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理解人性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理解人性读后感精选

2022-04-26 03:31: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理解人性读后感精选

  《理解人性》是一本由[奥]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理解人性》精选点评:

  ●嗯………很理论

  ●正是我想要的

  ●百年前大师就已经把人性洞察到入木三分,大众推崇的权力荣耀和成功,不过是一种自私自利小我膨胀的结果,是人类一切残酷竞争杀戮和不幸人生的错误源头。小我为了免于根植于骨血的自卑感的折磨,于是树立了不计一切代价获得权力和优势地位的虚荣目标,这是无止境匮乏与痛苦的深渊!现代家庭教育的觉醒更应该从源头扭转,从小就应该培养平等尊重友爱贡献利他的社会感,父母先放下权威与控制的专制身份,避免让孩子产生对权力和高人一等的贪婪。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底层的教育系统和思维逻辑必须根本改变,否则将无法适应未来社会!致敬大师的先知先觉!

  ●阿德勒在这本《理解人性》中提出了一个人性中“虚荣”的概念,他指出任何一种虚荣,只要发展到相当的程度,就会变成一个持续终生的负担,它会阻止人充分发展,而且最终使人崩溃。这是否值得我们反思呢?

  ●对理解自己 理解他人都很有帮助。读完了想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拿来一一分析一遍哈哈哈。

  ●阿德勒因为从小身体缺陷,父母疼爱长子,从小就活的很自卑吧。看了他一些书,很多理论都跟自己童年经历有关。希望自己也能像他那样,正视自己,自卑而后超越。

  ●作为个体心理学的开山著作之一,这本书更加系统地讲述了阿德勒的理论体系。但是其中的一些案例并没有给出清晰的解析与结论,需要反复的阅读才能完全理解。

  ●20191206重读。 前半段的部分观点比较精彩,最后的几十页内容读起来很费劲。 ****************************************************** 20190101首读,没有写评价。

  ●最近看了好几本心理学的书,看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对照自身,还是很实用的。读书的目的之一不就是解惑,这本书做到了。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理论我很喜欢也很受用。

  《理解人性》读后感(一):几个关于人性的知识

  翻译不咋地,有两处语句不通,还有的语句读起来绕口。 就内容而言三星半,几个印象深刻的知识点: 1.人的精神生活取决于他的目标。目标管理着人的整体性格。如果不清楚一个人私底下追求的是什么样的目标,我们就不能真正理解他的行为。 2.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建立在“目标争取”的基础上。一个强调自己工作任务重快要被工作压垮的人,可能是试图向某人表明她无法再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她渴望温情和关爱。 3.每个人在生命之初都或多或少地有点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会通过力求获得认可和优越地位的方法进行补偿。 4.性格既不是遗传来的,也不是不可改变的,它是人为了坚持某种特殊惯态而习得的。比如,一个懒惰的孩子,之所以懒,是因为对他而言,懒惰使他的生活变得容易,还能使他维持自身的重要感。 5.具有非攻击型性格特征的人不公开敌视人类,他们离群居所将自己孤立起来,但一样对社会怀有敌意。他们企图通过优越感和与众不同感来满足自己的野心和虚荣。

  《理解人性》读后感(二):性格怎么形成

  

人对权力的追求,经过社会道德感的修正,形成了一个人的性格。人是通过自已所缺失的东西来看待这个世界的。往往对此付出极大精力,又对此贪得无厌,因此虚荣而好妒,因此不得安生。

人所追求的权力因人而异,比如一个从小腿部残疾的人,会特别想要一副健康的身体;一个穷人会渴慕金钱;一个孤儿会想要特别多的爱……依次类推。

而过程中,我们会因着自己社会道德感的不同,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比如想获得认可的家中最小的孩子,会通过撒娇和示弱来掌控其他人。一个身体残疾的人,会非常在乎别人对他身体的看法。

我从小得不到母亲的爱,所以我很在乎别人是否喜欢我,但事得其反,这件事就变得愈加困难。

阿德勒说,要合作,要学会帮助他人,我们才会走出这无休无止的对缺失的追求。我们要眼朝下,看到芸芸众生,而不是你一个人的痛苦和几乎扭曲的没有尽头的追逐。

  《理解人性》读后感(三):人性远比本书复杂——读《理解人性》有感

  第一次在豆瓣写读书笔记,希望自己能随意一点,摆脱固定的写作模式,当做日记写也没关系。记得当时准备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在看《隐秘的角落》,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开始对人性的恶感兴趣,我抱着期待开始读这本书。

理解人性8.3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 2007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在理解作者观点的过程中有所收获,然而人性远远比本书复杂得多,在我看来,这本书只是讲了最基础最根本的一些点,要真正理解人性,不仅需要更多的阅历,还要更多对生活本质的感知。

“人类灵魂根源在于童年早期。”这句话在引言出现的时候我就无比认同,一个成人的行为常常是可以联系到小时候的。全书在讲人性的时候很难摆脱对童年阶段的分析,童年能作为参考成人行为的动机。比如,有受虐倾向的人,很可能在幼时就习惯被别人扯她头发、踢脏书包这种行为。我感觉童年是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最强的时候,所以教育真的很重要,因为小孩的分辨能力的确不够,这时候成年人如果不能正确以身作则引导,确实是能够毁小孩的一生的。联想到教育后,我觉得作为父母,好的教育不只是技巧的功劳,更是父母本人自身良好品格和习惯耳濡目染的结果。

社会感是本书提到的高频关键词之一。“任何适应能力强的人都必定具有强烈的团体意识,而且他们必定时常运用完善自我的技巧。”我很认同这句话,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觉得这种团体意识变得越来越薄弱也是真的。竞争破坏团体意识的罪魁祸首,尤其是恶性竞争,我崇尚良性竞争,不够我至今也还没有真正见过良性竞争双赢的情况。人和社会无法分开,当我们融入社会之后,对于人性有更多可以实践探索的地方。

后面作者多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分析精神和性格,我将作者的阐述做了个类型总结:

(一)潜意识

1. 过着自知生活的人,采取客观而果断的方法解决生活问题。

2. 带着偏见生活的人,他们看问题的方式很片面,而且这类人的言行举止通常带有潜意识的色彩。

(二)希波克拉底气质分类

1. 多血质:生活总是或多或少的充满快乐,类似乐观主义。

2. 胆汁质:一直都在追求权力,追求热烈以至于对任何事情都采取坚决和暴力的方式解决,总是被迫证明自己的强大。

3. 抑郁质:不喜欢冒险,更爱站立不动,总爱思考自己而不是他人,浪费时间在无穷无尽的自我反省和怀念往事上。

4. 粘液质:可能是最远离实际生活的人,没有什么事情可以给他们留下强烈印象,他们为自身经历所害,未能从中得出正确结论。

(三)攻击性性格:自负、野心

(四)非攻击性性格:隐世、焦虑、胆怯,社会礼仪的缺失

绕道综合征:不仅包括野心,而且包含自负

“生活本身不会造成任何重要变化,我们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它,因为生活面对的是生物学意义上完整的人。人类有着自己的尖锐观点,都渴望权利。生活反而是最糟糕的老师,它缺乏思考能力,不会提醒我们,也不会教导我们,只是拒绝我们,让我们自生自灭。”这是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这让我审视自己的生活,去反思每天发生的一些事,尝试用深邃的目光去看清事物的本质。我希望下次读这本书的时候,能有新的补充的体会。

  《理解人性》读后感(四):活出阿德勒心理学,择你所爱的人生。

  成长过程中避免不了的困顿与疑惑、生活的压力和苦恼,这些关于人和生活的大哉问都能从个体心理学获得清晰的答案,甚至提出生命努力的方向。《理解人性》与《理解生活》是个体心理学爱好者必读的两本经典巨作,也是每位心理专业工作者的实用工具书。

  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是一位对后世影响宏大深远的著名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大师和儿童教育家。他曾接受弗洛伊德邀请出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和学刊编辑,阿德勒早期的研究以器官缺陷(organ inferiority)为主,当自卑(inferiority)和补偿(compensation)开始成为阿德勒学说的中心思想时,他便与弗洛伊德产生了理念分歧,于1912年创立个体心理学派。

  《理解人性》即阿德勒在创建个体心理学派之后,第一本出版的著作,其重要性自不在话下。阿德勒致力于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并进一步推及成人心理教育,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征招入伍担任军医,悲天悯人的胸襟激发他于战后退伍开始四处讲学,并推动儿童辅导诊所的设立。《理解人性》是阿德勒集结的在维也纳人民学院每周一回的演讲内容,于1918年以德文出版,随后由参与阿德勒研究工作并场场出席的美国W. B. 沃尔夫(W. B. Wolfe)医学博士进行英译,英文版于1927问世,《理解人性》中文简体版即以英文版为翻译依据。同一时期也首度出版《理解生活》,两年后英文版问世。此时阿德勒已远赴美国,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教授,十年后辞世于苏格兰。

  阿德勒使用一般成人能懂的口吻,在《理解人性》一书中细腻大胆地揭露人性和心理机转,解说精神生命由来以及性格的不同特征,将情绪也视为性格的一部分,涵盖了个体心理学的理论,并强调儿童教育之于人格形成的重要性。此书在个体心理学历史中具有特殊关键地位,主要是因为阿德勒于《理解人性》书中首度提出“社会感”(gemeinschaftsgefühl)》(或译为社会兴趣、社会情怀)这项贯穿个体心理学的核心概念。阿德勒说,人不够强壮到独自生活,群体生活是有必要的,因为透过分配劳务可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合作是群体生活所必需的技能。由于阿德勒亲身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认为战争起因于人们缺乏足够的社会情怀,因此个体心理学致力于提倡培养人的社会情怀,是生活问题之终极解决之道。许多学习者对于社会感的概念感觉模糊难捉摸,翻译时的译名版本也层出不穷;事实上,阿德勒提出的社会感与孟子所描述理想社会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及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等东方社会流传已久的儒家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社会感便清晰、容易得多。

  另一个在《理解人性》中被强调的重要概念是“行为的目的性”(teleology)。人需要适应环境,并对环境做出反应,个体心理学假设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想要追求的特定目标,虽然个人可能对于自己的目标选择不太了解,也可能是模糊的想象目标,然而精神生活中的所有表现都朝向一个目标,是种对未来某些情境所做的准备,也像是一出从头到尾自编自导的戏剧。阿德勒在此书中再三提及辨识人们如何设定目标的重要性,伴随着他稍早发表的自卑感及其补偿(compensating of the feeling of inferiority)理论,说明目标设定是一种支配他人、胜过他人的倾向,基于幼年时期的不成熟和弱小,再加上来自家庭的影响,孩童很容易有不如人的自卑感,为了弥补自卑感,逐渐产生出被认同的需要,并获取优越感。孩童也容易错误估计自己的自卑程度而建构出错误的行为目的,发展出被称为“问题儿童”的问题行为。

  相较于《理解人性》侧重于人性心理机转的精细描述和说理,《理解生活》于1927年首次出版,原名为《生活的科学》(The Science of Living),书中运用大量的临床实务案例,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来剖析其性格,并呈现不同个体上的差异和独特性,对于如何进行阿德勒学派心理治疗或教育方针有更清晰的说明,在心理治疗和教育领域的实务工作上贡献宏大而深远。阿德勒在《理解生活》一书中正式引介了“生活风格”(the life style)(或译为生命风格、生活方式)这个概念,指的是人积极主动的天性,从受精细胞开始成长,包括欲望、感觉、记忆和做梦等,人的每一部分都是以自我整体一致性朝向目标前进。他强调人的独特性和自主创造性,主张人不会任由过去的经验决定自己,而能自主地决定如何运用该经验。在这一点上,个体心理学让人从过去的宿命论中解脱出来,重新赋权个人。在原著出版近百年后的今天,经典重译的此刻,阿德勒心理学对于人生问题所展现的釜底抽薪、解决问题的力道,仍让我们感到震撼。生活风格既然是由个人的自主决定所塑造,那么结果自然得自行承担,改变也需从自身做起。

  《理解生活》一书中对于使用“早期回忆”(childhood memories)

  对人的生活风格进行探讨,有精彩的解析。阿德勒独创的早期回忆分析法,是最令人好奇和津津乐道的个体心理学概念,即请来访者回溯孩童时期的特殊事件,包括当时对该事件的想法和情绪,从回忆中去了解来访者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看法,从而探索其需求、目标、生活风格和个人特质。早期记忆就像是探照灯,是阿德勒心理治疗技术中用来检视生活风格的主要工具,照亮生活风格的根源。也由于对于童年早期的重视,阿德勒认为研究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在于造福人类,所以他对个体心理学的研究深入到了教育学领域,他对于家庭学校教育的论述,至今仍蔚为主流。他倡导儿童教育在家庭和学校的重要性,认为父母拥有培养儿童健全人格的最大优势,主张父母和教师需懂得生活风格的道理,才能敏锐察觉出儿童早期的错误,掌握最佳的修正时机。如果家庭无法提供适当教导,学校教师则成为儿童人格的第二道防线。

  在心理治疗和教学工作中,经常能印证阿德勒对人性和生活的看法,他认为生活中出问题的人,他们在面对工作、社交和婚恋(或亲子家庭)困难时,因为缺乏社会感、不相信这些难题可以用合作的方式解决,而采用逃避或压抑、暴力或犯罪等不良方式,争取的目标是一种虚假的个人优越感,弥补过度夸大的自卑。从阿德勒的这两本经典著作中描绘个案心理感受的细致完善和深刻透析,便能看见阿德勒心理学对于人性和生活秉持着完全接纳与尊重的态度。阿德勒相信,每一个看似伤害的无理行为,背后都有良善的企图,想要追求成功的心意,只是受挫太深缺乏勇气与人合作;若能让来访者看见自己犯的错误,调整行为背后的目的,改变就有发生的契机。

  笔者实践阿德勒心理原则于工作和生活多年,对于善用阿德勒学说造成人生巨大翻转的情形,时有见证并感悟深刻。人生目标若能选择确切利人利己,成功已经在握,然选择一个具有社会感的目标则需要勇气,需要有与人合作的能力。在《理解人性》与《理解生活》两本经典书籍中,提供给我们重新认识自己和人生面貌的绝佳途径,阅读过程中请慢慢体会这位心理学百年大师的真知灼见,愿你我以阿德勒的智慧淬炼心灵,培养乐观有勇气的人生风格,成为更好的自己,拥有幸福的人生。

  姚以婷

  台湾亚和心理咨商和训练中心院长

  北美和台湾阿德勒学会认证讲师

  美国正面管教和鼓励咨询资深导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