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戴老师魔性诗词课》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读后感100字

2020-12-14 01:03: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读后感100字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是一本由戴建业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读后感(一):本书合适激发兴趣,轻松入门。

  趣味性很足,肯定不能算作学术类书籍。对于想了解诗歌,对诗歌感兴趣,暂时又不太能读专业性很强书籍的人来说很适合。 李白太狂,作诗靠“喷”。他做的诗浑然天成,人也“傻”的可爱。 杜甫给我的印象一直是沉郁顿挫,没想到他也年轻过。居然跟李白是好朋友,李白是算是他的哥哥。总觉得戴老师笔下的杜甫是摩羯座。 李白如果也按照星座划分,我觉得他应该是火象三傻之一,白羊或者射手可能性很大。 特意查了下,两位诗人都不是我猜测的星座,但我坚定认为他们具有这两类星座的属性。没准是上升和月亮呢?狗头 有以上改观和猜想纯粹因为戴老师写得太生动了。原本只是书里记载的两位大诗人,戴老师硬是给写活了。读诗是有门槛的,戴老师讲的课,我觉得会让人入门时稍微轻松一些。门槛始终在哪里,有个让幽默风趣的师傅带着走,真是轻松好多。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读后感(二):外向李白,内向杜甫

  1、回忆起学生时代的语文课。不过,估计那时老师讲得并没有这么精彩。强烈推荐给小朋友,看完此书,一定会爱上语文,一定会爱上古诗词。

  2、李白是诗仙,豪放,思路自由,信马游疆;杜甫是诗圣,严谨,忧国忧民。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个,相对来说,我更喜欢李白。至少,他可以沉醉在酒里,可以狂,可以豪,不至于那么伤感。

  3、诗词重要的不在于辞藻多漂亮,多工整,而在于立意是否高远。如果没有思想,只是为了描写而描写,为了漂亮而漂亮,最后这样的诗词,也好不到哪去。

  诗词如此,文章也是如此。

  4、生活在一个好的时代,真好。不然,像杜甫一样的才华,也一样颠沛流离,郁郁不得志,最后贫病交加而死。借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时代的一粒尘,在你头上,就是一座山。

  5、原文摘录

  5.1 《将进酒》——大唐最狠敬酒歌

诗人高度的自信与彻底的自卑同在,无边的欢乐与无边的忧伤并存……这就是李白的诗歌,他给人的感受不是消沉,而是无穷的力量。

  5.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他为什么这样写?这是送人。孟浩然走了,他没有走,他一直在看孟浩然的船走。我们一般送人时什么情景?……李白通过景物的变动来展示时间的流逝,他久久立在江边,呆若木鸡,孟浩然下扬州,像是把他的魂都带走了。

  5.3 《月夜》——杜甫

我认为这是人类最美好的爱情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的诗,感性中总是凝聚着理性,既有强烈的激情,又有很深的理性的思考。杜甫的感情,也总是在崇高的伦理规范制约下的感情,很少冲破伦理道德的提防。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读后感(三):[2020-33] 走近大诗人

  

这是一本有声音的书,如果你听过戴建业戴老师的课程的话,带有口音的普通话,大白话讲解诗词内容和背后的故事,听来津津有味,背后若没有深厚的文学底蕴,也无法做到如此深入浅出和妙趣横生。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这句话依然是我心中对于李白最准确的概括,"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是狂放的,浪漫主义是体现在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不带过渡,从情感的一极调到情感的另一极,一种意象和另一种意象碰撞。

杜甫的是沉郁顿挫,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少有开怀,他的梦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国家的命运始终牵动着他的心神,但是时不与人,他的悲哀却其实让他的诗词更为深远。

杜甫把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林林总总的万事万物全部吸收到他的自我里面去,并变成了自己的东西按照他的情感去掌握外在世界的情况、纠纷、命运 杜甫的情感就是一片汪洋大海,各事各类都从他的情感大海中流出来。

戴建业

好的诗词不是辞藻优美,而是立意深远。要沉下心来才能感受到气象万千,要走进诗人的时代里才能领略到喷薄而出的生命力。汉字的独特结构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没有虚词的链接,名词就成为了一个个意象,在我们的想象力里堆砌成不同的楼台烟雨中。

李白爱喝酒,是诗仙,"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杜甫也爱喝酒,但他没钱,“百年多病独登台,潦倒新停浊酒杯”, 他更像一杯茶,越品越甘。读书时喜欢李白,多么潇洒,不像杜甫总是愁苦着一张脸,但不管是杜甫还是李白,他们诗词中的那股子生命力和韧性,文字的飘扬和沉郁,都是盛唐的脊梁。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读后感(四):“网红”教授戴建业:入世与隐逸

  本文原载于《南方周末》,长,也发在公号“咖啡香烟”了。采访因书而起,就放在书评这里。一般的人物小传稿,做到了文通字顺。戴老师很赤诚,也很正直,现在觉得有一个正直的人就要抓紧珍惜一个。正直这个基础存在,才有讨论、变好的可能。从成长经历,到无论如何都改不掉的口音,到写博客,再到这次赞扬方方女士,还有林林总总,他过得非常不容易,承受了许多压力。承载先贤们人生经验的诗文,都汇入了他的人生。用“饱览诗书”给自己贴金的人,可不是一个两个。“网红”是一回事儿,但这遮蔽了他宽广的学术与爱好。他喜欢伯特兰·罗素,用原文背英国老汉的文章。开句玩笑,他的麻英跟麻普差不多一样好懂。他努力地做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但这是多么艰难啊。

  读书日的一场直播里,戴建业落泪了。他略微突兀地冒出来一句:“人总是要死的,所以我要不辜负这么多粉丝,我要写出更好的东西来回报大家、回报这些读者。”

  戴建业平素讲话坚定,麻城口音增添了慷慨激昂。他喜欢用男性色彩强烈的词汇“爷们”,以此概括盛唐的生命力。“对李白,对盛唐的这些诗人,我非常地向往,而且由衷地赞美他们。”

  在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戴建业的学术领域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却因讲解唐诗受到公众欢迎。多重因素偶然叠加,令他的人生际遇格外曲折。沉默讷言的年轻人,如今因幽默风趣成为“网红”;家乡口音总是带来挫折,却成为独特的身份象征。作为直接受益于恢复高考的77级大学生,他三十多年后才知道,自己本可以就读全中国最好的大学。

  “我们那一代人,也包括稍后的78级、79级这一代人,普遍有一种家国情怀,普遍关心国家的命运,时代的命运。”戴建业在“爱思想”网的专访中说。“家国情怀”恰是他从诗人们身上看到的。随着年龄增长,他慢慢喜欢上感时忧国、饱含同情心的杜诗。

  诗歌塑造了戴建业。他相信“读什么样的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却不愿多谈诗歌对自己的影响。诗歌的养分如星辰般散落在他的著作和众多访谈、博文和演讲中。他热情称颂正派的人,尽可能直白地针砭时弊,甚至期盼向公众剖析自己的鄙陋之处。

  “站在公众面前的戴建业,满头白发,一脸皱纹。自己是个什么样子,就呈现出什么样子,不装不作我才活得坦然。”在新书《戴老师魔性诗词课》的后记中,戴建业写道。这本谈论李白与杜甫诗作的新书,很快就在电商平台进入了预售排行的前列。

  一

  去中文系报到那天,戴建业结识了廖珂。他们都在农村长大,分在一间寝室,床挨着床,三五天下来成了一辈子的好朋友。

  友谊与诗贯穿着戴建业的人生。中学写“批林批孔”的大字报,一位理科老师莫名其妙地让他写首诗上去。他从几天前的报纸上抄了一首,略加修改。大家觉得诗好,就鼓励他投稿,居然发表去了其他报纸。少年因赞誉而虚荣,更不敢承认诗是抄来的。他开始阅读很多新诗和古诗,开始写散文、小说,上大学前还发表了一部独幕剧。

  高考中断十一年,1977年重启,冬天考试,转年初春开学。湖北省的录取率大概4%,数年积累下的考生背景五花八门,廖珂还遇见了中学老师,师生瞬间成了校友。学校当时叫华中师院,百废待兴,中文、历史和政治三个系不用实验室,学生先去京山校区几个月。那里只有孤零零的两栋平房,与农场相差无几。

  这次高考没那么规范,考生不知道成绩,填志愿只能靠估分。“我知道我考得好,但不知道别人考得好不好。”戴建业放弃了最喜欢的数学专业,憧憬成为诗人。

  学校里的读书气氛异常浓厚,有如“饿了肚子的人突然遇到了面包,扑在面包上,永远都吃不饱”。廖珂回忆,每天5点多,天还没亮,他们俩就到水塘边的树林里读书,过一个小时才回去吃早饭,“都想把损失的时间夺回来”。

  戴建业家境窘迫,只能靠每月十三四元助学金生活。饭钱七八元、教室费两元,剩下几元零用,难得添件新衣。他和廖珂常在阅报栏前边读报边吃饭。有时二三两米饭吃光,他想添,还要征询廖珂的意见。饭票有限,一次吃多,下次可能就打不到饭了。

  “他普通话比我还差,麻城话大家都听不懂!”廖珂哈哈大笑。相对于见多识广的城市考生,农家孩子“多少有点自卑感”。戴建业很快在学业上显示出能力,但一度抑郁,讲话很少,事业前景仍旧模糊。大四去武汉的中学实习,同学试讲一遍就上讲台,他反复尝试仍不合格。即便教案非常出色,改不掉的乡音还是拖了他的后腿。实习四十多天,他几乎夜夜失眠。

  不过,戴建业还可以因诗歌而激动。他期盼感受李白目送友人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情景交融。但那只是消失的意境,“现在都没有那种船,汽笛一响,就一点诗意都没有了”。目的地扬州的美好,生活在武汉的人又格外能够体会。湖北的春日湿度大,如同柳永描绘的“暮霭沉沉楚天阔”,雾气蒙蒙,不像扬州的“烟花三月”那般灿烂。

  诗歌关联着想象,又如此现实。戴建业决定继续念唐宋文学方向的研究生,算上他,全班只有三个人考研成功。读研回来,戴建业在母校任教,起初还是缺乏自信。“他毕竟聪明,抓紧文学的意象表达出来。”廖珂记得,到1990年代中期,教书十多年的戴建业站住了脚跟。学生欢迎他,也理解和接受了他的乡音。

  77级的友谊延续着,在官方负责分配的年月,同学间对物质和前途的竞争几乎不存在。一位从事档案工作的同学去省档案局查询,大家才知道自己的高考分数。那一年考入华中师范学院文科的学生中,戴建业排第二名。三科289分,超过北京大学录取分数线19分。

  这时,他们毕业了三十年。

  二

  李又顺非常清楚地记得与戴建业的第一面:一个瘦瘦小小的人走出地铁站,拎着十几本书和一件瓷器。神交近二十年的戴建业,就是他想象中的样貌。

  1990年代初到华东师范大学念研究生时,李又顺正赶上一批上海学者们发起的“人文精神大讨论”。讨论发起者之一、华东师大教授王晓明后来总结,“人文精神”在不断生长和日益丰富。“每一个人的不同的努力,通过个人的差异,来发展对精神价值的追求。”

  “保持现在的一种人文理想,与那个时代是分不开的。”2013年,李又顺就获得了“中国好编辑”称号,同样的理想使他与年长十岁的戴建业相互吸引。他先在报刊上读到戴建业的文章,主题大约是诸子百家,为其真情实感打动,就写信约书稿。

  戴建业很快回了信,附上一本写老子的新书。书信往来之余,李又顺常常阅读戴建业的博客,一两天更新一篇,“爱憎分明、惩恶扬善”。在他眼中,这位朋友受儒学影响,是个积极的入世者。

  2016年第一次见面后,李又顺常与戴建业通电话,了解到他感性那一面。妻子患病后,戴建业每天吃过晚饭就陪她聊天,用一两个小时聊人生、聊生死。抚平妻子的情绪,他才开始工作,通宵达旦地写作看书。疫情期间,他一直在医院陪伴妻子,保持着一贯的理性平和。

  戴建业开玩笑般回忆,结婚时两人约定,家中大事他说了算,小事由妻子管。然而,“结婚了三十多年,家里就没有发生过一件大事”。因为妻子管账,他几年前与大学同学打牌消遣,每次只带100元零花钱,真正做到“小赌怡情”。2018年,在儿子的婚礼中,他在致辞中告诫新人:“爱情不只是短暂的两性吸引,更是相互长期的包容,双方天长地久的关爱。”

  那次婚礼,李又顺平生第一次担任证婚人。看到戴建业在读书日直播中动了感情,他深夜打电话问候。“戴老师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别人对他的信任,任何一个好他都记在心里。”李又顺说,他始终珍视这段友谊。

  李又顺自豪于编辑过吴思和林贤治两位学者的作品,“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格的独立和学术的自律”。李又顺现在供职于复旦大学出版社,仍然对工作怀抱着理想。说到“出一些真正有营养、有价值的东西”时,他的语调变得异常温柔。

  三

  张三夕性情开朗,受访时又格外认真,把要点敲进微信逐条发过来。他是戴建业的文学院同事和好友,两人“荣辱与共”。研究生会2010年开始两年海选一次“我心目中的好导师”,戴建业与张三夕前两届分别入选。

  那时,戴建业正给本科生开设“走进大诗人”选修课,教室每每座无虚席,以图书、课程数字化闻名的超星公司随堂录了像。他适合《百家讲坛》那样更具影响力的电视节目,还是因口音而未能通过面试。

  戴建业素来尊重张三夕的意见,聚餐中听他说开了博客,回去就浏览。“自己的文章自己可以随便发出去,我感觉这十分美妙。”戴建业回忆,自己本不愿意过分逾越专业边界,去关注社会事务。

  2011年初戴建业注册博客,7月发布的《校长,别在毕业典礼上发嗲》就引发了广泛关注。他批评毕业致辞中过多的网络语言,“既浅薄又俗气,校长降格,听众肉麻”。文章被新浪博客推到头条,纸媒继而纷纷转载。戴建业发现自己写杂文、随笔的能力,一度“写得近于发疯”。次年,他经网络投票成为网易十大博客名家。

  倒是“走进大诗人”留下了缺憾,预备讲五位大诗人,戴建业只讲成陶渊明、李白与杜甫。他敬屈原,囿于准备不足;爱苏轼,课时不够了。或调侃,或说理,他都有诗为证,讲课风格由这堂选修课完满地展现。

  说陶渊明富有幽默感,戴建业举《归田园居·其三》里讲到的种地:“你以为他种得蛮好,他突然来一句——‘草盛豆苗稀’。”接下来的评点,成为他的经典段子:“种的个鬼田,要是我种得这个水平,我绝不写诗。”抓住大家的注意力后,他引出下一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再呼应前面的诗句:“还是种那个鬼‘草盛豆苗稀’”。

  “你说陶渊明种地很差,我说你的酒很差,你谈陶渊明总是要隔一层的。”张三夕就着话头调侃回去,再次大笑起来,“不能喝酒的人一般是不能研究魏晋的。”戴建业胃不好,喝不了太多酒,笑笑了事。

  对于讲课和写作,戴建业都带着唐代人写新乐府的感觉,“无复依傍,即事名篇”。“不带教案在台上讲课,你就摆脱了很多依赖,就是要写新乐府,不依赖过去的东西。”他解释,讲课因此有很多创造,“尤其激动了以后”。

  随着课程设置、“教学模块”之类规矩越发重要,个性化的“走进大诗人”不再开课。戴建业相当遗憾,慢慢才释然。陶渊明、苏轼等先贤的境遇,使眼前的挫折终于无足轻重,“真的走进了每一个诗人的内心世界,你遇上困境就会有很多‘心理知识’”。

  博客也停了下来。他的网易博客2017年底最后一次更新,目前博文已然清空。他继续讲话和写作,常与朋友和同事交流。“有些话或许稍失偏激,但它们都出自我的内心。”2019年8月18日,他在“戴建业作品集”的首发式上自陈。

  张三夕看到等待签售的读者“排了几里路”,觉得不可思议。九卷本文集中八本是学术著作,如老子、陶渊明和孟郊的专论,甚至还有更专业的古代典籍分类。仅有的通俗作品是随笔集《你听懂了没有》,书名来自戴建业表达关切的口头禅。

  劝阻戴建业自我剖析的也是张三夕,因为“现在这样做不合时宜, 各种各样的议论会干扰你的情绪,使你无法专注于读书、写作”。他接受了劝告,但念头犹存。他在等待时机。

  四

  2019年9月12日,廖珂邀请戴建业到恒润实验学校讲座,题目是《古代诗人的人格理想与人文关怀》。他在这座位于广州市的学校担任校长。

  报告厅能容纳300人,当天去了600多人。300位初中生按要求听讲,其余都是戴建业的学生、同学,学生家长以及附近学校的语文老师。大人兴致勃勃,孩子们似乎不感兴趣,带着数学作业、英语作业。

  “网红”教授确实不一样了。两位老同学先拿同窗经历调侃,戴建业自嘲麻城普通话讲起来如“胡说八道”,到广东却信心大涨。几句话活跃了气氛,孩子们笑了起来。

  戴建业仍旧幽默,但显露出对诗人人生史的严肃审视。陶渊明写田园呈现“本真生命”,在繁华世事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讲座延长了半个小时,孩子们还围着他签名、合影。廖珂只好提醒大家快去吃饭,要不食堂就要关门,方才解了围。

  四十多年间,廖珂眼见着戴建业逐步积累自信,弱点倒成了特长。戴建业口音浓重,使听众着意于课程内容及他的表情,“小孩子调皮一样,不是害人,是好玩、有趣”。

  戴建业被称为国民教授或“网红”教授,首先“在学术上站得住”,对前人的同理心又使他讲得通俗、平实。“想发财、想升官、想怎么找朋友,跟我们大家一样。”廖珂分析,“用每一个人自己的生活去理解。”

  对成为“网红”,戴建业不止一次表达担心。大概两年前,超星把课程剪辑成短视频上传到抖音。若干名家里,他出人意料地受到了最热烈的欢迎。那段讲陶渊明的视频已经获得超过37万次点赞,留言近9000条。讲李白、杜甫与高适的友谊那句“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更成为他的标志性语句。像博客一样,若非年轻同事相告,他压根不知道这款APP。他只知道,认识自己的人变多了。

  戴建业更喜欢谈求真与宽容。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结尾,“真”常被解释为人生真谛或自然意趣,但他认为含义当是“本真的生命展露呈现”,即真性情。“人本来都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真话,说真话就是说实话,所以这个‘真’是很难得的。”张三夕说,“说真话、做有真性情的人,是他在为人上的追求。”

  因诗歌而“红”,使戴建业的生命、学术和趣味被部分遮蔽。张三夕听戴建业用英文背诵过伯特兰·罗素的文章,他极喜爱这位英国哲学家。为了准备读书会,张三夕的一位博士生向戴建业借来《存在与时间》。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这本经典之作上面,批注密密麻麻。

  戴建业期望具有宽广的视野。他比较李白和美国诗人惠特曼,看到诗人及民族共有的蓬勃生命力。他在新书里呼吁宽容看待李白的国籍:“李白哪怕是个白种人,只要他是用汉语写的,只要是中华文化的乳汁把他养大的,他就是我们的诗人。”

  “他的诗歌表现出那种极端旺盛的生命力,书写的那种豪放、奔放、情怀,那种飘逸的风采,刚好和大唐盛世非常契合。”戴建业描述着李白与其时代。在他眼里,盛唐时代,读书人无不向往自由,诗人引起同时代人的共鸣,知音众多,才成为那个时代的“大V”。

  当然,“杜甫那种沉郁、痛苦、深沉,在盛唐肯定不会有李白那么多知音”。他更符合中唐冷静、现实的时代精神。诗人们得到的评价总是“揭露统治者任务,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戴建业不满足,希冀真正了解那些独立、丰富的个体。李白纯真、敏感、奔放,希望追求人生的自由,又想建立伟大的功业,“所以他一辈子过得并不好,他的灵魂从来都不安宁”。

  对于应景诗歌或奉承文字,戴建业希望加以“理解之同情”,不愿厚诬古人。想在帝制时代建功立业,如何不与皇帝、官僚打交道?吹嘘自己而写的诗文,不妨就当成求职简历。过分政治化解读李杜的学者郭沫若,他也希望就事论事,具体问题要还原到历史背景中。

  戴建业喜欢李白的激昂,也对杜甫的深沉、陶渊明的求真心有戚戚。他希望在入世与隐逸之间转换,近两年完成稿约后回到书斋,继续撰写学术著作和论文,翻译英语的散文和小品。

  “人生短暂,是吧?”戴建业问了一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