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团圆》是一部由董子洋执导,冀志远 / 李佳韦 / 高崇岳主演的一部剧情 / 短片 / 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团圆》精选点评:
●恭喜董紫阳导演微电影《团圆》入围青岛国际电影节!这部由光感世界(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投资的微电影《团圆》真实的还原了一对平凡夫妻过年期间最为难的烦恼——回家团圆。男女主角从针锋相对到相对无言,妻子妥协之后的团圆却让人感到更多的隔阂和更远的距离。故事虽短,却引人深思。
●年终岁尾,传来董紫阳导演的这部微电影《团圆》,入围了青岛国际电影节的消息。 该片由光感世界(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投资,将现代人的生活困境与亲情之间的左右为难展露无疑,将生活与光影结合,不露痕迹,又发人深思。而微电影的形式更是很接地气,轻易的就攻陷了观者的情感世界,推荐给大家。
●该片由光感世界(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投资,董紫阳导演执导,入围青岛国际电影节当之无愧,无论在镜头语言的表达,还是情感的表达都非常到位,是当今微电影圈中一部上等之作,同样也是一部能够引发大家共鸣的好作品,虽然作品不长,却在画面的处理及情感的表达上引人深思。
●一家人团圆不容易啊,现在我母亲走了后,才开始觉得一辈子的遗憾。
●#董紫阳导演微电影《团圆》入围青岛国际电影节# 该片由光感世界(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投资,通过一对分别来自城乡的80后独生子女夫妻过年回谁家的无解之题,细腻走心的将团圆的意义呈现,以往触手可得的团圆早已成为了奢侈,影片结尾夫妻相对无言,他们的内心离家渐行渐远。
●反映的問題挺现实的
●太小众了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寻常百姓家中小事却能折射出当今社会的残像,好似李安当年的《推手》那样,琐事争吵和家庭裂痕,一家人的关系还真不是绑在一起就能解决的,嘈杂中的沉默,沉默中的反思。
●还原了都市已婚男女在春节回家团圆的两难选择,道出了许多在外打拼小家庭的辛酸和无奈。但其实,在老家发展很难吗?常回家看看很难吗?轮流回老家过年很难吗?
●封面海报很像《饮食男女》啊
《团圆》影评(一):《团圆》:双独家庭的困扰
董紫阳导演微电影《团圆》入围青岛国际电影节 ,该片由光感世界(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投资,微电影《团圆》非常有现实意义,故事讲述了一对年轻的夫妻育有一个孩子,双方父母都盼着他们回家过年,这也是中国双独家庭的困扰。影片的一场争吵也道出了很多人的共同心塞之处,身处大城市,但一年难得见一次父母的痛楚是难以避免的。
《团圆》影评(二):《团圆》写的不是团圆,而是婚姻
由光感世界(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投资的微电影《团圆》在爱奇艺推出,我昨天点进去看了一下,一下子被镇住了。电影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的,场景极其简单,但反映的问题实在太过现实。两夫妻因为过年到哪里过开始争吵,然后开始搬出很多现实的问题,最终,一方妥协,算是过了一个男方的团圆年,而女方的父母,却孤独地在沙发上睡去。看似讲的团圆,其实讲的婚姻。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婚姻,婚姻永远就是一种妥协,家庭双方的妥协,而这种妥协能否接受就决定了婚姻的延续。建议大家一看,确实过于深刻了点。#董紫阳导演微电影《团圆》入围青岛国际电影节
《团圆》影评(三):《团圆》:深谙日本电影精髓的紫阳兄
《团圆》:深谙日本电影精髓的紫阳兄
马庆云/文
我跟紫阳是在一次露天的饭局上认识的。中间负责引荐的学者说,一会儿来一位导演,名叫紫阳。我擦,北京就是太复杂,吃个晚饭没准一会儿还要搞出政治错误来了。我悄悄地压低声音问,这位导演可姓赵?姓董,董紫阳。我在一身冷汗下去之后,想起引荐者的高官父亲的一句名言来:不谈国是。
董紫阳是电影学院的科班导演,拍摄技法持稳中正。他的电影《团圆》刚刚入围了某国际电影节。笔者有幸提前观看了这部电影,愿意以引荐大伙认识的态度,聊一点董紫阳的电影艺术。
《团圆》这部电影讲一个小夫妻家庭为过年去哪个父母家而产生的矛盾冲突。董紫阳的叙事非常沉稳,不搞大起大落的浮华,很似《爸妈不在家》(陈哲艺版)的味道。后者,曾在台湾去年的金马奖上获得最佳剧情片。这一类型的电影,很像清炒土豆丝,没有大酸大甜,但却于平淡中极具营养价值,蛮比宫爆、鱼香之类的做法健康很多。
中国主流影迷的审美口味,还是宫爆和鱼香的,要大酸大甜才过瘾。所以,像《爸妈不在家》、《团圆》这样的清淡电影,还不能引起业外观众应有的重视。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大量的影视剧,却已经放弃这种大酸大甜,而做平淡无奇中的深刻突破。一个民族有多少深刻,就有多少耐得住平淡故事的能力。
前些天,我看有德国版《白鹿原》之称的电影《另一个故乡》。该部电影,在叙事上,没有故作巧妙的矛盾冲突与圈套架设,却能安住心思,在整个民族的普通百姓身上做文章,慢慢地去讲述一个民族的秘史。不光德国,日本的很多电影,也有这一特点。它们看似沉闷,却内藏着非常大的情感爆破力量。
董紫阳的电影,就是这种外表平淡内部情感爆破的特点。我与他多次交流,得知我的观察是不假的。他深受日本电影的影响,在自主创作的作品中,均以内敛、平淡见长,可这种内敛、平淡之外的,却是底层老百姓的吃喝拉撒,这里边很多,是有大观照的。
在日常的平淡中,观照老百姓,这样才更接近真实。月前,读紫阳邮寄的《北京一夜》的剧本,依旧是平平淡淡的叙事里边隐藏着巨大的感情炸点。一对儿乡下父母到北京去找儿子,因为走差了路,而在北京迷失一夜。外表,只是一个迷路的故事,可真正迷路的,又何曾不是整个中国。
我们主流的影迷暂时还看不习惯这种“清汤寡水”。可是,我知道,这些,才是中国电影承担中国思考的必然走向。中华民族,不会一直浮躁下去,让民族沉稳深刻的作品,必须坚韧的存在着。
更多观点交流,欢迎添加我的微信公众号:马庆云(xuezhemaqingyun)
《团圆》影评(四):说法
“换个说法?”
“我画得很好”
“下课”
木强愣了一会儿,才慢慢阖上材料。刚刚他还以为自己该坐在台下的某个角落里打着呵欠揉醒眼睛。只这么一会儿,台下连学霸狗都不剩一条。窗外阴霾分不清昼夜,窗内惨白辨不明心情。换个说法,一天结束了。
昨天是个好日子,木强的新片《团圆》杀青了。作为导演,他很是慷慨激昂了半个小时面对着早已熟悉的灯光和总也熟悉不起来的问题。趁着热乎劲儿,他今天在课上多说了几句,有四句是关于电影的,两句是关于私生活的。果然,课堂活跃起来,全部同学支着耳朵等待这个中年木诺男人的个人问题解决与否的细节。
换个说法,丽丽说,你以后就得这么上课。
丽丽是木强的老婆,私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创作部分,资金也是丽丽当了一半首饰攒出来的。木强对丽丽基本是言听计从,虽然电影是为了纪念消消。消消是前女友、或者不是女友,消消已经死了。
在木强比现在更木更强也更年轻的时候,消消是个瘦弱敏感的姑娘。姑娘多愁善感、喜爱支持自己的一切真理、喜爱老实巴交的一切呆萌、喜爱喜爱自己的一切人事物。如今我们习惯用婊字来形容此类女子,幸亏消消提前车祸躲过此劫。由于迟钝和寂寞,木强从消消生到死都在怀念她。起初是怀念她的安静,然后是怀念她的聒噪。
换个说法,木强用电影表达了他的怀念。
换个说法是丽丽的口头禅,最早的成名之战是“木头,换个说法,你不反对和我一块儿回家对吧?”
作为一个单身美术教师,木强红着脸憋住,没说反对;也说不出反对。
此时婊女消消踢踢踏踏流浪在雨中,不时逗弄下猫、狗、老鼠等一切比她小的动物。由于小动物们太多太可爱太让人爱不释手,消消没注意前面有卡车也没注意卡车在按喇叭。她只注意到后面有个小伙子在腾腾蹬上坡,小伙子比木强帅多了,消消就准备故意斜着往前一冲让他蹭一下然后就能蹭到他车后座或者前梁上了。
换个说法,消消在准备落实自己的花痴时自己撞上了车。
木强是个画画的,他理解的世界是先整体、再局部、再整体、再局部。换个笔法他懂,说法很含糊,不明白。
“那你就别说了呗”消消说
“你多说说就明白了”丽丽说
木强想到了电影。
镜头拉长后:时间缩短、空间渐近,姑娘们的高矮胖瘦不再抢眼。小雨滴到小鱼,池塘涟漪波折。故事从画面走近再走近,承载了画框不能容纳的生活。
生活本就比谁都木都强都温暖都冰凉。她就在那儿,一直都在,用什么画法、说法都在。
白天吃白粉、站台的美术教师李木强,出街后是个MV导演。在《春宫》《夏荷》《秋香》后攒了一半钱和着老婆的私房,拍了个叫《团圆》的小片儿以纪念一个叫消消的逝友。
换个说法,他活得很好。
鹿蜀,雄,鲁人,以居日不自撸为荣
[img=1:C]光感世界
用文字解毒
以映像塑美[/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