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自由交流》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自由交流》读后感1000字

2021-01-18 03:52: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自由交流》读后感1000字

  《自由交流》是一本由[法] 皮埃尔·布尔迪厄 / [美] 汉斯·哈克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元,页数:1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由交流》精选点评:

  ●社会学家和艺术家,是当编辑出版成为专业以后我在这世上最羡慕的两类人,发生两个分别是这两类人里的哲学家之间的谈话录,真的让人看得很过瘾——薄薄一册,让人一口气读完意犹未尽,感觉特别好,如果厚一些没法一口气读完可能反而没这么爽。无论是对于作为管理者的我还是作为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的我而言,俩大牛的对话都让我很有会心一笑的感觉,把关于知识分子的独立性、批判性与国家、经济、政治的干预讲得生动具体而偏僻入里,太喜欢这样真正有本事但一点不zuo的人了。p.s.翻译是有点奇怪比如把Cartier翻译成卡蒂埃把鲍德里亚翻译成博德里亚尔,可能是因为译得太早了有语言代沟。。。

  ●STILL DON'T KNOW WHAT I WAS READING

  ●短小精悍,言谈有趣

  ●很多时候,国家资助让艺术退缩,私人资助让艺术堕落;如何学会使用国家给予的自由来对抗国家?如何在私人提供的空间保持自己的自主权利?布尔迪厄和汉斯·哈克在《自由交流》这本薄薄的访谈录中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角度:如果说商业性成功不能保证其科学或艺术价值,那么商业性失败同样不能保证其科学或艺术价值,我们得学会并善于利用这种自由。

  ●基于文艺、传播、政治、经济等维度的讨论,谈的不深,但颇有些洞见。

  ●又短又可爱的小书

  ●我关注的更多的是他们讨论的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精道的对话集子,两个犀利的人哈哈

  ●关于艺术与文艺资助

  ●这就是俩槽神好么!

  《自由交流》读后感(一):墙上有洞,可以穿过去

  《自由交流》 皮埃尔·布尔迪厄、汉斯·哈克著

  三联书店 1996年6月版

  三联出的“法兰西思想文化丛书”,书架上躺了好几年一直没有翻开过。年初,本书作者之一,法兰西学院人类学教授布尔迪厄去世,是打开这本小书的一个契机。这是一个社会学者与一个前卫艺术家之间的谈话录,既称“自由交流”,我揣摩有两层意思,一是对话双方依据哲学传统和艺术传统,却又放言无忌,屡屡“犯禁”;二是他们话题的中心是如何保持发展表达和交流的自由。如果说社会学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思的知识,以利于社会自身的改造,布尔迪厄的社会学便是入世的、介入的社会学,其功能就是从权力开始去理解社会和世界,进而批判并干预之。他提出的“场”、“文化资本”、“习惯”、“象征权力”等概念都是现代人面对现实世界无法回避的。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以为这本小书最有价值的部分是知识分子如何保持精神领域批判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挣脱资本权力的统治,保持创作的自由。择其要者归纳三点:一、发现隐秘。科学必须发现隐秘(加斯东-巴什拉语),那么既然有一个研究社会的科学,就不可避免要去发现隐秘。二、由此推导出叙述的批判性,即使仅仅描述事实。提示机制的叙述也具批判性。三、自由的空间。文化不能依赖市场的偶然性和资助者的雅兴,只有国家才能维持一种没有市场的文化,现代公共制度为自由留下了较大活动余地,要善于利用机构中间永远存在的“空隙”—“如果我们试图超越界限,就会发现,墙壁上有洞,可以穿过去”。布尔迪厄在这里描绘出的是市场意识和公共体制交相钳制下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和应对策略。

  布尔迪厄挑战强权、为弱者代言的姿态曾被讥为“乞丐王国的国王”,意指他教师的长袍下依然是农民的短套,布尔迪厄生前再三申明他所从事的是“贱民的科学”,正是他给反对者一个不亢不卑的回应。

  《自由交流》读后感(二):当社会学遇见先锋艺术

  一次关于艺术和政治的谈话,两个谈话者,一位是其理论创造“绝对具有深远意义”的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一位是美国先锋艺术家哈克——布尔迪厄称赞他“将那些几乎具有社会学性质的意见和思考完全融于艺术创作之中”。

  哈克是极具思想深度和语文表达天赋的观念艺术家,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对自己艺术观念的说明,艺术创作的剖析。“我常常有意地为一个特定环境创作。于是,展览场地的社会与政治环境也像空间的建筑特点一样起作用。环境的文化(symbolique)状况往往是我的基本材料。”

  也就是说,一方面他的“材料”包含着社会政治语境,一方面作品中符号的含义也需要此语境来诠释。这是观念艺术的复杂性所在。他指出为特定环境而创作,是杜尚的小便器开创了先例。哈克对于作品与环境的关系非常敏感。

  布尔迪厄评价哈克作品“正在重建这种与环境的联系”,积极地介入社会政治生活,“证明了一个人单枪匹马也能产生巨大效果”,具有韦伯所说的“示范性预言”的价值。他特别激赏哈克作品“像柔道那种摔跤运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那种高度的机敏。

  他们毫无避讳地检讨左派的思想和作品深奥晦涩问题,因为通俗性不足而有点与大众脱节。他们探讨怎样才能既不降低思想质量又可以被所有的人理解。他们商议把思想相近的各类专家组织一套班子、向广告学习交际技巧、如何让作品带给公众乐趣、什么样的形式语言是易于接受的。这种谈话明确告诉人们,艺术作品的绝大多数(如果不是全部的话)形式特征不过是策略,是“相机行事”,是“看菜吃饭”。

  这两个左派的相遇投合,大概基于真正的社会学和先锋艺术共同具有的批判性。社会学“必须发掘隐秘”;而哈克的作品擅长利用丑闻,抛出“一个小小的信息炸弹”。

  他们共同的敌人是新保守主义的思想潮流,他们都反对国家订货(或钳制)和企业资助施加于艺术创作的公开或隐秘的思想审查。

  《自由交流》读后感(三):读书摘抄与笔记

  摘抄:

  1、 梅泼索尔普的摄影作品被判无罪,陪审员:这些专家们都说这是艺术。对最高法院来说,已属不属于淫秽品的禁律之列。

  2、 文学艺术界常有这种虚假的革命家,他们靠耸人听闻的决裂——特别是政治决裂——起家,最后成为因循守旧的学院派。

  3、 应该将传统意义上的文艺资助与假冒这个名义的公共关系手腕加以区别。

  4、 “文艺资助”实则在进行symbolique交换,也是在积蓄symbolique资本,以创造政治气氛,以便企业在纳税、劳动、卫生管理、生态限制、产品出口方面得到好处。

  5、 社会学科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如何能得到必不可少的研究经费(社会学是很费钱的……),同时又能保持独立性而不蜕化。由于社会学家对自主性的必要性没有清楚的感受与思索,由于他们缺乏集体思考,社会学越来越多地转变为实用科学,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科学之外的目的。实际上,社会科学发明了种种技术(如民意测验),它们被用作统治工具。

  6、 与多元文化主义的争论相联系的是平等对待与尊重妇女的同性恋者。种族与性别问题不可避免地具有政治性。因此威胁着在此以前并未被认作是特权的特权。

  7、 捍卫文化其实是捍卫西方,以反对东方的“野蛮”及其对欧洲的价值与生活方式的所为威胁。

  8、 艺术家、作家、学者掌握人类历史中某些最罕见的成果,他们必须学会使用国家给予的自由来对付国家。

  9、 马拉是一位蹩脚学者,他将几位优秀学者送上了断头台。国家资助往往看上了庸才,因为庸才更听话。

  10、 左派常常害怕自己的思想被人借用,有时这种近乎偏执狂的情绪使行动陷于瘫痪。

  11、 现实主义,理性的现实政治。

  12、 真善美具有可以转化为盈利的挥发物,紧紧附着在高贵艺术上,完成无与伦比的形象转移。摆脱了一切猜疑的真善美,是巨大的文化资本。卡尔托·塞尔瓦迪克:“艺术是文明最珍贵的一部分”,代表“毫无偏见的精神”。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飞利浦·德·蒙特贝洛:文艺资助具有一套内部机制:“这是一种隐藏的、邪恶的审查形式”。真善美不仅是润滑剂,不仅是艺术市场上的交换价值。它还是包装,可以包装形形色色的混合体。给真善美下定义,这是艺术界的山头所无法想象的事。

  13、 语言的定义属于意识和政治经营手段。

  笔记:

  1、 Symbolique归根结底是一种权力符号,译者说此词含义甚广,除了原意“象征”,还有“文化”、“声誉”、“环境”(不要为自己get不到内涵而不翻译找借口,谢谢)。

  2、 布尔迪厄提到沉默是一种审查形式,即想传播的信息在新闻界到不到任何反应。这不就是现在微信群的通知吗?躺在对话列表里的一个个沉默的小红点。

  3、 “尽管美法两国的政治及文化生活发生了变化,我们希望它仍具有现实意义及有效性。”这是1993年的话,翻完小本,觉得大概30%在如今还是有效的。尤其是艺术资助和对社会学的反思两个方面。

  4、 艺术资助大概是无法妥协或者改善的事情,但社会学的处境大概是真快走到穷途末路了,以至于拉图尔得把社会学分成sociology of social 和 sociology of association来撇清这山穷水尽的社会学的负担。布尔迪厄看到社会学为了引起关注(经费),为了让自己变硬,不得不发展出些手段,制造data,丰富技能,变得像一门“科学”,却忘记了,科学不是你干爸爸来着?

  《自由交流》读后感(四):何处是归程

  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法国的那一拨社会学/人类学家们大抵都是左派,因为他们的目标都包括但不限于批评和改变,而这不正是革命——或者严谨点儿说革命前兆——的题中之义么。

  这本书是一本对话集,对话者之一是布尔迪厄,另一则是一位先锋派艺术家,因此书中的大多数话题都是从艺术品及其展览开始的,并且在双方的努力下不断朝政治性的角度深化。

  总得来说,这本书集中火力批判的主要对象是资本、资本家及其犬马。本来金钱就是艺术得以生存的一个前提,当美法的艺术创作和布展体系越来越倾向于从私人处获取资金支持的时候,资本家的地位就更加突出了,或者说,文艺资助已经成为时髦。

  但是,他们对艺术的支持既不是无私的也不是无限制的,因而给symbolique统治提供了机会。而这对于那些意图揭露和打破一些什么的艺术家而言并不是好消息,而对话者汉克恰好是其中的一员。

  后来话题继续展开,转移到了新闻与媒体。布尔迪厄认为,知识界本身的独立性、自主性不断受到形形色色的外力的威胁,其中最可怕的外力,在今天,要算是新闻业了。他举的例子则更为犀利:到今天为止,佩兰先生生产的仅仅是内用理论,以阐明他出售钻石的最佳战略,但是有一天,他会发现自己是哲学家。于是他将在电视上露面,向我们讲述他对战争、和平、共和国、右派以及左派的看法,他会受到赞扬……

  这样的事不正发生在中国吗?微博和博客作为平台,造就的不只是信息地进一步扩散,还有不可胜数的专家与伪专家,名博与草根名博。他们中的一些人的确在特定的方面有所作为,但是在这平台上他们所展现的却是既非专业也非理性的话语,并在拥趸的簇拥下饱受赞扬。自诩的哲学家和真相散步者的容貌充满了天空,而真相恰恰在他们的遮蔽之外无法为人们所见——这也是真正的假象吧。

  正如布尔迪厄所评论的,他们这样做并不困难,因为像这样做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多,这些知识分子并无作品,但居然存在,靠的是为报纸写文章,靠的是将文章汇集成书,而出书是为了得到报纸的赞赏。哲学家和学者努力真实地阐述世界,特别是阐述社会,然而这种努力现在已经受到记者们的严峻竞争。记者们不再满足于传播信息,他们要生产信息。他们的确有能力“炒热事件”,有能力将讨论的问题,思考的问题,以及对这些强制性问题的强制性思考一天天地强加于公众。

  这样的世界大抵是可怕的,没有得到真实阐述的世界及其包容的人与物就在记者们生产的信息中被不断地曲解,而曲解进一步在不断地复述中被放大——那么学者们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当假象成为真实,我们也就失去了现实感,而后者才是认识这个世界的唯一可能的前提。

  现在可以回顾动车脱轨事故之后的各种声音了。对真实的追求和反思被抛却在脑后,代之以种种蜚声谣言和心怀鬼胎。在这里,左派和右派好像融合了一般,行为和逻辑都并无二致,谣言可以从任何一方传出,并得到曾经的论敌的支持。于是,意识形态的脆弱性在这里显现了出来,而真正的假象也在嘈杂的叫嚷声中不停地发酵。在这些谣言肆虐的日子里,记者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事实上,不少谣言恰恰是他们道听途说捏造出来的,给混乱的现实火上浇油。

  是啊,有人说,我们就是想得到真相,可是却没有人出面告知,所以只好自己去猜测了。是啊,有人说,我们就是知道gov不会告知我们真相,所以真相只在自己心里。是啊,有人说,谣言是挺不好,可是它能倒逼真相出现,这不也挺好么。

  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逻辑,每个人都无法说服其他人,但是是否每个人都情愿成为真正的假象的奴隶呢?至少我是不愿意的,所以我才想去探索社会的真实,世界的样子。这样的生活其实很不好受,因为很孤独——在我的左右两边都站满了人,而中间的路仿佛无人问津,前方的烟雨中不见人影,而回头却发现已然没有路径。左右两边的嘈杂声都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于是几乎没有交流的可能。这样的悲凉在雨天尤其容易扩散,比如现在。

  关于这本书的内容还有一个小问题,我自己把自己弄糊涂了。作为左派的哈克着力批评的一个资本家“走狗”团体是新保守主义者,代表则是阿伦布鲁姆和弗朗索瓦菲雷。后一个暂且不管,前一个人大家肯定都知道是大名鼎鼎的施特劳斯的学生。那么从这个批评入手,是不是可以判定施特劳斯和他的学生们走的是一条很右向的道路?

  那么为什么中国的新左派们又在不遗余力地译介他们、模仿他们,不断地从他们的著作里吸取养分来供给自己的目的?尤其是,现在不少新左派知识分子在努力推销他们的“儒家宪政共和国”理念,说到儒家,最核心的一个词不就是“和”么,这不恰恰和崇尚批判和革命的左派理念相悖?左和右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最后,我想用对话者哈克的一段话做结尾:

  多少世纪以来的集体接受史以及我个人的经历使我不再相信绝对了。我评论艺术,同时意识到我的标准并无普遍性,我应该不断地重新审视。我在其它领域的思想和行动也遵从一套价值体系。例如,我赞成多元文化主义,但这并不妨碍我去反对原教旨主义,不管它是基督教的、伊斯兰教的还是犹太教的。我反对那些谴责多元文化主义的人,但我也坚决反对以多元文化主义未名而扼杀表达自由的人。

  多元也许是一条正途,这条荆棘路未必光荣,却注定曲折。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