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国史探微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国史探微的读后感大全

2022-05-16 12:4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国史探微的读后感大全

  《国史探微》是一本由杨联陞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2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史探微》精选点评:

  ●对海外研究的书还是看着吃力啊

  ●很多问题提得很好,而且非常有意思,“发前人未发之覆”。但有时又觉得排比堆材料太多,观点比较少。

  ●大家手笔,并无宏论。

  ●细致,有趣。阅读需要一定史学基础

  ●举重若轻。

  ●2010-03-12,周五开始阅读杨联陞先生的《国史探微》,和李泽厚先生的《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与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总共三本书同时看。4月1日基本讀完了。我發現這本史學論文集難以令我卒讀,學術性太強了,我不大喜歡。

  ●2005年11月在武汉作论文答辩时,抽空在光谷书城买下,感受这位史学大家读史的精深与细致。

  ●新星出版社這一套書都不錯。

  ●有新意

  ●由多篇小论文构成,每篇均有独到观点,绝对值得一读。

  《国史探微》读后感(一):《国史探微》笔记

  《国史探微》读后感(二):解史之刃

  读杨联陞的《国史探微》,你会发现原本枯燥的历史变得很有趣。

  在读这本书之前,你应该了解一下杨联陞这个人。在书腰上,有陶希圣、陈寅恪、费正清、胡适这些大家为其背书,足以证明杨联陞的国学底蕴何其深厚。曾留在哈佛远东语文系执教的他在海外的名声远大于国内,更有汉学界第一人的美誉。

  不去叙述这本书的细节部分的有趣,以个人的阅读观点,你在翻阅《国史探微》时,一定会发现历史在他的笔下并不难懂。曾经读过一些迷恋掉书袋的作者的作品,他们会用历史作为武装,让自己的文章变得很晦涩,让人无法亲近,以此展现出自我的高深。然而你在《国史探微》中,会发现历史、史料都很亲近,他们最终组合成的议题,充满了可读性和趣味性。

  《国史探微》中,不但有王朝更替、国际关系这样的大议题,也有对国史上的女主、人质之类议题的探讨,除此之外,本书还探微到了作息时间、奢侈论这些独特又有趣的议题。当然这与这本书的成书原因(一系列论文和讲稿汇编而成)有关,然而正是从这些细微之处,你可以看到历史活生生的部分,你也会发现,历史的解读应该是这样鲜活,而不是在故纸堆里的自我呢喃。

  所以,《国史探微》于我最大的价值,就是让我看到了杨联陞老师拆解历史的那把刀,以及他与历史之间生动自然的关系!

  《国史探微》读后感(三):有趣的历史

  在学校里学到的历史,通常都没什么意思,尤其是历史考试,就更加枯燥。大体上,是因为只有一个时间线索,把无数活生生的人和事变成干巴巴的说明文字,铺陈于其中,考验你的记忆力和背诵能力。

  正因为如此,虽然是顶级的历史学术论文,但仍然不乏有趣,不至于满篇阶级斗争和农民运动。当然,其可看性还来自另外一个方面,即杨先生在清华学的是经济专业,因此,我觉得此书中,价值和可读性最大的也就是如下几篇。

  《中国经济史上的数词与量词》

  《奢靡论--传统中国一种不寻常的思想》

  《中国经济史上的数词与量词》:对这句话印象最深刻:中国政府始终想在名义上把度量衡标准化,但从来就没有得到太大的成功。很显然,既得利益人士从这些不同的计量单位中获取了好处。

  《奢靡论--传统中国一种不寻常的思想》:奢侈拉动内需,带动消费。

  按道理,把这两本书放在一起,实在有些胡来,《秘密档案》只是一个历史爱好者的作品,不过,据作者说,写了三年。

  这本书属于商业出版,大家见到此书的介绍文字,应该属于比较抓人的了,因此,我觉得没必要再复述一遍。用一句不太恭敬的话总结,这本书可以叫做历史的八卦,八卦的历史。

  书说的当然也是历史的事,而且,虽然有野史成分,但也不完全是戏说,起码比现在的清宫戏来的正式。但作者看历史的视角,着实是怪异,而且,吸引眼球。书中讨论了三寸金莲、贞洁牌坊、妓女、同性恋、春宫图甚至SM。不过,要根据这些内容说明这是一本黄书或是一本格调不高的书,实在是有些冤枉了,因为这些内容,只占了本书的1/9。

  豆瓣上关于此书的枪手介绍,已经很厉害了,因此我只是简单的讲:

  以我的能力来看,前一本书可能更有成就,而后一本书更有趣。

  就是否有用而言,前一本能够让你体会经济的历史,而后一本让你领回历史的精神,都不会让你浪费时光。

  考虑到大家都是业余历史爱好者甚至不是爱好者,我个人喜欢第二部稍微多一点。

  要说缺点,《秘密档案》的装帧设计,花哨的过分了。

  《国史探微》读后感(四):帝国的作息

  帝国的作息

  —— 劳作时间的”现代性“变迁

  近几年来,“五一”放假安排几经调整,“黄金周”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影响着亿万国民的生活。若要考察社会主义国家的放假安排,恐怕也很有意思。而关键是,关于工作时间与节假日时间制度安排的时代变迁,实质上涉及的是现代性的重大问题。对于一些新史家而言,“劳动”已不只是经济学的分析单位,而应被视为一种“文化的活动”。正如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家汤普森所论:“经济结构变迁绝非只是生产技术、生产力的增减,而根本是人民生活底层所发生的‘工作’与‘时间’观念的巨大变迁。”

  古代农业社会的劳作的时间与自然的秩序密切相连。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的立法诗——《劳作与时日》,就是按照春夏秋冬的季节时序,描述了关于古人“农事”的劳作的体验:务农必须遵循宙斯建立的四季的节奏、合乎大自然时序的节拍,才能在劳作与自然的平衡状态中取得收获,维持生计。在赫西俄德看来,在“生命”(life)意义上生命,与在“生计”(livelihood)意义上的生命有着深切的联系,人的生命意味着劳作,更多的劳作,才能在不确定性中获得一种复杂的平衡(见纳尔逊:“《劳作与时日》中的正义与农事”,《古典诗文绎读·西学卷·古代编》)。然而,现代社会诸神的隐退,生产力的解放,工业化的生产也不再需要遵循四季的时间节奏,这种古老的劳作与时日的平衡已经被打破了,世界的纷繁与不确定性增加了,但在资本主义兴起的过程中,有一点依然没有改变:“对于不幸的人类而言,货物是鼓舞他们的因素”,只是劳作的时间已经与自然相脱离,被人为重新分割、重新计算。正如汤普森在“时间、工作纪律和工业资本主义”一文中对欧洲社会历史的考察,他探寻了资本主义时代工作与时间关系的变迁:随着十八世纪资本主义的兴起,时间愈来愈成为计算的对象,属于的私人时间与属于雇主的劳作时间开始分离,同时,通过“时间就是金钱”等种种意识形态的宣传,最终形成了高度同步化的现代社会时间纪律形态。汤普森的结论耐人寻味:“没有同时发生的文化与社会意识变迁,便没有经济成长。”

  当代中国的法定假日制度安排与中国的城乡社会结构一样,存在明显的二元分立。“黄金周”不过只是城市的黄金周,只是工业化社会生产技术条件限制下的休息日,它承载了双重的任务:构建现代人在新时间观念和纪律下劳作习惯,以及助推现代化国家的经济的增长。在庞大的现代国家机器下劳动,让每一个人都必须将自己的时间与社会化生产的标准时间调校,这是在更加具有不确定性的现代社会中寻求平衡的一种方式。也许只剩下赫西俄德那条古老的谚语,可以给我们带来丝许安慰——

  “绚烂地生活吧,仿佛明天你即将死去一般;

  不懈地劳作吧,仿佛你要永远活下去一般。”

  (Live as if to die tomorrow;farm as if to live forever)

  © by taiyi123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