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星际迷航经济学》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星际迷航经济学》读后感摘抄

2021-02-09 03:27: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星际迷航经济学》读后感摘抄

  《星际迷航经济学》是一本由[法] 马努·萨阿迪亚著作,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星际迷航经济学》读后感(一):《星际迷航经济学》:不为金钱而工作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

  

手机对于我们来说是稀松平常的物件,可是它的诞生过程充满了科幻色彩。20世纪60年代《星际迷航》系列开始播出,吸引了无数粉丝,手机的发明者马丁·库帕就是其中之一,当他看到剧中的柯克舰长在使用一部无线通讯器时,他意识到,这是他想要发明的东西。1973年4月3日,他发明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手机,引领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星际迷航》是我们关于未来的想象,我们如何想象未来决定了未来的面貌。从柯克船长第一次带领联邦星际舰队探索新世界至今已超过50年,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甚至宗教研究者都在研究《星际迷航》相关的主题,《星际迷航经济学》则以经济学的视角解读科幻世界中描绘的未来社会,并给我们以启发,让我们知道该如何工作、竞争、创新并实现自我。

作者马努·萨阿迪亚从小就是《星际迷航》的死忠粉。他为《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多家媒体撰写经济和科技文章。他对经济学史和科技史都有深入的了解和洞察,《星际迷航经济学》将两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给我们描绘出了未来社会和经济可能的图景,以此来反观现实,我们要怎么做,以应对这样的未来。

未来的人们依旧在努力工作,但不是为了金钱财富

《星际迷航》中的星联社会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技术高度发达、且物质接近绝对丰裕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一切资源都可以免费获取,金钱由于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消失了,人们不再需要为了生计而奔波。

你可能会想,既然物质丰富、资源免费、金钱消失了,那是不是意味着人们就不需要工作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怎么激励人努力奋斗,创新与科技怎么能发展,社会该如何进步呢?

事实上,在星联社会,人们依然在努力的工作,最奇妙的是没有谁因为工作获得金钱的报酬。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激励与奖赏,只不过奖赏是无形的,但意义同样真实:那就是荣耀。在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完全变了样。名声与荣誉、同侪之间的赞美与承认,这些东西取代了经济财富,成为公众地位的标志。

为什么名声和荣耀可以代替金钱成为激励人们的重要因素呢?这就要说到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了,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个等级构成。

星联社会的物质丰裕、科技和文明高度发达,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早已实现了生理、安全、社交这些相对低层级的需求,因此,他们生活工作的目标更多的为了实现自我这个最高层级的需求目标。这就是为什么,在星联金钱消失了,人们更在意名声与荣誉。

在星联中工作实现了人类对归属感与被认可的需要。工作是一种爱与被爱的方式,表达了一个人独特的情感。无论这个工作是何等平凡卑微,都是一个能让人们发光发热的机会,它能让人们建立自己的公信力,获得他人的认可与尊重。

这是一幅理想的未来社会的图景,每个人都为了自我实现与自我价值而努力,人们工作不再是为了生计和糊口,而是为了推动全社会更好的发展。

未来已来

事实上,在今天,很多《星际迷航》里的高科技已经成为现实,每个月都会有研究团队或公司宣布制成了《星际迷航》中的某台机器。而很多科技想象早已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像便捷通讯、人工智能、无创手术、实时翻译等,我们一定都不陌生。

近年来,关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讨论也是异常热烈,有人为之欢呼,认为这是技术的极大进步,它将带领人们走向更好的生活;有人为此担忧,认为机器人将替代人类,大量的失业会导致社会的动荡,甚至还存在机器人伦理等问题。

星联社会对技术的发展无疑是非常乐观的,在《星际迷航》中,科技即使不是人道主义的,也是具有人文关怀的。《星际迷航》呈现的是“一切照旧”的未来前景:自动化只是重新把工作导向头脑与技艺,它把人类从重复与麻木的工作中解放了出来。

我们需要认识到,在机械性工作方面,机器人将进一步取代我们,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一点镌刻在过去300年工业革命本身的逻辑与运行轨迹上。也就是说,我们无法阻挡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我们能做的是做好应对这些问题的准备。

在作者看来,有关各种高科技仪器、无处不在的机器人和广泛自动化的愿景并不是一个工程技术问题,而是一项政治挑战。这项政治挑战有关于我们如何分配资源、我们如何面对机器人公民、我们如何利用公共物品等。

科幻作品和经济学之间有一个奇妙的共同点,那就是两者其实都是关于未来的预测,而这种预测通常都会失败。即便如此,这种预测和失败仍然很重要,因为它们让我们以新的眼光审视现在的情况,以此来面对未来的挑战。

对于《星际迷航》迷,这是一场狂热且仍在继续的超50年历程。对于非《星际迷航》迷,一起进入《星际迷航》营造的幻梦,参与这一进行了50年的谈话也很重要。《星际迷航经济学》让我们从经济的视角看到我们未来可能的社会的样子,你期待这样的社会吗?

  《星际迷航经济学》读后感(二):为什么人人都想当网红?在美国火了50年的科幻题材《星际迷航》也许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移动互联网兴起后,人人想当网红迅速成为一个社会现象,并引起了很大的纷争,尤其是很多中小学生流露出想当网红的想法后。

很多声音在抨击“人人想当网红”的现象,认为这是急功近利,贪图享乐的表现,带坏了社会风气。

但如果从星际迷航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人人想当网红”的现象可能是一件比较乐观的事情。

《星际迷航》是一个美国科幻题材,是个火了50年的大IP,除了大量电影和电视剧,还衍生出了小说、漫画、游戏等。

对《星际迷航》的研究也很多,涵盖了科技、剧情、宗教等等。但研究经济的却很罕见,直到马努·萨阿迪亚的这本《星际迷航经济学》出现。

马努·萨阿迪亚是科技史和经济学史方面的专家,他从8岁时就成为《星际迷航》的死忠粉。

《星际迷航经济学》是他从经济学角度对《星际迷航》的解读,解读的是未来世界,反映的却是当下的现实。

一、什么是星际迷航经济学?

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诞生于18世纪,它研究的对象是社会如何管理、生产与交换资源。

它产生的前提是因为产品和资源是有限的,人们必须依赖某些机制来进行选择,比如价格、市场或者中央分配。简单来说就是,资源是稀缺的,你无法随心所欲地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为了获取维持生存的必需品,人们不得不付出劳动,即使对那份工作非常厌恶。

在《星际迷航》的世界里,这个问题被解决了。星联(一个类似国家组织的星球联盟)的公民使用复制器来获得生存所需的物品。

最重要的是复制器是公共物品,任何人都可以无偿使用,随时可以得到想要的东西,当然了,法律规定的除外,比如武器。

因为作为公共物品的复制器的存在,星联就是一个经济乌托邦,金钱消失了,人们不需要为了生存而工作。

那么这种情况下社会经济如何运作的呢?复制器虽然可以随时提供人们想要的东西,但资源本身并非无限的,依然需要管理。

萨阿迪亚称这个乌托邦为后稀缺时代,星际迷航经济学就是在探讨后稀缺时代人类的动机与心理。比如工作的意义,如何避免过分消费导致资源枯竭的陷阱等等。

二、为什么“人人想当网红”?

复制器其实只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着人类在自动化生产技术上的进步。

对照当下,自动化生产技术已经越来越先进,曾经在工厂流水线上辛勤劳动的工人阶层不断萎缩。产品的价格越来越低,无限趋近于免费。

当下的某些领域,正在趋近于星联社会。比如美国的食品制造已经极为丰富,而且价格越来越低,目前美国在食品方面的问题只是因为分配不均导致部分群体受困。

由于当下社会某些特征趋近于星联社会,人人想当网红的现象也就自然产生了。

在《星际迷航》中,星联不用金钱,人们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积累财富,工作的意义是为了名声。利他主义是星联的共同行为准则,人的存在感通过利他行为来获取。

如果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释,生活在星联的人们,要满足的是社会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是人们工作的动机。

也就是说,星联的人们极尽所能发挥自己的天赋、耗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服务于整个社会。

当下的网红,他们也极尽所能发挥自己的天赋,他们在网上积攒名声。在行为模式上和星联公民是一致的。

而网红之所以有机会这样做,前提就是不用操心生存问题,至少在他们发挥天赋的那段时间是不需要操心生存问题的。

我们可以理解为,由于自动化生产技术的巨大进步,产品的极大丰富,人们可以不为生活必需品劳动,人们有了机会去发挥自己的天赋。

只不过当下的网红现象和星际迷航经济学的理想状态还有极大的差距。

三、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我不是药神》里有句经典台词: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

贫穷可以说是万恶之源,犯罪、战乱、冲突,根源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字,穷。

贫穷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艰难,它对心理上的创伤更大。穷人会被恐惧、焦虑裹挟,总是处于无力的状态。有研究表明,贫穷带来的压力还会影响儿童的大脑发育。在一些贫穷的地方,贫穷甚至会代代相传。

由于物质的极大丰富,贫穷在星联是不存在的,那么贫穷造成的心理创伤也不会出现在星联公民身上,人们的心理健康程度非常高,以至于《星际迷航》中出现的一些角色近乎完美,很少有内心冲突。比如星舰上的成员,人格近乎完美,他们的情绪状态非常稳定。

当然了,抑郁症之类的症状也偶尔会出现,毕竟压力还是存在的,但在星际迷航中可以得到迅速解决。这跟当下的社会完全不同。

我们会有一个印象,无论是网红还是一些明星,心理健康问题很突出。舆论经常出现明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自尽的报道。

网红之所以能成为网红,是因为他们发挥了自己的天赋,获得了名声。但是当下社会,很多网红获得名声的动机是用名声来收获财富。名声本身不是目的,获取财富才是最终目的。

和星联中的人相比,网红的动机是扭曲的,这也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扭曲的背后是困扰人类的贫困问题,但对于物质已经相当丰富的现代社会,贫困更多是因为分配机制带来的问题。

《星际迷航》作为科幻题材,一方面提供了人类文明前行的方向,同时也是当下社会的一面镜子。就像科技艺术网站所评价的,马努·萨阿迪亚的《星际迷航经济学》是对“《星际迷航》的完美分析,也是对经济正义的呼吁”。

  《星际迷航经济学》读后感(三):可以拯救灭霸的普通工具--复制器

  

《星际迷航》是一部伟大的影视作品。电影,电视和动画片已经出了很多部了,可以说是影视界的常青树。今天要介绍的是基于《星际迷航》世界所写成的《星际迷航经济学》。

这位作者是法国的马努·萨阿迪亚。他在八岁的时候就成为了《星际迷航》的死忠粉,同时目前他有着经济学史和科学史的专业背景。当他将自己的爱好和专业相结合的时候,于是产生了这部书。

作者之所以会喜欢《星际迷航》这部作品,是因为在1980年的时候,那个时候他还是一个少年。他父亲的一位朋友是精神病学家,这个精神病学家是一位以色列人,同时是二战大屠杀幸存者,她认为,正是《星际迷航》这部作品挽救了他的生命。虽然作者的父母认为任何“星”字开头的节目都是垃圾。但父母基于对朋友的信任,同意让孩子看《星际迷航》。后来作者分析,这里面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父亲的这位朋友认为这一部作品不会造成任何持续性的心理创伤。而且对孩子是有好处的,可以让孩子进一步发展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正是从那天起,作者和《星际迷航》的缘分开始了。

可能因为文化隔阂的原因,很多人并不能理解《星际迷航》这类作品在西方国家的位置。

其实,《星球大战》和《星际迷航》,在美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这两部作品都曾经深刻影响着美国人的精神世界,重新塑造了他们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和对社会的理解。甚至某些内容会直接反映到现实中,比如乔布斯的苹果手机据说就是模仿《星际迷航》里面人们的沟通工具,而《星际迷航》所展现的触摸屏、升降机、VR等技术,早已经陆续出现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如果说《星际迷航》对人类的科技进步有一定的启发,其实也不为过。

对于《星际迷航》的研究也有很多。比如里面的物理学,科技,宗教,哲学各个方面都有了大量的延伸书籍。就如同一部《红楼梦》之后出现了红学,金庸的作品发表之后出现的金学。

但和中国不一样的是《星际迷航》这类科幻片里面所展现的题材更多的偏向于人类文明的非文学方面。

所以金庸的小说可以解读出职场,解读出人性。

但金庸的小说毕竟是依托于真实的历史环境(当然金庸也只有寥寥几部作品是脱离的具体环境,比如《笑傲江湖》)。所以人们对金庸的作品往往不会从政治科学等角度去分析,同样的整个武侠小说领域也都有类似的情况。

即便是红学,人们分析的也都是各种诗词歌赋、人物关系的细微之处。

星际迷航这类科幻题材不一样的是,读者们更多的是探讨的是对未来科技和社会政策的设计。

这类科幻作品会呈现一个与金庸和红楼梦截然不同的乌托邦或者反乌托邦的世界。

手上的这本《星际迷航经济学》,填补了星际迷航研究体系的空缺,书中是从经济的角度分析的星际迷航所展现的未来世界。

比如第一张讨论星际迷航的宇宙中货币为什么消失了,星际联邦又是如何运作的。

第二张讨论的人类劳动在星际迷航中的地位。

第三章讨论的星际迷航的复制器。

第四章讨论的是经济发展的自然限制问题。

其他几章也都分别从各个角度分析的星际迷航的不同侧面。

在这里面有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漫威电影宇宙所呈现的灭霸之所以会有那样极端的行为,源于他小时候的经历。他从小出生的星球,因为人口的无限之扩张,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匀从而引发混动。所以他认为应该将全宇宙的人口全部降低一半,以此来换取宇宙的平稳发展。

在灭霸的理论体系里,宇宙的资源是有限。但在星际迷航所展现的未来世界,资源似乎是永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可以合理合法的取的自己需要的资源。

那么究竟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区别呢?这是我看这部书所产生的最大疑惑。

其实当我们仔细的回想一下漫威所在的世界。即便有各种飞天的机器人,宇宙飞船,但实际上依然是现代社会的底色。人物的上下级关系不变,社会的伦理道德不变。

而《星际迷航》却不一样,他们所展现的未来世界是取消了金钱制度。不过这种设定也是在一部一部电影上映之后逐渐完善起来的。比如在《星际迷航》的原初系列里面经常提到货币的交易,但是在设定里面未来世界又不存在货币,于是在《星际迷航》第六季通过一个小场景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个场景是借由某一个人物角色,用闲谈的方式来告诉大家所谓的钱只是一个比喻而已。

在《星际迷航》设定里面,和现代社会不同的一个重要表现是金钱被取消。这也是作者在第一章里主要讲解的内容。不过我更好奇在未来世界物质是如何极大丰富的。因为这个问题是灭霸一直头疼的。如果灭霸所在的世界,人口增长和物质需求可以达到一定的平衡的话,那么他也不会去抢无限手套,然后干掉一半的人。

带着这个疑问,我找到了第三章复制器,原来复制器是造成两个世界完全不同的根源所在。

在《星际迷航》的世界里面,复制器是最重要的一项发明,它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三录仪等仪器。复制器也是星际迷航经济的科技基础和繁荣的基石。

这是一个可以复制物品的机器,当你要求他复制的那一刻,他就会将物品放在你的面前,就像无中生有一样出现。

不过复制器也有自己的一些限制使用情况,比如复制器是不允许复制进载武器的,因为它的的确确能复制出来。

这样的一个几乎是微缩版阿拉丁神灯的复制器,竟然可以在24世纪的星联里面,到处都是。为什么国家会决定和落地这样的政策,我会觉得有一丝疑惑,也许这是另外一个故事吧。

正是有了复制器的存在,所以人们不再需要市场,供需之间的不平衡丧失了意义,整个社会体系都被颠覆。

看到这一目,也许有人会想到现在的3d打印,的确他们两个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在本质上确实不太一样的。

比如复制器,它有回收旧废品的能力。当你喝完一杯茶,把茶杯放在复制器上面,它就像进入传送器一样消失了。这是因为构成茶杯的物质被复制器给分解了,然后再次储存在机器的内部。等到下一次需要。制作出其他东西的时候,这一部分的资源就会被调用出来,从原子的层面重新组合。

不得不说,这样的一个设定实在是永动机的翻版。

在实际生活中,复制器的理论基础应该属于数学家约翰·冯·诺依曼。他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曾经提出过这样的一个数学证明,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从单细胞生物到复杂机器都可以做自我复制。而在《星际迷航》这部电影上映之前,另外一位麻省理工的工程师普及了分子纳米技术的概念。他提出在未来会有分子大小的机器,可以组装人们需要的任何物品。他所说的机器具体是什么样的?我想初级版本应该是现在所用的3d打印机,而终极版本应该就是《星际迷航》里的复制器。

不同世界点燃不同的科技树,总会出现不同的结局。如果灭霸拥有了复制器,那么他也不会选择这种极端反社会的行为了。看来伟人和狂人之间只差一个复制器。

《星际迷航经济学》的结尾,作者也列举了《星际迷航》里面的部分聚集,基本上都是这本书中所涉及到的,对于这部剧,感兴趣的可以从中略窥一二。最后还有一份书单,是关于可以作为拓展材料的科幻小说。看得出来,作者的确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科幻迷。这本书里面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话题。几乎将经济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全部撸了一遍,感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

  《星际迷航经济学》读后感(四):乌托邦式的科幻经济学世界,竟是帮你理解现实世界人性的利器

  

在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科学家Sheldon经常提到电视剧《星际迷航》。可以说,《星际迷航》创造的乌托邦式文化俨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虽然《星际迷航》也有一定的缺陷:一些科学家指出,《星际迷航》构画了一些明显违背物理学原理的发明创造。但是即使如此,瑕不掩瑜,《星际迷航》敢于跳出条条框框,通过超凡的想象力创造出的非同于现代文明世界的文化,带给了我们看问题的不同角度。

马努·萨阿迪亚先生作为《星际迷航》的死忠粉,完成了《星际迷航经济学》一书。书中以星际迷航的科幻世界为基础,对会衍生出的新经济学进行了严密推理与完善。对此,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高度评价:在科幻世界里,很多人都在认真地进行富有想象力的思考。而在经济学世界,我们总是围绕一组有限的问题进行思考。我们需要和这些跳出框框思考的人交流。

诺贝尔奖得主都在向科幻世界中的经济学汲取养分,可见跳出常识进行多方位思考的重要性。作为普通读者,我更多是被作者直言不讳的现实世界经济学原理的描述感到震惊,也许是为了描绘科幻世界完美经济的缘故,作者总是在直白、大胆的描述现在作为对比。这种方式无疑加深了我们对现实的认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情感、心理以及行为。

一、激励机制与妒忌是驱动人类积累财富的动力

由于资源、产品、服务永远不会无穷的供给,如何生产与交换的经济学应运而生。“金钱”的发明无疑是重大的一步,它可以让物品的价值能够数字化表达,并能够存储下去。

为了获得更好的房子、车子、物品、食物、医疗、子女教育、娱乐、旅游等东西,现代人非常热衷于积累财富。积累财富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生存需求,更甚者变成了人类相互攀比,社会地位高低的象征。

支撑着人类获取金钱、积累财富的动机更多来源于心理学中的激励机制和妒忌心理。

激励机制是极为强大的,在人类获取金钱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美国的施乐公司曾经发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施乐的新机器总是卖得不如那些性能低下的旧机器好,难道是消费者判断失误,又或是很多人买不起新机器?经过调查,原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公司和销售员签署了销售提成协议,在协议中从卖出新机器获得的提成要远远低于旧机器。在这种变态的激励机制下,销售员为了赚取大量金钱,往往在卖旧机器时显得格外用心。

富兰克林很早就明白激励机制的威力,在《穷理查年鉴》一书中,富兰克林说出了那句广为流传的金句: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于利益,而非诉诸于理性。

在激励机制的作用下,人类通常会为了钱而卖力工作,拥有了钱就几乎可以换到一切事物。赚取金钱、积累财富宛如成了现代文明的主要驱动力。

另一个支撑着人类赚钱的动机来源于心理学中的妒忌。

动物世界中,如果一个物种成员看到食物,往往会产生占为己有的强烈冲动。如果物种中有多个成员看到,则会产生相互决斗的残忍场面。也许这是一种为了避免挨饿的生存本能,但在长久的进化过程中,我们人类似乎也拥有了一种心理——人性中的妒忌。

当看到同事比自己工资高时,妒忌心往往会油然而生,进行相互攀比赚钱能力、社会地位、财富多少等等,妒忌也许有其坏处,但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激励起人类获取财富的动力。

巴菲特也曾多次指出:驱动这个世界的不是贪婪,而是妒忌。

二、荣耀能否成为新型货币

《星际迷航经济学》中描绘出了一幅商品不再稀缺,几乎所有物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场景。可以说到了那个时候,贫穷、饥饿、财富已经不再是我们关心的话题,金钱也被随之取代。我们工作的更多目的是为了荣耀,荣耀成为了新型货币,激励着每一个人去获取。

这种情景充满了理想化,但却对现实世界具备指导意义。《星际迷航经济学》中告诉人们更多追求的是自我实现,如果你爱好科学、爱好美食、爱好写作,你将无需为了追求物质生活而扭曲自我,完全可以凭借兴趣与天赋付诸行动,成为相应的科学家、美食家和作家。

然而梦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又有谁能够一生中仅仅凭借兴趣任性而为呢?

纵使如梵高、莫扎特那般天赋异禀,最终也落得了个身无分文,穷困潦倒的下场。也许,在追随天赋与兴趣前,对现实世界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放下视钱财如粪土的傲气,将俗气的金钱纳入自己的考量范围内,才是更为正确的方式。

富兰克林的一生可以算得上是对现实世界生存的完美参考榜样,富兰克林小时候家里很穷,也上不起学,在人生的前半段(42岁前),富兰克林把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赚钱上,从印刷所当学徒开始,一步步成为了印刷工、创办企业成为印刷所合伙人、自己单干成为印刷所老板,最终积累了大量财富,获得了财务自由。至此之后,历史上的富兰克林才开始诞生,一路追随兴趣所在,成为了我们熟知的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政治家、作家、教育家、军事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音乐家等等。

如果没有前期财富的积累,怎会获得日后心中的自由。富兰克林的一生活得很明白,他向我们展示了没有接受过更多教育、穷困潦倒的小人物是如何过好这一生的。

结语:

《星际迷航经济学》谈论的不仅仅是离我们很远的科幻经济学世界,它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在技术进步、物质富裕时代的未来,人类的情感、心理、行为等将会带来的变革。它带领着我们畅想着未来,更是在反思着现在。

  《星际迷航经济学》读后感(五):推荐一本值得“后浪”们读的新书

  

你可曾想过,如果有那么一天,你无需再为了钱而奔波的时候,你会去做什么?

今天给大家隆重推荐一本开脑洞的新书,法国作家马努萨阿迪亚的新书《星际迷航经济学》,以经济学为主线,从科幻、经济学和未来世界这3个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24世纪的生存场景,拓宽想象力的同时也告诉我们该如何看待金钱与意义之间的关系。

星际迷航经济学评价人数不足[法] 马努·萨阿迪亚 / 2020 /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星际迷航》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

书中告诉我们,在《星际迷航》的世界中,货币已经不再作为交换的媒介,劳动与休闲已经无法区分,几乎所有产品的普遍丰裕让追求财富变得无关紧要,迷信、犯罪、贫困和疾病也已经根除。总而言之,星际迷航的世界就是一块天堂乐土,也就是所谓的乌托邦世界。

何为星际迷航经济学呢?

经济学是关于社会管理、生产与交换资源的艺术与科学。因为产品与资源永远不能无穷地供给,所以经济学应运而生。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提出一个“经济问题”:你无法总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但在《星际迷航》这个经济学乌托邦世界里,解决了凯恩斯的这个“经济问题”。

与此同时,《星际迷航》构筑的未来世界也提出了其他经济问题,例如: 1、货币不再作为交换的媒介,金钱消失了,如果不寄希望于获得金钱奖励,创新与科学进步会如何发展? 2、在这个一切资源都可以免费获取的乌托邦经济社会里,人们应该怎样避免无限度地过分消费而造成资源枯竭的情况呢?

除了以上两个经济问题,当我翻开《星际迷航经济学》这本书的时候,有两个问题一直伴随着我,直到通读完全书后才找到一个思考的方向。这两个问题分别是:

1、工作在星际迷航社会中的意义是什么?2、人类真的能够到达《星际迷航》中的未来吗?

一个是对内的思考、一个是对外的探索。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基本都是阅读致用类的图书,带着现实世界面临的挑战到图书的世界里寻找解决方案。

《星际迷航经济学》的作者把我们从现实世界中带到虚构世界去探索可能性、引发思考。这也正是这本书给我带来另外一种阅读体验的独特之处。

一、工作的意义

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在星际迷航这个金钱货币已不复存在的未来世界中,工作不再出于生活所迫,不需求为了餐桌上的食物或赢得别人的尊重,而违反个人意愿执行某些任务或从事某种职业。大量的免费资源、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所有这些让获取生活必需品变得轻而易举。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工作呢?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呢?

其实在1943年,亚伯拉罕·马斯洛就已经给过我们答案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五种需求就是对工作的意义最好的阐述。人类除了物质需求外,还有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等精神层面的需求。

星联承诺人们发掘他们真正的职业兴趣,将人们从传统的桎梏和经济需要中解脱出来。星联不会因为追求物质财富而要求任何人强行扭曲自我,变成他们不想成为的人。

星联作为科技驱动下的丰裕之角,学习、创造、共享这些才是在星联有意义的东西。工作不再是必需的负担,而是让黏合剂,是社会纽带和社会共识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且具有意义。

摆脱作为负担的“工作”传统观念,进而追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不正是我们每个人寄希望于达到的一种状态吗?

所以,无论是20世纪的当下,亦或是24世纪虚构中的未来世界,工作的意义都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星际迷航》的未来世界

人类真的能够到达《星际迷航》的未来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个人观点是人类社会在未来是能够无限接近于《星际迷航》中的未来世界的。当然,这或许只是科幻电影爱好者的一厢情愿而已。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

为了拓宽阅读,我翻查资料时看到,芝加哥大学教授加里-贝克尔在199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贝克尔作了题为《生活的经济学视角》获奖演说。其中有一个观点是,虽然在许多领域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带来物质产品的丰富,但有一种资源永远是稀缺的,那就是——时间。时间永远会用尽,一天永远都只有24个小时。

正因此,“乌托邦”永远不会来临,因为稀缺性不会消失。

三、总结

我鼓励大家读这本书的原因在于,我们可以换一个视角,用虚构的未来世界的视角来看待我们的工作以及我们生活的环境,或许就能够带给我们新的思考。

如今,我们常常提到一个词——意义感。在我看来,意义感是路标、是灯塔,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意义感是驱动我们做事的底层逻辑、精力的最终源泉。

而工作正是重建意义感的一个途径。与其被动地等待,不如自己脚踏实地地行动。您说是吗?

  《星际迷航经济学》读后感(六):从《星际迷航》里看未来社会可能的经济体系

  

文 | 深夏晚晴天ZMH

1960年,美国编剧吉恩.罗登贝瑞拿着自己撰写的剧本,去拜访各大电影公司,希望有公司能收购并投拍成电视剧。

但因为他剧本里的情节与当时的电视剧风格格格不入,并没有人愿意收购。

最后,只有一家小型电影公司德斯鲁工作室看中了剧本。吉恩虽然失望,但经过长达三年的谈判,他还是与德斯鲁达成了合作。

谁也没想到,这个出师不利的作品,在往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发展成一个包含7部电视剧、1部动画片、13部电影的超级大IP,成为全世界最著名的科幻影视系列之一。

这个科幻界的超级大IP,就是《星际迷航》。

《星际迷航》系列描述了一个乐观的未来世界,人类与外星种族一起建立了一个星际联邦。在那里,科技高度发达,没有疾病、种族差异、贫穷、偏执与战争。

该系列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大量的科幻元素以及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多年来一直备受世界各地科幻迷的喜爱。

其构造的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全星系乌托邦社会,更是令人神往不已。

自从上世纪60年代面世以来,关于《星际迷航》系列里的宗教、哲学、科技、政治等方面的探讨多如牛毛,但却鲜有人就其未来观点背后的经济学进行讨论。

作为上世纪70年代生人,法国作家马努.萨阿迪亚8岁就成为《星际迷航》的死忠粉。

这数十年来,《星际迷航》系列陪伴了他的成长,他也见证了《星际迷航》系列的发展成熟。

现如今,马努凭借着自己深厚的科学史和经济学史专业的背景,加上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知名报社撰写经济与科技类文章的经验。

对《星际迷航》系列里的经济学进行分析,形成了《星际迷航经济学》一书。

在书中,我们不仅得以一窥经典科幻作品所想象的未来世界,更能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到在丰裕的经济环境中,科技的进步将会如何引领社会体系的演变。

以及在后稀缺时代里,人类情感、心理与行为的变革。

今天,我们将和马努一起走进他的《星际迷航经济学》,看看在《星际迷航》系列所畅想的未来世界里,经济的变化是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

1、丰裕的经济环境里,工作的动力就是探寻自我存在的意义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假如有这样一个社会:

科技高度发达,经济丰裕。所有人都能够轻易、免费地得到生活所需的一切必需品,人们不必再为钱发愁,金钱在这里没有任何意义,也不存在任何有酬劳的工作。

在这样的社会里,你不需要为了生存违心地做任何事。你可以按自己的想法随心所欲地生活,也不会受到任何指责。

假设你活在这样的社会里,你会选择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

在无需为生存忧虑的环境下,你还会选择工作吗?

事实上,《星际迷航》系列故事就是设定在这样的社会中展开的。

出人意料的是,在丰裕的经济环境里,在没有任何报酬的情况下,星联中的公民反而是自愿地勤奋工作。

既然工作已经不再是人们生存的先决条件了,那人们又为何还要工作?经济体系又该如何保持活力?

对此,马努是这样分析《星际迷航》里的社会:

在未来经济丰裕的社会当中,工作不再是必需,人们也不能再靠财富,或是其他优渥的物质来获取相应的社会地位。

在这样的社会里,想要得到广泛认可,就需要通过无偿工作和分享才华来获得。

如此看似充满理想主义的情节设定,却暗含着一定的合理性。

工作不再成为人们生存的先决条件,每个人都必须拷问自己为何工作,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关于每一个个体自身存在的意义。

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假设未免太过乌托邦,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可以窥见这样的倾向。

早些年,有媒体报道称,在郑州,有一群环卫工人因为房子拆迁获得了巨额补偿,身家超千万。

面对着可能一辈子都享用不完的家产,这群环卫工人却还是一如既往地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

当有人问他们,为何还要干着这份苦活时,其中一人说,刚开始自己也学着做两年土豪,每天逛逛溜溜,但时间一长,却感觉浑身不自在。

后来还是坐不住,就继续回来干活。

在这样的现实案例里,对这群环卫工人来说,个人与家庭的生活,早已摆脱了物质条件的束缚,达到了一种丰裕的程度。

工作不再是为了报酬,只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

其实,这就是《星际迷航》畅想的未来里最好的例证。

2、后稀缺时代,唯一值得拥有的是具有特别意义的古董

在《星际迷航》里,星联公民不必再为金钱忧愁,也不用再通过工作来获取生活所需物资,主要得益于一台叫做复制器的机器。

顾名思义,复制器是一种能够复制物品的机器,人们通过复制器,能够快速地复制几乎任何东西,除了某些受到限制和保护的物品,比如武器。

复制器在星联社会里随处可见,它可以在广泛程度上即时提供一切事物,包括任何食物、衣物、以及人们梦想得到的物品,而人们几乎无需为此花费多少。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奇妙的机器装置,正是《星际迷航》里星联社会经济体系的核心。

在我们所处的世界中,我们常常利用市场与定价机制,来解决供需不平衡造成的各种问题。

但在星联社会里,由于复制器的大量存在,公民能够随时随地获取自己生活所需的一切物资,供需不平衡将不复存在,而市场也随之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复制器将人类的生活大幅度地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也完全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劳动分工模式。

机器完全承担了重复性高、能源密集型的低技能高产出的劳动。人类则可以把精力集中在高技能低产出的劳动当中。

在这样的社会里,能够通过复制器得到的东西变得极其廉价,反倒是那些无法通过复制器得到的,或者带有人类情感、能引发人类独特感触的物品将会变得尤其珍贵。

在《星际迷航.“深空”九号》这一季的结尾中,杰克.西斯科在一场古董拍卖会上,买了一张1951年的真品——威利.梅斯棒球卡,作为给父亲的礼物。

马努指出,这样的情节设定,恰恰说明了,在科技高度发展的社会中,华丽的奢侈品或昂贵的物品都不再具有特别的价值,因为人们可以通过复制器轻易地获得。

相反,真正值得拥有的、是具有特别意义的古董。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今天的生活,已经有了《星际迷航》所构筑的未来社会的雏形。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制造,让我们能够以相对便利的方式获得生活物资。

机器制作的物品,已经变得越来越廉价,反倒是有人工干预的、带有人类情感的物品愈发显得更加昂贵和难得。

3、自然极限不会成为未来社会的限制,技术替代将成为应对有限自然资源的最佳方法

在《星际迷航》里,复制器能够即时地为星联公民提供一切物品。

或许你会疑惑,复制器真的能够无条件供应而不用担心有一天资源枯竭吗?

毕竟我们都知道,地球上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这种有限的资源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

何况,在其他众多的科幻作品中,在很多作品所畅想的未来里,没少是因为资源枯竭而导致了一系列的灾难。

既然这样,那为何《星际迷航》还敢假设未来的资源可以源源不断地供应?

对此,马努分析道,《星际迷航》系列假定的背景是,人类的绝大多数经济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之所以敢做这样的假设,是因为那时候,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技术替代,使得人类社会的发展能够摆脱自然资源的桎梏。

传统观念认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直观感知到的一切东西都是短缺的,包括人类自身的存在都是有限的。

但现实却比我们所感知到的复杂得多。

虽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自然资源的稀缺对我们来说依旧是限制,但人类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在逐步开发使用替代资源。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石油资源,尽管现在还没到枯竭的时候,但由于预知到未来某一天,有限的石油资源一定会耗尽。

人类已经开始开发使用其他新能源,来替代逐渐减少的石油资源。

随着人类技术水平的发展,等到石油资源完全枯竭耗尽时,人类早已可以利用替代技术,开发并大规模使用替代能源。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未来,有限的自然资源并不会制约人类经济发展。“就经济而言,并没有自然极限这种东西,有的只是供求曲线”。

作为一部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科幻作品,《星际迷航》系列以其极具前瞻性的想象力,为我们构筑了一个迷人且乐观的未来世界。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当我们回望《星际迷航》时,惊喜地发现其中的很多设想都已经在逐步变成了现实。

作为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的科学,经济学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

理解《星际迷航》里的社会经济,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未来,而这一切,或许可以从马努的《星际迷航经济学》开始。

(完)

  《星际迷航经济学》读后感(七):在没有金钱而物质丰饶的后稀缺时代,我们也许会更加热爱工作

  

设想一下三百年后的生活:每个人都衣食无忧,想要什么都可以随时获取,金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也因此消失无踪……

在这样的世界里,你会在哪里、做什么?

我会选择登上星舰“进取号”(Enterprise),跟随无论Kirk还是Picard舰长游荡在星际之间!

我想,每个看过《星际迷航》(Star Trek)的人,都会被这个未来世界及这艘旗舰星舰所吸引并沉迷不已。

如果你还没有接触过《星际迷航》(Star Trek),或者分不清楚《星际迷航》《星球大战》《星际穿越》《银河护卫队》,没关系,不妨跟着马努·萨阿迪亚(Manu Saadia)这位《星际迷航》死忠粉,一起走进浩瀚银河的科幻世界!

马努·萨阿迪亚(Manu Saadia)是一位专栏作家,有着科学史及经济学史专业背景的他曾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和《商业内幕》等多家媒体撰写经济和科技文章。出于对《星际迷航》的痴迷,他曾经翻找过各种与《星际迷航》有关的论述,赫然发现,居然没有关于经济学的!在2015年的圣迭戈动漫展上,马努·萨阿迪亚与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耶鲁大学的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教授一起主持了“《星际迷航》中的美妙经济学”讨论会,受到克鲁格曼教授的鼓励,马努·萨阿迪亚针对《星际迷航》中所呈现出的“后稀缺经济时代”(post scarcity economy)的特点,撰写了《星际迷航经济学:科幻、经济学和未来世界》一书。

在《星际迷航经济学:科幻、经济学和未来世界》里,马努·萨阿迪亚描绘了《星际迷航》中的社会与经济状态,并探讨了在一个物质丰饶、没有金钱的世界中,人们的心理和动机会受到怎样的影响,人们为什么还要工作,现在的经济学中经常探讨的替代作用、搭便车、公地悲剧、正负外部性等是否还有意义。

当然,作为死忠粉(Trekkie),马努·萨阿迪亚免不了要向读者大肆安利一番《星际迷航》、相关的科幻小说,以及科幻作者中最为著名的代表人物艾萨克·阿西莫夫( Isaac Asimov)及他的“银河帝国”。接下来,先让我们一起走进《星际迷航》,登上“进取号”吧!

01 《星际迷航》 是什么?

《星际迷航:原初系列》(Star Trek: The Original Series)最初于1966年以电视剧的形式与观众见面,至今已过去50多年。在当年的星际联盟中曾经幻想过的21世纪将会出现的很多新科技、新产品,现在都已经变成了现实或者正在变成现实:离子推进、远程呈现、便携式诊断传感器、无创医学成像与手术、透明铝器、人类与计算机之间的自然语言互动、实时翻译、程控假体植入……我们现在人手一部的手机,在当时似乎只有柯克舰长(Kirk)才会随身携带。

在我国,《星际迷航》似乎比较小众,很多人是通过《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TBBT)了解到《星际迷航》的,在剧中,Sheldon是《星际迷航》及史波克(Spock)的死忠粉。

Sheldon & Spock

所以,《星际迷航》与《星球大战》有什么区别吗?何以吸引全球如此多的粉丝为之痴迷?

看过这两个系列的观众会有一个最直观的感受是:《星际迷航》描绘的是美好和温和的未来世界,而《星球大战》则更像是对现实世界的影射。

在《星际迷航》的世界中,由于复制器的存在并且完全公用及免费,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想要的几乎任何物品,物质世界达到极度丰裕和富足的状态,即经济学中称之为“餍足”(satiation)的高等状态,没有什么资源是稀缺的。人们无需担心温饱,也不再需要金钱,财富变得无关紧要,人们无需在“双11”抢购物品,更不会彼此炫耀各自的房子、车子和其他奢侈品。

但《星际迷航》呈现的并不是一个花天酒地或岁月静好的世界,人们并不是每天寻欢作乐或享受人生,我们在剧中看到的依然是忙忙碌碌、辛勤工作的人们,而且他们看起来十分热爱及享受自己的工作,甚至有时候,他们宁愿为此冒险和献出生命。

正因《星际迷航》所设定的社会背景及所呈现出的人类的工作生活状态,让我们非常好奇真正丰裕富足的后稀缺社会究竟是怎样的。

Star Trek III: The Search for Spock (1984)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对《星际迷航》影响深远的“银河帝国”系列科幻小说及它们的创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

阿西莫夫对于科幻世界的贡献不只在于创造了“银河帝国”这个庞大的星际宇宙,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大定律,更重要的是,他对于机器人、对科学、对未来的积极态度,影响了后续的很多创作,其中就包括《星际迷航》。

阿西莫夫在他的机器人小说中一直强调的观点是,机器人是对人力劳动的一种替代,而包括机器人在内的自动化技术本身是对人类有益并且充满善意的,阿西莫夫在小说中给予了著名机器人丹尼尔以人类的情感,使得丹尼尔能够更好地帮助人类,而不是毁灭人类。除此之外,阿西莫夫一直在传达的理念是,科学知识才是人类的救生筏,科学家是星际的守护者。这些信念在《星际迷航》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阿西莫夫为代表的未来派作家们坚信,科幻小说不是低俗作品,不止是为了给人们以幻想和娱乐,科幻作品本身就是引发和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力量。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科幻作品中的奇思妙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直接或间接推动了整个时代和科技的进步: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曾公开表示,他的经济学理论就来自“银河帝国”的启示;而《星际迷航》系列更是证实了这一点。

银河帝国:基地七部曲9.5[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 / 2015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02 《星际迷航》中的后稀缺时代与经济状态是怎样的?

我们刚刚已经提到在《星际迷航》的时代里(21-24世纪),物质世界极度富裕,金钱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并退出历史舞台,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社会会是怎样的?

如作者在书中所讲,在一个完全不存在稀缺的世界里,按照不同的社会组织方式,也许会产生两种迥然不同的模型:一种是类似于蜂巢一样的博格集合体(Borg Collective),其中的每一个个体的行为和意识都被归入一个普遍意志之中,他们的基本生理和心理功能全部依赖于科技,因而可以即时在所有人中交流和反馈信息,达到了功效的最大化,但他们积累资本的方式非常具有掠夺性,会暴力吸收和同化一切外来的实体、知识和物质。另一种则是星联的形式(United Federation of Planets),带有松散而温和的无政府性质,寄希望于个体的不断自我改进来达到所有人共同受益的目的。

很显然,博格会让人恐惧,而星联才是人类梦想中的天堂。

Borg Cube,Star Trek: First Contact (1996)

Borg的蜂巢式结构(Star Trek: First Contact (1996)

在这样的天堂里,没有犯罪、没有贫穷、没有战争。

正因为无需担心温饱、也没有必要追逐的财富的积累,这里的人们看上去非常地心满意足、理性、谦和,似乎他们彼此之间只会偶尔开开玩笑,永远不会发生争执;无论飞船遭遇怎样的重创,他们总是保持着镇定自若的姿态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不动声色地运用自己的头脑和经验解决危机,在他们的声音中甚至听不出一丝的恐慌。

而这正说明,未来果然是一个没有贫穷的地方。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讲:

在观看《星际迷航》时,人们很容易忘记真正的贫困是什么,以及它会带来哪些困扰。因为贫困造成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艰难,也不仅仅是金钱问题。金钱困窘给人带来的心理衰弱远远超过了购买能力有限本身。贫困令人感到心中无底、忧虑重重。它不但占据了你清醒时的每一重思绪,甚至还潜入你的梦境。它束缚了你,让你无法计划将来,因为让自己和家庭吃饱穿暖成了你的心头大事。 贫困悄悄侵入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养育子女、教育、社会关系、罹患慢性病的概率、暴力、预期寿命,甚至爱情。已有研究表明,与贫困相关的许多压力对于儿童大脑发育具有直接可测的心理影响。这些压力往往也会削弱人们做出合理经济决定的能力。在贫困严重的地方,贫困能自行繁殖,并一代一代传下去。而坠入贫困显然比脱贫容易。 Star Trek IV: The Voyage Home (1986)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塞德希尔·穆来纳森与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埃尔德·沙菲尔在他们的著作《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一书中详细分析了稀缺对人的心理及行为的持久影响,这种影响通过侵蚀大脑的思维模式和决策能力进而影响了我们的抉择。

所以,在《星际迷航》这样的后稀缺社会中,也许最好的消息并不是贫穷被彻底消灭了,而是贫穷对人类的束缚被解除和终止了。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经典版)7.3塞德希尔·穆来纳森 埃尔德·沙菲尔 / 2018 / 浙江人民出版社

03 在不愁吃穿的星际联盟中,人们为何工作?

也许在《星际联盟》中,最让人想不通的是,已经不需要金钱、也无需担心温饱了,人们为什么还要工作?更重要的是,在没有金钱激励的情况下,科技如何保持不断地进步?

Star Trek: First Contact (1996)

人们为什么工作?

如果你想毕生在丽莎星海滨游荡度日,你也会受到热烈欢迎。 没有任何东西,也没有任何人,会阻止你慵懒懈怠、骄奢淫逸地自我陶醉。没有任何限制因素阻止你虚度自己的大好年华。

也许我们看到的只是“进取号”上这1%最顶尖的人类的代表,他们的勤奋与自律与普通人迥然不同,或许另外的99%的人类都在游荡度日、享受人生。

实际上,金钱和物质上的需求并不是人类工作的唯一目的。正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指出的,人类在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外,还有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

更何况,在星际联盟中,还有荣誉经济体系的存在。

激励星联人不断钻研的动力在于:荣耀。Picard舰长在向21世纪的人类解释他们的工作时提到:“我们工作是为了改进自我,还有整个人类。”

Star Trek: First Contact (1996)

在这里,让我们回到“经济学”的本质上来。

经济学研究的并不是金钱,而是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说到底,经济学关注的是日常行为中的选择。

因此,即使在星际联盟这样的后稀缺时代,经济学仍然在发挥作用,这里的稀缺资源并不是物质或能源,而是人力资本;对于每个人来说,他们稀缺的是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在传统社会中,激励社会和科技进步的是利润;而在星际联盟中,起作用的是荣耀。顶级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与星舰军官竞争各种卓越地位,他们由此所获得的特权与奖赏是社会货币的一种形式。“人们真正要做的唯一决定,是如何平衡增进个人效用与增进全人类效用这两个目标。换言之,对于每个星联公民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分配他的天赋、时间和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如何对共同富裕作出最大的贡献。”

看到这里,我们会明白,星际联盟仍然不是一个完美的乌托邦。

所谓的不完美,指的是荣耀经济体系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一旦有需要追逐的目标,就会有无法实现目标的人;一旦有欲望,就会有焦虑,从这个角度来说,星际联盟中必然会存在想要获取荣耀却不得的可怜人。这并不可怕,反而让这个设定看起来更真实。

所谓的非乌托邦,指的是这种荣耀的激励作用在当代社会同样存在,科学家之间的竞争、互联网的共享知识与智慧,已经在逐步实现荣耀的奖赏与共同富裕的终极目标。这同样让《星际迷航》的设定看起来真实而亲切。

Star Trek V: The Final Frontier (1989)

再让我们回到人们为什么工作的问题上来。

心理学研究发现,给予喜欢和不喜欢给图画上色的小朋友同样的奖励,激励的只是那些原本不喜欢给图画上色的小朋友,原本就喜欢给图画上色的小朋友反而变得丧失了动力。这说明,经济的刺激并不是普遍适用的,在有些时候,它甚至会挫伤我们的内部动机,让我们对原本的兴趣产生深深的怀疑:“难道给图画上色是这么无聊的一件事、要靠别人给钱才去做吗?”

从这个角度来看,金钱刺激的消失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至少让我们能够更自由地探索内心的兴趣所在,并享受真正的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的快乐。换句话说,在抛开物质条件后,不为工资卖命的工作,才是真正幸福的工作吧!

04 结语:Live Long and Prosper!

在《星际迷航经济学:科幻、经济学和未来世界》的封面上,两只手并列做着“Live Long and Prosper!”(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手势,在它们中间写着一行字:“当我们总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后稀缺时代‘已经到来。”

没错,比起一个世纪之前,我们所处时代的物质资源已经大大丰富了,这也意味着,我们距离“后稀缺时代”越来越近了。当我们不再需要为生计烦忧、无需靠金钱来支撑我们工作,整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

也许每天都要算计房租和饭钱的你,会很想住进大房子、山珍海味、游戏人间,但抛开当前的生活状态,跳进科幻的世界里,你也许会有完全不同的想法,到那时,你所渴望的很可能已经远不是纯粹物质上的享受,而是更丰裕的精神生活。所谓的“Live Long and Prosper!”并不是祝福你“福寿与天齐、富贵又发财”,我更愿意理解为“生命不息,追逐理性、科学与挑战不止,精神的丰裕更盛!”

Star Trek IV: The Voyage Home (1986)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