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极乐点》经典影评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极乐点》经典影评有感

2022-04-26 03:30: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极乐点》经典影评有感

  《极乐点》是一部由王一骜执导,周翔 / 陶瑜琼 / 沈甲骏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极乐点》影评(一):China one

  影片以2015年的青海为背景,讲述了在计划生育国情下的几个独生子女初入社会,初组家庭所经历的种种故事。作为土生土长的青海人观看一部充斥着乡音和记忆中故乡场景与街道的电影,也许会有些个人感情因素,但会力争保持客观。

  整部影片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男一女一,因为几个年轻人互为朋友,又有各自独立的故事线,在短短两个小时之内要讲清楚各家的问题又要讲这几个家庭融合成一部完整的电影并不容易,所以前1/3的铺垫感觉节奏有些慢,但电影过半后各条故事线相继迎来剧情发展的高潮,代入感强烈。我相信所有80,90后多多少少都能在剧中人物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甚至自己家庭的影子。有整个家族对生儿育女的盼望;情侣出国留学的分离与坚守;年轻人创业初期的盲目与冲动等,都能在电影中有所体现。

  各家故事的结局都不能算得上圆满,影片结尾也定格在青海大戈壁,虽然茫茫无尽,但有人、有车、有路、有光,所以一切都还希望。

  《极乐点》影评(二):幸福的旁边

努力奋斗,不然你就会成为那个谁。

这句话可能我们每个中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听家人唠叨过。之后我们的努力与奋斗以及没有变成路边的某某可能并不是因为这句话,但这确实能反应出每个普通人一生中的主题:努力奋斗,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以此来让生活发生变化。这可能就是我们对幸福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词语的绝佳定义。它生来伴随着一种遗传式的焦虑,继而人们用它又承载了梦想的意义。试问每个人,谁不想开心、富有、感觉幸福呢?或者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害怕成为别人口中的那个谁。

影片的片名“极乐点”是个经济学名词,是指一种消费者均衡。假定一个人爱吃蛋糕和冰激凌,每周都会吃,但你不会天天吃,天天吃你会觉得腻;但你一周都吃不到他们,你也会很不爽。极乐点就是“吃多”和“吃少”之间的完美平衡。

中国人应该很容易懂,我们的传统文化提倡“中庸之道”“过犹不及”大概是相同的道理。片中的人物在追求的也是自己的极乐——或者换句话说——幸福。

影片聚焦在三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大男孩身上:隋晟、游礼、王西宁。性格迥异的他们有着诸多的共同点——都生活成长在影片故事的发生地:西宁。都是家中独子,都还年轻,他们都面对爱情和家庭甚至传宗接代的“任务”都看似长大成人又对这个世界充满未知和向往,都有些一往无前地闯劲儿,都背负自己想要的未来而前行。他们的未来在心中早已画好蓝图,但又像在新发现的陌生洞穴中彳亍摸索。

影片的发生地西宁是青海省的省会,在我印象里很少有影片聚焦在那里。近几年西宁的发展集中体现在“万丈高楼平地起”游礼把自家的房子抵押,和隋晟开建筑设计公司、和王西宁开影视公司。他们各自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怀揣着理想主义的热情,想要在初登场的社会大舞台里一展拳脚。

隋晟和游礼的建筑设计公司将未来发财致富的希望寄托在了幼儿园的招标建设上。导演选取的意象很是精准的聚焦到了现代中国年轻人所谓长大成人时候面临的情况:房子和孩子。

恰恰,王西宁的爷爷和父母每天只盼望着结了婚的他能赶快生育。但年轻的夫妻二人总是怀不上,家人绞尽脑汁想办法,食补药疗于事无补的时候,爷爷把希望寄托在了原始的巫术身上。但就在法事刚结束的那晚,爷爷突发疾病,进了医院。也就从那天起,大家看似一片大好的未来,在影片中开始了转向。

游礼的家庭并不像大家甚至他自己一样想象中富裕,父亲的婚外情耗尽了家中的富余。游礼只能借助高利贷的贷款来赌一把自己接下来的招标。

隋晟一直不愿妥协自己的设计理念,而这又让他和游礼的当下诉求有了冲突。而平时健康的母亲突然病重,让这个理想主义者不得不面对现实。

而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平时看似最木讷的王西宁,接手了他们的项目,幸运地赚到了朋友们没赚到的钱,并且成了单位里领导的“红人”各种能赚钱的项目也接二连三。

三个人的追求或多或少的失去与得到,那么他们的生活是否真的变化?他们心中幸福的定义是否被自己完形?

导演并没有选择给大家一个答案,而更偏向以纪录的手段描述很多生活的细节,看似漫不经心,但就在生活化的镜头下让观众产生共鸣,影片中的人物我们每个人几乎都可以对号入座。我这么说并不代表影片没有戏剧性的桥段和风格化的镜头,倒是导演选择的生活片段更让我坚信生活比戏剧还戏剧。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老百姓的生活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熟悉的计划经济走向终结,取而代之的是更为自由和充满冒险精神的市场经济。习惯了日复一日去公家上班的日子渐渐消失,下海做生意的人多了起来,人口流动量开始显著增大,外来的产品和文化和本土的同台竞争,人们平静而安稳的故有生活变成了激烈多变的能者多得。人们不再必须似的固定在一个城市一个岗位甚至是一段感情中。如果总结我们依然身处的这个时代,那么狄更斯《双城记》中的名言再合适不过“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法国大革命的激情和动荡在这里又通过和平的方式再次上演。

影片中,城市像巨大的原始丛林,主人公的故事在此间穿梭,时常聚在一起的三个人生活并没惊天动地,导演选取了潜行在人们生活里元素:做饭前待宰的羔羊、被手下围绕沉默不语的放贷者、藏着秘密的手机信息、又聋又哑地流浪手风琴手、写满就是标语标榜最新科技的奇怪医院和楼房处处投下的阴影。用这些微妙的存在通过镜头营造一种气氛,使得硕大的城市和主人公们绵延的生活被禁锢在一个被导演编织的场域里。这个场域熟悉又陌生,让人总感觉有所预示而又无法解答,最终传达出一种如鲠在喉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似乎是我们每个人都被命运扼住了喉咙。

追求幸福的人好像在最后有所得逞。可在影片的最后,画面像是启示一样诉说着什么——站在无人的戈壁马路旁,王西宁看着莫名其妙贴在自己汽车玻璃上的交警罚单,远处是高楼林立的西宁市区,荒芜地戈壁和蓬勃地城市的分界此时异常清晰,而沙尘和雾气让这座城市像是海市蜃楼一般若隐若现。

这个画面让我们确信,王西宁之后还需要交这份好似从天而降一般地停车罚单,生活无论生离死别,还会继续,他会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努力工作,寻找机会,养活自己初成型的家庭。他离成功不远或者就是成功的范本。但导演的大全景似乎又在说:在生活里,谁也不过就是个小人物罢了。

我们不禁要问,和这个城市同名的男人,是否会像这座城市一般继续走向繁荣,得到自己追求的幸福?亦或是像眼前的画面一般,所谓幸福若隐若现地像座海市蜃楼,是一种视觉对大脑的自我欺骗?这让我想起早已解散的花儿乐队的一首歌曲里所唱的:“掩饰着现实的空间,梦想离我还很遥远,希望仿佛就在我眼前,自己却一直在幸福的旁边”

最后的结局,王西宁是幸运的,他接手了朋友的生意,不被看好的他靠着自己积攒的人脉关系开拓了很多新的业务。看来他的生活将会一飞冲天。他可能不会成为父母小时候口中的那谁,但他会是谁?

作为导演的长片处女作,本片可以说成熟的惊人。我很确信,导演受到了杨德昌和侯孝贤的影响。在华语电影圈中,这是常见的事情。但不同的是,《极乐点》的导演少了很多模仿和造作的痕迹,他很难得的冷眼旁观,用赤裸的事实撕碎一个关于生活的故事的谎言,同时又关涉到了观众的潜意识中那些难以启齿的懦弱,它引起人们的沉思,我们是不是太过安静?活在幻境铸造的没窗的铁屋中?勇敢的人会呐喊,如同当初鲁迅弃医从文的决定一般。

什么是电影?这个问题从1895年开始就争论不休,而我也不敢妄加作答。但我知道,电影属于勇敢的人。《极乐点》是一部勇敢的电影。

  《极乐点》影评(三):放弃电影做公务员?他拒绝,新片在塔林黑夜获最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