到这个复制系列里有“汉诗”,激动了一下,他们可以抄我们的诗,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抄他们的意念!天下出版一大抄!我们自己也搞一本《以铅笔读写唐诗宋词》不好么?我兴致勃勃地在MSN上对大家展开“市场调查”,结果反应都很冷淡:无聊!不知所谓!谁有那个闲工夫!搞得我痛心疾首:唉,还是现代化程度不够呀!但我不灰心的,打算把这点子窖藏20年,等俺们华夏也有了“五亿中流”的时候再拿出来赚大钱哦!

  才发现原来河北教育出了《奥之细道》的中译本,但书名翻译成了韵味全无的《奥州小道》,失去了买的兴趣。不过书的封面装帧设计还不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