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长颈鹿扎拉法》的观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长颈鹿扎拉法》的观后感大全

2022-05-22 02:08: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长颈鹿扎拉法》的观后感大全

  《长颈鹿扎拉法》是一部由雷米·贝占松 / Jean-Christophe Lie执导,Max Renaudin Pratt / Simon Abkarian / François-Xav主演的一部动画 / 冒险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颈鹿扎拉法》精选点评:

  ●最喜欢的动画电影 没有之一

  ●太过执着,并不是好事。

  ●真实故事的背景让这片子的细节和情节有着特别的意思,整体还是差了点。

  ●太有情怀了这片子,离开非洲,骑着骆驼过埃及,坐着热气球去远方,过沙漠绿洲, 苍穹变幻的颜色,旅人的勇敢,诚实,恪守的承诺, 都令人心跳不已。治愈的片子. 去远方~ 远方有无穷的美景.

  ●2013.6.3

  ●b站还真是什么都有啊。不得不说,配音真的完全不行

  ●这孩子真倔。

  ●三星半好啦

  ●出乎意料的平淡无奇和浮皮潦草,可以说没有任何亮点甚至特点。

  ●看到片名我就想起一个神搓搓的人:李光洙

  《长颈鹿扎拉法》观后感(一):《长颈鹿扎法拉》——手绘风格让人耳目一新

  不想说剧情,整部动画的剧情和编剧不值一提。

  这部电影的风格感觉比较熟悉,含有比较多的东方元素(除了西藏躺枪);整部动画片的画面都非常优美,不像美国动画片那么夸张矫揉造作,反倒是让人觉得这是一部长长的手绘片,非常唯美,尤其是在刻画动物上,这部电影的很多画面可以直接截图当做手绘图片保存了。

  再一次,赞一下这唯美的画面。

  《长颈鹿扎拉法》观后感(二):一个冒险的故事而已

  我给这部动画电影贴上“冒险”的标签,就说明它带有一些把不可能化成可能的非现实因素,既然是一个故事,有原型更显得真实,从原型中抽丝剥茧在加入一些合理情节,我觉得我看完这部动画我很喜欢,这就够了。

  影片开始的几幕就确定了主人公的身份,一个非洲小孩,他是勇敢的,向往自由的。画风也挺写实。

  之后小男孩掉到海盗船上,女船长说,她从小男孩的眼中看到了坚毅,所以她选择帮助他。我觉得生活中的我们不也需要对某些事物的坚持,还有信守承诺吗?当海盗们看到小孩的宝物是长颈鹿的时候真心夸赞了,这真是无价之宝。有些东西是我们赋予的价值,只有生命是不可估量的。

  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法国,把长颈鹿献给法国国王,以此来求得帮助。但是国王却说礼物就是礼物,不会因为一只长颈鹿而去开战的。其实好像说明了什么,政治对于我来说永远都是一门大学问。

  最后的结局是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向就是最好的结局。

  我们只需要正能量对吗?

  《长颈鹿扎拉法》观后感(三):长颈鹿、Saint Hilaire和girafe的反切注音法

  动画片平平无奇,和其他非洲题材的动画片比,远不如去年的《拉比的猫》,也不如很多年前的”叽哩咕(Kirikou)“。我想它输在有事实依据——根据能看到的材料,历史本身应该丰富有趣得多。现在植物园有“告诉你一个真实的Zarafa”的展览,门票1元,去看看吧。

  作为一个讲给小朋友听的故事,我最不满的是对植物园园长Geoffroy de Saint-Hilaire的丑化(王室成员就随他恶搞了,反正国王这玩意儿,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给臣民作践用的),这种目空一切、以开口闭口拉丁文为能事的冬烘先生,很像我碰巧看过的一部国朝初年丑化臭老九的动画片“马尾巴的功能”。Saint Hilaire参加过1804年拿破仑的埃及远征军(同一支远征军里还有破译了埃及象形文字的商博良等诸多科学史上留名的人物),给尼罗河鱼类编过总目,不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书斋学者。历史上的长颈鹿是他本人从马赛港一路护送到巴黎的——全程走的是陆路,热气球神马的都是浮云——并有一个宪兵马队保驾。肯定还有民夫杂役若干,而且确有三头牛(不是两头)给长颈鹿喂奶。一个博物学家如何调教一群赳赳武夫、下里巴人与这只奇特的动物共处,这样一支五色杂陈的狂欢节式的队伍,沿途如何被当时还十分闭塞的法国农民围观,个中的种种鸡同鸭讲和指鹿为马,本身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动画片题材。把这段旅程简化成三人二牛一只狼,架空到一个热气球上,省了导演的脑细胞,也少了可回味的东西。

  Geoffroy de Saint Hilaire是父业子承的动物学世家,他本人(1772-1844)、儿子Isidore(1805-1861)、孙子Albert(1835-1919)都是此道中人。只要把小Saint Hilaire年龄修改一下,不也是现成的儿童视角?当然,导演的用意,并不是找到一个合适的视角给小朋友们讲述一个有趣的长颈鹿的故事。

  最后再从长颈鹿说一个完全无关的话题。

  晚清访欧的中国公使们不只一个在参观各国动物园后提到了长颈鹿,这是洪钧的记载:

  万牲园中有自他洲运来之兽[维也纳动物园?],原名直猎狐,又名奇拉甫,盖皆由原产之地之名以还其音也。星使著有《奇拉甫考》一篇,今录之,其文曰:奇拉甫,产阿非利加(加读格阿,切音乃叶)。颈足特长,量以工部营造尺,自踵至肩九尺八寸六分,自肩至首七尺五寸二分,共高十七尺三寸八分。有昂头天外之概。自肩至尻,六尺九寸五分,後足略短。故其身前仰後俯,首如马亦如骆驼,额端双肉角耸起,鹿身,牛尾,尾末垂黑毛,宛如麈尾可捉。蹄似马而分双歧,性慈善有智,不残害生物。处丛林中,惟食其叶,人豢养之,乃饲豆粟。西人云,即中国所谓麒麟,闻者嗤其妄。案《明史》,榜葛利国、麻林国、忽鲁谟斯国并贡麒麟,而《阿丹国传》言麒麟前足高九尺,後六尺,额长丈六尺,有二短角。牛尾鹿身,食豆粟饼饵。形状与此正同,惟丈六尺有二,当合颈足并言。明之阿丹,在天方境,即今之阿剌比,与阿非利加洲接壤。是中国史书已言之,非西人创说也。《西京杂记》云:五柞宫前梧桐楼下有石麒麟二,是秦始皇骊山墓上物,头高二丈三尺,亦与明史说合。窃意汉时九真贡麟,俱是此兽。阿剌比人呼为惹拉非,西人转音为奇拉甫,以英语读奇字当如直以切,法语当如日以切,德语当如格以切也。光绪庚寅夏洪钧识。

  (考据当然不是我自己做的,是从某达人博客抄来的,上头还有很多与长颈鹿有关的有趣材料。

  所谓的无关话题,是这段文字的最后一句,“长颈鹿”一词在各国语里的发音:

  “阿剌比人呼为惹拉非,西人转音为奇拉甫,以英语读奇字当如直以切,法语当如日以切,德语当如格以切也。”

  晚清开埠以后,“华英通语”、“红毛鬼话”一类的英语速成教材层出不穷,但注音大多用汉字谐音法,如Today训为”土地“,Fat训为”伏特“。后来的”梵婀玲“之类都是这一脉传人。梁启超的笔记里记得有”晚饭得食西国佳肴,名‘娄斯比伏’,系盈尺牛肉,炙以文火,调和无味,甘脆甚好”的记载;直至前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卢湾区政府将基本英语会话张榜公示,开篇便是”古得猫宁“。

  问题是西语的很多音素组合都是中文所无,勉强取谐音,往往谬以千里。洪钧提供的解决方案,从未在别处见过,但有其独到的科学严谨。”gi“的组合,无论是英、法、德语发音,都无法与任何现成汉字的发音耦合(”奇拉甫“已经是最接近的了)。反切,等于把复合的音节拆成可供自由组合的单个元音辅音,而不受限于中文既有的元辅音组合可能。如此,除了弹舌音r之类中文的确阙如的音素,汉字为西文注音的准确度着实上了一个台阶。当然,严谨和繁琐往往是近义词,老先生不厌其烦地记录每一个外语词汇的发音,如同他将长颈鹿细细”量以工部营造尺“,憨厚迂腐得可爱,这种格物致知的精神,却不是人人有闲暇得以效仿之的。——哎,拖着辫子的老先生兴致勃勃地丈量长颈鹿的头颈四肢,这不是现成的动画片镜头吗?

  《长颈鹿扎拉法》观后感(四):我就是觉得很好看

  我觉得还是挺好看的

  先说我自己的看法:四星半推荐。剧情、画风、拍摄手法、背景音乐、人物台词等等设置的还是挺好的。

  看这部电影之前,刻意没有去了解背景,其实我看大多数电影的时候都是不太去提前了解的,虽然有的人建议去提前看一下介绍什么的,可以有针对性的看,但是我觉得还是不要去了解的好,以免现有的评价和看法对自己造成影响,最后影响自己独立思考,当然对于一些历史类啊神话类啊等等一些涉及特定知识的影视作品,还是需要去补充一下知识的,但是最好不要去看评论之类的,要去看客观的记录性文字。如果你想看这部电影,我的文字你看到这里就可以了,感兴趣的话等看完电影再回来看,看看有没有共鸣,可以留下想法,以便交流。

  故事主要围绕小主人公梅基为了信守自己的诺言和沙漠王子哈森为了完成自己的救国使命这两条主线展开的。故事比较简单,但是比较清晰,要是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应该不错的。

  电影的画风特别棒,让人一下子就喜欢。不同于现在好莱坞的3D动画,整体给人的感觉是画的一样(之前也看过一部法国的《猫在巴黎》,画风也是很有特点),有点像日本动画的感觉,但是没有大多数日本动画的热血和打斗,在一些美丽的场景的设置上面有一种宫崎骏的既视感,画面唯美的不行,整体上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在细节的处理上也是相当的到位。另外就是配乐,这部电影的配乐并不是特别的会引起你的关注,你基本上不会注意到背景音乐,但是要是细细的听的话,还是很棒的,无论是带有宗教神秘色彩的音乐还是诡异的音乐等等,都为剧情很好的服务。另外在电影拍摄的镜头选取以及转化都是特备的精妙的,不论是仰拍俯拍推进跟进远景近景全景特写等等,都给人不同的享受,对于同一个场景的不同角度的表现也是十分的到位。在人物台词的选取上,我真的觉得哈森和老头子是日本动画穿越过来的,有着很强烈的日本风,无论在人物的性格还是在讲话方式上,当然还有对人物的镜头表现手法上。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也是相当的鲜明,诸如梅基的执着,索拉的胆怯,哈森的勇敢和使命感、女海盗的侠义……最后哈森还赚了观众一把眼泪,幸好到最好没死,还去找了女海盗做老婆。

  “我叫索拉,你叫什么?”

  “梅基”。

  ……

  故事刚刚开始,我就开始意淫了:这是法语吗?西班牙语?还是意大利语?这是法语吧……

  一开始讲的故事就有点让人紧张,尤其是在梅基逃跑的时候:

  算是直接抓住了观众的心了。梅基成功的逃跑,索拉的落单导致我以为之后的剧情会是梅基和奴隶主斗智斗勇,结果却是和哈森一起“冒险”去了。关于奴隶主,这里反应的是之前欧洲人贩卖奴隶这样的事实。作为非洲落后的地方,好多人都被贩卖成奴隶了,他们当时的种种苦难是我们所不能想象的,而梅基的成功逃脱算是极大的幸运。如果站在奴隶主的角度考虑这样一个小奴隶的逃脱对于他来说应该没有多大的影响,但是他从开始到结尾一直在追捕梅基,这一点就显得有一点不太符合常理了。插一点题外话,在古代雅典啊罗马啊,一般我们的印象都是什么民主啊文明啊,当然这是没有错误的,但是不全面的,你想想当时的竞技场啊大水渠啊其他公共建筑等等一些需要大量人力的工程都是谁来干的,对了,大部分都是奴隶,来自其他国家的奴隶,所以民主还是少部分人的民主,其实现在也是。

  梅基就是一个幸运的小奴隶或者不幸的小奴隶,一方面他自己成功逃脱,另一方面他自己失去了自己的家人还有索拉,虽然那个时候他和索拉还没有什么关系,还有就是他那么小就成了被人贩卖的商品,或者他从出生起就有着成为奴隶的可能性。小主人公在故事里的主要精神就是始终如一的执着,以及始终如一的坚持,这样的坚持一方面源于自己简单的承诺,另一方面源自于他自己的无知。这样的角色的设置在日本的动画里比比皆是,而且还多还是主要人物。其实客观的看故事(引用):熊孩子各种作死啊,每次遇到麻烦基本上都是他作死的结果@狐狸呆呆。

  哈森的出现是一种神秘的方式,就是突然就出现了,不知道他是什么人是干什么的,随着剧情的发展才慢慢知道,原来是——沙漠丸子!好帅有没有!哦,不,是——沙漠王子!!!他的任务就是去法国请求法国援助,以解自己国家被攻打之急。看看法国,拒绝的多么果断,人家可是王子啊,还带来了法国人都没见过的动物作为礼物啊!可是法国就是不给面子(注意这个电影就是法国拍的,可以联想一下……)。最后哈森不仅没有完成任务,还没有回去自己的国家,整日的酗酒,最后还和一个女海盗在一起过起幸福愉快的生活,就不算因为他的疏忽导致梅基被捕这一回,怎么说哈森都不是一个成功的人,但是在他死的时候(后来被救了)却博得了观众的一把泪水,为什么?想来就是他一路以来对梅基默默的照顾、包容和保护了吧,他和梅基本来没有一点交集,他完全可以不管梅基的,但是他却一次次动心,一次次心软,想来他自己的内心也是一直在挣扎在矛盾的,所以像他这样的硬汉形象却有那么多的柔情,也是感动观众的所在吧。

  除了长颈鹿还有两头奶牛,和长颈鹿差不多的拟人化,印象深刻的一幅图:

  不知道有没有人为那个奶牛感到悲伤,虽然在电影里面应该是化作了蝴蝶,但是还是不能接受。

  马拉泰尔,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也是一个比较实际的世俗的人,能看得清生活的人,他那样虽然算不上什么英勇,但是其实也挺好的,独善其身不增加他人的麻烦。

  另外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奶牛的主人,不用说也是一个奸商,但是由于没有太多出镜的机会,没有能施展自己的本事。这个角色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欧美动画里的一些影子,他是一个活泼气氛的丑角,这样的角色在电影里面一般都是必不可少的,我觉得这个角色的设置是挺成功的。

  讲故事的老头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就是梅基,但是故事没有说明,也不能完全这样认为。他讲故事的语气就像一个日本动漫里的老者,镜头感都极像,简直是日本动画里穿越过来的:

  在老头子最后离去的时候,老头子的微笑和远处的沙漠里的景象有点让人觉得怪怪的,似乎有着什么预示,我反复领悟,终不得果。

  女海盗,也是一个海盗船长,英气逼人,其实也是有柔情的一个女汉子,看到她我就想到了海贼王,虽然没有看过几集的海贼王。最后投入了沙漠王子的怀抱。

  差一点就忘记了索拉了,说实话她的存在感实在有点低,虽然她也是一个暗线,但是真的引不起我太多的注意。最后和梅基组建了家庭也是一个美好的结局。

  最后提一下梅基的子嗣吧,一个个认真听故事的孩子们:

  他们让我莫名的想起了海尔兄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