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的读后感大全

2022-03-30 03:07: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的读后感大全

  《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是一本由[日]陈舜臣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读后感(一):《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深入了解一代帝王秦始皇!

  秦始皇,相信上至老态龙钟下至牙牙学语,印象恐怕都不是好人形象,譬如焚书坑儒,孟姜女哭长城,都可见其残酷爆虐,犹如洪水猛兽一样让人闻风丧胆,但是这个总共活了几十年的男人,居然让后人说到了两千多年,究竟全是因为恶行,还是还有其他数不清的丰功伟绩影响着。 《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一书中,能让日本人真正了解中国历史的陈舜臣用别样的思路给予了读者另类的秦始皇形象,更像是为秦始皇洗白,只因为曾经的思维已经根深蒂固,我们无法拒绝。在影视剧和各种书籍中,我们总能记得秦始皇13岁登基,39岁一统天下,在年老之时居然开始追求长生不老,继而系列言行让后世人牢牢记在心中。 秦始皇的生存谋略,说是原生家庭影响也不为过,毕竟当心智完全不成熟之际,身边最亲之人的言行举止完全就是榜样。他的父亲子楚的逆袭也是令人惊叹,只不过登基不过三年的他还是能力不行。秦始皇的人生跟父亲自私自利有关,也跟当时的局面为了生存有关,作为本能,人都会需要长久的生存技能。 陈舜臣在《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一书中,还说到一点“焚书坑儒”的误解,在我们固定思维中,就是认为秦始皇为了专政,然后剔除一些与之意见相左之人,将很多儒生活埋了,这恐怕也就是秦始皇留在后世人脑海中不好印象的缘由之一。但是两千多年前的事,确实无法叙述清楚。陈舜臣先生说,当时秦始皇痴迷于追求长生不老,而这也导致了很多江湖骗子大行其道,明晃晃的欺骗到君王头上,有两个道士那个奖赏之后,就逃跑,还大肆诋毁秦始皇,于是才有为了惩罚他们和包庇他们的四五百人,才有了轰轰烈烈的假传“焚书坑儒”之事。 作者还谈到,后世中有关秦始皇的传记都是他的敌人亦或是威慑于他的政权人所做,其实多少带有很多人自身的感情色彩的。所以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很自然的想到原来不能够太过主观的看历史人物,世间万物本就是众说纷纭。 从《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中,我分外可怜起秦始皇这样的人物,不知道如果有导演拍剧,会愿意给秦始皇进行洗白吗。成为统治天下先河的国君,怎可能被人情世俗压垮,也必然需要独特的专权政治,这个历史人物是很鲜明的人,只不过无法解释的他也许也有很多委屈和不甘心,我们也只能在星空燎原之中默默感伤!

  《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读后感(二):华夏大一统

  

曾经有人如此点出现代印度与中国的差距在于,“两千年前他们没有出秦始皇,一百年前他们没有出毛泽东。“这是印度国内仍然处于松散的联邦状态,民众对国家的概念薄弱,甚至文字不能互通。而中国人心能够凝聚在一起,大家对国家的认同感,以及民众渴望收复台湾的原因,我想大概正在于2000年前嬴政一统华夏,而推行统一的概念。

亲手结束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时代,开启了秦朝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虽然极其短暂,但他的影响至今不衰。中华文化能够同化其他民族,在于我们的体量庞大,有着统一的文字,有着统一的度量衡,统一的认同感,正是在他统一七国过,快速推行的。这肯定需要高压强力的集权政治才能做到,需要强势的军队,更需要执行力。

三皇五帝已经遥远不能及,商周松散而自治。春秋战国为了王侯自己的利益和喜怒哀乐而互相征伐,而民众所想要的不过是四菜一汤,安稳日子,要公平公正。秦国历经七代君王,平稳发展,我们知道hard time make the strong man,秦朝知道自身科技文化的薄弱,而积及引入外国人,知道民富才能国强,所以修建水利,扩建道路,开发民众的生产力,鼓励开垦新地。应该说在统一之前的秦国是努力而自信的,七代都没有出现昏君和乱臣,从而也为嬴政的统一打下了基础,正所谓七世之泽。因此他觉得秦国照这样发展下去,可以到达万世。

他巡游天下,去丈量他打下的疆土,让民众去认识他们的皇帝,去瞻仰他仰慕他,也就有了项羽的那句”彼可取而代之”,但项羽虽然有时权倾天下,却没有达到嬴政的成就的百分之一。应该说嬴政划定了后世的君主的界限与权力,他自身的权力是在华夏的顶峰,没有后世被各种利益集团裹挟和胁迫的时候。因为那时候信奉着天选之人,崇尚血统。所以嬴政没有在统一后害怕功高盖主,去残害老臣。而后来的刘邦却打破了这个限制。告诉天下人人皆可为帝,不存在血统一说。应该说这是嬴政没有料到的。

古代来说,秦始皇的功绩是被低估的,等我们结束了封建社会,我们才发现,算得上的千古第一帝正是秦始皇。正如太祖所说,惜秦皇汉武,稍逊风骚。他们只是少了一点文章啊。论功绩是第一等的。但嬴政还是落在时代的缺陷里,他没有教会人不许跪,站起来。这一点,他不如后来的他。

  《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读后感(三):陈舜臣的始皇帝,值得一看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堪称一统天下第一人,真正意义上把中国变为一个整体,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等。他霸道、英明却又残暴、迷信。他和他的朝代仅仅统治了十四年,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一笔。

跨越几千年历史,我们只能从扑朔迷离的史料和墓葬文物中探寻他的事迹,无数专家学者沉迷于研究始皇思想、行为、统治理念、历史影响中不可自拔。我们好奇是什么原因形成了他的性格、是什么原因促使秦国可以脱颖而出一统天下、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对寻仙如此执着、以及灭亡的根本导火索。

国内研究始皇帝的历史书籍数不胜数。但是跳出国内普遍认知,国外人通过这些史料文物又是如何分析理解的呢?

陈舜臣,在中国的历史学界也许并不是特别出名,但是他在日本却是堪称独霸中国史的一位重量级作者。日本文学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日本史看司马辽太郎,中国史要看陈舜臣。日本电视台只要播放有关中国历史的节目,几乎都会请他出场。甚至在日本书店,只要有中国史的地方,就会有陈舜臣的书籍。

他的身世让他写作的角度更加客观。陈舜臣原籍中国台湾,他出生于日本神户,并在那里接受了汉学教育。出身和成长环境的特殊性,注定了他在日本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徘徊,同时,对自我身份认定产生了迷茫。在他的作品中不断体现他对中国与日本认知上的调和与平衡,使他的作品能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具备了更有深度的内涵。

陈舜臣在接受采访时曾说: “我写中国历史,是为了“订正(日本)对中国历史的某些误解。”为了实现这个责任目标。“身为一个常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家,在史料调查方面,我建立了一个原则,那就是谨记史料往往是胜利者的记录。胜利者常会将不利于自己的事实抹除或重新修改。”对于史料的认真严谨,以及基于史料背后的逻辑推理,让他笔下的文学作品更有烟火气。

对于秦始皇的解读,陈舜臣更侧重于通过考古与史料相互辩证的方式进行推理。因为秦朝统治时间过短,其政策的极端性,导致后世对其评价普遍带有贬义色彩。陈舜臣的客观与严谨,使得他对秦始皇的评价更加真实,时至今日这些结论仍与考古成果不谋而合。在他的笔下,秦始皇不再被神化或魔化的滤镜所笼罩,不再是史书上那寥寥数笔,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一个人。

再版的《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不仅包含了陈舜臣原版著作,还对其表述与主流思想或者考古成果不同的地方做了保留,加以批注、角注等说明,让本书更有参考性。不仅如此,再版后,对原版未说清的内容,还用陈舜臣的其他作品内容加以拓展。

内容通俗易懂,语言诙谐有情趣,严谨的历史依据,让这本书成为了让普通人了解秦始皇乃至秦朝历史的入门书籍。

  《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读后感(四):秦始皇时代的百科全书,看陈舜臣的《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

  

提到的中国的皇帝,秦始皇应该是众所周知了,而关于秦始皇有很多的历史事件值得我们反复去读,反复去学习。秦始皇创造了众多的第一,而带着这么多的头衔,秦始皇相关的历史被大量地进行影视化改编,而最近热播的《大秦赋》讲述的就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秦始皇不仅是我国的一位封建皇帝,更是一种文化的符号,镌刻在华夏民族历史的图卷中,异常耀眼。

关于秦始皇的这段历史,市面上有太多的书籍进行介绍,而最近看了陈舜臣的《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对于我来说,这本书的介绍方式更能符合我的阅读习惯,因为没有长篇大论,分章分节介绍相关的历史事件,极其精简,毫不冗余,重点明确,而通过读这本书,我对于很多之前不懂的或者模棱两可的历史知识,有了一个明确的认知,这可谓是一本秦始皇的百科全书,而这无疑得益于作者陈舜臣的写作功底,而关于作者其实无需过多介绍,他是华裔日本作家,“日本小说界无出其右者”。日本文学史上首位“三冠王”,在历史小说创作领域与司马辽太郎并称双璧,作者的历史修养应该高水准的,客观的历史书籍,这本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阅读。

而历史上关于秦始皇的身世无疑就是两种说法,简单地来说,一种是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一种不是,而两种说法都有众多的支持者,而在这本书中,作者明确地说明,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的说法是荒谬至极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秦国人绝对不可能拥戴血统不纯的人为王;(2)秦朝在秦始皇死后两三年就灭亡了,所以撰写秦史的人只有可能是后来的史官,而非秦国自己的人,所以在这个方面,我们应该意识到,很多对于秦始皇不利或者让他颜面受损的事情,在史书中应该是被加工而随意放大过的。我们看历史,应该注重历史的客观性,而不要“人云亦云”,最终会导致“三人成虎”。对于历史的态度应该是客观的,而且是严谨的,多看正史,可能会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提到秦始皇,除了他的身世受到很大的关注之外,他的成就或者说历史功绩也是巨大的,最为突出的就是他“统一中国”,而在本书中,作者也提到,当时的“中国”和我们的祖国“中国”还是有区别的,那就是当时的“中国”指的是“国家的中心”,就是都城或者周边的地区,而最为客观的表述应该说是秦始皇“统一天下”,而在当时来说,统一天下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秦始皇的“功”很大,然而他的“过”也是非常明显的,他的暴政,还有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焚书坑儒”,而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于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有一个明确的交代,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人对于分封制表示支持,而当时秦朝实行的是郡县制,丞相李斯见到这种场景,认为不能容忍这种风气,所以建议秦始皇焚烧诗书,当然,仍有更多的儒家书籍在民间传播,秦始皇的这种行为无疑受到后世的谴责,对于这个有着明显功与过的皇帝,评判自由后人来说。而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了解秦朝的途径。

  《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读后感(五):秦始皇时代的百科全书,看陈舜臣的《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

  

提到的中国的皇帝,秦始皇应该是众所周知了,而关于秦始皇有很多的历史事件值得我们反复去读,反复去学习。秦始皇创造了众多的第一,而带着这么多的头衔,秦始皇相关的历史被大量地进行影视化改编,而最近热播的《大秦赋》讲述的就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秦始皇不仅是我国的一位封建皇帝,更是一种文化的符号,镌刻在华夏民族历史的图卷中,异常耀眼。

关于秦始皇的这段历史,市面上有太多的书籍进行介绍,而最近看了陈舜臣的《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对于我来说,这本书的介绍方式更能符合我的阅读习惯,因为没有长篇大论,分章分节介绍相关的历史事件,极其精简,毫不冗余,重点明确,而通过读这本书,我对于很多之前不懂的或者模棱两可的历史知识,有了一个明确的认知,这可谓是一本秦始皇的百科全书,而这无疑得益于作者陈舜臣的写作功底,而关于作者其实无需过多介绍,他是华裔日本作家,“日本小说界无出其右者”。日本文学史上首位“三冠王”,在历史小说创作领域与司马辽太郎并称双璧,作者的历史修养应该高水准的,客观的历史书籍,这本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阅读。

而历史上关于秦始皇的身世无疑就是两种说法,简单地来说,一种是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一种不是,而两种说法都有众多的支持者,而在这本书中,作者明确地说明,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的说法是荒谬至极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秦国人绝对不可能拥戴血统不纯的人为王;(2)秦朝在秦始皇死后两三年就灭亡了,所以撰写秦史的人只有可能是后来的史官,而非秦国自己的人,所以在这个方面,我们应该意识到,很多对于秦始皇不利或者让他颜面受损的事情,在史书中应该是被加工而随意放大过的。我们看历史,应该注重历史的客观性,而不要“人云亦云”,最终会导致“三人成虎”。对于历史的态度应该是客观的,而且是严谨的,多看正史,可能会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提到秦始皇,除了他的身世受到很大的关注之外,他的成就或者说历史功绩也是巨大的,最为突出的就是他“统一中国”,而在本书中,作者也提到,当时的“中国”和我们的祖国“中国”还是有区别的,那就是当时的“中国”指的是“国家的中心”,就是都城或者周边的地区,而最为客观的表述应该说是秦始皇“统一天下”,而在当时来说,统一天下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秦始皇的“功”很大,然而他的“过”也是非常明显的,他的暴政,还有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焚书坑儒”,而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于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有一个明确的交代,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人对于分封制表示支持,而当时秦朝实行的是郡县制,丞相李斯见到这种场景,认为不能容忍这种风气,所以建议秦始皇焚烧诗书,当然,仍有更多的儒家书籍在民间传播,秦始皇的这种行为无疑受到后世的谴责,对于这个有着明显功与过的皇帝,评判自由后人来说。而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了解秦朝的途径。

  《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读后感(六):伟大如秦始皇,也不过是个普通人

  《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读后感(七):《秦始皇》——剖析帝国兴亡的脉络,走近一代帝王秦始皇

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王朝,而秦始皇这位中国历史上首位用“皇帝”称号的君主,人们对他的评价也向来褒贬不一。

作者华裔日本作家陈舜臣秉承其一直以来对历史的严谨态度,总结了史料、出土文物,以及考古发现,并亲自进行实地考察,写作中把历史题材与推理手法结合起来,为读者展现了秦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等方面,带领读者走进那个时代。

公元前246年,13岁的嬴政即位,他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用了十年的时间,逐个灭掉六国,完成了统一,而他也成了这个新的大一统帝国的始皇帝。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成绩单!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这其中依托了商鞅变法奠定的雄厚基础和“远交近攻”的战略,更离不开嬴政这样一位果决狠辣的国君和有王翦等一大批能干的文臣武将。但同时我们也能发现,秦国统一的相关因素中,政治、军事因素是最主要的,在文化上,秦国相对于东方各国,仍是落后的。而他的统一,又是一个长期的残酷的战争过程。所以有的学者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秦的统一,是一个“顺天不应人”的事。所谓“顺天”,就是历经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大分裂大动荡,国家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演变的必然趋势,而秦的统一就是顺应了这一趋势。但秦的统一又是非常残暴的军事征服的过程,它伴随着长期的大规模的杀戮,所以招致各国的反抗,这就是“不应人”,而这也就为秦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秦始皇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不可一世的政权,他对自己的国家充满了信心,并做出了一系列壮举,他实现了全国文字的统一、度量衡的统一、货币的统一,而这些举措也都使得“统一”二字更加具体化,也更加惠及国家和百姓。秦始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而他死后大秦帝国却迅速土崩瓦解。这归因于秦朝的暴政,役民无度和严刑峻法已经让百姓们怨声载道,修建阿房宫、始皇陵、长城和严苛的法律让这个看似牢固政权一点点出现裂痕,遇到狂风暴雨,便岌岌可危。

秦朝的历史非常短暂,从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到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只有短短十四年。然而,就是这短短的十四年,秦朝给中国历史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记,这印记可以浓缩成两个字——“统一”。作者也在开篇就提出这样的看法:秦始皇最大的功绩不在于他为了“大统一”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而在于他使“大一统”的思想深入人心,并影响至今秦之后的二千多多年,中国几经分裂又复归统一,这与秦的统一是密不可分的。是的,秦始皇这位“千古一帝”,用他的“大一统”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也让“统一”的思想扎根于中国人的心中。

  《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读后感(八):严谨的推理与历史相结合,揭开秦朝的层层迷雾

  

《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作者陈舜臣原籍中国台湾,但出生于日本,并在日本神户长大。青少年时,正是中日两国交战之际。在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中夹缝求生存,被当做“外国人”的边缘处境使他常感到迷茫及困惑,也激励他要寻找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在提笔写作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他结合这种特殊的生活体验去深入思考未来,使得他的观察与思考出现多重性。而特殊历史命运的转换产生的漂泊感,时常隐藏于其文学创作主题中,十分引人入胜。陈舜臣最初以推理小说出道,并曾获得第七届“江户川乱步奖”,后续才写历史小说,而且对历史的考究很认真,对史料搜寻很执着,不仅看正史资料,还曾亲赴北京、西安等地探寻古迹。严谨的推理与历史题材相结合,也是他的历史作品非常鲜明的特征。

《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成书于1995年,但在本书中得出的某些结论与现阶段考古结果不谋而合。作者用缜密的推理,拨开史书中的重重迷雾,抽丝剥茧为我们尽力还原秦朝的那些事,颇有醍醐灌顶之感。

例如,书中指出,秦始王最大的功劳,不仅是统一六国,而是使得“大一统”的观念深入人心。统一文字、统一轮距、统一度量衡等种种举措,使得天下逐渐变成了一个整体,这些统一也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此之后,虽然中国历经分分合合,但“中国是一个整体”的观念已经在人们心中深深扎根。如果没有秦始王的出现,没有大一统的举措的实施,有可能中国会变成跟欧洲一样,分为若干个小国家。

秦始皇统一六国,个人才能固然很重要,但并不是凭一己之力强行统一,实际上,当时已经具备了统一天下的趋势。在全国范围内行商的商人,盼望着统一,他们的经济实力,也对政治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成为了促进统一的一股大力量。各国之间人质的交换,也间接促进了交流,例如秦始皇的父亲子楚到赵国当质子时,也带去了他的奴仆和亲信,还有许多在各国颠沛流离的人民,生活习惯在逐渐融合。此外,战国七雄争霸,也在努力抛下成见招揽人才。例如,郑国是秦国杰出的水利工程师,正是他建议并主导的“郑国渠”,大大改善了灌溉促进了农业发展,但他是韩国人;为秦国奠定政治基础的公孙鞅(也称商鞅),他其实是卫国人。

除了这些有意思的探讨,书中对一些史实进行了考究。例如,对于“焚书坑儒”一事,不少历史书籍都说这是秦始皇暴政的举措之一,但书中详细推理后指出,一是当时的书是木简或竹简制作,成本昂贵,“焚书”的数量极其有限,而且当时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口口相传,“焚书”主要是起到威慑的作用;二是“坑儒”,也不是活埋儒生,而是两个欺骗秦始皇长生不老药的江湖术士、以及包庇、帮助他们逃跑的被牵连之人。秦朝国祚仅仅十四年,秦始皇去世后秦朝也很快灭亡,书写秦史的人,大多和秦始皇没有关系,甚至是被灭国的人、又或者推翻秦朝统治的人,所以描述上会有所偏颇甚至抹黑。在我们阅读秦朝历史时,要明白这一点。

总而言之,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来说,《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值得一读。

  《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读后感(九):陈舜臣笔下的秦始皇及秦朝

陈舜臣的书目前只读过一本《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这是第二本。因为陈舜臣写的中国历史是给日本人看的,所以行文非常简单易懂,用生动语言讲解复杂的历史事件。还没有读过陈舜臣的推理小说。但是昨天看到松本清张在小说中的一句话:“历史分析和推理果真是同一性质的东西”。可见不会推理的历史学家不是好的历史学家。陈舜臣以自己的特殊身份,以自己的笔构建起中日交流的桥梁。

在这部有关秦始皇人物传记及秦朝历史的作品中,陈舜臣以中立的立场向我们娓娓道来。他主张不能全盘相信史书记载,也要看史书的作者及其立场。秦始皇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一位皇帝,小时候看的几部印象深刻的电视剧中就包括《秦始皇》。陈舜臣在本书中细细讲述了这位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的皇帝的功与过,以及他的人生经历。

秦国在消灭六国成为唯一霸主之前已经有百年发展历史。一个位于甘肃和陕西——西部边陲一带起初过着游牧生活的民族有这样的发展实属不易,然而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王嬴政坐上皇帝宝座仅十几年的时间,秦朝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这个王朝虽然短命却建立了若干对于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制度。

陈舜臣认为秦朝统一中国最大的一个影响就是在国人心中树立了“统一”的观念。此外就是“书同文,车同轨”,统一了文字、马车轮距、度量衡等。同时秦国善用人才,只要是有用的人才不论国别一律接收。比如修筑郑国渠的韩国人郑国、实施“商鞅变法”的卫国人商鞅……但是也有一些异国人才被“得不到的就毁掉”,比如韩国的韩非子,秦始皇由于担心他不能全心全意为秦国效力而逼迫他服毒自尽。

陈舜臣认为秦王嬴政的铁石心肠、杀伐决断以及秦国奉行法家思想、实施严酷刑罚,有利于实现统一但也是后来亡国的原因。秦始皇的暴政正是最后导致刘邦项羽领导下的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而后来项羽攻入城内,烧杀抢掠,似乎又让人们看到了另一个嬴政,这也是项羽失败的原因之一。

秦始皇作为中国的第一个“皇帝”,他的历史非常值得人们去研究。就本书而言,是青少年也能够读懂的历史作品,非常有教育意义。

  《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读后感(十):一人,一天下,一王朝

  秦国的称霸之道,是秦王的称霸之道,是法家的称霸之道,也是人才的称霸之道。 小时候学习的印象里,秦皇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好人。史书中,他也多以反面教材出现。但以后世之标准去衡量一个前世之开创者,似乎不那么公允。毕竟我们谁也没有一出生就在异国他乡当人质,没有过度风流的母亲,没有不知是恩是仇的仲父,没有一直不断的刺杀。 中国人爱团圆。光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秦始皇就该记一功,毕竟他是中国“大一统”的第一人。更无论他“厚今薄古”的书同文车同轨度量衡。 秦国的崛起,为后世的朝代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教材。比如国家要强大必须要靠经济,靠水利,靠军事,靠人才,靠外交,还要重视接班人的培养。 本书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是:"希望各位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能把自己想象成秦始皇,沉浸到这段历史中去。英雄和伟人毕竟也是人。"

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9.2[日]陈舜臣 / 2020 / 天津人民出版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